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合成生物学-培养肉!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发文!
细胞农业与培养肉概述 - 细胞农业作为新兴革命性生物技术,通过体外培养动物肌肉细胞生产可食用组织,其核心产品培养肉无需直接屠宰牲畜 [2] - 与传统肉类相比,培养肉可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环境负担,降低抗生素耐药性与人畜共患病风险 [2] - 培养肉生产面临细胞系筛选、无血清培养体系构建、组织成熟度控制及风味与营养特性重建等技术瓶颈,生产过程包括细胞分离、增殖扩增、组织分化与后处理四个阶段 [2] 合成生物学的技术突破与应用 - 合成生物学通过代谢与基因重编程设计微生物底盘细胞,用于生产重组生长因子、风味增强物及可食用生物聚合物,是推动培养肉产业化的突破口 [3] - 该技术核心优势在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并强化产品定制化与可持续性,可开发低成本无血清培养体系,实现规模化与模块化生产 [3] - 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在权威期刊(IF 2024=15.4)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合成生物学在培养肉生物制造关键阶段的应用 [4]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与创新策略 - 通过单一宿主实现多分子合成的整合生物加工,辅以水解物添加或微生物共培养体系,是降低成本的可行策略 [6] - 将基因编码的“感应—释放”电路应用于细胞,可实现自主代谢调控,工程遗传电路有助于解决细胞增殖与分化阶段转换的瓶颈 [6] - 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融合,机器学习辅助的蛋白质设计可发现新型生物活性因子与生长因子,AI驱动的代谢建模可实现培养基精准优化 [6] - 基于合成生物学的自下而上设计思路可实现多功能分子的模块化整合,构建复合支架体系并加入食品级交联剂以降低成本 [7] 商业化挑战与产业前景 - 培养肉商业化面临生物安全、法规及公众接受度等挑战,大规模生物反应器中的病原污染风险尤为突出,需严格执行GMP规范 [8] - 在欧盟及部分美国州,培养肉不符合传统肉类定义,限制其在标签中使用“肉类”术语,作为转基因食品上市需提交详尽技术文件及安全数据 [8] - 合成生物学中“自上而下”的系统生物学与“自下而上”的工程设计理念,结合机器学习与生成式AI,将推动培养肉生物制造体系的持续迭代 [8]
重磅!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奖项授予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表彰其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2万元人民币)奖金 [2] - 研究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关键作用,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过度免疫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7] - 该发现推动了多种疾病治疗策略的革新,为精准医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8] 获奖者背景与研究影响 - 玛丽·E·布伦科于199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研究涉及生物医学、免疫学与系统生物学交叉领域 [7] -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致力于将免疫学基础发现转化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癌症或免疫调节的干预策略 [7] - 坂口志文是日本大阪大学免疫前沿研究中心教授,其开创性工作获得过多个国际和日本国内奖项 [8]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 论坛将于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主题包括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非粮生物质能源 [10] - 设置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非粮生物基材料等专场,涵盖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领域 [10] - 特色活动包括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和100多项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 [10] 行业平台与社群 - 生物制造产业社群覆盖未来食农、绿色化工、大健康、美妆个护等上下游产业 [1] - 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网址为www.bio-basedlink.net,提供新品库和产品发布服务 [13][14]
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杭州启程!
论坛概况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NFUCon 2025)将于2025年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2] - 论坛由DT新材料与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2] - 论坛旨在探讨非粮生物质大规模应用,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组织机构与主席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和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3] - 论坛共同主席包括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锦,以及浙江大学的李正龙教授和张兴宏教授 [3][4] - 支持单位涵盖浙江大学多个院系、重点实验室及行业期刊编辑部 [4] 论坛核心议程与议题 - 主题论坛一聚焦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下设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非粮生物基材料四个专场 [5][6][7][8] - 主题论坛二聚焦非粮生物质能源,下设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两个专场 [5][9] - 具体技术议题包括蒸汽爆破技术、木质素解聚、非粮大宗醇类/有机酸类化学品、竹基材料开发、纤维素乙醇及SAF关键技术等 [6][7][8][10] 特色活动与产业参与 - 论坛设置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特色活动,将公开征集并筛选50个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进行现场展示与对接 [9][10] - 参会产业分布广泛,包括生物质能源与化学品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仪器设备解决方案单位、园区政府协会组织等 [14] - DT新材料作为行业服务平台,拥有超过5万产业上下游数据 [2]
中农秸美 “非粮+合成生物” 酶解技术破世界难题,2万吨级示范线运行!
技术突破 - 合成生物学专家臧立华教授团队历经10余年攻关研发出高活性生物酶高效酶解秸秆技术 成功解决了农作物秸秆科学高效化利用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2] - 该技术名为“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 通过自主创制高性能核心酶 突破了木质纤维素解聚酶在分子设计与酶制剂智造及产业应用方面的瓶颈 [3] - 技术首次建成年利用2万吨秸秆原料三组分分离的产业化试验生产线 完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水平原创技术“0到1”的跨越 [4] 核心创新 - 在新型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创制上 成功开发出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创新酶 为秸秆酶解提供关键工具 [6] - 在新型成套酶解反应装备研制方面 结合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打造出高效智能的酶解反应装备 确保酶解过程精准控制与高效运行 [6] - 在酶解工艺及设备的万吨级产业化验证上 形成成熟可靠的产业化工艺与设备体系 解决秸秆利用中组分拆解不充分、产品附加值低等行业痛点 [6] 产品转化与应用 - 经过酶催化反应 该技术实现秸秆60%转化为纤维产品 40%转化为可溶性酶解黄腐酸、酶解富马酸功能肥料 [6] - 依托该技术 12万吨秸秆项目可制备42%酵解液8.5万吨 或3.6万吨黄腐酸钾粉剂 或6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 12家模块化工厂可实现60万吨酶解黄腐酸、富马酸肥料产能 [9] - 技术推动酶解黄腐酸及酶解富马酸农业广泛性应用 助力土壤修复、耕地质量提升与生态农业种植 同时促进秸秆植物营养“取于土壤、还于土壤”的可持续循环 [9] 产业化进展 - 公司拥有木质纤维素秸秆组分解聚创新酶和酶催化反应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标志着我国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5] - 来自全国的9家优质经销平台与禾力达(天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签约 形成区别于传统经销模式的“共创联盟” [10] - 技术为农业秸秆资源的绿色、高质量利用提供全新路径 并开启共创商业模式 [7]
刚刚!欧莱雅投的中国合成生物新贵又拿了数千万融资
公司融资与资本背景 - 生物活性原料创新企业未名拾光于2025年9月成功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华泰金斯瑞和海邦投资[2] - 公司在2025年5月获得欧莱雅集团和纳爱斯集团近亿元B轮投资,自2021年成立至今已完成六轮融资[2][3] - 公司融资历程包括:2021年5月天使轮(真格基金、嘉程资本)、2021年11月Pre-A轮约5000万元(弘毅投资领投)、2022年10月A轮约1亿元(中信资本领投)、2023年12月A+轮(纳爱斯浙江投资)[3] 核心技术平台 - 公司构建了“AI引擎+双底盘细胞工厂”核心技术体系,形成“生物活性分子设计-筛选-功效评估-规模化生产”闭环[5] - AI引擎借助AlphaFold、RFDiffusion等开源工具,并通过自有数据增强训练,在重组胶原蛋白设计上将研发效率提升至少5倍,未来AI研发支出占比将逐步提至50%[5] - 双底盘细胞工厂布局微生物与植物细胞,微生物工厂生产多肽、胶原蛋白等蛋白类产品,植物细胞工厂已诱导昙花、百年牡丹等80余种植物愈伤组织[6] 技术成果与行业地位 - 公司有3例植物愈伤组织提取物已完成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占国家药监局同类备案的75%,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行业领先[6] - 实验室诱导的植物愈伤组织可再分化为植物克隆苗,在珍稀濒危植物保育领域实现商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6] 商业模式与产品开发 - 公司采用“自研+CRDMO”双路径商业模式,既自主研发创新原料,也与下游品牌合作开发、代工生产新型原料[8] - 选品遵循“反向开发”思路,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开发的珍稀植物提取物已拓展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客户数量超过胶原蛋白品类[8] - 在蛋白质领域针对不同皮肤层级科学区分胶原蛋白类型与分子大小,如针对抗衰防脱开发XVII型胶原蛋白,经AI设计为500-800Da功能片段以解决透皮吸收难题[8] 资金用途与发展规划 - B+轮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深化AI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多元应用场景以及加速业务全球化布局[4] - 公司计划未来开放虚拟细胞测试、功效评估等智能体供客户使用,强化“业务拓展产生数据-优质数据优化模型-模型反哺业务升级”的飞轮效应[5][8]
总投资120亿?这家企业两个基地规划布局46万阿洛酮糖
湖北甘源生物科技D-阿洛酮糖项目 - 公司计划在湖北荆州建设年产40万吨D-阿洛酮糖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计划于2025年12月开工,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2] - 项目将新建包括果糖异构系统、色谱分离系统在内的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并组建4条生产线以实现40万吨的年产能 [2] - 湖北甘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8月15日,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主营业务包括生物饲料研发、食品添加剂及保健食品销售 [3] 辽宁甘源生物科技D-阿洛酮糖项目 - 关联公司辽宁甘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建设年产6万吨D-阿洛酮糖项目,已于2025年7月获得环评批复,项目投资10亿元 [6][7] - 该项目以葡萄糖浆为原料生产阿洛酮糖糖浆,建成后可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生产D-阿洛酮糖晶体产品 [7] - 辽宁甘源公司成立于2025年4月8日,注册资本1.5亿元,主要从事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及销售业务 [5] 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行业活动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主题聚焦非粮生物基化学品、材料和能源 [9][10][13] - 论坛设置多个专场,包括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以及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 [13][14] - 论坛主席团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大学的资深专家学者,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11]
谭天伟院士:加强生物制造顶层设计,助力我国在未来产业格局竞争中把握主动
生物制造产业战略地位 - 生物制造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组成部分 预计本世纪末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三分之一 形成30万亿美元新兴产业市场[4] - 当前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焦点 美国计划20年内用生物基产品替代90%传统塑料[4] - 欧盟2027年实施碳边界调节机制 对中国高碳排放产品构成绿色贸易壁垒[4] 资源环境效益 - 50立方米生物反应器生产青蒿素效率相当于节约3万亩耕地[4] - 每吨生物基塑料较传统塑料减少0.6吨二氧化碳排放[4] - 人造蛋白技术可替代亿亩耕地规模的大豆进口依赖 增强粮食安全[4] 技术应用突破 - 农业领域出现生物信息素等精准虫害防治手段 可替代高残留农药 德国开发长效附着绿色农药技术[5] - 透明质酸等产品通过生物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二氧化碳成为第三代生物制造原料[5] - 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细胞工厂设计 实现绿茶抗氧化剂原儿茶酸等稀缺成分工业化高效生产[5] 产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形成全球70%发酵产能规模[5] - 存在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缺乏 核心工具软件受限等瓶颈[5] - 需重点攻关二氧化碳生物转化 未来食品制造等前沿方向[5] 行业会议信息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设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主题论坛[6] - 特色活动包括生物质绿色预处理 非粮糖 生物基化学品 非粮生物基材料四大专场[10] - 设置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两大能源专场[11] - 包含100+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 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等配套活动[10]
国人换油减负有了科学验证!北大张玉梅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换甘油二酯油8周可实现6大代谢指标改善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突破3.3亿 国内防控需求紧迫[4] - 传统食用油95%以上为甘油三酯 过量摄入直接关联高脂血症及代谢疾病风险[4] - 功能性食品在膳食干预中的临床价值日益受关注[4] 临床研究设计 -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纳入12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8周干预[7] - 通过BMI和体重分层 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人使用不同油脂[9][10] - 评估指标涵盖体重 体脂肪 内脏脂肪 肝脏脂肪 血清糖脂代谢及脂质组学分析[9] 研究成果与数据 - 干预组六大脂质指标显著改善:血脂 内脏脂肪 尿酸 体脂 腰围 肝脏脂肪[11][12] - 在不改变饮食结构与烹饪习惯前提下实现代谢重塑[11] - 甘油二酯油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11] 行业应用价值 - 填补国内高纯度甘油二酯人体实证研究空白[14] - 为非药物干预提供循证方案 高危人群无需调整饮食即可通过换油改善代谢[14] - 研究获学界高度关注 对慢性病防控策略优化具指导意义[14] 企业技术定位 - 脂代科技为国内甘油二酯油脂替代技术开拓者[14] - 与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5][14] - 品牌"轻云减负油"为首席科学家贺林博士带队研发的实验产品[5]
开业大吉|无锡市西尔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业庆典圆满举行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致力于为生物制药和食品企业提供高性价比、高精密、快速检测的分析仪器和方法 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2] - 研发生产在线溶氧电极、pH电极、细胞培养生化分析仪、生物传感器、离子浓度分析仪等系列产品[2] - 已实现生物传感分析仪、生物振荡培养箱等四大类产品量产 所有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 - 最新推出AMF-101集成式在线检测生物反应器 采用无菌微流道技术实现培养液自动生化检测 具备智能闭环控制系统[12][13] 技术实力与行业定位 - 直面高端生物装备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的行业困境 技术水准比肩甚至超越国内外同类先进产品[8] - 以研发为根、以质量为魂 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培养解决方案制造商[8][15] - 扎根长三角生物科技沃土 展现技术创新实力[13][15] 战略发展 - 2025年9月27日无锡宜兴新公司正式开业 标志着新征程开启[2][15] - 开业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段路的起点[9] - 除提升技术硬实力外 将打造"贴心管家"式服务体系 涵盖实验室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培训及后期维护[13] - 全面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13] 行业机遇与认可 - 生物科技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6] -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陈坚等学界翘楚出席开业典礼 对公司前景表示期待[3][6] - 行业嘉宾、合作伙伴及公司领导共同见证开业重要时刻[2][4]
芝诺科技千吨级生物基色素项目,签约落地常德
芝诺科技业务进展 - 芝诺科技千吨级生物基色素及生物功能原料生产制造项目签约落地常德经开区 明年下半年试生产[2] - 公司专注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发酵工程技术开发母乳低聚糖、虾青素和微生物色素等天然产物 布局覆盖印染、日化、人类健康和现代农业的多条十亿至百亿级管线[4] - 8月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 由青创投领投 拙朴投资跟投 资金用于生产能力提升、管线拓展、团队扩张和商业化落地[4] 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动态 - 1-8月常德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总产值达87.59亿元 同比增长24.01%[5] - 颁布中国首部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5] - 打造三大产业基地:常德经开区(生物医药、食品添加剂、日化美妆原料)、津市(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食品)、安乡(生物基材料、生物健康)[5] - 去年签约34个项目 其中4个已开工 8个已投产 今年招引16个项目 总投资34.38亿元[6] 行业会议与产学研合作 - 9月25日常德举办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 现场签约24个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战略合作类项目[2] - 浙江杭州将于11月27-29日举办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设生物基化学品、非粮生物基材料等专场[7][11] - 论坛由DT新材料和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 聚焦非粮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化学品[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