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生物制造领域 “潜力股” 团队?生物制造青年论坛,报告征集中!8月20-22日宁波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同期将举办特色专场"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于8月20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2] - 论坛旨在发掘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科研团队创新成果,促进优秀科研工作者成果交流和产业对接 [2] - 论坛采用15分钟快速了解模式,重点阐述研究领域科学问题、解决思路、成果、放大可行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3] - 论坛席位仅30席,分为两场进行:第一场13:30-17:30,第二场19:00-20:30 [6] 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 - SynBioCon 2025设置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专场,公开征集100个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领域从0到1到100的创新成果和项目 [6] - 展示形式为现场科技成果推介墙,面向科研院所和企业开放报名 [6] 会议主办与历史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为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 - 该系列会议已成功举办三届(2022-2024),均在浙江宁波举行 [13] - 2024年第三届会议获得上海宝山合成生物学转化研究院(筹)、广州合成生物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支持 [13] 产业服务平台 - 提供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网址为www.bio-basedlink.net [20]
工业富碳气体生物制造的 4 大工业挑战
工业富碳气体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技术 核心观点 - 新型碳源开发及生物技术转化成为产业关注焦点[1] - 工业富碳气体生物发酵制乙醇技术因常温常压、低能耗、高转化效率等优势被广泛研究[2][3] - 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核心挑战包括气源稳定性、反应器设计、过程控制及分离提纯[3][8] 技术优势 - 工艺条件温和:常温常压操作,能耗低且安全性高[3] - 微生物特性:酶底物专一性强(转化效率高)、原料气组分配比要求低、痕量污染物耐受性高[3] - 产物多样性:通过Wood-Ljungdahl途径可合成乙酸、乙醇等[3] 产业化进展 - **LanzaTech**:气体发酵领域领军企业,已实现工业化装置建设[4] - **首钢朗泽**:2025年在中国运营四大生产基地,年产21万吨燃料乙醇和2.32万吨微生物蛋白[4] - **巨鹏生物**:全球唯一拥有生物质气化+气体发酵+菌体蛋白全产业链技术的公司,2024年在内蒙古建设10万吨/年乙醇商业化装置[6] - **食气生化**:2023年建成10t级装置,转化煤制甲醇弛放气[7] - **吉态来博生物**:开发气体发酵与酵母发酵耦合工艺,实现乙酸至单细胞蛋白的工业化应用[7] 主要挑战 1. **气源稳定性** - 工业富碳气体组分和气量波动影响发酵系统稳定性[9] - 需优化菌种以提高对气体波动的适应性[9] 2. **过程控制** - 缺乏CO在线检测装置,依赖进/尾气含量计算消耗量[11] - 样品检测周期长导致调控滞后[12] - 染菌问题(如厌氧甲烷菌竞争底物)需控制[13] 3. **反应器设计** - 现有反应器单位容积小、产能低,首钢朗泽通过增加数量解决但成本线性上升[16] - 大型化(>1000m³)需优化气液传质、能耗及气体分布[16][17] 4. **分离提纯** - 菌体低密度发酵导致膜过滤易堵塞,维护成本高[18] - 乙醇精馏能耗高,需开发膜分离耦合技术[20] - CO₂利用率低,需开发新型菌种[22] 行业活动 - **SynBioCon 2025大会**:8月20-22日宁波举办,设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探讨新型碳源生物制造产业化机遇[23][28] - 分论坛覆盖一碳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未来食品等领域[24][25]
全国首家!下一代爆款甜味剂获批!
微元合成阿洛酮糖获批新食品原料 - 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得阿洛酮糖新食品原料批准上市的企业,也是唯一通过生物发酵工艺获批的企业[1] - 获批的AS10菌株直接发酵法为国内首个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新食品原料案例[2] - 公司全球首创"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从葡萄糖/蔗糖直接生产阿洛酮糖,简化流程并提升产品口感和稳定性[2] 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 - 新工艺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使阿洛酮糖价格有望从3万元/吨降至1万元/吨,降幅达50%[4][5] - 传统工艺需两步转化且效率仅10%,与果糖混合提纯成本高[4] - 公司作为牵头单位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低热量健康型阿洛酮糖绿色生物制造技术项目"[6] 产能布局与扩张计划 - 秦皇岛一期工厂已投产,二期工厂将于2027年投产[7] - 联合多地合作伙伴推进十万吨级产能改造,华北6万吨项目2025年10月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阿洛酮糖供应商[8] - 二期健康糖项目投资4000万,可柔性生产阿洛酮糖和甘露糖醇[8]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及四大应用领域[9] - 大会包含产业论坛、项目路演、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10]
8.33亿元!“合成生物巨头” 梅花生物完成海外并购
梅花生物跨境收购进展 - 梅花生物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公司已完成对麒麟控股旗下协和发酵的食品氨基酸、医药氨基酸、母乳低聚糖(HMO)业务及资产的收购 最终交易对价确定为168亿日元(约8.33亿元人民币) 基于交割日标的资产账上货币资金预估情况(约113亿日元 折合5.60亿元人民币)及营运资本因素调整 [1] - 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新增多种氨基酸新品类和新菌种 获得十余种氨基酸的发酵菌种及相关专利 延伸产业链 增强下游高附加值医药氨基酸产品的发酵和精制能力 并获取GMP认证和全球多市场氨基酸原料药注册证 [1] - 通过合成生物学精密发酵平台引入三种HMO产品的生产能力及知识产权体系 获得多个国内外生产经营实体 推动产业出海战略落地 [1] 梅花生物业务表现 - 公司从"味精大王"成长为"合成生物巨头" 饲料氨基酸板块2025年一季度营收达29.39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约46.9% 同比上升6.68% [2]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赖氨酸量价齐升及苏氨酸销量增长 该板块成为公司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核心板块 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2]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四大应用领域 [3] - 大会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规模化与人才挖掘 [3]
南京工大徐虹/王瑞教授:面向生物大分子类活性物质的发酵过程强化技术
天然大分子活性物质的合成生物学挑战 - 天然大分子活性物质(聚氨基酸、功能蛋白、微生物多糖)因分子量高(可达上千万道尔顿)和构象复杂,天然提取困难且化学法难以合成 [1] - 发酵过程中产物积累导致高粘非牛顿流体特性,引发高分子链缠结凝胶化,包裹菌体细胞形成"作茧自缚"效应 [1] - 溶氧聚并逸出罐体,多重屏障阻碍氧气和营养代谢,传氧传质效率低下成为产量提升的最大瓶颈 [1] 新型微气泡生物反应器技术突破 - 南京工业大学团队开发新型微气泡生物反应器(MB),通过3D打印和CFD模拟解决"三高"(高粘稠、高需氧、高能耗)问题 [2][4] - MB采用轴向-径向搅拌复合微孔设计,溶氧尺寸从宏气泡降至微气泡(<100 μm),氧传递系数kLa提升120%-135%,能效提高1.6-2.9倍 [4] - Realizable k–ε模型验证MB在气含率分布、湍流动能及耗散率方面的优势,提供更均匀的液流/气流循环 [4] 发酵产量提升验证数据 - γ-聚谷氨酸(γ-PGA)在7L发酵罐中产量提高40%以上,超高分子量产物合成效率显著提升 [5] - 技术普适性验证:贻贝黏蛋白(+79%)、泛菌多糖(+58%)、威兰胶(+39%)、β-葡聚糖(+50%)、ε-聚赖氨酸(+43%) [5] 行业应用与会议动态 - 该技术为合成生物学大分子产品开发提供新平台,推动工业化应用 [2][7]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覆盖绿色化工、未来食品、农业、美妆原料四大领域 [9]
英国启动“合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已获1300万美元资助
合成人类基因组计划(SynHG) - 由牛津大学杰森・钦教授领导,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7所高校参与,首期获得威康信托基金会1000万英镑资助 [1] - 目标是通过化学合成手段构建完整人类基因组,相关成果于《自然》子刊同步发表 [1] - 未来五年内将搭建完成基础技术框架,5-10年内目标人工合成一条完整的人类染色体 [2] - 项目核心目标是解析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不涉及合成生命创造 [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合成大型基因组能力可能完全改变对基因组生物学的认知,深刻改变生物技术与医学边界 [3] - 微生物染色体合成已深化人类对DNA认知,将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染色体是推动创新的关键挑战 [3] - 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组装技术,引领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工程的革命性变革 [3] 行业应用与前景 - 合成生物工程领域新技术可能催生,在完整人类基因组合成实现前就可能带来关于细胞如何使用基因组的新发现 [2] - 可能为重大社会挑战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开创更可持续、更健康的未来 [3]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 [4] - 活动包括生物制造产业高层闭门研讨会、优质项目路演与对接、生物制造青年论坛等 [5] - 分论坛涵盖绿色化工与新材料、AI+生物智造、未来食品&农业、美妆原料等领域 [5]
创新成果:L-哌啶甲酸的生物合成 | 重庆大学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由DT新材料主办 酶赛生物协办 并获得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机构支持 [1] - 大会聚焦产业生态发展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已完成1000+次科研院所和初创项目对接 [1] - 特色活动包括"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 将展示100个0~100阶段的创新科技成果 [1][10] 大会核心内容 - 聚焦"1+4"赛道:AI+生物智造为核心 覆盖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四大领域 [12] - 邀请国际领先企业、产业化专家、政府、资本等多方参与 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12] - 目标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规模化及人才挖掘 [12] 科技成果案例(L-哌啶甲酸生物合成) 技术参数 - 第一代工程菌:大肠杆菌底盘 5L罐发酵24-36小时产量达52.68g/L 转化率90% 生产率2.52g/L-h [6] - 第二代工程菌:酿酒酵母底盘 产量提升至75.54g/L 已进行1吨反应器中试 [6] 技术优势 1 菌株稳定性>90% 赖氨酸利用度更高 [8] 2 反应时间短 操作温度低不易染菌 [8] 3 产品光学纯度100% 成本效益显著 [8] 知识产权与合作 - 已授权3项核心发明专利 [9] - 合作模式包括项目合作、技术转让、联合实验室等 [9] 特色活动安排 - 设置科技成果推介墙 公开征集100个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创新项目进行展示对接 [10] - 提供全球生物基与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bio-basedlink.net) [15]
同舟纵横:专注于工业流体领域的分离纯化 | SynBioCon 2025推荐
公司介绍 - 同舟纵横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流体领域分离纯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 公司业务涵盖材料生产、工艺研发、设备制造、药剂生产、EPC设计及工程总包,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6] - 已完成数百个工程项目,涉及医药、化工、食品添加剂、生物发酵、新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 [6] - 在压力驱动膜技术、电驱动膜技术和连续离交技术板块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6] 产品介绍 - 陶瓷膜:采用蓝宝石材质,耐强酸强碱,过滤精度达超滤级别,膜通量大,抗污染性能卓越 [8] - 卷式膜:定制式特殊格网设计,可耐高悬浮物、耐高温、耐高压,适用于特种分离场景 [10] - 连续离交:相比传统固定床离交柱,树脂用量减少50%-90%,酸碱盐废水减少50%-70%,设备紧凑 [12] - 电驱动膜:包括电渗析(脱盐、淡化、浓缩)、双极膜(盐制酸碱)、扩散渗析(酸碱回收纯化) [14] - 管式膜:采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具有永久亲水性,创新的膜壳分离设计可节约换膜成本 [16] - 高压浓缩系统:可处理高盐高浓组件,最高压力达120bar,具有高倍浓缩和抗污性强特点 [18] 行业活动 - 公司将出席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的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 [1]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和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四大应用领域 [20] - 活动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革新技术和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 产业合作 - 公司已入驻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新品库(bio-basedlink) [4] - 平台网址为https://www.bio-basedlink.net/index/brand/brand_show/article_id/193.html [4]
我国又一合成生物智能研发平台(AI4S)发布!20+单位已合作!
合成生物智能研发平台建设 - 安徽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芜湖市弋江区共建"合成生物智能研发平台(AI4S)",聚焦基因线路设计、酶的挖掘与优化、代谢途径挖掘、合成生物学大数据分析、人工细胞工厂创制及生物医药合成等六大研究方向 [1] - 平台已与芜湖华仁科技、安徽长江药业等20余家企业及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重点突破基因组设计和优化、酶分子改造等关键核心技术 [1] - 平台将构建合成生物学AI模拟与实验验证一体化平台,深度融合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与实验数据,实现"理性设计→智能进化"的高效协同 [3] 国内合成生物智能化平台布局 - 国内已有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布局类似平台,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天津大学等 [4]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拥有国内领先的"AI+自动化实验室",其"南燕云-数智化科教示范平台"是全球首个全流程智能化的高通量合成生物科教云平台 [5] - 安徽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的AI4S平台聚焦基因线路设计、代谢工程、生物医药合成等方向,结合AI与自动化实验设备 [6] 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融合 - 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7] - 平台聚焦高效基因设计与优化、实验自动化与高通量筛选、数据驱动的生物制造优化、产业转化与规模化生产、跨学科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等关键挑战 [7][8][9][10][11] - 华大智造、华恒生物、弈柯莱生物、镁伽科技、蓝晶微生物等企业均采用AI+自动化发酵优化平台加速产品研发和布局 [11] 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四大应用领域 [14] - 大会将邀请国际领先企业、代表性产业化专家、政府、园区、资本、协会和联盟等各方共探"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14] - 大会设有生物制造产业宏观论坛、分论坛及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合成生物创新展览等活动 [16]
川大成果!合成生物“长寿分子” 亚精胺实现量产!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 - 四川大学秦久福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微生物改造成高效"细胞工厂",探索亚精胺的生产和应用方式 [1] - 亚精胺被誉为"下一个千亿级生物活性分子",在抗衰老、心血管疾病预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 团队通过技术攻坚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并与行业龙头合作探索产业化路径 [1] 亚精胺市场现状与挑战 - 亚精胺在医药、食品、农业领域应用广阔,被列为五大抗衰潜力成分之一 [2] - 传统小麦胚芽提取法纯度仅1%,化学合成制备成本高,导致国际市场被外企垄断 [2] - Sigma-Aldrich的试剂级产品百克定价高达上万元,使用成本制约产业发展 [2] 技术创新路径 - 团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重构酵母代谢网络,大幅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 [3] - 发现胞外分泌机制,找到能将亚精胺主动排出细胞的转运蛋白,提高杂质去除率 [4] - 新技术路径使发酵液纯化过程效率提升且能耗降低 [4] 产学研结合模式 - 团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需求,让学生参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实践 [4] - 川大设立"生物质技术与工程"创新班,以项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4] - 高校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避免闭门造车 [4] 市场应用前景 - 亚精胺将成为撬动多个千亿级产业的支点 [6] - 食品领域已有产品进入试生产阶段,医药领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 [6] - 麦肯锡报告显示,2030-2040年间合成生物学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4万亿美元经济效益 [6] 政策支持 - 2023年四川省将生物制造列为六大优势产业 [7] - 全国18个省、市将"合成生物"写入"十四五"规划 [7] - 成都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热土,政策支持加速技术转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