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Cell论文,登上Nature头条,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系统微米级高清成像
生物世界· 2025-07-11 11:41
神经系统研究技术突破 - 首创超高速小鼠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blockface-VISoR,实现40小时内完成成年小鼠全身成像,效率较现有技术提升数倍至数十倍,分辨率达均一亚细胞级(微米级)[4][10] - 技术突破传统光片显微成像的组织细胞级限制,首次实现从大脑/脊髓延伸至全身的单根神经纤维可视化,揭示神经与远端器官的连接细节[10] - 包含三大核心技术:全身均匀透明化与多功能标记程序、切面-VISoR超高速三维成像系统、连续3D图像自动重建算法[12] 周围神经系统图谱绘制成果 - 在16只成年小鼠中通过荧光/免疫/病毒三种标记技术,完整绘制脊髓运动/感觉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PNS结构及其与非神经组织的互作[13] - 基因编辑小鼠神经元荧光标记显示头部颅神经三维结构(蓝色),免疫标记法特异性显示交感神经(紫色/绿色)在肾脏等器官的分支路径[16][19][21] - 病毒标记首次明确迷走神经轴突以不分叉的直线路径直达胸/肠道靶器官,推翻既往认知[21][25] 学术影响与数据共享 - 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获Nature官网头条报道,被评价为"令人惊叹的高分辨率图像"[3][7] - 已公开部分图像数据集,正搭建专业平台供研究人员探索,数据中包含大量新颖解剖学特征[22] - 技术将连接组学从大脑拓展至全身,为神经调控网络解析及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全新工具[4][10]
创国产新药出海预付款纪录,百利天恒双抗ADC临床试验结果登上Nature Medicine
生物世界· 2025-07-11 11:41
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现状 -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食管癌最常见类型,占全球食管癌相关死亡的第七大常见原因 [2] - 当前标准疗法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PD-L1/CTLA-4)联合铂类化疗,但仅10%-20%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2] - 二线治疗药物伊立替康客观缓解率不超过10%,疗效有限 [2] 新型双抗ADC药物BL-B01D1 - 由四川百利天恒药业研发,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 [7] - 结构包含EGFR×HER3双抗、可裂解连接子和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有效载荷 [7] - 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84亿美元合作,首付款8亿美元创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 [9] 1b期临床试验结果 - 在82例经治ESCC患者中,总体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达29.3%(24/82),可评估患者cORR为32.9%(24/73) [10] - 2.5 mg/kg剂量组疗效更优:cORR达39.6%(21/53),疾病控制率79.2%(42/53) [10] - 2.0 mg/kg剂量组cORR为15.0%(3/20),疾病控制率50.0%(10/20) [10] - 选定2.5 mg/kg(D1D8 Q3W)作为2期推荐剂量 [12] 安全性特征 - 2.5 mg/kg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63.3%,主要为贫血(28.3%)、白细胞减少(18.3%)、血小板减少(18.3%)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6.7%) [12] - 全组报告2例≥3级间质性肺病 [12] 后续开发进展 - 基于1b期数据显示良好疗效与可控安全性,已启动3期临床试验 [13]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主导 [4][5]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1 11:41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 多细胞生物依靠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工合作构成复杂器官,但相似细胞类型间的关联及协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解决 [2] - 单细胞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对大量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进行详细表征成为可能,推动了植物细胞异质性分子机制的研究 [2] - 已有研究绘制了拟南芥、水稻等植物的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图谱,但多数聚焦1-2种组织,跨器官系统性比较仍有空白 [2] -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可同时测量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但此前未在植物中全面应用 [2] 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水稻8个主要器官的116564个细胞,首次构建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鉴定54种细胞类型并解析其功能组成 [6] - 发现细胞类型特异性调控枢纽基因:RSR1(根皮层负调控)、F3H(碳氮代谢协同)、LTPL120(株型优化潜力靶点) [6] - 揭示细胞类型与农艺性状相关性,以及进化过程中细胞功能的保守性与差异性 [6] - 创建全球首个水稻单细胞多组学智能平台Rice-SCMR,支持基因-细胞类型-性状关联分析 [7][10] 技术应用与资源平台 - Rice-SCMR平台提供56种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染色质状态检索、调控网络可视化及GWAS性状定位功能 [10] - 研究成果为农作物研究提供单细胞多组学资源,深化对细胞功能分子程序的理解 [7]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1 08:10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灵长类大脑研究中基因靶向方法应用受限主要由于缺乏细胞类型特异性靶向方法[2] - 研究建立了灵长类大脑神经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调控及观测工具集 为理解脑结构、认知及疾病提供关键技术[3] 研究方法与发现 - 通过猕猴大脑单细胞RNA和ATAC测序结合体内筛选 鉴定出驱动特定细胞类型靶向基因表达的增强子[4] - AAV载体成功高特异性靶向猕猴不同层兴奋性神经元(L2/3/L4/L5/L6)、抑制性神经元亚型(PV/SST/VIP)及胶质细胞亚型[4] - 跨物种比较显示部分猕猴增强子具有进化保守性 但层特异性增强子在小鼠中无功能 突显大脑顺式调控元件进化差异[4] 研究成果亮点 - 标记猕猴皮层中L2/3/L4/L5/L6/PV/SST/VIP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6] - 采用双增强子正交方法提高靶向精度[6] - 在猕猴V1区实现细胞特异性操作和活动监测[6] - 开发灵长类动物细胞类型特异性增强子-AAV综合工具包[6] 应用价值 - 增强子-AAV工具通过监测操控猕猴视觉皮层活动验证 为解析灵长类神经回路功能提供工具[8] - 发现增强子元件可能在人类中发挥相似靶向功能 具有潜在临床价值[4] 学术发表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Cell 标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ll Type Specific Enhancers for the Macaque Brain》[3]
中国科学院连发4篇论文,登上Nature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7-10 17:44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28亿年前玄武岩样本1935.3克[2] - 四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3] 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研究 - 首次证实月球背面存在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的火山活动,持续时长超14亿年[8] - 28亿年玄武岩年龄与撞击坑年代学模型一致,验证模型适用于月球背面[8] 月球磁场演化研究 - 首次获取月球背面古磁场数据,发现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反弹现象[10] - 揭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存在波动而非单调衰减[10] 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研究 - 首次测定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显著低于正面月幔[13] - 证实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13] 月球背面玄武岩源区研究 - 发现玄武岩源自极度亏损的月幔源区[16] - 可能由原始月幔极度亏损或大型撞击事件熔体抽取导致[16] 学术发表情况 - 四项研究成果分别于2024年11月15日、12月19日及2025年4月9日、7月9日发表于Nature期刊[7][10][13][15] - 研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等机构[7][10][13][15]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2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0 15:0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7 月 9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线了 26 篇论文 , 其中 12 篇来自华人学者 (包括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 论文) 。此外,7 月 7 日, Nature 还加速上线了 1 篇来自中国科技公司隆基绿能的研究论文。 7 月 9 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Wudi Fan 、 Kevin K. Qi 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Replay and representation dynamics in the hippocampus of freely flying bats ( 自由飞行的蝙蝠海马体中的重放与表征动态 ) 的研究论文 【1】 。 7 月 9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谷晓峰 研究员、 梁哲 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博 士后 王祥宇 、博士生 李东维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 黄焕伟 、华大基因 姜三杰 、华大研究院 康靖民 、格致博雅 王开来 作为共 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期 刊发表了题为: A single-cell multi-omics ...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0 11:24
微生物群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 基于微生物群的疗法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展现出诱人前景 尤其对结直肠癌(CRC)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潜力 益生菌通过修复屏障 调节免疫 与宿主原生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以及减轻治疗副作用来发挥功能 [2] - 益生菌补充剂CBM588在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中表现出良好耐受性 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减少感染并发症并增强全身免疫状态 [4][10] CBM588益生菌的特性与研发进展 - CBM588含有丁酸梭菌 最初研发用于缓解东亚地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如便秘 腹泻和消化不良 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在癌症免疫治疗(如肺癌和肾细胞癌)中具有协同效应 [6] - CBM588在慢性肠道疾病临床实践中已展现出疗效和安全性 并形成高性价比的成熟商业化体系 但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证据有限 [7] 临床试验设计与结果 - 研究团队进行了4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评估CBM588作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 主要指标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次要指标为并发症发生率和免疫状态 [8] - 结果显示围手术期使用CBM588显著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降低感染并发症风险 并通过增加循环T细胞数量增强全身免疫 [9][12] 研究意义与潜在价值 - 该研究表明CBM588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具有良好效果 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大幅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并增强患者抗肿瘤免疫状态 [12] - 研究突显了益生菌在临床中的潜在扩展价值 为功能性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12]
全球首创:国产破伤风新药登上医学顶刊Nature Medicine
生物世界· 2025-07-10 11:24
破伤风全球现状与疫苗需求 - 2019年全球破伤风死亡人数达34684例,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国家和疫苗接种不完善地区[1] - 2022年全球1430万婴儿未接种首剂DTP疫苗,620万仅部分接种,显示疫苗覆盖率存在显著缺口[1] - 破伤风潜伏期中位数仅7天,现有主动免疫疫苗生效周期长,暴露后需依赖被动免疫提供即时保护[1] 现有被动免疫疗法局限性 - 马破伤风抗毒素存在5%-30%过敏反应风险,0.001%致命性休克风险,半衰期仅两周[2] -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虽替代马抗毒素,但面临供应短缺、价格昂贵问题,单剂成本达250国际单位[2][9] - HTIG存在病原体传播风险、批次差异及0.9%过敏反应率等缺陷[2][14] 重组单克隆抗体技术突破 - 珠海泰诺麦博开发的斯泰度塔单抗(Siltartoxatug)为全球首个破伤风特异性全人源IgG1单抗,靶向毒素AB片段[7] - 采用CHO细胞生产,通过阻断毒素转运和VAMP-2酶切实现被动免疫,工业化生产标准化程度高[7][6] - 2025年Nature Medicine发表的3期临床显示其12小时抗体滴度达标率达95.4%,显著优于HTIG的53.2%[10] 临床数据对比分析 - 3期试验纳入661例患者(单抗组440人vs HTIG组221人),单抗剂量10mg较HTIG 250IU展现全面优势[9] - 几何平均抗体滴度比值显示:12小时达6.02倍,28天升至7.13倍,90天仍维持5.38倍[12] - 长期保护性更突出:90天时单抗组91.5%患者维持有效抗体,HTIG组仅10.1%[12] 商业化进展与行业影响 - 斯泰度塔单抗2025年2月获中国NMPA批准上市,适应症为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16] - 不良事件发生率38.2%与HTIG相当,过敏反应率0.2%显著低于HTIG的0.9%[14] - 单抗技术可解决血浆依赖问题,潜在市场规模覆盖全球1430万未接种婴儿群体[1][15]
Cell重磅发现:运动能抗癌,关键在于肠道菌群
生物世界· 2025-07-10 11:24
运动与癌症免疫治疗 - 运动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尤其在黑色素瘤中表现显著[2][7][8] - 运动诱导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甲酸盐(formate)是增强CD8 T细胞抗肿瘤免疫的关键因素[4][9][15] - 甲酸盐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rf2通路提升Tc1细胞功能,从而改善免疫治疗效果[11][15] 研究机制与发现 - 运动刺激肠道微生物一碳代谢,提高甲酸盐水平,进而增强肿瘤抗原特异性Tc1免疫反应[10][12] - 机器学习工具SLIDE分析确认甲酸盐是运动介导抗肿瘤效应的核心代谢物[9] - 高产甲酸盐的人类肠道微生物可显著抑制肿瘤并促进强效抗肿瘤CD8 T细胞反应[12][15] 临床与应用前景 - 甲酸盐或可作为辅助疗法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无响应患者的疗效[17] - 研究为开发结合运动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机制基础[16] - 微生物来源的Nrf2激动剂(如甲酸盐)有望成为免疫治疗耐药患者的新靶点[16][17] 研究团队与发表 - 匹兹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3] - 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标题为《运动诱导的微生物代谢物增强CD8 T细胞抗肿瘤免疫》[3][4]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0 07:59
研究背景与核心观点 - 细颗粒物(PM2 5)导致全球数百万人过早死亡 但不同来源的PM2 5毒性差异显著 当前空气污染控制策略侧重减少PM2 5质量 但基于毒性差异的优化可能带来更大健康效益 [2] - 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 提出评估不同人为源PM2 5毒性差异的方法 并构建毒性校正减排框架 [2][7] PM2 5毒性差异分析 - 不同来源PM2 5单位质量毒性最高相差两个数量级 居民固体燃料燃烧排放毒性最高 其次是冶金工业(第二)、刹车磨损(第三)、柴油车(第四)、汽油车(第五)、水泥工业(第六)和发电厂(第七) [4] - 2005-2021年PM2 5质量排放量与毒性校正排放量均大幅下降 工业源贡献57 5%的质量削减 但毒性校正后排放削减主要由居民燃烧驱动(占比约80%) [5] 政策建议与研究意义 - 清洁空气政策需结合PM2 5来源毒性差异制定针对性法规 例如优先控制居民燃烧等高毒性排放源 [6] - 研究提出基于细胞毒性的PM2 5减排框架 可针对区域健康风险定制方案 但需进一步验证其与人类健康的关联性及政策适用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