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仅余10席!生物制造青年论坛,8月宁波SynbioCon 2025探索合作机遇!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包含生物制造青年论坛等特色专场[2][5]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机构[5] - 大会顾问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5]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将于8月20日举办,设置30+场报告,分为13:30-17:30和19:00-20:30两场[2] - 论坛聚焦15分钟快速了解研究方向,涵盖科学问题、解决方案、成果转化及未来发展方向[3] - 已确认参与高校包括安徽工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12所院校[4] - 演讲嘉宾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廖苍松、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爽等10位专家学者[4] 特色活动安排 -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闭门研讨会(第3期)将邀请30位行业领袖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11] - 优质项目路演与对接(第4期)面向合成生物新产品/工艺/技术团队,提供投融资对接平台[14] - 科技成果展示专区将公开征集100个合成生物领域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20] 分论坛专题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 - 化学品专场(8月21日)聚焦大宗化学品、生物基材料(PHA/尼龙/菌丝体蛋白)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15] - 新型碳源专场(8月22日)关注非粮碳源(CO2/甲醇)转化饲料蛋白/能源化学品的产业化案例[16][18] AI+生物智造 - 圆桌讨论AI与生物制造双向赋能,拟邀AI技术企业、生物制造企业及智能反应器厂商[17] - 专题包括AI辅助酶发掘、生物合成大语言模型、工业发酵动态控制等应用场景[18] 未来食品&农业 - 重点开发生物质转化食品原料技术,涉及功能糖、乳铁蛋白、天然香料等高值配料[19] - 探索非粮原料高效转化路径,结合AI技术优化风味控制与底盘细胞筛选[19] 美妆原料 - 聚焦生物基化学品(苹果酸/己二酸)制造路径开发及化学-生物法协同产业化[17][22] - 开发虾青素、类胡萝卜素等功效原料,研究生物材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创新[22] 参与方式 - 提供青年论坛、科技成果展示、项目路演三种参会形式[10][20] - 支持通过扫码报名,选择具体参与板块[10][22]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
聚酰胺行业概况 - 全球聚酰胺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 [1] - PA6和PA66是主要品种,占聚酰胺总产量的90%以上 [1] - 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如PA1010、PA11、PA610、PA410等逐渐受到关注 [1] 聚酰胺单体生产技术 - 化学法生产核心单体存在条件苛刻、反应效率低等挑战 [2] - 合成生物技术成为产业关注焦点,可用于开发二元酸、二元胺等核心单体 [2] -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团队专注于聚酰胺关键单体的生物合成开发,包括戊二胺、δ-戊内酰胺与5-氨基戊酸等 [2] - 团队与万华化学、金发科技、万凯新材料、中石油等企业开展合作 [2] 行业活动与交流 - 第四届合成生物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3][7] - 大会将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7]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将探讨可替代石油化工关键原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合作 [8] - 王丹教授将在大会分享《聚酰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与绿色低碳材料应用》主题演讲 [3] - 王丹教授团队的多项科技成果将在大会展示,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L-哌啶甲酸等项目 [4] 技术突破 - 重庆大学王丹团队开发出生物合成1,5-戊二胺的新策略,产量达211 g/L [7] - 团队在L-哌啶甲酸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7] - 生物制造技术正瞄准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领域,引领化工产业变革 [7]
21亿!背靠嘉吉,牵手巴斯夫,全球最大生物基BDO工厂投产!
生物基BDO行业概况 - 全球粮商巨头嘉吉与德国HELM AG合资企业Qore正式投产生物基1,4-丁二醇(BDO),品牌名为QIRA®,年产能6.6万吨,总投资3亿美元(约21亿元人民币),为全球最大生物基BDO工厂 [1][3] - 该工厂采用当地种植的齿状玉米为原料,原料采购半径控制在100英里范围内 [3] 技术工艺与优势 - 传统BDO生产工艺(炔醛法占比94.21%)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生物基BDO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绿色生产 [7][8] - Qore采用美国Genomatica公司一步发酵工艺,相比传统二步法(淀粉→琥珀酸→BDO)更高效 [9][10] - Genomatica技术已授权全球多个项目,总产能达15万吨/年,Qore工厂为美国首个商业化运营项目,意大利Novamont和越南晓星集团项目在建中 [10] 下游应用与合作伙伴 - BDO是化工行业"枢纽型产品",可衍生纺织、医药、香料、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4] - 纤维巨头LYCRA采用QIRA®使产品碳足迹减少44% [5] - 巴斯夫与Qore达成长期供应协议,将生物基BDO用于聚四氢呋喃和聚氨酯(TPU)生产 [6][13] 全球产能布局 - 韩国晓星集团投资10亿美元在越南建设20万吨/年生物基BDO工厂(亚洲首个),2026年投产 [11] - 中国金发科技1万吨项目已投产,元利化学实现亚洲首批生物基BDO出口欧盟,山东兰典、天宜鸿达等项目在建 [11] - 意大利Novamont(2016年投产)、荷兰DSM、日本三菱化学等企业均具备量产能力 [11][17] 行业发展前景 - 短期生物基BDO成本高于石油基,但已在高端纺织、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替代 [14] - 高油价背景下技术竞争力显现,未来通过非粮原料开发、工艺改进及碳交易政策推动,有望成为主流选择 [14] - 行业聚焦替代石油基二元酸/醇、二元胺等关键化工原料,第四届合成生物大会将重点探讨该领域产业化合作 [15][16]
中科院天工所戴住波、张学礼:维生素A(视黄酸)高效酵母细胞工厂
全反式视黄酸(ATRA)的产业现状与技术突破 - 全反式视黄酸(ATRA)是维生素A的核心活性衍生物,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近期《Science》报道其能重新激活哺乳动物再生能力 [1] - 当前主流生产厂商如BASF和DSM仍依赖传统化学合成法,虽成本可控但存在高能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亟需绿色替代方案 [1] - 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团队通过多重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首次实现ATRA克级发酵(1.84 g/L),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维生素产业链提供生物制造路径 [3][8] 合成生物学技术路径 底盘构建与模块优化 - 选择红法夫酵母来源的XdCrtE/XdCrtYB/XdCrtI基因组合,在优化菌株BY-HMG*3中构建Car09菌株,使β-胡萝卜素产量达129.4 mg/L [5][6] - 筛选海洋细菌blh酶与小鼠RALDH2酶组合,初期实现98.1 mg/L ATRA,但β-胡萝卜素残留154.9 mg/L显示转化效率瓶颈 [6] 细胞工厂迭代升级 - 过表达转录因子INO2扩增内质网(ATRA合成核心区室),产量提升34% [7] - 引入大肠杆菌转氢酶sthA平衡NADPH/NAD⁺,解决氧化还原失衡问题 [7] - 表达血红蛋白VHb增强氧传递,推动β-胡萝卜素裂解,ATRA产量跃升49.2% [7] 发酵工艺创新 - 开发两相萃取发酵工艺:葡萄糖生长阶段→乙醇+半乳糖诱导阶段,结合IPM原位萃取 [8] - 5L发酵罐中最终产量达1.84 g/L,残留β-胡萝卜素3.40 g/L显示进一步优化空间 [8] 合成生物产业动态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及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 [10] - 大会设置分论坛覆盖化学品与新材料、新型碳源生物制造等细分方向,并配套科技成果展示与项目对接活动 [12][14]
提前领取!「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地图2.0」500+上榜企业描绘生物经济新势力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1] - 预计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2.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16.8% [1] 合成生物学产业地图与活动 - DT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产业地图(2023年)」,涵盖300+上榜企业,行业领取超5000份 [1] - 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发布「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分布图(2025版)」,涉及500+代表性企业 [1][10] - 企业可通过扫码填写信息审核上榜,并免费领取纸质版产业地图 [1][4][7]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10] - 邀请行业领先企业、专家、政府、资本等共探“十五五”生物制造趋势 [10] - 同期活动包括项目路演、青年论坛、科技成果展示等 [13] 产业服务平台与社群 - 在榜/上榜企业可免费入驻「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新品库」 [7] - 提供生物制造产业社群加入渠道 [14]
宁玉强:生物制造产业核心领域现状和趋势研判
生物制造产业概述 -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利用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规模化生产目标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5] - 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生物制造发展路线图,中国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未来三年产业规模增速将保持两位数以上[3] - 2024年全球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达12190亿美元(+7.4%),预计2030年突破2万亿美元(CAGR 8.4%);中国2024年规模1.01万亿元(+15.4%),2030年将达2.5万亿元(CAGR 16.8%)[9]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生物质原料形成"植物基+动物基+微生物基+合成生物基"四元体系,资源利用率提升40%[8] - 生物反应器智能化升级推动规模化发展,新型气升式发酵罐产能提升30%,能耗降低25%[8] 中游 - 生物制药领域: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管线数量年均增长65%,单抗研发周期缩短至8年[8] - 生物基材料领域:聚乳酸包装渗透率15%,PHA生物塑料农用地膜市占率28%,合成生物学使PHA成本降至传统工艺60%[8] 下游 - 医疗领域:生物3D打印个性化植入物毛利率达75%[9] - 农业领域:微生物肥料使玉米产量提升12%,化肥用量减少30%[9] - 工业互联网平台使生物发酵控制精度达0.1%,产品批次一致性99.8%[9] 细分领域现状 生物制药 - CRISPR-Cas9技术使地中海贫血症年治疗成本从120万降至35万[12] - 工程化酵母菌株生产胰岛素单位产量提升300%[12] - AI药物设计使PD-1抑制剂抗体亲和力提升4倍[12] 生物食品 - 代谢工程使益生菌产酸能力提升5倍,发酵乳货架期延长至90天[12] - 3D生物打印培养肉脂肪细胞占比达85%[12] 生物化工 - 定向进化脂肪酶使生物柴油转化率98%[13] - 蓝藻固碳路径将CO2转甲醇效率提升40%[13] 农业生物 - 全基因组技术使水稻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缩至2年,产量潜力+15%[13] - 微生物组测序指导施肥使氮磷利用率+25%,化肥用量-40%[13] 生物基材料 - 基因改造大肠杆菌生产PHA成本降至2.8万元/吨,海洋养殖网箱替代率30%[13] 生物能源 - 纤维素酶解技术使秸秆乙醇转化率75%[14] - 微藻培养实现产油量40吨/公顷[14] 未来趋势 技术驱动 - CRISPR-Cas12a使底盘细胞改造效率+200%[18] - AI将抗体药物设计周期缩短50%,数字孪生实现0.05%精度控制[18] 产业生态 - 粤港澳大湾区"AI+生物制造"平台带动产业集群产值超300亿[17] - 长三角中试平台技术转移效率+60%[17] 产品创新 - CAR-T细胞疗法使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58%[18] - 菌丝体建筑材料保温性能+30%[18] 资本布局 - 合成生物学甜味剂企业估值突破10亿美元[19] - 菌丝体材料量产项目获亿元融资,碳足迹-60%[19]
探索未来食品&农业!SynBioCon 2025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宁波见!
生物制造行业趋势 - 生物制造已成为全球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是我国继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后推进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 [1] - 各地政府正通过"研发-转化-产业-集群"协同模式发展合成生物 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 [1]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 未来食品 未来农业 美妆原料) [1] 大会核心内容 - 大会设置"1+4"主题 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趋势 革新技术与产品生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化 [1] - 特色活动包括生物制造产业高层闭门研讨会 聚焦"十五五"发展趋势 邀请30位行业头部企业高层与专家 [9] - 设置100+融资项目路演 创新科技成果展示 青年创新技术分享等环节 发掘合作机遇 [5][12] 分论坛技术焦点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 - 重点开发生物基材料(PHA 尼龙 菌丝体蛋白)低成本规模化技术 [13] - 关注生物基化学品(苹果酸 己二酸 二元醇 胺类 芳香族)制造路径及化学法&生物法协同案例 [16] - 探讨非粮碳源(CO2 甲醇)转化饲料蛋白 能源化学品的产业化案例 [17] AI+生物智造 - 涉及AI智能开发技术 生物合成天然香料 新质蛋白等产业化应用 [17] - 利用AI分析工业菌株基因型与产量 耐受性的关联关系 [17] - 圆桌讨论AI与生物制造双向赋能的关键问题 [17] 未来食品&农业 - 开发高值新质蛋白 功能糖 乳铁蛋白等食品原料生物合成技术 [20] - 研究非粮生物质转化未来食品与农业应用 [20] - 探索AI在食品风味控制 成分合成底盘筛选的应用 [20] 美妆原料 - 突破新型蛋白质原料生物制造技术 开发虾青素 类胡萝卜素等绿色制造 [20] - 研究生物材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营养糖生物学与皮肤健康 [20] 大会组织与规模 - 主办方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 [2] - 往届大会已连续三年在宁波举办 2024年第三届由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支持 [23] - 设置30+场青年论坛报告 公开征集100个合成生物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对接 [13][18]
我国首个农业生物制造领域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农业生物制造——饲料创新联合体成立 - 农业生物制造——饲料创新联合体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成员包括1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旨在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创制微生物细胞工厂,推动生物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联合体目标为开发优质环保、营养健康的生物饲料产品,建立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的养殖生产体系 [1] - 发起单位包括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琪酵母、梅花生物、华恒生物等,中国农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1] SynBioCon 2025大会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3] - 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协办,多家产业联盟支持,旨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趋势及技术转化 [3] - 活动涵盖项目路演、青年论坛和科技成果展示,推动产品规模化与产学研合作 [5] 行业动态 - 创新联合体模式加速农业生物制造技术落地,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合成生物技术应用 [1] - 生物制造产业社群持续扩张,行业通过大会等形式整合资本、政府与产业链资源 [6]
西尔曼科技:高质量生物培养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 | SynBioCon 2025推荐
公司概况 - 西尔曼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高质量生物培养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 致力于帮助科研机构 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实现高效稳定的生物培养 [10] - 公司已入驻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新品库(bio-basedlink) 展示其品牌和技术 [8] 产品线 生物培养振荡器 EM-10 - 集成先进控制系统 具备航空级保温性能和卓越混匀效果 解决传统摇床培养结果不稳定和高故障率问题 [11] 高温在线光学溶氧传感器 AS-1000 - 具备自我诊断功能 采用无电解质设计避免测量误差 无需极化时间可快速响应 光学氧帽便于维护 [12] 生物过程生化分析仪 AP-100 - 自动计算营养物补料速率 精确控制补料体积/质量 实现培养过程数据自动导入和分析 支持"无人值守"操作 [14] 集成在线生物反应器 AMF-101 - 集成无菌化自动取样流路 实现在线生化检测和智能闭环控制 采用新型光学技术进行在线OD检测并动态调整补料策略 [16] 行业活动 - 公司将出席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的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 [1]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 未来食品 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汇聚行业领先企业和专家探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17]
探索新型碳源生物制造!SynBioCon 2025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宁波见!
生物制造行业趋势 - 生物制造已成为全球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领域,是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1] - 各地政府正通过"研发-转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1]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美妆原料)[1] 大会核心内容 - 设置"1+4"主题框架:1个主赛道(AI+生物智造)+4个应用领域[1] - 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革新技术/产品生命力三大方向[1] - 设置100+融资项目路演/30+场青年论坛报告/100个科技成果展示的对接平台[5][13][18] 技术应用方向 - 绿色化工领域关注生物基材料(PHA/尼龙/菌丝体蛋白)低成本规模化开发[13] - AI+生物智造领域聚焦酶发掘/合成模型/工业发酵控制等6大应用场景[17] - 未来食品领域开发新质蛋白/功能糖/非粮生物质转化等7类技术路径[20] 产业生态构建 - 汇集头部企业/顶尖高校/园区资本/产业上下游全链条资源[5] - 设置高层闭门研讨会(30位行业领袖参与)和先锋对话圆桌论坛[9][17] - 覆盖从科研创新(青年论坛)到产业转化(项目路演)的全周期环节[12][18] 会议组织架构 - 由宁波德泰中研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6家单位协办支持[2] - 顾问团队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等权威专家[2] - 往届会议已在宁波连续举办三届(2022-2024),形成行业品牌效应[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