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平台

搜索文档
调研速递|中科创达接受美银证券等超200家机构调研,上半年营收32.99亿元亮点多
新浪证券· 2025-08-31 17:4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99亿元 同比增长37.4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 同比增长51.84% [2] - 智能软件业务营收8.41亿元 增长10.52% 智能汽车业务营收11.89亿元 增长7.85% 智能物联网业务营收12.70亿元 增长136.14% [2] - 中国区营收17.42亿元 增长12.96% 欧美及日本等海外地区营收15.58亿元 增长81.41% [2] 业务发展 - 公司升级为操作系统+端侧智能产品和技术提供商 深度集成AI功能于手机端 实现端侧快速运算 [3] - 智能汽车领域推出中央计算的AI原生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 融合AI大模型技术 实现500ms级语音反馈 并与面壁智能战略合作提升座舱交互体验 [3][4] - 物联网业务形成行业手持终端设备、智能视觉与边缘计算等垂直品类 打造AIoT平台 部分智能硬件产品处于调研或原型开发阶段 [3] 技术与合作 - AIoT平台由三种技术组合构成 依托操作系统和软硬件通用模块技术 为企业提供全价值链赋能 [4] - 与火山引擎合作推出端云协同AI座舱解决方案 提升交互体验 [4] - 收购T2M后整合安卓操作系统研发及客户资源优势 提供一站式服务 形成双飞轮增长引擎 [4] 创新与全球化 - 移动机器人产品在潜伏型机器人等三个场景快速发展 2025上半年已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项目 [3][4] - 研发团队遍布16个国家或地区 通过全球化+本地化策略响应客户需求 支持出海企业 [4] - 公司坚定前沿技术投入 通过提升人效和优化流程控制费用 根据业务战略高效部署人员 [4]
历史新高!小米大消息!
中国基金报· 2025-08-19 19:54
从业务分部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手机×AIoT"分部收入为947亿元,同比增长14.8%,创历史 新高。 【导读】小米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和盈利均再创单季历史新高 小米集团于8月19日盘后公告,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收入和盈利均再创单季历史新高。其中,总收入 为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8月19日,小米集团股价以52.4港元/股报收,下跌1.23%,最新市值为1.36万亿港元。 与此同时,小米的用户生态持续扩大。2025年6月,公司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31.2百 万人,同比增长8.2%。截至2025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 板及笔记本计算机)增长至989.1百万台,同比增长20.3%。 "手机×AIoT"分部收入创历史新高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2.4百万台,同比增长0.6%,持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4.7%,连续20个 季度排名全球前三。 其他相关业务收入由2 ...
小米集团-W二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再创历史新高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19.04亿元 同比增长133.51%
智通财经· 2025-08-19 17:5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1159.56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30.5% 环比增长4.2% [1] - 第二季度经调整净利润108.31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75.4% 环比增长1.5% [1] - 上半年总收入2272.49亿元 同比增长38.2% 经调整净利润215.06亿元 同比增长69.8% [1] - 第二季度手机×AIoT分部收入947亿元 同比增长14.8% 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分部收入213亿元 [1] 业务运营数据 - 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4240万台 同比增长0.6% 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2]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14.7% 连续20个季度排名全球前三 [2] - 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7.312亿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8.2% [2] - 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9.89亿台 同比增长20.3% [2]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 第二季度交付新车81,302辆 再创历史新高 [2] 研发投入与战略 - 第二季度研发开支78亿元 同比增长41.2% [2] - 研发人员数量达22,641人创历史新高 [2] - 持续推进"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和"新十年目标" [2] 高端化战略成效 - 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达27.6% 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 [3] - 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24.7%排名第一 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 [3] - 5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15.4% 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 [3] 新零售渠道建设 - 中国大陆小米之家门店数量超17,000家 第二季度净增超过1,700家 [3] - 境外新零售门店数达约200家 [3] -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线下渠道市占率12.2% 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 [3]
从三家运营商半年报来看物联网的价值入口
36氪· 2025-08-18 19:25
核心观点 - AI和物联网成为运营商未来核心增长抓手 运营商在2025半年报中均重点强调AI布局和物联网基座作用 通过物联网连接规模增长撬动信息服务落地[1] 连接规模增长 - 中国移动总连接数达38.15亿 净增1.45亿 其中物联网连接数约24.87亿 净增1.36亿 物联网净增占比总连接净增93.8%[3] - 中国电信总连接数14.48亿 物联网连接6.88亿 净增6000万 物联网净增占比85.8%[3] - 中国联通联接用户规模突破12亿 物联网连接6.9亿 净增超6000万 物联网净增占比84.4%[3] - 物联网成为运营商连接增长绝对主力 因智能手机和宽带用户增长见顶[5] 数字化能力建设 - 全国5G基站达455万个 RedCap基站支撑中速率物联网连接[6] - 中国移动累计开通5G基站超259.9万个 净增18.7万个 RedCap超73.2万站实现全国县城以上连续覆盖[6] - 中国电信5G中高频基站149万站 低频基站88万站 在超300城市部署5G-A载波聚合10万站和RedCap 60万站[7] - 中国联通5G-A规模部署超330城市 持续升级5G专网产品体系4.0 推出5G工业智联专网一体机[7] 平台与智能化应用 - 中国移动AI+DICT签约项目1485个 "AI化产品"客户近2亿户 AI智能助理月活突破6000万户 家庭物联网设备连接增长17.1%[8] - 中国电信天翼AIoT平台具十亿级规模秒级感知能力 推出车联网/绿色节能/韧性城市/公共服务四大智能体 覆盖4.5亿水务燃气等客户[8] - 中国联通车联网保持行业主导优势 新能源市场份额第一 已建成7500个5G工厂 服务2000多家医疗机构[8] 收入结构演进 - 中国移动将物联网收入细分为连接收入和信息化收入 连接收入增速6.7% 信息化收入增速23.9%[9] - 2024年我国移动物联网综合收入452.71亿元 中国电信50.19亿元 中国移动262.99亿元 中国联通139.53亿元[9] - 物联网连接收入占比价值体系较低 信息化服务收入占比更高且高速增长 通过连接入口可提供更丰富产品[10]
小米股价跌超5%创两月新低,大和下调印度市场预期成主因
金融界· 2025-08-07 13:37
股价表现与市场情绪 - 8月7日股价盘中跌超5% 触及近两个月最低点 收盘跌幅收窄至4.07% 成交额接近80亿港元 [1] - 南向资金连续8天净买入 累计净买入44.11亿港元 但期间股价累计下跌7.10% [1] - 大和报告下调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期 印度市场销量预计同比下降25% [1] 智能手机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台 同比增长3.0% 连续7个季度实现增长 [1] - 中国市场出货量1330万台 同比增长39.9% 重回市场份额第一位置 [1] - 二季度平均售价增速明显放缓 机构将目标价小幅下调至69.85港元 [1] - 面临智能手机需求疲软和高库存压力 [1] 汽车业务进展 - 7月汽车交付量超过3万台 产能提升推动交付增长 [2] - 销售网络覆盖全国97个城市 拥有352家门店 [2] 生态与AIoT发展 - 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达9.44亿台 同比增长20.1% [2]
普天科技:致力数据治理领域打造核心能力平台
金融界· 2025-08-06 12:25
人工智能领域布局 - 公司在公网通信领域打造数据治理核心能力平台,涵盖数据集成、治理、开发、共享服务、安全、运维及信息资源门户,服务于政务、企业及行业领域,推动数据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并构建高质量数据集 [2] - 专网通信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通信、工业网络等领域提供智能运维和数字化支撑服务,未来将加强人工智能在专网通信应用的研发,以机理模型积累服务轨道交通、应急、油气等行业数字化转型 [2] - 智能制造领域升级智能工厂、自动化装备及智能物流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开拓人工智能领域PCB订单 [2] - 智慧应用方向构建AIoT平台、智能边缘网关及智能物联网终端技术体系,为各领域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 [2] - 子公司电科导航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智能农机精准作业,通过高精度定位、智能控制与数据驱动决策优化推动农业生产高效化、智能化转型 [2]
新股速递|AIoT赛道黑马:特斯联(83%增长 vs 21亿亏损)的突围与隐忧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07 11:58
公司简介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核心业务为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聚焦楼、社、园、城、双碳五大场景 [1] - 主要产品包括AI CITY、TacOS平台、AIoT平台、智能终端等,应用于智能商业、智能医院、智能校园、智能建筑等领域 [1] - 客户覆盖全球160多个城市,涵盖企业和公共管理者等公域参与者 [1] - 本次上市保荐人为中信证券、海通国际 [1] 财务状况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7.38亿、10.06亿、18.43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36.3%、83.2% [2][3]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3.87亿、8.03亿、20.9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0.1%、31.0%、15.3% [2][5] - 2023年毛利率提升至31.0%,主要因高毛利软件及服务占比提升至39.8% [6] - 2024年毛利率下降至15.3%,因市场竞争激烈、芯片采购成本上升及软件占比降至8.3% [7] 收入结构 - AI产业数智化业务为收入主力,2024年占比达89%,收入16.41亿元 [3][4] - 其他业务包括AI城市智能化(7.8%)、AI智慧生活(1.7%)、AI智慧能源(1.5%) [4] - 收入增长驱动因素:政府及企业订单恢复(2023年新客户增长10.9%)、海外市场扩张(覆盖160城、800+客户) [3] 运营效率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持续改善,从2022年238天降至2024年104天,优于行业平均160-180天 [13][14]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2年255天降至2024年98天,但存货金额增长55%至9.79亿元 [8] 公司优势 - 全栈AIoT技术能力,覆盖模型+基础设施+智能体,支持国产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 [9][10] - 收入增速行业领先,2024年增长83.2%,3年复合增长率58%,远超商汤(10.8%)、海康威视(3.53%) [11][12] - 国际化布局突出,标杆项目包括迪拜世博会、阿布扎比F1赛车场,覆盖160+城市 [15][16] 财务风险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70.6%收入,且客户粘性差(2021-2024年客户不重复) [17] - 流动性压力大,2024年现金1.58亿元仅够支撑3-6个月,流动比率0.67远低于同行(海康威视1.8) [8][18] - 3年累计亏损52.9亿元,2024年总资产(4.15亿)低于流动负债(4.20亿) [18] 行业前景 - 中国AIoT市场预计2025年达1.2万亿元,公域AIoT领域增速更高(12.8% CAGR) [19][20] - 全球AIoT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2.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8% [20]
小米Q1爆赚百亿后,卢伟冰揭秘:下个造芯难点,IoT才刚起飞,汽车还没对手
36氪· 2025-05-28 08:21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64.5%,均创历史新高[1][3] - 手机×AIoT业务营收927亿元,同比增长22.8%,占总营收83.3%,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营收186亿元,占比16.7%[6] - 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达1211元,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11] 手机业务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台,同比增长3.0%,市场份额14.1%,连续19个季度全球前三[9] - 中国大陆4000元及以上价位段手机销量市占率9.6%,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4000-5000元价位段以24.4%市占率排名第一[10] - 未来5年将重点攻克6000元以上超高价位段,高端化战略从手机、汽车延伸至其他品类及海外市场[7] AIoT与生态业务 - 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增至9.437亿,同比增长20.1%[10] - 智能大家电营收同比增长113.8%,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超110万/88万/74万台,同比增速65%/65%/100%[12] - 平板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56.1%首次进入前三,可穿戴腕带设备全球出货量第一,TWS耳机全球第二[12] 研发与技术创新 - 研发支出67亿元,同比增长30.1%,研发人员21731人,占比47.7%,全球专利超4.3万件[10] - 发布自研芯片玄戒O1/T1,重点突破手机旗舰SoC及5G基带[7][10] - 推出开源大模型"Xiaomi MiMo",70亿参数规模在数学推理和代码测评中表现优异[10] 新零售与全球化 - 中国大陆线下零售店达16000家,预计2025年底扩至20000家,线下渠道手机市占率12.1%[11] - 未来五年计划新增境外小米之家约10000家[6][11] 战略方向 - 核心聚焦底层技术投资,AI与芯片为两大重点领域[6] - 汽车业务强调产品力优势,SU7车型暂无直接竞品[7] - 推动基座大语言模型研发,强化AI与操作系统融合[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