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联通(香港)(00762)
icon
搜索文档
高盛:中国联通(00762)股息增长仍稳健 维持“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1:16
业绩表现 - 中期业绩显示收入增长受阻 [1] - 现金流及盈利受阻 [1] - 上半年每股派息同比增加14.5% [1] - 派息比率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 [1] 业务预测 - 上半年应收账款增加导致坏账拨备上升的情况会在下半年改善 [1] - 2025至2027年收入预测下调1.1%至3.6% [1] - 2025至2027年EBITDA预测下调0.9%至2.8% [1] - 云业务收入增长放缓 [1] 投资价值 - 中资电讯股已成为本地投资者主要的高息回报选择 [1] - 稳定派息能力及增加派息的意愿将成为推动股价的关键因素 [1] - 维持"买入"评级且目标价从10.4港元升至11.2港元 [1]
联通数科:助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新华网· 2025-08-19 11:01
产品介绍 - 联通数科创新推出"报表通"产品,旨在支撑基层报表填报与数据治理,实现数据自动流转和智能处理,减轻基层工作人员负担[1] - 产品已应用于安全生产、困难人员帮扶、防汛救灾等多个数字化服务场景[1] 应用案例1:电动车安全巡查 - 成都天府新区新兴街道使用"报表通"后,精准匹配2331条户主数据和8045条网格数据,上门摸排工作量减少90%[2] - 网格员通过手机端实时上报违规充电情况,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套表,填报量减少35%[2] - 系统与中台深度融合,实现电动自行车信息实时更新,自动预填表格并生成可视化报告,形成闭环管理[2] 应用案例2:残疾人服务 - 遂宁船山区朝阳村使用"报表通"后,数据自动更新,工作人员无需人工比对表格,效率显著提升[3] - 系统具备智能提醒功能,可自动筛查证件过期、补贴资格变动等情况,提前预警工作人员[3] - 区残联工作人员使用系统后,数据推送时间从几十分钟至两小时缩短至几分钟[3] 应用案例3:防汛调度 - "报表通"构建了从市级统筹到社区网格执行的全链条防汛管理体系,实现精准下派任务和实时掌握动态[4] - 基层工作人员可轻松录入转移人员信息,市级部门可实时查看转移人员数量,便于资源调配[4] - 系统支持"数据穿透",管理人员可查看每个危险点位的具体情况,精确到社区、网格及转移人员数量[4] 市场推广与未来规划 - 产品已在成都、绵阳、遂宁等地落地,有效解决基层重复填报、多头报送等问题[5] - 公司将持续深化"报表通"技术与应用,为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提供更强大支持[5]
1小时火速止损!湖南联通高效预警劝阻
齐鲁晚报· 2025-08-19 09:00
警企联动反诈机制 - 湖南联通与公安机关建立高效联动机制,从锁定目标到止损仅用1小时,成功拦截一起诈骗案件[1] - 公司通过系统实时下发"潜在受害人"信息,显示用户正被远程共享屏幕诈骗,迅速与反诈中心联动并提供预警信号[2] - 属地民警在收到预警后快速响应,11时找到受害人并阻止进一步损失,帮助解除三家手机银行APP免密支付功能[2] 技术能力与流程优化 - 公司利用集约技术优势整合诈骗行为特征维度,精准输出"潜在受害人"信息,为预警提供方向指引[4] - 完善省、市、县三级与警方协作机制,实现全程畅通和快速响应[4] - 此次处置迅速阻断涉诈资金流动,成功为受害人止损12万元[2] 企业社会责任 - 此次行动体现了公司在反诈工作中的技术支撑和社会责任担当[4] - 公司通过技术防线和协作机制成为串联民生守护的关键环节[4] - 在反诈持久战中,公司持续践行企业责任,守护群众财产安全[4]
从三家运营商半年报来看物联网的价值入口
36氪· 2025-08-18 19:25
核心观点 - AI和物联网成为运营商未来核心增长抓手 运营商在2025半年报中均重点强调AI布局和物联网基座作用 通过物联网连接规模增长撬动信息服务落地[1] 连接规模增长 - 中国移动总连接数达38.15亿 净增1.45亿 其中物联网连接数约24.87亿 净增1.36亿 物联网净增占比总连接净增93.8%[3] - 中国电信总连接数14.48亿 物联网连接6.88亿 净增6000万 物联网净增占比85.8%[3] - 中国联通联接用户规模突破12亿 物联网连接6.9亿 净增超6000万 物联网净增占比84.4%[3] - 物联网成为运营商连接增长绝对主力 因智能手机和宽带用户增长见顶[5] 数字化能力建设 - 全国5G基站达455万个 RedCap基站支撑中速率物联网连接[6] - 中国移动累计开通5G基站超259.9万个 净增18.7万个 RedCap超73.2万站实现全国县城以上连续覆盖[6] - 中国电信5G中高频基站149万站 低频基站88万站 在超300城市部署5G-A载波聚合10万站和RedCap 60万站[7] - 中国联通5G-A规模部署超330城市 持续升级5G专网产品体系4.0 推出5G工业智联专网一体机[7] 平台与智能化应用 - 中国移动AI+DICT签约项目1485个 "AI化产品"客户近2亿户 AI智能助理月活突破6000万户 家庭物联网设备连接增长17.1%[8] - 中国电信天翼AIoT平台具十亿级规模秒级感知能力 推出车联网/绿色节能/韧性城市/公共服务四大智能体 覆盖4.5亿水务燃气等客户[8] - 中国联通车联网保持行业主导优势 新能源市场份额第一 已建成7500个5G工厂 服务2000多家医疗机构[8] 收入结构演进 - 中国移动将物联网收入细分为连接收入和信息化收入 连接收入增速6.7% 信息化收入增速23.9%[9] - 2024年我国移动物联网综合收入452.71亿元 中国电信50.19亿元 中国移动262.99亿元 中国联通139.53亿元[9] - 物联网连接收入占比价值体系较低 信息化服务收入占比更高且高速增长 通过连接入口可提供更丰富产品[10]
主力资金流入前20:中兴通讯流入23.54亿元、利欧股份流入12.85亿元
金融界· 2025-08-18 10:57
主力资金流入情况 - 截至8月18日开盘一小时,主力资金流入前20的股票中,中兴通讯以23.54亿元位居榜首 [1] - 利欧股份以12.85亿元位列第二,华胜天成以6.63亿元排名第三 [1] - 北方稀土和歌尔股份分别以6.25亿元和4.90亿元进入前五 [1] - 中际旭创、中国联通、华策影视、拓维信息、深圳华强分别以4.72亿元、4.05亿元、4.00亿元、3.83亿元、3.49亿元位列第六至第十 [1] - 好上好、寒武纪U、比亚迪、同花顺、国机精工分别以3.43亿元、3.36亿元、3.20亿元、3.09亿元、2.78亿元位列第十一至第十五 [1] - 天海防务、天孚通信、领益智造、立讯精密、用友网络分别以2.74亿元、2.60亿元、2.48亿元、2.41亿元、2.28亿元位列第十六至第二十 [1] 数据来源 - 本文源自金融界,作者为金股通 [2]
截至8月18日,险资二季度共现身75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
第一财经· 2025-08-18 08:53
险资持股概况 - 险资现身铜陵有色前十大流通股东 合计持股6000万股 持股市值达2亿元 [1] - 截至8月18日 险资二季度共现身75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 合计持股60.06亿股 持股市值达518.59亿元 [1] - 34只个股持股数量超千万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原高速持股数量居前 分别持有31.90亿股、10.97亿股、2.17亿股 [1] 行业分布 - 险资持股主要集中在材料Ⅱ、资本货物、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 分别有12只、12只、10只个股 [1] 持股市值 - 50只个股险资持股市值超亿元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持股市值居前 分别为170.37亿元、85.00亿元、51.35亿元 [1] 持股比例 - 8只个股险资持股比例超5% 北京文化、华康洁净、中国联通持股比例居前 分别为15.61%、11%、10.37% [1]
运营商免费手机的秘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17:24
运营商"免费送手机"业务模式分析 - 业务本质为分期贷款合同 用户每月缴纳的话费实为还款 手机成本通过话费分期扣除 合约期内无法取消 违约将影响个人征信 [2] - 运营商通过"0元购""免费送"等话术包装分期业务 一线营业员因业绩压力(底薪500-2000元)回避贷款属性描述 第三方代理营业厅提成驱动业务推广 [3][7]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架构 - 中国电信通过全资子公司天翼支付控股甜橙融资租赁 推出"橙分期"信用购机 用户话费部分转入翼支付账户用于向贷款公司还款 [4]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合资成立招联消费金融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分期公司合作 资金链路涉及多机构 结构复杂 [4] - 合作机构多为类金融机构(如融资租赁公司) 2023年央企"退金令"要求收缩类金融业务 中国电信已出售部分金融子公司股权 [9] 业务执行与监管问题 - 规范流程要求用户手持告知书拍照留存 实际存在代签、偷拍等违规操作 老年人及金融知识薄弱群体易受误导 [5] - 监管存在真空 金融机构受金融监管部门约束但运营商不受限 营业厅成为监管灰色地带 [8] - 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未充分履行《金融消保法》要求的消费者意愿确认流程 2024年该机构营收登顶消费金融行业 [9] 行业运作逻辑 - 分期模式旨在防止用户套现(如转卖合约机) 确保3年以上用户留存 复杂规则导致沟通成本高 促使营业厅简化说明 [7] - 专家建议重点规范金融机构与运营商合作 对类金融机构加强分类治理 持牌机构需强化场景合规审查 [9]
运营商免费手机的秘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17:12
运营商"免费送手机"业务模式分析 - 核心观点:运营商"免费送手机"实为分期贷款业务,通过话费套餐捆绑用户并隐藏金融风险 [1][4] 业务运作机制 - 用户每月缴纳的话费实际包含手机分期还款金额,运营商将部分话费转至关联支付平台(如电信的"翼支付")用于向金融机构还款 [2] - 合约期通常为3年,提前终止需支付违约金,欠费可能影响个人征信 [1][4] - 业务推广话术刻意规避"分期""贷款"等敏感词汇,采用"0元购""续约有礼"等诱导性表述 [1][4]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架构 - 中国电信通过全资子公司甜橙融资租赁开展"橙分期"业务,资金流向涉及翼支付账户 [2]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合资成立招联消费金融(持牌机构),2024年营收居消费金融行业首位 [5] -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类金融机构合作,资金流转链路复杂涉及多机构 [2][5] 销售环节问题 - 规范流程要求用户手持告知书拍照留存,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代签、偷拍等违规行为 [3][4] - 第三方代理营业厅销售人员底薪仅500-2000元,主要依赖业务提成驱动 [2] - 隐瞒金融属性的动机包括:防止用户套现转卖手机(如苹果合约机历史案例)、降低销售沟通成本 [4] 监管与行业治理 - 类金融机构(如融资租赁公司)与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存在监管差异,运营商合作方多属前者 [5] - 2023年"退金令"要求央企收缩类金融业务,中国电信已出售部分金融子公司股权 [5] - 专家建议重点约束金融机构合作行为,持牌机构应落实《金融消保法》要求的消费者回访制度 [5]
eSIM有望重启,迎网联化+智能手机无卡时代
民生证券· 2025-08-16 15:4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eSIM行业给予"推荐"评级,认为其将引领智能手机进入"无卡时代"并加速物联网发展[5][40] 核心观点 eSIM技术优势 - eSIM通过芯片集成实现远程配置运营商信息,具备灵活便捷、安全可靠、节省空间三大优势,占用空间仅为Nano SIM卡的1/3[1][14][18] - 相比传统SIM卡,eSIM可提升设备防水防尘性能,并支持多终端协同与全球化漫游[17][20][34] 市场发展现状 - 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预计2025年达10亿,2030年增至69亿(占智能手机总数76%)[2][33] - 美国eSIM渗透率从2020年12%提升至2024年38%,欧洲车载eSIM出货量从2018年120万增长至2023年1100万[34][35] - 国内eSIM渗透率较低,主要集中于可穿戴设备场景,产业链生态尚未成熟[2][36] 运营商动态 - 中国联通已在25省市重启eSIM业务,中国移动处于系统优化阶段,中国电信进度滞后[1][24] - 苹果iPhone 17 Air将采用eSIM方案(机身厚度仅5.5mm),倒逼国内运营商加速布局[30][40] 产业链投资机会 技术演进路径 - SIM卡历经四代尺寸变革(Standard→Mini→Micro→Nano),现向eSIM/vSIM演进[10][20] - vSIM通过软件实现通信功能,彻底消灭实体卡体,代表未来技术方向[20] 重点公司布局 - **芯片厂商**:紫光国微(市占率60-70%)、汇顶科技(eSE技术领先)[39][40] - **封测/平台**:新恒汇(eSIM芯片封测)、东信和平(管理平台)[39][40] - **苹果供应链**:高伟电子(PE 18x)、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4][40] 商业化进展 - 中国联通推出eSIM Pad包年套餐(年费100-500元,含80-500GB流量)[31] - 全球271款消费级eSIM设备中智能手机占比63%,123个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32][33] 注:数据引用均来自原报告标注段落,关键公司估值及预测参见原表[4][40]
5G-A支撑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北京联通打造人与具身智能共生网络
证券日报网· 2025-08-16 11:48
行业动态 - 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办 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国际级体育赛事 汇聚了来自全球近280家队伍的500多个人形机器人 在田径、表演、工业、医疗等多场景展开竞技 [1] - 赛事成为5G-A等前沿通信技术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场 为行业技术落地与商业化推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1] - AI产业正经历快速迭代 多模态交互、跨设备协同等方式重塑用户体验 物联连接数呈指数级增长 AI技术逐步融入核心生产环节并重构生产流程 [1] - 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AI产业重要分支 在环境交互、实时决策、精准定位、多机协同等核心能力上 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明确且高度定制化的要求 [1] 技术应用 - 5G-A技术的成熟与应用 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通信需求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 - 北京联通完成了赛场内外的5G-A网络全覆盖 场馆外借助5G-A高中频1:1立体组网技术 赛场上下行体验峰值速率分别达到4Gb/s和11.2Gb/s 场馆内通过LampSite300MHz超大带宽 将网络峰值提升至2.4Gb/s [4] - 5G-A网络实现了大上行、高可靠、广连接的多维网络能力输出 为机器人的稳定运行与数据传输筑牢根基 [4] - 北京联通推出的5G-A场馆加速功能 为观众保留专属网络通道 同时为机器人预留可弹性扩容的"第二通道" 有效满足了低时延控制与远程连接等核心需求 [4] 企业表现 - 中国联通作为赛事全球独家通信服务合作伙伴 凭借5G-A、AI、全光网络等核心技术优势 携手生态伙伴打造出"毫秒级响应、零故障运行"的智能赛事环境 [5] - 此次实践印证了5G-A技术在支撑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上的可行性 为机器人产业加速走向全面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5] - 通信技术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