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SIM
icon
搜索文档
eSIM刚上线就恶评如潮,运营商是该多用点心了?
36氪· 2025-10-28 21:50
国行eSIM现状与用户体验 - 国行iPhoneAir的eSIM开通必须回到号码归属地线下营业厅完成人证验证和配置文件下发 换机或服务异常时也需重复此流程 而实体SIM卡已支持上门配送和手机激活[5] - 国行eSIM无法像海外用户一样一键转移设备 部分用户反映eSIM会无缘无故失效 刚用两天就需返回营业厅处理[5] - 国内运营商对eSIM的管理沿用实体SIM卡时代方式 因eSIM作为数字配置文件可被复制 运营商为控制流通风险将开通迁移和恢复收归线下 并非技术不成熟[12][15] 国内外eSIM流程对比 - 海外使用eSIM流程简单 打开设置扫描运营商二维码即可自动下发卡片 从连Wi-Fi到激活整个流程不超过3分钟 海外版手机可提前购买eSIM落地即用[10] - 国内早有为智能手表提供的一号多终端eSIM服务 采用在线人证校验流程 用户只需在设备上完成摇头晃脑操作即可入网 实体SIM卡激活也沿用此在线方案[8] - 运营商已具备实体SIM卡线上实名加生物识别体系 但未完整移植至eSIM 导致国行eSIM体验远落后于海外[8][10] eSIM技术前景与行业影响 - eSIM将成为未来通信形态中不可逆转的一环 国内手机品牌已展现兴趣并计划推出eSIM手机 使不具备插卡条件的设备能长期在线 对混合AI时代尤为重要[18] - eSIM技术将重构传统通信服务 套餐可脱离实体SIM卡限制 让号码在不同硬件间自由转移 未来可能像登录账号一样激活内置eSIM直接使用套餐[20] - 作为先驱者 iPhoneAir暴露了eSIM当前问题 但开通转移在线化后 eSIM有望像NFC和移动支付一样从争议配置变为默认配置 麻烦只是过渡普及才是方向[20][21]
紫光国微(002049):需求加速释放叠加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5Q3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8 19:1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营收同比增长33.6%至18.57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09.6%至5.71亿元 [4] - 特种集成电路业务下游需求增加是营收增长主因 民品市场稳健发展 eSIM及汽车安全芯片加速拓展 [7] - 产品结构优化带动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58.32% 同比增加3.86个百分点 净利率为30.71% 同比增加11.11个百分点 [7] - 存货及应付账款维持高位 反映行业高景气和下游需求饱满 支撑未来业务成长 [7] - 公司为特种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国防信息化提速 eSIM方案转型 车规级芯片布局及股权激励落地将驱动业绩长期稳定增长 [7] 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9.04亿元 同比增长15.1% 实现归母净利润12.63亿元 同比增长25.0% [4] - 报告上调2025年至2027年盈利预测 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3亿元 24.60亿元 34.95亿元 [7] - 预计2025年至2027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0.5% 29.1% 31.5%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6.1% 42.8% 42.0% [6] -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预计毛利率将从2025年的56.8%提升至2027年的57.5% 净资产收益率将从2025年的12.7%提升至2027年的20.0% [6] 业务驱动因素 - 特种集成电路业务受益于国防信息化提速 航空航天及无人装备需求加速释放 带动FPGA RF-SoC等芯片放量 [7] - eSIM方案加速传统IC业务转型 下游消费电子 物联网配套市场空间广阔 [7] - 领先布局车规级芯片 岳阳晶振试投产后将强化整车电子配套能力 汽车电子业务有望成为民品新增长曲线 [7] - 高端AI视觉感知 中高端MCU等新品定型量产 将推动营收加速增长 [7]
苹果也带不动,eSIM刚上线就恶评如潮,运营商是该多用点心了?
36氪· 2025-10-27 17:11
国行eSIM服务现状 - 2025年10月22日全eSIM方案的iPhone Air国行版本正式发售,国内三大运营商同步推出eSIM服务,标志着标准发布近9年后中国用户得以使用eSIM技术 [1] - 现阶段国行eSIM开通必须回到号码归属地线下营业厅完成人证验证、身份核查和配置文件下发,换机或服务异常时也需重返营业厅重复流程,相比实体SIM卡可上门配送和手机激活更为繁琐 [3] - 国行eSIM更换设备时无法像海外用户一键转移,部分用户反映eSIM出现无缘无故失效问题,刚使用两天即需返回营业厅处理 [3] 国内外eSIM体验对比 - 国内运营商早在2018年就已为Apple Watch蜂窝版等智能手表提供一号多终端eSIM服务,并具备基于在线发卡模式的在线人证校验流程,用户通过设备完成简单操作即可入网 [6] - 海外使用eSIM流程极为简便,用户仅需在设置中扫描运营商提供的eSIM二维码即可自动下发卡片,整个激活流程不超过3分钟,海外版手机可在出发前购买当地eSIM实现落地即用 [7] - 国内实体SIM卡激活已采用线上实名加生物识别体系,可实现快递签收后手机端激活,但相同技术尚未完整移植至eSIM服务 [6][14] eSIM技术发展趋势与行业影响 - eSIM技术落地流程仍沿用实体卡时代管理方式,因eSIM作为数字配置文件可被复制导出,运营商为控制流通风险将开通迁移收回线下,并非技术不成熟所致 [8][14] - 国内手机品牌展现出对eSIM兴趣,多家品牌宣布将在11月推出eSIM手机,eSIM将成为未来通信形态不可逆转的一环 [15] - eSIM技术流行将使更多不具备插卡条件设备实现长期在线,在混合AI时代尤为重要,同时将重构传统通信服务,使套餐脱离实体SIM卡限制,号码可在不同硬件间自由转移 [17] - eSIM开通转移未来很可能转为线上操作,仅号码冻结、补卡、过户等环节需线下人工确认,使用门槛将逐步放松并向海外便利性看齐 [14][17]
eSIM运营商不主动就要被竞争“毒打”
北京商报· 2025-10-24 00:21
eSIM技术发展与行业影响 - 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获批 苹果iPhone Air开售推动“无卡时代”来临 [1] - eSIM具有灵活便捷特征 掌控权向消费者倾斜 但规模化仍面临现实难点 [1] 终端设备厂商的驱动力 - 手机和芯片等终端厂商有充足兴趣推动eSIM 取消卡槽是手机物理空间革命的延续 [2] - 手机厂商致力于设备去繁从简 例如取消实体HOME键和耳机孔 谋划取消充电接口 为追求更轻更薄设计和更自由空间 [2] - eSIM技术迭代旨在通过市场教育 在可穿戴设备 汽车 家电等更大范围领域实现万物互联 [2] 运营商的挑战与机遇 - 运营商对eSIM感情爱恨交加 实体卡槽维系了数十年的渠道把控和业务绑定运营模式 [4] - eSIM基于手机芯片远程编程 突破用户更换号码和运营商难度 是比携号转网更具杀伤力的用户选择权 [4] - 运营商需做出比实体卡时代更多努力留住用户 服务需实现更大程度云端能力 套餐透明度和业务便捷性面临考验 [4] - 运营商掌握牌照和通信基础资源 但eSIM将加剧行业竞争 冲击实体营业厅业务模式 同时带来物联网市场重来机遇 [4] 技术迭代的行业博弈 - 卡槽去留依赖政策先行和运营商主导 不同于耳机孔等由终端设备厂商决定 [3] - 技术带来机遇也带来阵痛 是利益博弈和规则重构的必经之路 产业链上不主动的参与者将被竞争毒打 [5]
【西街观察】eSIM 运营商不主动就要被竞争“毒打”
北京商报· 2025-10-23 23:13
eSIM技术发展与市场影响 - 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获批,苹果iPhone Air开售推动“无卡时代”临近 [1] - eSIM特征为灵活、便捷,掌控权向消费者倾斜 [1] - eSIM规模化道路仍面临现实难点 [1] 终端设备厂商的立场与动机 - 手机、芯片等终端厂商有充足兴趣和理由推动eSIM [2] - 取消卡槽是手机厂商物理空间革命的延续,旨在实现设备更轻更薄和获取更自由的手机设计空间 [2] - 推动eSIM有助于在可穿戴、汽车、家电、家居等更大范围设备领域实现万物互联 [2] 运营商的挑战与机遇 - 运营商对eSIM感情爱恨交加,实体卡是一槽一卡,是运营商维系数十年的基本运营模式 [4] - eSIM基于手机芯片支持远程编程,突破用户更换号码、更换运营商的难度,是比携号转网更具杀伤力的用户选择权 [4] - eSIM将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消解实体卡支撑的营业厅业务拓展模式 [4] - eSIM背后是比互联网更大的物联网市场,为运营商提供重来一次的机遇 [4] 产业链博弈与竞争态势 - 卡槽去留依赖政策先行和运营商主导,不同于耳机孔、充电接口等由终端设备厂商决定 [3] - 技术带来机遇也带来阵痛,是利益博弈的必然和规则重构的必经之路 [5] - eSIM浪潮中,产业链上不主动的参与者必定被竞争“毒打” [5]
【西街观察】eSIM,运营商不主动就要被竞争“毒打”
北京商报· 2025-10-23 23:10
而在实体卡时代,一个设备一张卡的物理局限性阻碍了这种进度。 但不同于耳机孔、充电接口等物理功能的决定权在终端设备厂商,卡槽的去留,依赖政策先行,还得运 营商主导。 通信行业近日迎来久违的热闹。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获批,苹果iPhone Air开售的明星效应, 让"无卡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 灵活、便捷,掌控权向消费者倾斜,是eSIM的鲜明特征。但在大势所趋背后,种种现实难点依然横亘 在eSIM规模化道路之上。 毕竟,于产业链各方,受益程度影响了不同参与者的积极性。 手机、芯片等终端厂商,有充足的兴趣,也有充分的理由推动eSIM。仅从直观角度,取消卡槽是手机 厂商近些年物理空间革命的延续。 为了更轻更薄,为了获取更自由的手机设计空间,手机厂商近些年普遍致力于设备外观和物理功能的去 繁从简,比如取消实体HOME键,取消耳机孔,甚至不少厂商谋划取消充电接口,转向全面采用无线充 电方案。 实体卡占据的卡槽位置,自然也是手机厂商的"如鲠在喉"。更重要的是,从全球市场看,"无卡化"的技 术迭代,不只是手机的需要,而是通过市场教育和试验,让eSIM在可穿戴、汽车、家电、家居等更大 范围的设备领域实现万物互联。 长久 ...
努比亚倪飞谈eSIM:是未来但非现在,我们先提升用户感知强的功能
凤凰网· 2025-10-23 20:42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3日,努比亚总裁倪飞今日通过微博发声,围绕"eSIM会取代实体SIM卡吗"这一热 点话题给出明确观点:eSIM的技术价值值得肯定,但当下谈"取代"为时尚早,努比亚选择先聚焦用户 当下可感知的核心体验升级。 倪飞直言,eSIM的技术优势已十分清晰。取消实体卡槽所释放的机身空间,可直接转化为旗舰机的体 验升级,这无疑是高端机型的重要进化方向。 但在现实层面,eSIM的落地仍面临多重阻碍。倪飞指出,当前线上激活流程尚未完全打通,偏远地区 网络覆盖有待完善,资费偏高问题显著,甚至多数用户对"如何切换eSIM号码"仍一知半解。这些痛点 与用户长期形成的实体卡使用习惯叠加,使得eSIM生态成熟度尚未达到大规模普及的要求。 这种判断直接决定了努比亚其最新发布的旗舰机型努比亚Z80Ultra并未急于跟进eSIM技术,而是选择夯 实实体卡槽体验。倪飞解释,品牌现阶段将研发精力集中投入到用户能立刻感知的价值上:包括真无孔 天空全面屏、35mm主摄街拍优化以及极致游戏体验等核心功能升级。 "做产品得'先解决用户当下的痛点,再谈未来的趋势'。"倪飞强调,努比亚并不排斥eSIM技术,待其激 活流程更便捷、网络覆盖 ...
努比亚总裁倪飞:谈eSIM取代实体卡还太早,用户习惯和生态成熟度都没到火候
北京商报· 2025-10-23 20:20
eSIM技术优势 - eSIM技术优势明确,减少实体卡槽可节省机身内部空间,用于安装更大容量电池、更精密影像模组,并优化机身密封性以提升防水和散热体验 [1] - 该技术被视为旗舰机全面体验升级的好方向 [1] eSIM当前发展限制 - 目前谈论eSIM取代实体SIM卡为时尚早,用户习惯和生态成熟度均未达到火候 [1] - eSIM存在多项落地难题,包括线上激活流程未完全打通、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仍在完善、资费较贵以及用户对如何切换号码不了解 [1] 公司产品策略 - 努比亚最新发布的Z80 Ultra选择优先将实体卡槽体验做扎实,此为产品底层逻辑 [1] - 公司不排斥eSIM技术,但产品策略强调先解决用户当下痛点,再考虑未来趋势 [1] - 公司将节省的研发精力投入用户能立刻感知的价值,未来将根据eSIM在激活便捷性和覆盖全面性方面的进展,跟随用户需求进行迭代 [1]
“手机无卡时代”到来,但必须去线下营业厅办理?
虎嗅· 2025-10-23 09:21
iPhone Air产品特点与市场表现 - 苹果公司于10月22日正式在国内发售纯eSIM手机iPhone Air,预售5分钟后首批货源在官网售罄 [1][3] - iPhone Air定位高端,256GB版本售价7999元,比普通版iPhone 17贵2000元,是“史上最薄iPhone” [6] - 为实现极致轻薄,产品在功能上有所取舍:仅配备一个主摄镜头支持2倍变焦,扬声器集中于顶部影响低频音质,电池续航能力较弱,“掉电速度大概相当于用了一年的iPhone 16 pro” [6] - 发售四天后,因销量不及预期,日本瑞穗证券预测苹果将减少100万台iPhone Air产量,京东苹果自营店显示各颜色版本货源充足 [3] - 《日经新闻》评价iPhone Air在技术上的新颖之处有限,被认为是苹果为折叠屏手机测试市场的“试验品” [7] eSIM技术优势与用户价值 - eSIM(嵌入式SIM卡)将SIM卡结构集成到设备芯片上,用户开机后通过扫码等方式即可激活,省去办理实体卡的麻烦 [1][11] - 该技术使用户换运营商或手机号无需等待实体卡寄送,只需注销旧eSIM并激活新卡;跨国旅行也可直接购买当地eSIM套餐,无需更换实体卡 [12] - 由于不占用实体空间,支持eSIM的手机通常可同时写入7-8张卡,方便多国旅行或区分工作、生活号码 [13] - 对于手机制造商,eSIM普及为内部节省出更多空间,有助于突破当前“挤牙膏”式的迭代瓶颈,为性能提升创造物理条件 [35] - eSIM技术并非全新,早在2014年就已出现在英美市场的iPad上,据ABI Research统计,2023年其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达21.3% [32][33] 中国运营商eSIM办理规则与现状 - 国内用户办理eSIM必须携带身份证亲临线下营业厅,且需在手机号归属地办理,截至10月17日下午1点,中国联通eSIM在线预约人数达19.5万人 [2][18] - 三大运营商目前均不支持“跨省办理”,即便中国移动公众号曾公告“异地用户可前往线下营业厅”,但客服回应称内部文件未更新,仍不允许跨省办理 [18][19] - 一个手机最多绑定两个eSIM号码,限制了其“多卡多待”的优势;注销旧eSIM或迁移号码至新设备同样需到营业厅由工作人员操作 [2][26][29] - 港版及其他国家版本的iPhone Air无法办理三大运营商的eSIM,用户需购买如RedteaGo等提供的eSIM服务,月费40元含10G流量,但价格高于国内流量 [23][24] eSIM在中国推广的挑战与前景 - 运营商对eSIM推广持谨慎态度,主因是eSIM降低了用户更换运营商的门槛,可能加剧用户流失,同时需考虑开卡业务链的安全可控性 [36][37][39] - 标准不明确及配套流程搭建需要时间与成本,也是运营商在“试验阶段”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40] - 尽管存在阻力,多家手机厂商已规划eSIM产品:OPPO宣布Find X9 Pro卫星通信版将于11月开售并支持eSIM;Vivo、荣耀、华为也有相关规划 [41] - 苹果表示未来将在中国大陆推出eSIM快速转换功能,允许用户无需前往营业厅即可将eSIM切换到新设备 [41]
消费电子新战事:华为、OPPO抢滩eSIM新机型 智能手机迎更新市场 | eSIM重返系列观察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22:27
行业动态与厂商布局 - iPhone Air作为国内首款仅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于10月22日发售,京东平台开售1秒内成交额突破1亿元 [1] -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合计预约办理eSIM手机业务人数已超过30万人 [1] - OPPO宣布其Find X9系列旗舰机的Pro卫星通信版将支持eSIM技术,华为等其他国产品牌的eSIM手机也将陆续上市 [1] - 三大运营商于10月13日正式获得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批复许可,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网络支持基础 [2] 技术定义与用户价值 - eSIM是将实体SIM卡功能集成到手机内置芯片中的技术,用户可通过空中下载方式将号码写入芯片,无需插入实体卡 [2] - 该技术为用户带来便利,包括避免SIM卡遗失、无需卡针、方便跨国出行无需频繁换卡,并支持换设备不换号 [2] - 苹果公司自2018年在iPhone XS系列首次引入eSIM功能,采用“实体卡+eSIM”混合模式作为过渡,直至2025年10月才推出纯eSIM手机iPhone Air [4][5] 市场普及与政策环境 - eSIM技术的全面普及需要解决新卡与旧卡转换、与运营商及全系消费电子产品系统兼容以实现“一号多终端”的问题,预计将经历数年过渡期 [3] - 工信部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推动嵌入式SIM卡(eSIM)等新兴技术应用 [2]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达17.9亿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为10.14亿户,占比56.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