Workflow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沙龙| 未可知 x 万科: AI抢饭碗时代, 如何打造"AI免疫"的职业生涯?
近日,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博士走进杭州运河万科中心,以 《AI抢饭碗时代,如何打造"AI免疫"的职业生涯?》 为题,带来了一场干 货与温度并存的沙龙分享,现场座无虚席。以下为三大核心观点速记,供未能到场的朋友一键收藏。 "这不是假设,而是已发生的现实。"杜雨用一张"剪刀差"曲线开场:过去五年,大模型推理成本下降了99%,而一线城市白领平均时薪却上涨了近 20%。"当两条曲线交汇,第一批被替代的岗位就会出现。我们必须正视,而不是掩耳盗铃。" 剪刀差已至: AI成本加速下降 VS 人力成本持续上涨 "不要和AI比算力,要和它比'漏洞'—— 人类最大的漏洞是情感,也是最大的护城河 。" 职场可以加速,生活必须减速 " AI把职场按下了快进键,但不代表我们要把这份焦虑带进生活。 "杜雨展示了自己的"双时钟"手机界面:工作区用番茄钟25分钟冲刺,生活区却 刻意关闭所有红点提醒。" 外面越是兵荒马乱,内心越要平静如水。 每天留30分钟给发呆、给散步、给读书,这才是对抗算法霸权的最小抵抗单 元。" — END — 标准答案让位机器, 模糊地带才是人的主场 "凡是有标准答案的地方,机器终将胜出;只有模糊地带,人类才能 ...
科普| 未可知 x 钱塘江文化研究会‌: 联合推出“社科AI”系列短视频
此次合作突破传统科技传播的"高冷"范式,以 "社科视角+生活场景" 为核心,将AI的复杂议题转化为大众可感、可思的日常故事—— 当AI优化红绿灯时,如何兼顾老人的出行尊严? 当算法开始管理小区事务,居委会大妈会被"代码"取代吗? AI写出的宋词能超越"绿肥红瘦"吗? 每集约5分钟的短视频,从城市治理、教育公平、医疗信任、银发族技术平权等10个维度切入,既展现AI带来的效率革命,也抛出"人性温度"、"文 化边界"、"审美权力"等深层追问,回应公众对技术变革的关切与隐忧。 "技术为人文服务" 未可知研究院的科普使命 " AI不仅是代码和算力,更是社会关系与文明进程的参与者。 "杜雨院长在系列序言中强调,"我们希望用短视频这种'轻量化'载体,把学术研究的 严肃思考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公共对话。" 本次内容制作方为 华语之声团队 ,后续我们也将联动 钱塘江文化研究会 的文化资源,探索"AI+地域文化"的更多落地场景。 近日,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与钱塘江文化研究会联合打造的" AI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关系? 10个社科视角的当代思考"系列短视频进行了拍摄。 该系列由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出镜主讲,华语之声影视 ...
大学讲堂| 未可知 x 西交利物浦大学: 杜雨博士受聘人工智能学院客座讲师
校企合作与人才发展 - 西交利物浦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聘请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博士担任客座讲师 [1] - 此次聘任是对杜雨博士在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成就与产业实践的高度认可 [3] - 合作标志着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及生态共建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3] 学术与产业融合 - 杜雨博士兼具硅谷技术创新与中国本土化落地经验 [5] - 合作将为学院"学术+产业"双轮驱动注入强劲动能 [5] - 双方期待探索AI教育新路径,让技术服务于产业升级与社会福祉 [5] 研究院定位与发展 -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AI前沿趋势、商业落地与人才发展 [8] - 研究院致力于成为"AI时代的认知基础设施" [8] - 研究院与高校合作旨在让青年学子在产业前沿寻找答案,贡献中国式AI创新力量 [7]
论坛| 时间即货币! 杜雨博士苏州AI大会演讲剖析AI新赛点
苏州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交流会 - 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西交利物浦大学承办的"苏州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交流会"在苏州举行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博士受邀发表主题报告 与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话苏州AI产业新图景 [1] AI投融资趋势 - 中国一级市场投融资唯独AI赛道交易量同比上涨19.3% 成为唯一逆势上涨的赛道 [3] - 中国AI全球市场份额由2018年的5%跃升至2024年的20% 大模型成为新一轮"技术-资本"共振的核心引擎 [3] 苏州AI产业布局 - 苏州提出"两大基石+三大风口"的AI落地方向 [4] - 两大基石:生物医药与高端装备制造占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2.7%与49.4% 为AI落地提供丰厚土壤 [4] - 三大风口: 1)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9亿台/1,938亿美元 [5] 2) 广义具身智能小型硬件 包括家庭AI玩具、AI眼镜、车载智能终端三大场景 [5] 3) AI for Science 材料、生命、电子、能源、环境五大科研领域正经历研发范式革命 [5] AI产业竞争本质 - AI之争的本质是时间之争 谁能用AI把科研、制造、服务的周期压缩一半 谁就拥有下一轮周期的门票 [7] - 未可知研究院将以"投资+孵化+加速"的全栈模式 携手苏州打造全球AI产业新高地 [7] 后续合作与交流 - 苏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协会、中国联通、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百余名代表就场景落地、算力配套、数据合规等话题展开交流 [9] -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展开更多产学研方面的合作 [9]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定位 - 聚焦AI前沿趋势、商业落地与人才发展 致力于成为"AI时代的认知基础设施" [11]
新书| 杜雨博士新书《投资于人》正式出版
核心观点 - 2025年"投资于人"成为国家战略关键词 标志着发展逻辑从"物本"向"人本"转变 通过教育、健康、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价值[5][6] - AI时代人力资本超越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核心要素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全球第一 人才红利从数量向质量转化[6] - 前沿技术推动全生命周期精准投资 脑机接口、生物科技、数字孪生等技术重构教育、医疗、培训的投资模式[8][9] - 国际经验显示人力资本投资是破解"马尔萨斯陷阱"的关键 需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7] 目录结构分析 第一章:"投资于人"的多维进阶 - 新发展阶段要求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国际竞争力[5] -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教育投入产生全产业链知识溢出效应[6] - 中央财经委员会2023年提出战略转向 通过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7] 第二章:投资逻辑的范式革命 - 价值创造要素从"钢筋混凝土"转向"人脑算力" 以DeepSeek为例展示人才驱动的技术突破[6] - 文明演进逻辑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解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物本逻辑弊端[10] - 北欧、新加坡等国经验显示人力资本投资需覆盖教育、医疗、职业培训多领域[11] 技术赋能路径 - 脑机接口提升偏远地区教育公平性 语言学习效率大幅提升[9] - 抗衰老技术将医疗支出转化为生产力 延长人力资本回报周期[9] - 元宇宙技术实现零边际成本技能培训 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降低培训成本[8] 国际实践案例 -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实现产教融合 日本终身学习制度促进技能迭代[13] - 新加坡医疗储蓄账户模式优化健康投资 瑞典福利体系保障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13]
大学讲堂| 未可知 x 北京大学: AI时代商科生何去何从?
AI行业现状与趋势 - AI是去年唯一上涨的投融资赛道 [3] - 全球AI领域投资达1000亿美金 但中国仅占5% 美国占7% [3] - AI行业个体年薪最高突破2亿美元 [3] - 顶尖1%的公司贡献了风险投资的大部分回报 [3] - 中美是唯二AI独角兽数量破百的国家 第三名英国仅8家 [8] 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 过去年薪20万的工程师岗位被月费200元的AI替代 [3] - AI熟练者薪资比同行高40% [8] - 社会将分化为"云端神族"与"地面凡人" 教育阶层跃迁功能弱化 [7] - 可能出现一人运营的十亿美元公司 [3] 商科生应对策略 - 从金融技术回归金融思维 用股权思维锚定价值 [11] - 重新定义风险为"永久性亏损"而非"波动" [11] - 善用AI杠杆 通过代码和媒体实现零门槛变现 [11] - 打造个人品牌 无形资产成为核心资本 [11] - 商科生应成为AI技术与现金流的"翻译器" [16] 教育价值重构 - 学历贬值背景下 大学价值转向"同侪网络"和"品牌背书" [16] - 斯坦福MBA面临毕业即失业风险 [3] - 传统安全牌技能如经验、写作、分析正在快速贬值 [5]
创投| 未可知 x wteam: 融资的本质是销售
融资思维框架 - 提出"融资=销售"的全新思维框架 强调早期融资的核心是出售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折现而非技术或产品本身 [1][3] - 将股票本质定义为"收益权凭证" 指出VC是"世界上最贵的钱" 提醒创业者谨慎使用 [4] 4P融资模型 - **Product**:早期阶段需突出创始团队的学习曲线和迭代速度 证明未来收益的可兑现性 [7] - **Price**:估值由供需关系决定 建议采用"小步快跑+稀缺性叙事"策略提升需求侧热度 [8] - **Place**:拓展融资渠道 将FA、被投企业CEO、行业榜单等均视为"分销渠道" 指出合伙人以下投资人本质是中介 [9] - **Promotion**:基础是精准回应投资人诉求 高阶策略需结合自媒体、行业媒体和热点事件进行影响力杠杆 [10] 00后差异化策略 - 热点嫁接:将产品叙事嵌入AI、可持续等年度议题 借助热点事件放大势能 [11] - 人格化IP:建议创始人经营播客或短视频栏目 将个人成长曲线同步为公司PR内容 打造"会进化的你"形象 [11] - 强调影响力杠杆是00后创业者的专属优势 需系统性构建传播矩阵 [12]
企业培训| 未可知x上海电气: 让AI成为职场人的第二大脑
人工智能应用实践 -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博士在上海电气集团培训基地开展AI主题读书会,围绕《DeepSeek使用指南:全职业场景应用实践》与《DeepSeek:读懂AI时代的底层逻辑》两本新书进行讲解 [1][2] - DeepSeek被定位为可插拔的职场能力模块,演示了3分钟生成行业竞品简报、10秒提炼50页会议纪要为一页PPT、1句话生成出差行程文档等高效功能 [5] - 现场学员通过手机实操验证工具易用性,"写周报轻松"成为高频反馈 [6] AI价值模型与竞争力重构 - 提出"AI三层价值模型":效率层(自动化重复任务)、洞察层(私有数据挖掘机会)、共创层(AI外脑协同创新) [7][8] - 未来职场分化取决于AI应用能力,核心在于将"AI思维"内化为工作操作系统,而非工具熟练度 [11] - 三层思维迁移路径:从"自己干"转向提问式管理(精准问题设计)、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共情(案例显示AI补全使调研样本扩增6倍)、从流程闭环转向迭代飞轮(AI方案10分钟内从70分迭代至90分) [12][13][14] 出版物与行业合作 - 两本DeepSeek相关著作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中译出版社联合出版,京东当当等平台热销 [15] - 活动合作方包括盈科律师事务所、建设银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17家机构 [17]
政务培训| 未可知 x 深圳盐田: AI赋能办公新效率, 李佳颖博士开讲"AI办公实战"
AI办公实战培训活动 - 培训主题为"AI办公实战",旨在帮助职场人士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办公场景中的应用技巧,提升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 [1] - 培训采用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实用性强,受到学员积极反馈 [1][3] AI技术在办公场景中的应用 - 重点介绍AI在文档处理、数据分析、智能会议记录及自动化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3] -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AI工具如何快速完成繁琐办公任务,如智能生成报告、自动整理数据表格、语音识别记录会议内容 [3] - 学员反馈这些AI工具使用技巧将极大改善日常工作流程 [3]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使命 - 致力于AI技术的推广与教育,未来将继续开展类似培训活动 [5] - 目标助力企业和个人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效办公与创新发展 [5] 合作伙伴 - 研究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保持合作关系,包括联想、创维、国家电网、中国建设银行等 [7]
观点| SaaS已死, “AI智能体”当道
SaaS行业变革 - SaaS黄金时代正在终结 过去二十年重塑软件业 从许可证购买到订阅服务 从本地部署到云端托管 [2] - SaaS存在三大缺陷:僵化(无法适配企业独特需求) 割裂(信息孤岛问题加剧) 人工驱动(依赖人工操作) [3][4][5] - AI时代使SaaS限制显得过时 需突破传统范式 [6] AI Agent新范式 - AI Agent是具备感知-规划-行动闭环的智能体 能自主决策/调用工具/适应环境 [8] - 核心特征:默认个性化(持续学习用户习惯) 主导工作流程(非被动工具) 智能即劳动力(数字员工形态) [9][10] - 未来企业软件将演变为智能体生态系统 而非功能菜单集合 [11] 技术驱动因素 - 三大技术突破推动Agent爆发:LLM成熟(GPT-4等具备强推理) 开放生态(LangChain等框架) 接口标准化(API操作各类系统) [13][14] - Copilot类工具改变用户认知 AI从助手升级为可执行任务的"同事" [14] 企业级应用重构 - Narada AI战略是重构企业操作系统 员工通过自然语言与Agent交互 部门协调Agent群 管理层关注业务目标而非工具 [16][17] - 本质是对SaaS逻辑的根源性重构 类似"智能企业操作员"概念 [18] 行业范式迁移 - SaaS范式落幕是技术进化必然 类似"软件吞噬世界"逻辑 未来企业竞争力取决于智能体规模而非软件数量 [20][21] - 行业领导者需转型为懂Agent的系统设计者/流程重构者 产品经理主导模式将失效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