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城(01668)

搜索文档
华南城股票停牌,被香港高等法院下达清盘令
新浪财经· 2025-08-13 11:55
正兴隆房地产 - 因存在重大不确定事项 "21绿景01"和"21绿景02"自8月13日开市起停牌 [1] - 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38.10亿元 较2023年亏损7.18亿元同比下滑430.30% [2] - 存续债券2只 债券存量规模9.76亿元 [2] 融创房地产 - 2025年6月新增到期未偿付借款本金10.89亿元 累计到期未偿付借款本金达1071.03亿元 [2] - 新增9项失信行为 部分自持物业和销售物业资产涉及司法事项 [2] - 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66.94亿元 2023年亏损353.98亿元 [3] - 存续债券19只 债券存量规模107.57亿元 [4] - 境内债重组已完成 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聆讯定于2025年9月15日在香港高等法院召开 [2] 兰花煤炭 - 子公司亚美大宁能源有限公司涉及重大仲裁 申请人要求确认合作期限延长至2030年5月12日并索赔经济损失 [4] - 截至2025年5月31日新增借款67.45亿元 其中银行贷款52.45亿元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5亿元 [4] - 新增借款占2024年末净资产比例达36.58% 主要用于购买煤炭资源和生产经营 [4] - 存续债券2只 债券存量规模10.00亿元 [4] 晟晏实业 - 重要子公司能源循环经济有限公司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涉案金额17.475万元并被限制高消费 [5] - 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1.20亿元 2023年亏损19.45亿元 [5] - 存续债券2只 债券存量规模11.38亿元 [6] 华南城 - 香港高等法院于8月11日下达清盘令 委任富事高咨询有限公司周伟成及潘路洋为清盘人 [7] - 公司股票自8月11日上午10时55分起停牌 [7] - 清盘呈请涉及2024年4月到期的2.8884亿美元优先票据欠款3.061704亿美元 [7] - 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89.86亿港元 为上市以来首次大额亏损 [8]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4114万港元 无法覆盖157.42亿港元违约借款 [8] - 总资产875.51亿港元 总负债609.44亿港元 有息债务302.2亿港元 其中即期部分182.41亿港元 [8] - 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28.48亿港元 审计师对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问 [8] - 存续中资离岸债券5只 余额13.203亿美元 其中10.930亿美元已违约 [9] 川财证券 - 因债券交易业务内部制度建设与内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被四川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10] - 2024年营业收入2.96亿元同比下降16.18% 利润总额1557.65万元同比下降41.19% 净利润1504.27万元同比下降38.64% [10] - 营业收入行业排名第119位较2023年下降9位 利润总额排名第124位下降13位 净利润排名第123位下降12位 [10] - 自2022年起连续四年因债券交易、承销等业务被出具警示函 [10]
8.13犀牛财经早报:99%权益类基金近一年收益为正 中国恒大将于8月25日被取消上市地位
犀牛财经· 2025-08-13 09:43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 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财金〔2025〕80号通知要求的客户进行贴息 [1] 权益类基金业绩表现 - 近一年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34.06% 其中99%产品实现正收益 54只产品净值翻倍 [2] -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亮眼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混合基金近一年收益218.96% 三只同类产品收益超150% [2] 上市公司中期分红 - 逾50家上市公司筹划中期分红 以基准股本估算派现规模超820亿元 [2] AI企业港股上市趋势 - 约50家AI企业递交港股IPO申请 占213家申请企业的23.5% [2] - 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30.69% [2] 隔膜行业反内卷共识 - 八家隔膜企业达成五项共识:价格自律 科学释放产能 暂停扩产 加强产业链合作 社会监督 [3] - 要求将价格稳定在成本线以上 参考供需比60%合理区间 未来两年以消化现有产能为主 [3] 即时零售增长数据 - 手机闪购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0% 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增长超200% [3] - 运动鞋服销量同比增长超200% [3] 技术研发突破 - 新型太阳能电池创室内光电转换效率新纪录 [4][5] - 毫米级晶粒石墨薄膜性能接近单晶石墨理论极限 [6] - AI从古菌中识别出新型抗菌化合物 [6] 资本市场动态 - Circle将发行1000万股股票 其中公司提供200万股 [6] - 乐舒适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6] 上市公司重大事件 - 中国恒大将于8月25日上午9时起取消联交所上市地位 [7] - 华南城被香港高等法院下达清盘令 股价较2023年峰值下跌99.6% [8] - 金龙鱼第六次宣布募投项目延期 未使用募集资金达24.86亿元 [8] - 恒信东方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8][9] 贵州茅台半年报 - 上半年营业总收入910.94亿元同比增长9.16% 净利润454.03亿元同比增长8.89% [9] - 日均净利润2.5亿元 [9] 股东持股变动 - 金风投控减持上纬新材158.44万股 持股比例降至5% 拟协议转让4.40%股份 [9]
太平洋房地产日报:深圳光明区5地块规划调整-20250812
太平洋证券· 2025-08-12 23:18
行业投资评级 - 子行业评级中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服务均为无评级 [3] 核心观点 - 2025年8月11日申万房地产指数上涨1.24%,沪深300上涨0.43%,中证500上涨1.08% [3] - 深圳光明区5地块规划调整涉及4宗居住用地,用地面积分别为8333平方米、21443平方米、21499平方米和8333平方米,容积率分别为3.0、4.4、4.0和3.0 [5] - 广州国企珠实地产推出保价行动,覆盖7个楼盘,承诺买贵补差价(最高20万物管费),活动截至2025年10月15日 [6] - 深圳皇庭广场即将拍卖,起拍价约30.53亿元(评估价43.61亿元的7折),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8] 市场行情 - 房地产板块涨幅前五个股:深物业A(10.01%)、万通发展(9.96%)、天保基建(6.65%)、福星股份(6.41%)、津投城开(6.01%) [4] - 跌幅较大个股:荣丰控股(-4.81%)、亚通股份(-2.92%)、华丽家族(-1.70%)、光明地产(-1.11%)、上实发展(-1.04%) [4] 公司公告 - 华南城控股被香港法院下达清盘令,股份暂停交易 [9] - 华发股份调整"21华发03"债券票面利率,从3.90%降至2.30%,发行总额20亿元 [9] 行业新闻 - 深圳光明区规划调整包含1宗文化设施用地(47679平方米)和1宗公共绿地 [5] - 皇庭广场拍卖标的由皇庭地产集团和皇庭国际共同投资,深圳融发投资开发 [8]
欠花旗国际23.9亿港元,这家知名房企被下令清盘!去年巨亏89亿港元,负债609亿港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21:09
清盘事件 - 公司于2024年8月11日被香港高等法院下令清盘 [1] - 清盘申请由花旗国际于2025年1月27日提出 涉及2024年4月到期的3.06亿美元(约23.9亿港元)美元债违约 [1] - 债务重组谈判失败导致清盘 此前5月19日法庭聆讯已押后至8月11日 [1] 财务恶化状况 - 2024财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89.86亿港元 为上市以来首次大额亏损 [2]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4114万港元 无法覆盖157.42亿港元违约借款 [2] - 总资产875.51亿港元 总负债609.44亿港元 有息债务302.2亿港元 [2] - 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28.48亿港元 即期有息债务达182.41亿港元 [2] - 融资成本高达15.23亿港元 严重侵蚀利润 [3] 审计与持续经营风险 - 安永审计师对财报"无法表示意见" 认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问 [4] 股权结构变化 - 2020年引入深圳国资背景特区建发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 [5] - 2022年5月特区建发以19.095亿港元认购33.5亿股新股 获29.28%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6] - 特区建发后续通过"维好协议"协助完成五笔美元债展期 并以50亿元收购西安华南城69.35%股权 [6][7] 市场表现 - 当前股价0.107港元/股 市值约12.2亿港元 [7] - 特区建发当初19.095亿港元投资额已高于公司当前总市值 [7]
负债超600亿港元!知名房企被下令清盘,市值仅剩12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08-12 20:17
公司现状 - 华南城被香港高等法院于2025年8月11日作出清盘令,并委任富事高咨询有限公司周伟成及潘路洋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公司正式进入清盘程序 [2] - 公司股票自2025年8月11日上午10时55分起暂停买卖,并将继续停牌,直至另行通知 [2] - 公司股价目前为0.107港元,市值仅剩12亿港元,较巅峰时期的300亿港元市值大幅缩水 [1][2] 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底公司总负债高达609亿港元 [2] - 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近90亿港元 [2] - 清盘直接导火索是2024年4月未能如期偿还一笔3.06亿美元债务 [2] - 债权人花旗国际作为美元债信托人于2025年1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呈请 [2] 公司历史与业务 - 公司于2002年5月成立,2009年成功登陆港交所 [3] - 作为国内知名的大型综合商贸物流及商品交易中心开发商和运营商,业务一度遍布全国多个城市 [3]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拥有深圳、南昌、南宁、西安、哈尔滨、郑州、合肥、重庆共8个华南城项目,总规划建面8105.33万平方米 [3] 经营问题与纾困尝试 - 2021年前后已出现经营问题,包括营收下降、毛利率下滑及短期债务过大 [3] - 2022年5月特区建发以19.095亿港元认购华南城33.5亿股新股,获得29.28%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3] - 特区建发及深圳国资委旗下企业多次为华南城输血并展开合作,但未能扭转局面 [4] - 2023年12月公司公告称面临重大资金流动和现金流紧张问题 [4] - 2024年2月公司宣布流动性日趋紧张,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巨大 [4] 清盘后续影响 - 香港法院将指定清盘人接管公司资产进行系统性清算 [4] - 清盘人将优先处置香港本地资产,内地资产需经内地法院认可后才能处置 [4] - 清盘人可能会尝试保持业务持续(如重组或出售核心资产)以最大化破产财产价值 [4] 行业影响 - 华南城成为最早获得国资纾困的房企之一,但仍难逃清盘命运 [5] - 公司盈利能力恶化、外部融资环境收紧及再融资压力徒增是主要原因 [5] - 市场关注出险房企是否能被央企、国企救助,但华南城案例证明即使引入国资背景战略投资者也难以扭转局面 [5]
负债超600亿港元!知名房企被下令清盘,市值仅剩12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08-12 20:10
华南城清盘事件 - 香港高等法院于2025年8月11日对华南城(01668 HK)发出清盘令 委任富事高咨询的周伟成及潘路洋为共同清盘人 公司股票自当日上午10时55分起暂停交易 [1][3] - 清盘直接导火索为2024年4月一笔3 06亿美元债务违约 债权人花旗国际于2025年1月提交清盘呈请 经数月谈判未果后法院最终裁定清盘 [5] - 公司非执行董事冯星航于2025年8月10日辞任 原因为专注个人事务 [5] 财务与经营状况 - 当前股价0 107港元 市值12亿港元 较巅峰时期300亿港元市值缩水96% [1][4] - 截至2024年底总负债达609亿港元 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亏损90亿港元 [4] - 2021年公司在全国8个城市拥有总规划建筑面积8105 33万平方米的商贸物流项目 但同期已出现营收下降 毛利率下滑及短期债务集中到期问题 [7] 国资纾困与失败原因 - 2022年5月深圳特区建发集团以19 095亿港元认购29 28%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并多次提供资金支持 [8] - 2023年12月公司公告承认流动性危机 2024年2月明确表示债务偿还压力巨大 销售去化缓慢导致经营持续恶化 [8] - 行业分析指出 尽管获得国资救助 但盈利能力恶化与融资环境收紧导致再融资压力激增 最终未能扭转清盘结局 [9] 清盘后续影响 - 清盘人将接管公司资产并优先处置香港本地资产 内地资产需经内地法院认可后处理 可能尝试通过重组或出售核心资产最大化破产财产价值 [8] - 该案例引发市场对出险房企国资救助效果的质疑 显示若运营基本面未改善 仅靠战略投资者难以挽救危机 [9]
华南城将被清盘!第三大股东腾讯23亿投资打水漂
新浪财经· 2025-08-12 16:10
公司财务状况与清盘事件 - 公司被高等法院下令清盘并停牌 成为继恒大后又一家被清盘的大型房企 [1] - 账面现金仅3743.1万元人民币 短期有息负债高达165.96亿元人民币 现金覆盖率极低 [1][2] - 总市值约12亿元人民币 远低于554.47亿元人民币的总负债 资不抵债程度严重 [1][2] - 2024年净亏损89.76亿港元 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28.48亿港元 [2] - 157.42亿港元有息负债发生本金或利息违约 另触发3.75亿港元交叉违约借款 [2] 债务违约与重组过程 - 花旗国际因3.06亿美元到期美元债于2024年1月提出清盘呈请 [2] - 债务压力自2022年开始暴露 曾对境外美元债进行多次展期 [2] - 2024年出现正式违约后启动债务重组 但未能提出完整境外债务重组方案 [2] - 安永对2024年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结论 质疑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2] 股东投资与损失 - 腾讯通过THL H Limited持有公司8.35%股份 为第三大股东 [1][3] - 腾讯2014年分两次以总价23.225亿港元认购新股 平均持股成本约2.544港元/股 [3] - 清盘偿还顺序中股东权益处于末位 巨额负债可能导致股东投资血本无归 [3][4] 业务模式与转型失败 - 公司以综合商贸物流中心模式起家 通过工业仓储用地开发商铺及配套住宅销售获利 [5] - 2012年开始布局电商产业园 2014年引入腾讯谋求转型 [5] - 原计划在电子商务、品牌特卖、O2O零售、支付及仓储物流等领域展开合作 [5] - 电商竞争转向供应链优势后 批发零售模式面临商户流失和店铺空置挑战 [6] - 最终重新回归开发业务 但转型未能成功 [6] 行业背景与投资环境 - 腾讯2014年产业基金规模约50亿元 全年参与超30起投资包括滴滴、京东等知名案例 [5] - 公司被投资时正值电商行业快速发展期 阿里巴巴与京东相继赴美上市 [5]
华南城遭香港法院清盘,步入“预料”中的清算时刻
华夏时报· 2025-08-12 15:37
华南城清盘事件 - 公司于2025年8月11日被香港高等法院下令清盘,富事高咨询有限公司周伟成及潘路洋被委任为清盘人 [2] - 清盘原因是重组方案未能获得债权人足够支持,成为自中国恒大以来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房地产公司被清盘案例 [3][8] - 美元债近期交投不活跃,债权人计划通过清盘变卖资产及维好诉讼追偿 [2][7] 国资纾困历程 - 2021年12月深圳特区建发集团通过配股融资19.1亿港元成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 [5] - 特区建发后续提供多维支持包括:12.57亿港元收购物业公司50%股权、110亿港元股权投资基金、50亿港元收购西安项目69.35%股权 [6] - 2023年3月推动签署60亿港元银团贷款,年利率4.7%,预计年省利息2-3亿港元 [6] 债务危机恶化 - 2023年12月五只美元债展期方案未获债权人同意 [6] - 2024年2月特区建发公告明确不并表、不兜底立场,与公司划清界限 [7] - 2024年6月花旗国际起诉特区建发索赔14.07亿美元未履行维好协议义务 [8] 经营财务状况 - 2024财年物业销售收入29.95亿港元占比73%,同比增长18.7%但后续增长乏力 [9]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计提亏损24.83亿港元,自持资产占非流动资产87.04% [10] - 计息债务302.2亿港元中即期182.41亿港元,现金仅7.177亿港元且94%受限 [11] - 年度亏损89.76亿港元创上市记录,融资成本同比增140.3%至15.22亿港元 [11] 商业模式与市场影响 - "华南城模式"以商贸物流园为主,深圳项目曾获政府重点支持 [9] - 香港法院清盘裁决强化"无实质进展即司法出清"先例,预示海外投资者将更依赖司法途径 [8] - 特区建发投资账面亏损81%,当前持股价值低于初始19.1亿港元投入 [12]
华南城被颁令清盘,成第五家内房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4:43
公司清盘事件 - 深圳房地产开发商华南城于8月11日被高等法院下令清盘 [1] - 富事高咨询有限公司的周伟成及潘路洋获委任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1] - 公司股票暂停买卖并将继续停牌 [1] 行业清盘现状 - 本轮行业深度调整中已有5家内房企业被颁令清盘 [1] - 华南城是第5家清盘内房企且为首家有国资背景的开发商 [1] - 此前清盘企业包括新力、大发、佳源国际和中国恒大等4家 [1] 公司历史重组努力 - 2022年引入国资力量进行资产处置和融资活动 [1] - 在国资支持下推进境外债务展期 [1] - 历经近三年努力仍未能实现根本性恢复 [1]
华南城,被清盘了
财联社· 2025-08-12 14:02
公司清盘事件 - 华南城因未能偿还2024年4月到期的3 06亿美元债务被花旗国际提出清盘呈请 香港高等法院于2025年8月11日作出清盘令 委任富事高咨询有限公司周伟成及潘路洋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1][3][4] - 公司总资产规模为875亿元 总负债高达609亿港元 成为继恒大之后最大的内房清盘案例 [1][9] - 停牌前股价报0 107港元 市值缩水至12 24亿港元 [2] 债务危机发展历程 - 2022年5月深圳特区建发集团以19 095亿港元认购33 5亿股新股 获得29 28%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后续通过维好协议和50亿元收购西安华南城69 35%股权进行输血 [7] - 2024年2月公司正式宣布违约 2024年底即期计息债务达182 41亿港元 现金及银行存款仅7 177亿港元 [7][9] - 花旗国际就维好协议起诉特区建发 申索不少于14 07亿美元赔偿 索赔额接近其全年净利润 [11] 历史经营情况 - 公司2009年登陆港交所 曾是中国知名大型综合商贸物流及商品交易中心开发商 业务遍布多个城市 [4] - 2020年8月标普上调其信用评级 野村证券看好其8个一二线城市交易中心及房地产开发业务 认为经常性收入强劲且土地储备充足 [5] - 2024年度收入40 83亿港元(同比+16 4%) 但净亏损89 76亿港元 为上市以来首次大额亏损 [12] 资产与业务现状 - 截至2024年末拥有八个城市总土地储备3105 95万平方米 用途包括交易中心 住宅 商业 仓储等 [12] - 清盘人将优先处置香港本地资产 内地资产需经内地法院认可 可能尝试重组或出售核心资产 [10] - 深圳 西安 郑州等地商贸物流中心运营前景不明朗 这些"造城项目"成为沉重负担 [12] 行业影响 - 作为第二大内房清盘案 事件可能对资本市场关于困境房企的信心产生深远影响 [10] - 反映出即使引入国资战略投资者 在市场持续下行过程中也难以扭转企业运营不善的局面 [11] - 普通债权人因处于清偿序列末位(清盘费用→优先债权→有担保债权→普通债权→股东权益) 回收率通常较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