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甲醇生物制造”大爆发?肆芃科技联手天工所攻关大宗生物基材料单体产品!
碳源迭代与合成生物学发展 - 在"双碳"目标与生物制造产业升级驱动下,碳源正从第一代(粮食作物、淀粉)向第二代(非粮生物质)和第三代(二氧化碳、甲醇等一碳化合物)迭代,成为合成生物学核心命题之一 [2] - 肆芃科技与天津工生所合作以甲醇为原料开发大宗生物基材料单体,突破传统生物制造对粮食碳源的依赖,推动"一碳生物制造"工业化落地 [2] 技术合作与突破方向 - 合作聚焦甲醇利用微生物底盘改造技术,天津工生所在高温甲醇利用底盘领域的技术积累为从0到1的突破提供可能 [5] - 团队初期尝试改造工业菌种(如大肠杆菌)但效率不足,后转向天然甲基营养菌研究,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提升甲醇利用效率 [5] - 王钰团队长期专注于低碳原材料生物转化,改造甲醇底盘微生物以合成生物基材料单体和替代蛋白等大宗产品 [6] 商业化与产业化进展 - 肆芃科技一代碳源生物基产品已推进商业化,二代非粮技术成熟并处于工程化阶段,三代技术布局促成此次合作 [7] - 天津工生所负责菌种设计与细胞工厂开发,肆芃科技提供中试平台进行规模发酵测试并优化工艺条件 [8] - 预计2-3年内实现1-2个生物基单体技术突破,成本达到与石油基单体相当水平 [9] 产业转型与未来展望 - 合作标志着生物制造从"依赖自然碳循环"向"人工碳循环"转型,甲醇或成为"一碳经济"时代核心媒介 [10] - 碳源从玉米转向甲醇将大幅拓展生物制造产业想象力,推动技术爆发式发展 [10] 行业活动与平台建设 - 生物基产业展览及论坛计划于2025年5月在上海举办,涵盖化学品、材料、设备等1000+产品展示 [12] - 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bio-basedlink"已上线,提供产业资源对接 [16]
上汽/广汽/一汽/小鹏/蔚来/零跑/极氪/美的/李宁/安踏/特步/波司登/波士胶/农夫山泉......
生物基产业下游市场需求在哪里?终端品牌想要的生物基解决方案是什么? 2025(第十届)生物基大会暨展览(Bio-based 2025,5月25-27日,上海) 立足终端可持续转型与 实际需求,将邀约 100+终端品牌参与 ,并关注其可持续规划与生物基材料需求。 现公布 近40家终端品牌 ,如下图所示。品牌涉及 运动鞋服、纺织工业、汽车与零部件、消费品与商 超、胶黏剂、电子等 ,企业将携相关需求而来。部分企业负责人将参与 大会演讲 、 圆桌交流 、 战略 研讨会 以及 终端品牌需求对接会 !欢迎生物基材料解决方案企业参与洽谈! 1177 l 终端想要的生物基解决方案? |已确认出席品牌 波司克 通用技术中纺院 ANT: 销 全 球 72 国 特步 安踏 李宁 波司登 中纺院 c) @ 同将经济经 ESQUEL GROUP 同辉纺织 桐昆集团 溢达纺织 小鹏汽车 蔚来汽车 1 零跑汽车 ZEEKR 上汽大众 零跑汽车 极氪汽车 卡管主动 上汽大众 广汽集团 El P PANGROUP 订程 GOOD YEAR 远程汽车 固特异 米其林 延锋国际 一汽集团 农夫山泉 NONGFU SPRING 农夫山泉 五粮液 伊 ...
最新!这5家高校获批设立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
合成生物学高校专业设立情况 - 2025年4月教育部批准5家高校新增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包括长治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武汉轻工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2] - 截至2025年国内开设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达11家,此前6家分别为天津大学(2020)、山西大学(2021)、南京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2022)、江南大学/湖北大学(2023) [3] 新增高校专业特点与优势 长治学院 - 2024软科排名第440位,生物科学专业获评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全国第9),化学生物学为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3] 淮阴师范学院 - 2024软科排名第319位,重点学科为"材料与化工" - 拥有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能源材料/绿色合成/生物质化学 [4] - 与斯德瑞克共建"绿色化学联合实验室" [6] 武汉轻工大学 - 2023年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共建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 [7] - 2024年成立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聚焦天然产物合成/食品酶改造/代谢工程三大方向 [7] - 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生物制造"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02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 湖南文理学院 - 常德市规划以该校为主阵地建设湖南省首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8] - 联合5家企业成立合成生物产业学院及研究院,实验室面积5000㎡,配备150余台大型设备 [8] - 研究成果包括NMN/辅酶Q10/人造香精等产品,2023年聘请德国院士张友明任名誉院长 [8] - 2024年1月获批湖南省农业合成生物学生物农药制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8] 深圳理工大学 - 合成生物学学院为首批建设学院,院长为张先恩 - 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参与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定量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建设 [9] 行业动态 - 生物制造产业交流群覆盖绿色化工/生物基/食品农业等超10000名从业者 [11] - bio-basedlink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已上线 [14]
超亿元布局 “生物+AI”、生物基聚酯产业,华恒生物年报公布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78亿元,同比增长12.37%,主要系产品销量增加所致 [2] - 归母净利润1.90亿元,同比下降57.80%,主要因经营规模扩大导致费用增加及缬氨酸产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99亿元,同比下降33.71% [3] - 总资产达49.89亿元,同比增长25.67%;净资产25.65亿元,同比增长40.38% [3] 业务发展 - 持续推进合成生物平台升级,增设高通量平台并参与设立合肥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 [4] - 投资3.9亿元建设全球首个智能中试基地,布局5500吨高值原料生产,同时成立AI数字化实验室 [5] - 在建项目包括赤峰基地5万吨生物基丁二酸、5万吨1,3-丙二醇,秦皇岛基地5万吨生物基苹果酸等产能 [5] 战略合作 - 与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部签署协议,结合双方技术优势深化植物营养领域合作 [5] - 与东华大学共建生物基化学纤维联合实验室,开发1,3-丙二醇等新材料并推动全产业链协同 [6] - 牵头成立生物基聚酯纺织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资源促进技术突破与共同开发 [6] 行业布局 - 参与生物基产业多领域专场活动,涵盖生物基聚酯、尼龙、橡胶等材料及国际合作论坛 [10][12] - 计划在2025年上海生物基产业展览中展示1000+产品,覆盖化学品、设备、认证等环节 [12][13]
上海交大瞿旭东团队发现首例双氧杂Diels-Alder酶
研究突破 -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团队在《Nature Chemistry》发表论文,首次揭示新型双氧杂Diels-Alder (HDA)酶的催化机制,该酶负责(-)-anthrabenzoxocinone中手性三环缩酮氧桥结构单元的形成 [2] - 研究团队包括瞿旭东教授、Mehdi Mobli教授、赵一雷教授等,博士后闫晓丽与贾新颖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2] - 双氧杂DA反应(同时涉及两个氧原子的[4+2]环加成)此前从未被报道,其催化机制与酶学基础完全未知 [3] 科学意义 - 鉴定出首例双氧杂HDA酶,填补多杂原子Diels-Alder酶研究空白,预示可能存在全新多杂原子HDA酶家族 [8] - 为理解广泛存在的缩酮氧桥结构提供首个酶学模板,解决该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8] - 代表近万种II型聚酮化合物中发现的第9个骨架类型,也是第2个手性骨架,为复杂芳香聚酮的理性设计奠定基础 [8] 技术细节 - VOC超家族蛋白Abx(-)F具有双重催化功能:先催化脱水反应生成邻醌亚甲基中间体,再立体选择性催化分子内双氧杂DA反应 [5] - 综合运用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及计算化学等方法,揭示"脱水-配位协同HDA"全新催化机制 [5] - 该机制为理解复杂结构的生物合成提供范式转变 [5] 应用前景 - 研究成果深化对HDA反应化学多样性的理解 [8] - 为天然产物的定向生物合成和酶工程提供创新工具 [8] - 相关技术有望应用于高价值含氧杂环化合物的绿色制造 [8]
凯赛生物,29.58亿元!多个生物基项目取得显著进展!逐步搭建产业生态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58亿元,同比增长39.91% [2][3] - 营业利润5.52亿元,同比增长21.41%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9亿元,同比增长33.41% [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51.60%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21亿元,同比增长44.16% [3] - 研发费用2.33亿元,同比增长23.38%,占营业收入比例7.89% [3] 研发与产品进展 - 长链二元酸产品全球市场主导地位巩固,销量创历史新高 [3] - 生物法癸二酸成为生物法替代化学法的典型案例 [3] - 万吨级生物基哌啶2024年底投产并开始销售 [3] - 生物基聚酰胺改性及连续纤维复合材料(Bio-PPA CFRT)成型工艺突破并获商业订单 [3][7] - 高通量研发平台覆盖基因编辑、生物工程、生物材料聚合等学科 [9] 资本运作与战略合作 - 通过定向增发引入招商局集团,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曜修,注资59.15亿元完成 [4] - 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全面展开,包括生物基新材料领域 [5] - 与合肥市政府、招商创科集团签订三方协议,打造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 [5] - 招商凯赛(合肥)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设立,加速产业链生态搭建 [5] 下游应用与产业生态 - 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物流等领域获商业化订单 [7] - 合资设立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公司,聚焦生物基复合材料电池壳体、储能箱体等交通领域产品 [7] - 合资设立合肥氢禾新材料公司,开发热塑性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在氢气储运、风电叶片等应用 [8] - 目标将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复合材料打造为双碳时代基石材料 [6]
投4.67亿!亨通股份孙公司小品种氨基酸产业基地项目,布局哪些产品?
亨通股份小品种氨基酸产业基地项目投资 - 公司全资孙公司亨通(内蒙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4.67亿元建设小品种氨基酸产业基地项目(一期)[2] - 项目建设周期预计20个月 建成后将新增11 880吨/年氨基酸生产能力 包括L-色氨酸7 380吨/年 L-精氨酸2 100吨/年 L-异亮氨酸精品2 400吨/年[5] 项目战略意义与业务协同 - 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公司战略规划 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 完善氨基酸产业链布局 提升市场占有率并培育新利润增长点[6] - 公司生物科技业务表现亮眼:2024年色氨酸单位成本同比下降10.32% 折百产量从3 186.83吨增至4 036.70吨(同比+26.67%)[6] - 子公司拜克生物2024年营收6.49亿元(同比+9.04%) 净利润1.17亿元(同比+87.41%)[6] 公司整体经营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元(同比+105.98%) 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14.29%) 主营业务涵盖电解铜箔 生物兽药 饲料添加剂及热电联供[6] - 2025年Q1营业收入3.82亿元(同比+86.4%) 归母净利润7 010万元(同比+11.0%) 铜箔产品销售收入2.52亿元(同比增加2.06亿元)[7] 行业生态与资源整合 - 生物制造产业社群已聚集50 000+产业上下游人员 覆盖绿色化工 生物基 食品农业等领域 提供品牌推广 投融资对接等全产业链服务[8][10]
合成生物学+海洋极端微生物!生物经济50人论坛在三亚成功召开
论坛概况 - 2025年4月19-20日,生物经济50人论坛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办,主题为"海洋生物制造:重塑未来产业格局",由华谷研究院主办,招商三亚深海科技城开发有限公司承办 [2] - 论坛汇聚国内200多位"产、学、研、投、用"领域专家,旨在推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 [2] - 预热会议生物制造产业联盟第三次理事会召开,50多位代表讨论工信部国家生物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及2024年联盟工作 [2] 论坛核心内容 - 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指出海洋生物制造主题具有战略远见,是海南及中国生物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开端 [4] - 华谷研究院发布《2024生物制造产业蓝皮书》,涵盖产品、政策、科技、投融资等,并提出五项战略建议 [4][5] - 成立国家生物技术与经济办公室,统筹资源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 [5] - 组建生物制造国家实验室,实施技术工程专项 [5] - 制定优先采购生物基产品政策,通过新标准替代化工制造 [5] - 推动中国"世界工厂"从高端制造转向与数字技术融合的生物制造3.0 [5] - 将生物制造业培训纳入政府预算,加强人才培养 [5] 行业趋势与展望 - 论坛标志着中国海洋生物制造从技术储备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转折点 [5] - 合成生物学与海洋极端微生物结合,自贸港政策对接产业创新,可能重塑全球工业格局 [5] - 三亚有望成为生物经济时代创新策源地,推动中国从"生物制造大国"向"生物经济强国"迈进 [5] 华谷研究院与产业联盟 - 华谷研究院由梅永红倡议,华大集团、凯赛生物等头部企业共同发起,是中国首个生物经济民办非营利组织 [6] - 研究院定位为行业风向标和高端智库,深度参与生物经济全环节 [6] - 生物制造产业联盟由凯赛生物、华大集团等48家单位组成,旨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完整产业链 [7]
医药与生物制造专题抢先看:合成生物+医药,能否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极?
合成生物学市场概况 - 2023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突破170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近40%(64亿美元),预计2028年该领域规模将达133亿美元 [2] - 技术迭代(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AI等)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覆盖药物研发、疾病诊疗及绿色生产 [2] 2025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 - 时间地点:2025年5月22-23日于上海浦东喜来登由由大酒店,主题为"合成新'基'遇,智造赢未来" [2] - 聚焦领域:医药、食品、化妆品、新材料及AI方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2] - 组织架构:由上海市经信委等政府单位指导,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主办,制药在线等支持 [6] 技术前沿与应用 医药与生物制造 - 微生物"细胞工厂"革新天然药物、氨基酸及维生素的生物合成方法,普利制药将分享抗生素/多肽药物制造经验 [7] - 体外生物转化(ivBT)作为新兴工业平台,具有高产品得率、强耐受性等优势,应用于医药原料及生物能源等领域 [8] - 重组胶原蛋白CHO细胞表达技术进展显著,君实生物将探讨其在止血剂、骨修复材料等医疗应用 [12] 交叉技术创新 - AI融合合成生物学推动微生物制药升级,涵盖基因编辑优化、代谢途径设计及药物筛选加速 [11] - 酶工程与代谢工程结合提升高值化合物合成效率,上海交大冯雁团队将分享酶分子设计策略 [10] - 近红外活体成像(NIR-II)与合成生物学结合,复旦大学团队开发荧光探针提升肿瘤成像灵敏度 [13] 行业专家与研究方向 - 李永泉(浙大):AI驱动微生物制药技术升级,主导达托霉素等药物研制 [16][17] - 张以恒(中科院):开创ivBT技术体系,开发淀粉制肌醇等产业化路径 [20][21] - 罗玮(江南大学):代谢工程优化氨基酸衍生物生产,实现绿色制造 [25][26] - 张凡(复旦):近红外荧光探针研发,提升活体成像穿透深度 [27][29] 行业展望 - 合成生物学有望解决传统医药难题,推动个性化治疗及天然药物复兴 [40] - DNA合成成本降低、CRISPR技术优化将加速药物发现与生产流程 [40] - 同期展会(2025年6月上海)预计吸引3500家企业及10万观众,覆盖23万平方米 [45][46]
东北林大徐志超/刘成伟组:解析药用真菌灵芝的时空组学及灵芝酸生物合成|附招聘广告
灵芝研究进展 - 灵芝作为药食两用的"仙草"在中医药中已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 因其基因组小、生长周期短、遗传体系完善等特点成为研究真菌发育与天然产物代谢合成的药用模式真菌 [2] - 多家单位联合在《Engineering》发表研究论文 通过时空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了灵芝酸的生物合成机制 包括绘制灵芝酸时空动态分布图谱 完成T2T完整基因组测序 构建高分辨率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发现新颖CYP450酶 [2] - 该研究为阐明灵芝酸复杂的生物合成网络提供了时空多组学研究范式 为开发灵芝酸小分子创新药物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2] 灵芝酸空间分布研究 - 使用MALDI质谱成像技术对不同成熟阶段原基、子实体中的24种灵芝酸类化合物进行空间定位 发现其特异性分布在灵芝皮壳层 [4] - 完成端粒到端粒水平的灵芝单倍体基因组精细图谱 首次绘制灵芝子实体单细胞转录组 注释到6种细胞类型 发现灵芝酸生物合成基因在皮壳层外层显著高表达 [4] - 重构灵芝子实体发育轨迹 发现皮壳层三层结构由外层发育形成 与实际栽培观察到的皮壳层增厚、分层现象一致 揭示了灵芝酸合成与子实体发育的内在联系 [4] 灵芝酸生物合成机制 - 鉴定到14个参与灵芝酸生物合成的候选CYP450基因 通过酵母表达体系发现新基因GlCYP512A3可连续两步催化生成丹芝酸E和F [5] - 丹芝酸F为新鉴定的灵芝酸类化合物 体外药理活性证实具有抗癌活性 [5] - 实现羊毛甾醇、灵芝酸中间体HLDOA、丹芝酸E和F等在米曲霉底盘系统中的高效合成 已申请专利 [5] 研究团队与资助 - 研究由东北林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单位合作完成 [7] - 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 [7] 研究团队招聘 - 东北林业大学天然产物资源与利用课题组聚焦中草药、大型真菌等基因组学、活性物质代谢合成及调控研究 学术成果发表在Sci Adv、Nat Commun等期刊 [8] - 课题组招聘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生物信息学等相关领域人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