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公布第一批10家虚拟电厂运营商,并启动虚拟电厂、独立储能等聚合交易
虚拟电厂运营商目录公布 -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于2025年9月19日公布第一批虚拟电厂运营商目录企业名单 共10家公司被列入目录[2][4] - 名单包括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运营商代码XN01 售电公司代码SD417)、广东粤电电力销售有限公司(XN02/SD01)、南网综能数字服务(广州)有限公司(XN03/SD854)、广东新巨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XN04/SD123)、华能广东能源销售有限责任公司(XN05/SD02)、邦道科技有限公司(XN06/SD517)、中山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XN07/SD687)、中广核太阳能(深圳)有限公司(XN08/SD293)、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XN09/SD918)和深电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XN10/SD11)[4][10] - 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被列入售电公司目录 所有经营主体在广东电力市场的注册登记自动生效[4][5] 发电类虚拟电厂交易启动安排 -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同步发布通知 正式启动2025年发电类资源聚合交易[2][11] - 2025年发电类资源聚合交易及合同签订工作自2025年9月22日启动开展 2026年交易工作将后续适时开展[2][12] - 交易主体包括完成市场注册且具备独立上网关口的光伏、风电和独立储能等接入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资源 以及完成准入注册的虚拟电厂运营商[2][12] 交易机制与合同规范 - 交易标的为聚合资源的电能量及绿证(绿色环境价值)[12] - 虚拟电厂运营商与聚合资源通过双边协商交易方式开展交易 需按照《广东电力市场虚拟电厂发电类资源代理合同(范本)》签订资源代理合同[13] - 合同有效期最长不超过对应年份末月 最短不低于1个自然月 同一经营主体的单一资源在单一月份最多只允许与一家虚拟电厂运营商开展聚合交易[13]
甘肃300MW/1200MWh独立储能项目开工,预计现货交易年收入9360万元
项目概况 - 武威华景领航电力有限公司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建设300MW/12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 总投资12.6亿元 计划2025年8月1日开工[2] - 项目采用60套5MW/20MWh储能单元 每套单元包含1台5MW PCS升压变换舱和4台5MWh储能电池集装箱[2] - 截至当前建设进度:储能区土建基础完成80% 升压站区6栋楼基础底板及地梁圈梁浇筑完成 已进入砌墙阶段[2] - 60台升压变换舱与240台储能电池集装箱计划9月底完成安装 项目整体预计2025年12月31日并网运营[2][4] 技术参数 - 电芯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设计运行寿命20年 循环次数不低于6000次[4] - 系统采用集中式储能方案 配套35kV电缆线路及站内道路工程[4] - 主要功能为电网调峰调频 可参与应急备用电源等辅助服务[4] 经济效益 - 预计年收入构成:电网调频服务1.41亿元 电力现货交易9360万元 电网调峰服务2700万元[4] - 年上缴税金2550万元 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4] 战略意义 - 项目接入甘肃电网统一调度 提升新能源发电配置空间 促进地区新能源消纳[4] - 缓解全省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调峰压力 助力能源保供[4] - 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促进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势[4]
探秘全球最大电网侧分布式模块化储能电站,CNESA储能媒体行首站启幕!
行业政策与市场转型 - 储能行业重磅政策接连出台 引导行业从强配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打开巨大市场空间 [2] - 新型储能向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 运行效果成为行业竞争核心要素 直接影响电站盈利能力 [3] - 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达180GW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 [8] 储能电站运行评价体系 - 设备在线率决定满功率持续运行时长 运行效率决定能量利用好坏 充放电深度影响单次出力能力 容量衰减率关乎长期服役寿命 [4] - 四大核心指标包括设备在线率 运行效率 充放电深度(DOD) 电池容量衰减率 是衡量储能电站运行效果的关键维度 [3][4] 标杆项目运营实践 - 宁夏中宁县华严第一储能电站为全球最大电网侧分布式模块化储能项目 装机规模200MW/400MWh [5][6] - 项目采用奇点能源分布式模块化智慧储能系统 部署1076台eBlock-372产品 已安全稳定运行21个月 [6] - 根据宁夏电网调度运行月报 该电站充电量与放电量始终位居宁夏同期项目前列 成为区域电网调节重要力量 [6] 行业交流与产业促进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起"2025 CNESA储能媒体行"活动 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优秀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 [2] - 活动首站聚焦华严第一储能电站 邀请投资方 运营方 设备供应商 电池供应商及媒体机构参与交流 [7] - 活动探讨政策机制 电站运营 技术方案 设备性能等关键话题 旨在推动产业从规模走向价值阶段 [7]
广西电网技术专家唐彬将出席第四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
论坛基本信息 - 第四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26日在山东威海举行 [3][13] - 论坛主办单位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承办单位为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3][7] - 会议地点为威海市鲁源锦尚颐国际酒店 参会需预报名且不收取费用 食宿自理 [16][18] 标准制定与审查议程 - 9月24日上午将进行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2025年年会 包括工作总结与计划以及《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宣贯 [10][12] - 9月24日上午将讨论两项钠离子电池国际标准CD稿 IEC 63365安全要求标准和IEC 63366电池组标准 [12] - 9月24日下午将审查三项国家标准 包括电能存储系统用钠离子电池技术规范和安全技术规范 以及小型动力系统用钠离子电池安全技术规范 [12] - 9月25日下午将讨论GB 31241.1电子电器用锂离子电池通用要求征求意见稿和行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焦磷酸磷酸铁钠》征求意见稿 [12] 行业领袖与院士报告 - 开幕式院士报告包括李景虹院士的高功率钠离子电池报告和胡勇胜研究员的钠离子电池创新与产业化实践报告 [14] - 王振波教授将报告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磷酸盐正极材料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青松研究员将报告储能用钠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比较研究 [14] - 何鹏林将报告钠电池相关标准化进展 多位企业代表将分享普鲁士蓝系钠离子电池开发等产业链技术进展 [14][15] 产业应用与实践案例 - 应用分论坛将探讨钠离子电池在电动自行车、储能电站、家储、户外电源等场景的应用 [15] - 大唐湖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将分享百兆瓦时级钠离子储能项目实践 广西电网将分享钠离子电池储能工程实践与思考 [4][15] - 企业案例包括山西华钠芯能科技的高功率大容量钠离子电池煤矿应急电源和浙江华宇钠电新能源科技的两轮车领域产业化应用 [15] 测评成果与产业发布 - 论坛将举行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公布仪式和第二批循环寿命1000次测评完成单位公布仪式 [14] - 拟公布首批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测评参与单位 并举行钠电产业应用成果发布仪式 [14] - 多家企业将发布低成本高安全宽温域钠离子电池、储能专用聚阴离子路线钠离子电池等创新成果 [14][15]
全球首个600Ah+储能大电池项目顺利送电!
核心观点 - 全球首个基于628Ah储能大电池的400MWh储能电站实现一次性送电成功 标志着储能行业正式迈入“单电池2度电”时代 大电池技术成为降低储能度电成本的关键路径 [2][3][4][6] - 公司通过技术发布、产品量产到工程应用的快速交付 完成储能大电池领域的技术“三级跳” 并凭借持续研发投入和极限制造能力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7][10][15] 技术突破与产品应用 - 全球首个规模化应用600Ah+储能大电池的百兆瓦时级项目落地 单电芯能量突破2度电 [3][4][15] - 湖北荆门示范项目一年运行数据显示 系统能效稳定在95.5%以上 维修部件减少50% 运维成本降低30% [10][15] - 2025年7月成为全球首个通过新国标全项认证的600Ah+电池 8月获得中国电气装备集团154MWh订单 系全球首笔600Ah+商业订单 [15] 研发与制造能力 - 研发团队超6000人 2020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专利突破1万项 承担25项国家级项目 [16] - 湖北荆门60GWh超级工厂采用极限制造理念 实现每秒1.5支电池生产速度 PPB级缺陷率控制保障产品高一致性和可靠性 [10] 市场表现与产能布局 - 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量28.71GWh 储能营收102.98亿元 同比增长32.47% [19] - 马来西亚及匈牙利生产基地建设中 计划2027年实现328GWh全球产能目标 [11] - 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华为、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并在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取得突破 [12]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全球储能出货量突破300GWh 行业迈向TWh时代 大电池技术通过提升单电池容量和简化系统集成 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6] - 2026年上半年将迎来500Ah+电池集中释放 大电池技术已从概念验证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13][14]
储能电站运行效果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核心观点 - 储能电站运行效果由设备在线率、运行效率、充放电深度(DOD)和电池容量衰减率四大核心指标共同决定 这些指标分别对应电站的可用性、经济性、单次出力能力和长效性 需通过系统协同优化实现全局最优 [2][27] 设备在线率 - 设备在线率是电站可用性的基石 以200MW/400MWh独立储能电站为例 在线率每降低1% 年均充放电量损失达1200MWh [3][6] - 设备稳定性是在线率的先天基础 高稳定性设备年在线率可达99% 较普通设备(95%)提升4个百分点 年收益损失减少144万元 [5][6] - 设备可维护性是在线率的后天保障 故障修复时长每缩短1小时 200MW/400MWh电站可减少66MWh电量损失 [7] - 灵活冗余机制是在线率的弹性兜底 通过关键设备冗余和负荷自动转移避免整站停机 [8] 设备运行效率 - 设备运行效率是电站经济性的核心 每提升1% 200MW/400MWh电站年均收益增加60万元 [9] - 系统综合效率行业平均为85% 领先方案达89% 年收益增量240万元 [10] - 能量转换环节是效率损耗主要源头 PCS采用三电平拓扑(效率98.5%-99%)较两电平(97%-97.5%)提升1.5个百分点 [12] - 热管理系统能耗占系统总损耗2%-4% 领先方案能耗1.8% 较行业平均(3%)降低1.2个百分点 年收益增量72万元 [10][13] - 系统协同性直接影响效率 PCS在最优电压范围内外运行效率差可达3%以上 [14] 设备充放电深度(DOD) - DOD直接影响电站单次调峰能力 DOD从90%降至80% 400MWh电站单次放电量减少40MWh [15] - 优秀组串式拓扑支持DOD 98% 较传统集中式(DOD 90%)单次充放电能力提升8个百分点 年价差收益增量345万元 [16] - 电池特性决定DOD物理上限 磷酸铁锂电池在DOD=95%工况下循环寿命达7000次以上 [17] - 系统拓扑结构避免簇间环流 组串式拓扑可实现DOD 98%以上且不影响电池衰减 [18] - 控制保护是高DOD的安全网 需通过BMS、PCS、EMS融合提升保护精准度和响应速度 [19] 设备电池容量衰减率 - 容量衰减率决定电站全生命周期收益 每减少1%/年 收益可增加数百万元 [20] - 运行温度是衰减率第一杀手 高温工况(45℃)下1000次循环衰减率升至15% 7000次循环后容量仅余60% [22][25] - 循环次数累积效应显著 每增加1000次循环 磷酸铁锂电池衰减率约8%-12% [23] - 电芯质量与一致性带来先天差异 一线电池一致性差异≤0.3% 衰减差异≤0.5% 二类电池一致性差异>1% 衰减差异>2% [26] 系统协同优化 - 四大指标需协同优化 过度追求单一指标可能导致其他指标恶化 例如提升运行效率而提高电池温度会加速容量衰减 [24] - 未来目标为实现高在线率(≥99.9%)、高效率(≥90%)、深度DOD(≥95%)、低衰减(≤4%/年) [27]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吴璇研究员将出席第四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
会议基本信息 - 第四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26日在山东威海举行 [1][3][6] - 会议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 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3][6] - 会议包含工信部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2025年年会及钠离子电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研讨会 [8] 会议议程与核心议题 - 9月24日上午举行工信部锂离子电池标准工作组年会 内容包括工作组年度总结与计划及《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宣贯 [9][12] - 9月24日下午进行三项国家标准审查 包括《电能存储系统用钠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技术规范》和两项安全技术规范 [12] - 9月25日上午开幕式安排领导致辞和院士报告 发布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及第二批循环寿命1000次测评完成单位 [13] - 9月25日下午产业链分论坛聚焦正极 负极 电解液等材料技术 涵盖普鲁士蓝系 磷酸盐聚阴离子等路线开发应用 [13][14] - 9月26日上午应用分论坛讨论电动自行车 储能电站 家储 户外电源等场景 包括百兆瓦时级储能项目实践和两轮车领域产业化 [14] 参会报名与后勤信息 - 会议采取预报名审核制 报名成功不收取参会费用 食宿自理 [15] - 主会场为威海鲁源锦尚颐国际酒店 协议价大床房288元/间夜 双床房298元/间夜 [15][18] - 组委会提供9月23日至24日威海高铁站和机场至酒店的交通服务 每日12:00 15:00 18:00发车 [21] 演讲嘉宾与研究背景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琼将报告磷酸盐基钠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材料技术 其发表SCI论文11篇 总引用超1500次 [3][4] - 嘉宾包括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高功率钠离子电池)及中科院物理所胡勇胜(产业化实践)等权威专家 [13]
浪潮储能系统集成代工大单:天合/双一力/中车株洲所等中标
招标项目概况 - 浪潮储能系统集成代工商招标项目规模达400MWh至2GWh [2] - 标的包括集中式储能系统2.5MW/5MWh及五款工商业储能系统(125kW/261kWh、100kW/233kWh、186kW/372kWh、209kW/418kWh、100kW/215kWh) [2] 中标企业名单 - 中标企业包括天合储能、双一力、中车株洲所、冠隆电力、东方旭能、海希储能、威胜能源等 [3] - 集中式储能系统中标方为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双一力(宁波)电池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海希储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4] - 工商业储能系统中标方涉及威胜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冠隆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东方旭能(山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海希储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4] 招标技术要求 - 投标人需具备PACK线和集成线生产设备 [4] - 需承诺具备系统设计、组装工艺、调试测试等技术保障能力并提供SOP文件 [4] - 要求协助办理产品认证并提供技术资料及测试样品 [4] - 需拥有6项储能系统相关发明专利或期刊论文 [4] - 业绩门槛为2022年1月至投标截止时间前完成600MWh以上储能系统集成项目 [4] 行业背景与政策动态 - 新型储能装机目标为2027年达180GW [6] - 8月储能招标中内蒙古规模领先全国且大规模项目为主流 [6] - 当月发布53项新型储能政策聚焦储能补贴和虚拟电厂 [6] - 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完善政策发布强调储能支撑作用 [6]
政策解读 | “规模化建设”——新型储能发展迈向新阶段
政策目标与规模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2] - 发展目标包括实现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2] 需求端驱动因素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60%,风电光伏发电量1.3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24.9% [3] -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迅速,2025年7月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成为新增发电主力军,电力系统对保供应、保安全、促消纳需求大幅提升 [3] 供应端基础与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7.48GW/257.09GWh,在建规模91.93GW/277.01GWh,累计装机规模是"十三五"末的32倍以上 [4] - 技术性能大幅提升,成本显著下降,产业体系完备,为规模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4] 市场机制建设 - 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有序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6] - "十五五"时期各地市场将向新型储能全面开放,新型储能可公平参与各类市场交易,发挥"一体多用、分时复用"特性 [6] 利用水平与调度能力 - 2025年夏季国网经营区内新型储能可调最大电力达64.23GW,实时最大放电电力44.53GW,较去年同期最大值增长55.7%,顶峰能力相当于近3座三峡水电站容量 [7] - 南网经营区广东12座电网侧储能电站贡献113万千瓦顶峰能力,为电力供应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7] - 调度机构需科学制定新型储能调度细则,明确调度运行方式和调用区间,储能电站需提升调度使用能力并符合安全稳定运行要求 [7] 价格与补偿机制 - 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 [8] - 目前现货市场峰谷价差偏低,辅助服务市场容量有限,储能仅靠市场难以获得合理收益,需与抽水蓄能、火电机组等调节性资源统筹考虑容量补偿 [8] - 甘肃省发改委发布征求意见稿,对电网侧新型储能与公用煤电机组给予容量电价补偿,政策路径逐渐明晰 [8] 规划与组织保障 - 各地能源主管部门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测算本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统筹明确新型储能和其他调节资源发展规模和布局 [9] - 每年度需报送新型储能规划建设情况,以平衡新型储能与抽蓄、火电的发展需求 [9][10] 产业发展前景 - 政策明确了未来三年发展目标,让产业界坚定发展信心,新型储能将迎来更加完善的市场生态,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10] - 在良好市场机制推动下,储能产业将不断创新迭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10]
中国华能董事长温枢刚:推动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型储能装机截至2025年上半年达9500万千瓦 五年增长近30倍 跃居世界第一 [4]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包括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铅碳电池/液流电池 锂电子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5] - 建成品种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应用场景涵盖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储 [5] - 电力系统正向新能源为主体跨越 以网源荷储全链条重构为核心 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 [5]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方向 科技创新为驱动 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7] - 推动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走在前列 [7] 技术突破与应用 - 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实现非补能压缩空气储能首次商业化应用 一期容量55兆瓦 [7] - 山东投运全国首个火电机组调峰调频模块熔岩储能项目 总容量3万千瓦 储能时长6小时 [7] - 甘肃建成综合能源基地配套60万千瓦国内最大规模储能项目 储能时长4小时 系统效率提升4.6个百分点 年消纳新能源电量8.4亿千瓦时 [7] - 攻克多机串联/高温高压高流量压缩机安全启停等关键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7] - 电厂突破全超级电容储能耦合火电机组调频关键技术 系统响应时间由秒级降至100毫秒内 [7] 商业模式创新 - 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模式 提升新能源发电稳定性与消纳能力 [8] - 浙江虚拟电厂为全国首个接入实时调度系统的虚拟电厂 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充换电站/楼宇空调等资源 [8] - 通过秒级快速响应协调控制技术 实现储能与负荷动态匹配 参与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 [8] - 构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商业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