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中嘉和(02453)
icon
搜索文档
引入质子治疗,去年仍亏损逾4亿元 美中嘉和:今年将力争把亏损降到最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1 20:31
文章核心观点 美中嘉和短期内面临财务压力,2024年收入下降、净亏损额扩大,但随着质子治疗技术落地运营,公司管理层认为集团将迎来利润高速增长期,不过今年扭亏有困难 [1][2][3][5] 公司财务情况 - 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减少27.9%,毛亏损0.67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3.3%;经调整净亏损4.44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5.5% [1] - 2024年公司净亏损从2023年的4.26亿元扩大至4.85亿元,亏损额增加13.7%;经调整净亏损从4.21亿元增加至4.44亿元,亏损额增加5.5% [3] - 2021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71亿元、4.77亿元、5.39亿元、3.88亿元,2024年是近几年中收入最低的一年 [6] 公司业务结构 - 公司拥有4家线下自营医疗机构,分布于广州和上海,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 [3]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医院业务以及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医院业务收入占比69.9%,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营收贡献占比约三成 [3] - 2024年医院业务收入为2.716亿元,同比下降15.1%;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为1.167亿元,同比下降46.6% [3] 收入变化原因 - 客观上医保支出政策减少影响业务;主观上公司进行医院内部业务结构调整,压缩毛利低的科室、扩大毛利高的科室,且质子审批比预期晚九个月,还进行了人员优化,影响了2024年的收入 [4] 质子治疗情况 - 公司是华南地区首家获得质子治疗运营资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质子治疗具有精准打击肿瘤等优势 [1] - 2024年12月,广州泰和肿瘤医院质子中心正式启用,单台质子治疗设备每年可治疗超2000名患者,每年贡献超6亿元收入,还能增加医院其他延伸业务需求 [5] - 质子治疗自运营以来,累计治疗近100名患者,完成治疗约30人,患者年龄4 - 75岁,涵盖多种实体肿瘤,主要来自广东和北京,每周接待患者人数在增加 [7] - 质子治疗收费29.5万元,加上其他费用大概30 - 35万元,主要为自费和商保,医保占比约10% [7] 公司未来规划 - 公司在筹建上海和石家庄的专科医院,石家庄医院预计2026年下半年开业,先行开放100张床位,配备重离子设备;上海医院将是具备精准放疗特色的标准化三级肿瘤专科医院,配备质子治疗设备等诊疗设备 [7] 市场竞争与业绩 - 全国获批约50张质子治疗配置证,仅10家投入运营,部分因环评、资金、规划等问题未动工,公司认为未来需求大于供给,自身具备区域优势 [8] 现金流与盈亏情况 - 过去几年亏损最大一块来自广州医院,今年广州医院开始贡献正现金流,整个集团现金流转正,但今年底前利润转正困难,力争把亏损降低到最低 [8]
美中嘉和20250331
2025-04-01 15:43
纪要涉及的公司 美中嘉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公司定位与业务布局**:美中嘉和聚焦肿瘤专科领域,定位于高端肿瘤医疗服务,是公立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公司成立于2008年,通过在一线城市建设高端肿瘤专科医院辐射全国,业务分为面向C端患者的医院业务及轻资产模式赋能三四线城市医疗机构[3]。 - **医院运营情况** - 广州泰和肿瘤医院2024年底正式商业化运营,2024年收入约1.2亿元,毛利率调整后为负44%,预计2025年收入将超过3亿元。自疗中心2024年12月投入运营,截至2025年2月已服务数十名患者,覆盖多种肿瘤类型[3][5][9]。 - 上海泰和肿瘤专科医院预计2026年运营,上海门诊部2024年医疗收入约8,200万元,上海影像中心收入维持在6,300万到6,400万之间,实现净现金流入[3][10]。 - 石家庄肿瘤专科医院与石药集团合资建设,预计2026年下半年开业,先行开放100张床位[3][17]。 - **国际合作进展**:美中嘉和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梅奥诊所合作,推动先进肿瘤治疗技术在国内落地。与MBN_SON联合举办第四届学术年会,在线观众人次突破100万,每月与圆祥生技开展学术研讨会,与梅奥诊所持续提供国际诊疗意见,并联合开展质子放疗前沿技术国际论坛。入选国家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美澳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获得美国国立卫生院立项,在临床研究方面新增四项应用研究并发表16篇SI论文[3][6]。 - **赋能业务发展**:赋能业务主要拓展华东及华南地区,为合作医疗机构提供设备维修、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并打造云平台进行基层医疗机构赋能。持续完善云平台,开发放疗数据自动审核软件,子公司信康投入AI业务研发,包括脑部核磁、核医学CT辅助诊断系统,上腹部CT乳腺钼靶及胃镜AI辅助诊断产品[7]。 - **财务状况与未来预期** - 2024年公司调整业务结构,优化非核心资产,收入有所波动但预计已触底。2025年自体免疫治疗将贡献超过6亿元收入,并带动延伸业务,自主业务单床位收入超过300万元,有望实现收入高速增长[3][8]。 - 公司预计2025年总收入不低于5亿元,现金流转正,但利润方面今年底之前转正仍有困难,力争减少亏损[3][16]。 - 公司融资成本较高与长周期重资产业务相关,但随着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将逐步降低负债比例,总体利率水平不高且低于国家同行银行同期贷款水平[11]。 - **质子治疗中心情况**:质子治疗中心自2024年底获得资质并正式接收患者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接收近100名患者,其中三十几人已完成治疗,每周接待患者人数逐步增加,每月预计增长30%至50%。病种以头颈肿瘤居多,患者主要来自广东省内和北京地区。公司希望2025年达到国内单台质子第一年的最高水平,在全国质子中心增长速度位列前茅之一[13]。 - **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国内每年新发病肿瘤患者约450万,其中2%中高端人群有支付能力并愿意接受高端治疗,即9万人,适合做放疗的人群占70%,即63,000人。如果每台标准质子机每年服务2000名患者,全国需要30台质子机。目前国内仅有10家经营中的质子中心,预计五年内可达到20家,十年内达到30家,未来十年内市场仍处于不饱和状态,需求远超供给[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患者付费情况**:质子治疗费用为295,000元,加上其他住院费用和药物费用,总计约在30万到35万之间。患者主要分为自费和商保两类,商保患者比例约为10%,大部分患者是自费[14]。 - **医保影响与应对措施**:2024年医保政策趋严,公司进行业务结构调整,舍弃一些项目,如卖掉大同的一家医院。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地区的品牌旗舰医院,主动降低医保比例,减少完全依赖医保支付的项目,满足非医保项目需求,如广州医院乳腺癌保乳手术[11][21]。 - **股东沟通与减持计划**:目前股价已降至IPO定价的一半左右,与A轮融资价格差不多甚至更低。原始股东了解公司2025年是转折点,基本不会低于成本卖出股票。公司希望通过做好业绩展示未来增长潜力,今年业绩体现后,希望市值有所提高再考虑减持[22]。 - **全国医疗改革影响与工作重点**:国家医保支付政策调整对公司可能是机遇,目前求医人数明显增加。2025年重要工作之一是通过质子设备做好高端患者引流,树立广州太和医院肿瘤高端治疗品牌,加强与梅奥、Censof联络,用国际上最先进技术实时更新,为患者提供最佳肿瘤治疗服务[23]。
美中嘉和(02453.HK)2024年报解读:质子治疗元年,业绩增长新动能
搜狐网· 2025-03-28 09:23
文章核心观点 - 美中嘉和2024年业绩调整见底,2025年质子治疗元年有望迎来业绩反转,业务模式前景广阔,AI诊疗等业务也为业绩注入活力,未来或成医疗服务赛道耀眼新星 [1][4][6]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营业总收入3.88亿元,同比减少27.9%,毛利润0.67亿元,同比增加3.3%,经调整净亏损4.44亿元,同比增加5.5% [1] 业务模式与市场前景 - 公司对标MD安德森和梅奥诊疗标准,建设高端肿瘤医院,定位补充公立医疗系统高端医疗需求,业务模式前景广阔 [1] - 中国每年出海就医患者60 - 83万,癌症患者占比超60%,反映国内高端医疗资源供不应求 [1] 质子治疗业务 - 拥有华南首台质子治疗设备,广州泰和肿瘤医院质子中心2024年12月16日全面启动临床诊治,咨询、门诊、上机人数增多,单日治疗高峰超50例 [2] - 质子治疗前期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人才门槛高、获证难、有政策限制,国内运营中心不超10家,能吸引患者 [3] - 广州泰和肿瘤医院质子中心年接诊2000例,预计年收入超6亿元,建成后毛利率高,是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 [3] 轻资产与AI业务 - 利用云计算搭建轻资产业务模式(CSS业务),子公司和信康“AI + 影像业务”显现价值,深入肿瘤和质子大模型研发 [4] - 2015年布局人工智能,子公司和信康产品线覆盖多领域,推出多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 [5] - 正以质子治疗大模型为基础构建我国首个肿瘤治疗垂类大模型,AI诊疗业务价值有望被重估 [5] 公司优势与合作 - 是参与制定我国多项放疗行业标准的唯一非公立机构 [6] - 高管有丰富国际医疗经验及资源,是MD安德森中国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与妙佑医疗国际达成长期合作 [6]
美中嘉和(02453)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7 22:54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年收入为3.883亿元,较2023年的5.387亿元减少27.9%[6] - 公司2024年毛损为6720万元,较2023年的6510万元增加3.3%[6] - 公司2024年净亏损为4.848亿元,较2023年的4.264亿元增加13.7%[6] - 公司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为4.439亿元,较2023年的4.206亿元增加5.5%[6] - 2024年非流动资产为51.92942亿元,2023年为48.76595亿元[8] - 2024年流动资产为7.1362亿元,2023年为3.59801亿元[8] - 2024年流动负债为11.35864亿元,2023年为12.04517亿元[8] - 2024年流动负债净额为 -4.22244亿元,2023年为 -8.44716亿元[8] - 2024年资产净值为19.0081亿元,2023年为18.69185亿元[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亏损人民币484.8百万元,流动负债净额人民币422.2百万元[22] - 2024年公司总收入为人民币3.88305亿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5.3865亿元下降27.91%[25] - 2024年融资成本为人民币1.09267亿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1.08006亿元增长1.17%[27] - 2024年所得税抵免为人民币 - 0.1031亿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 - 0.6198亿元有所增加[27]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人民币4.43223亿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3.7309亿元亏损扩大18.8%[29]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净额为人民币5.148亿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7.5984亿元下降32.25%[30] - 2024年贸易应付款项为人民币1.12146亿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1.27069亿元下降11.74%[30] - 公司收入从2023年的5.387亿元减少27.9%至2024年的3.883亿元[57] - 公司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6.037亿人民币减少24.5%至2024年的4.556亿人民币[60] - 公司毛损从2023年的6510万人民币增加3.3%至2024年的6720万人民币[65]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3年的5600万人民币减少12.7%至2024年的4890万人民币[68]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的1.912亿人民币增加9.0%至2024年的2.105亿人民币[69] - 研发开支从2023年的3640万人民币减少14.4%至2024年的3120万人民币[70] - 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净额从2023年的1000万元增加528.1%至2024年的6270万元[72] - 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从2023年的890万元增加50.6%至2024年的1340万元[73] - 融资成本从2023年的1.08亿元增加1.2%至2024年的1.093亿元[77] - 年内亏损从2023年的4.264亿元增加13.7%至2024年的4.848亿元[79] - 经调整净亏损(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量)2024年为4.43859亿元,2023年为4.20587亿元[82] - 流动负债从2023年的约12.045亿元降至2024年的约11.359亿元[8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的4060万元增加404.1%至2024年的2.045亿元[84] - 2024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86亿元,2023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2.019亿元[87] - 2024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6.68087亿元,2023年为1.82341亿元[87] - 2024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6.68亿元,较2023年的1.823亿元增加4.094亿元[88] - 2024年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0.18亿元,2023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054亿元[89] - 2024年资本开支总值约为3.054亿元,2023年约为4.169亿元[91] - 2024年银行借款总额为14.799亿元(2023年:10.519亿元),部分由附属公司股本等抵押[96] - 2024年流动负债净值为4.222亿元,2023年为8.447亿元[98] - 2024年公司应收关联方款项为3.142亿元,较2023年的7380万元有所增加[99] - 2024年债务的16.2%(5.207亿元)按固定利率计息[100] - 2024年银行及其他借款一年后五年内到期占比36.9%(11.37304亿元),五年以上占比44.6%(13.72633亿元)[104] - 2024年毛利率为 - 17.3%,净利率为 - 124.9%[106] - 2024年流动比率为0.63,速动比率为0.60,资产负债率为67.8%[106]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567名雇员,2023年12月31日为733名[111] 公司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医院业务收入2.716亿元,占比69.9%;2023年为3.2亿元,占比59.4%,收入减少15.1%[59] - 2024年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收入9928.1万元,占比25.6%;2023年为1.78326亿元,占比33.1%[59] - 2024年管理及技术支持收入696.9万元,占比1.8%;2023年为2316.4万元,占比4.3%[59] - 2024年经营租赁收入1047.6万元,占比2.7%;2023年为1719.3万元,占比3.2%[59] - 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从2023年的2.187亿元减少46.6%至2024年的1.167亿元[59] - 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收入从2023年的1.783亿人民币减少44.3%至2024年的9930万人民币[63] - 管理及技术支持收入从2023年的2310万人民币减少69.9%至2024年的700万人民币[63] - 经营租赁收入从2023年的1720万人民币减少39.1%至2024年的1050万人民币[63] - 医院业务毛损从2023年的8560万人民币减少至2024年的6490万人民币,毛利率从-26.7%提升至-23.9%[67] - 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毛利从2023年的2050万人民币减少至2024年毛损240万人民币,毛利率从9.4%降至-2.0%[67] - 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毛利从2023年的1850万元降至2024年的540万元,毛利率从10.4%降至5.4%[71] 公司上市及股份相关情况 - 公司于2024年1月9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10] - 公司H股于2024年1月9日上市,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46636万港元[108] - 2024年1月9日完成时,公众持股量百分比约为16.73%,公告日至少为20.94%[114] - 公司H股于2024年1月9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130] 会计准则相关情况 - 2024年1月1日生效的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修订本),公司重新评估负债分类,无重新分类情况[12][13] - 香港会计准则第16号(修订本)对售后租回交易会计处理有规定,公司无售后租回交易,对财报无重大影响[14] - 香港会计准则第7号(修订本)引入供应商融资安排新披露规定,公司无相关安排,对财报无重大影响[15] - 部分新订或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未生效,公司董事预期将在生效日期后首个期间采纳[16] - 香港会计师公会2024年7月颁布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将取代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预计对报表呈列及披露有重大影响[18] - 公司不符合采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9号编制财报的资格[18] 公司业务运营及发展情况 - 公司专注高端肿瘤医疗领域,截至公告日拥有4家线下自营医疗机构[32] - 2024年12月16日,广州泰和肿瘤医院的质子治疗中心开始全面临床运作[24] - 广州泰和肿瘤医院规划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2024年12月16日质子中心患者临床诊治全面启动[33] - 上海泰和诚肿瘤医院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与顶尖肿瘤医疗机构战略合作建设,配备国际领先的质子治疗设备(待安装)[33] - 2024年“十四五”期间全国为社会办医新增8台质子重离子设备配置许可,分年度实施[35] - 2024年9月首批许可名单含广州泰和肿瘤医院等5家社会办医,广州医院质子中心于12月正式启用[35] - 截至2025年2月28日,广州医院已服务数十名患者,其中15名患者已顺利完成整个疗程,患者年龄段跨度为4 - 75岁[36] - 公司推出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的轻资产业务模式,自2019年起推出CSS服务[34] - 公司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战略支点,形成辐射东南亚、渗透基层市场的立体化服务格局[37] - 公司依托集团化运营优势,创新医疗设备全周期管理服务,降低基层医疗机构运营成本[38] - 公司携手中方企业开展质子治疗辅助设备的联合攻关,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跨越式发展[38] - 公司与险资合作推出“质子治疗专项险”,探索基于疗效付费保险模式[38] - 2024年公司形成三级研发体系,入选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复资助[39] -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获美国国立卫生院R01项目立项,新增4项质子治疗专项临床研究及1项放疗质量研究,获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表16篇SCI论文,其中一作(含共一)和通讯作者9篇[40] - 公司依托区域网络优势,累计服务近百家医疗机构,与陕西省神木市医院达成全面合作[41] - 联合举办的学术年会在线观众突破100万人次,顶尖肿瘤医疗机构参与的防治宣传活动近5000人次参与交流[42] - 公司持续完善远程质控平台,研发放疗数据自动审核软件,保障放疗质量[43] - 公司基于开源大模型训练肿瘤大模型,开发医疗人工智能云平台,多项AI辅助诊断产品线启动研发[44] - 公司将聚焦肿瘤诊疗和康复管理领域,深化产业协同,开展软硬件一体化创新和医疗大模型研发[45] - 公司进行全面人才盘点,建立档案系统,新员工培训融入医疗基础课程,继续教育达标率上升至98%以上[46] - 公司组织多场专项培训,提升医师临床实践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46] - 公司与国际顶尖肿瘤医疗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深入交流,汲取人才梯队建设和实操经验[46] - 公司2024年资助的“广州泰和医学人文研究教育基金”项目收到119份申请,16个课题获资助[47] - 质子中心于12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48] - 公司将聚焦经济发达城市群,深化二三城市市场渗透,打造国际化肿瘤诊疗中心[51] - 公司将依托先进技术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加强专科能力建设[52] 公司资金及金融产品情况 - 公司未使用信贷额度约为人民币10.513亿元[24] - 2024年公司发行3942万股新股,所得款项总额约为人民币5.17886亿元[3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9笔保本低风险金融产品公允价值合计为20720万元人民币,截至公告日已全部赎回结算[10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所得款项净额约18321万港元尚未使用,董事会预计2025年12月31日前完全动用[11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偿债、上海医院建设、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的所得款项净额占比分别为49.4%、30.6%、20.0%[110] 公司治理及股东相关情况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业绩,并建议董事会批准[118] - 2025年1月22日,股东审议通过采纳H股激励计划及授权相关事宜[121] - 2025年1月24日,上海医学之星质押8967318股内资股,约占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4.66%[121] - 公司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及董事、监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116][117] - 建议于2025年4月11日举行临时股东大会,供股东考虑及批准公司提供担保等事项[122] - 建议股东周年大会于2025年5月27日举行[123] - 公司不会宣派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任何末期股息[124] - 为确定股东出席股东周年大会并投票资格,公司于2025年5月22日至27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125] - 所有H股股份过户文件及股票须不迟于2025年5月21日下午4时30分递交办理登记手续[125] 公司财务报表编制相关情况 - 综合财报按历史成本基准编制,金融产品及可换股债券嵌入式衍生工具
美中嘉和深度研究
华升证券· 2025-02-28 22: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美中嘉和“买入”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中嘉和打造“中国的MD安德森”,是参与制定我国多项放疗行业标准的唯一非公立机构,也是国内唯一拥有质子治疗系统的国际化高端肿瘤医疗服务集团 [1] - 肿瘤诊疗需求旺盛,但先进肿瘤诊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高端肿瘤医疗服务的空白市场或将由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填补 [1] - 美中嘉和差异化优势明显,AI赋能未来可期,短期业绩扭亏在即,长期成长空间可观 [2] 各部分总结 一、美中嘉和打造国际顶尖的高端肿瘤医疗服务平台 - 数十年积累厚积薄发,肿瘤医疗旗舰医院初具规模:美中嘉和成立于2008年,长期专注肿瘤诊疗技术,自建自营肿瘤专科医疗机构,赋能第三方医疗机构;已度过长周期和重资产投入阶段,迎来收获期;旗下子公司为超20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立足一线辐射全国,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肿瘤诊疗中心 [8][9][11] - 整体股权结构合理,核心团队经验丰富:控股股东为泰和诚控股,持股约42%,获多家知名投资机构青睐;汇聚国内外顶尖医疗专家及医院管理团队,董事长经验丰富,拥有专业医疗团队 [14][16] - 收入规模持续增长,扭亏为盈值得期待:医院业务与赋能业务协同发展,双轮驱动公司快速发展;营收持续提升,利润亏损幅度明显收窄,2025年医院业务业绩有望爆发式增长 [18][20] 二、肿瘤诊疗需求旺盛,高端肿瘤医疗服务供不应求 - 肿瘤治疗简介:肿瘤治疗是综合解决方案,主流服务包括筛查、诊断和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将成主流;肿瘤治疗进入精准治疗时代,质子放疗和免疫治疗成趋势 [25][26] - 我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空间巨大:我国老龄化加剧,肿瘤患者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恶性肿瘤发病数超580万,加上存量患者将超3080万;国内肿瘤医疗服务市场巨大,民营机构增长势头更高,预计2030年整体规模达1.1万亿,民营医疗机构规模达2075亿 [28][30][33] - 优质肿瘤医疗资源缺乏,高端民营医疗做补充:中国医疗资源供需失衡,患者对高端肿瘤医疗服务需求旺盛,政策鼓励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但外资医院短期内难扩张,高端肿瘤医疗服务空白市场或由本土民营企业填补;公立医院保基本属性难承接高品质医疗需求;高端肿瘤医疗服务是民营优势,新中产高端肿瘤医疗需求迫切 [37][40][48] - 千亿级精准放疗市场,质子放疗即将爆发:国内放疗渗透率较低,未来肿瘤综合治疗成趋势,放疗市场将爆发,预计2030年规模达1447亿;质子治疗是放疗中最前沿技术,2030年中国质子放疗规模将达175亿,复合增速64.9%;肿瘤医院质子放疗进入门槛高,牌照稀缺 [51][58][59] 三、定位高端医疗服务差异化市场,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 旗下医院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建设:广州泰和肿瘤医院提供全流程服务,有多种特色疗法,2024年获“中国美好医院建设示范”称号,2024年12月质子中心全面启动;上海泰和诚肿瘤医院有望2026年运营;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获MD安德森放疗现场认证;上海美中嘉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影像AI业务进展快;石药泰和肿瘤医院将弥补京津冀地区资源不足,计划配置质子重离子治疗系统 [60][66][73] - 建设中国的MD安德森,医疗行业国际合作典范:美中嘉和与MD安德森、梅奥诊所建立深入合作关系,与国际最前沿医疗技术同步;是唯一参与制定我国多项放疗行业标准的非公立机构 [76][77][78] - AI赋能医疗服务,协同发展潜力巨大:赋能业务与医院业务强协同,嘉和云影和嘉和飞云平台入围“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AI团队集中于和信康,已开发AI辅助诊疗系统和医疗AI聚合平台MAICOP,未来有望全流程覆盖肿瘤疾病 [79][83][90] 四、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 公司长期业绩增长空间较可观:预计医院质子中心稳态运营后,公司将实现101.7亿营收,20.3亿净利润,核心假设包括每个医院质子中心营收、单床产出及稳态利润率 [91][92][94] - 公司短期迎来业绩爆发期:随着2024年12月广州医院质子中心投入运营,2025年医院业务业绩有望爆发式增长 [20] -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当前公司估值有提升空间,随着业绩释放,将迎来戴维斯双击,给予“买入”评级 [2]
美中嘉和(02453)
华升证券· 2025-02-28 22:1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美中嘉和“买入”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中嘉和打造“中国的MD安德森”,是国内唯一拥有质子治疗系统的国际化高端肿瘤医疗服务集团,肿瘤诊疗需求旺盛但先进服务供给不足,公司差异化优势明显,AI赋能未来可期,短期业绩扭亏在即,长期成长空间可观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美中嘉和打造国际顶尖的高端肿瘤医疗服务平台 - 数十年积累厚积薄发,肿瘤医疗旗舰医院初具规模:美中嘉和成立于2008年,参与制定多项放疗行业标准,专注肿瘤诊疗技术,自建自营肿瘤专科医疗机构,通过诊疗经验及影像AI业务赋能第三方。在国际合作、医院业务、赋能业务方面取得成就,业务迎来收获期。立足一线辐射全国,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肿瘤诊疗中心 [7][8][10] - 整体股权结构合理,核心团队经验丰富:控股股东为泰和诚控股,获多家知名投资机构青睐,股东提供资金和产业合作机遇。管理团队经验丰富,董事长杨建宇经验丰富,公司拥有包含多位专家的医疗团队,可汇聚国内外顶尖医疗专家 [13][15][16] - 收入规模持续增长,扭亏为盈值得期待:医院业务与赋能业务协同发展,医院业务提供优质肿瘤医疗服务,赋能业务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公司营收持续增长,利润亏损幅度收窄,2024年降本增效,随着广州医院质子中心投入运营,2025年医院业务业绩有望爆发式增长 [18][20] 二、肿瘤诊疗需求旺盛,高端肿瘤医疗服务供不应求 - 肿瘤治疗简介:肿瘤治疗是综合解决方案,主流服务包括筛查、诊断和治疗,治疗方案有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将成主流,质子放疗和免疫治疗成趋势 [25][26] - 我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空间巨大:我国老龄化加剧,肿瘤患者持续增长,2022年恶性肿瘤发病数超480万例,预计2030年超580万,加上存量患者将超3080万。2022年肿瘤医疗服务市场4951亿元,预计2030年达1.1万亿,民营医疗机构增速远超公立机构,2030年规模达2075亿 [28][30][33] - 优质肿瘤医疗资源缺乏,高端民营医疗做补充:中国医疗资源供需失衡,患者对高端肿瘤医疗服务需求旺盛,每年出海就医超60万人,约64%为肿瘤治疗需求。中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比美国低28个百分点,政策鼓励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但外资医院短期内难扩张,高端肿瘤医疗服务空白或由本土民营企业填补。公立医院保基本属性难承接高品质医疗需求,高端肿瘤医疗服务是民营优势,新中产高端肿瘤医疗需求迫切 [37][40][48] - 千亿级精准放疗市场,质子放疗即将爆发:国内放疗渗透率低,未来肿瘤综合治疗成趋势,放疗市场将爆发,预计2030年规模达1447亿,复合增速超12%。质子治疗是最前沿先进的放疗技术,2030年中国精准放疗市场将达1153亿,其中质子放疗175亿,复合增速64.9%。肿瘤医院质子放疗进入门槛高,牌照稀缺 [51][58][59] 三、定位高端医疗服务差异化市场,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 旗下医院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建设:广州泰和肿瘤医院是综合性肿瘤专科医院,具备多种特色疗法,荣膺“中国美好医院建设示范”称号,质子中心配置先进设备,2024年12月全面启动患者临床诊治。上海泰和诚肿瘤医院有望2026年投入运营,将建质子治疗中心。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获MD安德森放疗现场认证,是全国唯一不带床位的门诊放化疗中心。上海美中嘉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配备尖端设备,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影像AI业务进展快。石药泰和肿瘤医院与石药集团合资建设,计划配置质子重离子治疗系统 [60][66][73] - 建设中国的MD安德森,医疗行业国际合作典范:美中嘉和与MD安德森、梅奥诊所建立深入合作关系,与MD安德森联合学术年会参会人数增多。美中嘉和是唯一参与制定多项放疗行业标准的非公立机构 [76][77][78] - AI赋能医疗服务,协同发展潜力巨大:公司通过5G、SaaS和AI技术为医疗机构赋能,赋能业务与医院业务协同效应强。嘉和云影远程医疗信息诊断平台和嘉和飞云智能放疗云服务平台入围“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AI团队集中于和信康,已开发AI辅助诊疗系统和医疗AI聚合平台MAICOP,未来有望全流程覆盖肿瘤疾病 [79][83][90] 四、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 公司长期业绩增长空间较可观:预计医院质子中心稳态运营后,每个医院实现33.9亿营收,6.8亿净利润,公司最终实现101.7亿营收,20.3亿净利润。核心假设包括每个医院质子中心满负荷运营营收、单床产出营收及稳定期利润率 [91][92][94]
美中嘉和(02453)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7 20:00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2.852亿元减少23.2%至2024年上半年的2.19亿元[8] - 公司毛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3500万元减少1.4%至2024年上半年的3450万元[8] - 公司净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2.143亿元减少5.7%至2024年上半年的2.02亿元[8] - 公司经调整净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2.14亿元减少24.7%至2024年上半年的1.611亿元[8] - 医院业务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1.593亿人民币减少13.4%至2024年上半年的1.378亿人民币,主要因调整营收结构和投入质子业务筹建[22] - 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1.259亿人民币减少35.6%至2024年上半年的8110万人民币,受业务需求下降和反腐政策影响[22] - 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1.043亿人民币减少29.8%至2024年上半年的7320万人民币[22] - 管理及技术支持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1200万人民币减少82.5%至2024年上半年的210万人民币[22] - 经营租赁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960万人民币减少39.6%至2024年上半年的580万人民币,因不再是主要业务[22] - 公司销售成本从2023年上半年3.202亿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2.535亿元,降幅20.8%[23] - 医用设备及软件成本从2023年上半年954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7020万元,降幅26.4%[25] - 雇员福利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821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5900万元,降幅28.2%[25] - 药品、耗材及其他存货成本从2023年上半年573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4490万元,降幅21.6%[25] - 公司毛损从2023年上半年350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3450万元,降幅1.3%,毛利率从 - 12.3%降至 - 15.8%[26] - 医院业务毛损从2023年上半年437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3040万元,毛利率从 - 27.5%降至 - 22.1%[27] - 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毛利从2023年上半年87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410万元,毛利率从6.9%降至 - 5.0%[28]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264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2500万元,降幅5.3%[29] - 行政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935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7910万元,降幅15.5%[30] - 研发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的185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1410万元,减少23.7%[31] - 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净额从2023年上半年的520万元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4360万元,增加738.5%[32] - 2023年上半年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拨回290万元,2024年上半年减值亏损拨备240万元[33] - 2023年上半年其他应收款项减值亏损拨回70万元,2024年上半年减值亏损拨备150万元[34] - 应收关联方款项减值亏损拨回从2023年上半年的250万元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380万元,增加52.0%[36] - 应占联营公司业绩从2023年上半年的12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60万元[37] - 所得税抵免从2023年上半年的41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50万元,减少39.0%[38] - 报告期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2.143亿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02亿元,减少5.7%[39] - 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为1.6106亿元,2023年为2.14033亿元[41] - 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为 - 15.8%,净利率为 - 92.3%;2023年分别为 - 12.3%和 - 75.1%[6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218,988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285,179千元人民币[100] - 2024年上半年毛损为34,512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34,972千元人民币[100] - 2024年上半年除所得税抵免前亏损为204,522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218,385千元人民币[100] - 2024年上半年期内亏损及全面收益总额为202,019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214,257千元人民币[100]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25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0.30元人民币[10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期内亏损及全面收益总额为 - 181,876千元[10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上市后发行股份增加权益517,886千元,发行新股份应占开支减少权益29,152千元[10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除所得税抵免前亏损204,522千元,2023年同期为218,385千元[105]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78,796千元,2023年同期为130,685千元[105]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64,349千元,2023年同期为4,355千元[106]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14,105千元,2023年同期为265,854千元[106] - 2024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净额为70,960千元,2023年同期为130,814千元[10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818亿元,流动负债净额6.09亿元[112] - 2024年上半年,医院业务收入1.3784亿元,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8114.8万元,总计2.18988亿元[115] - 2024年上半年,医院业务分部业绩亏损1.35275亿元,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亏损5839.8万元,总计亏损1.93673亿元[11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其他收入及净收益4364.4万元,融资成本5369.6万元,除所得税前亏损2.04522亿元[115]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收入2.85179亿元,分部业绩亏损2.24318亿元,除所得税前亏损2.18385亿元[118] - 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18988千元,较2023年的285179千元有所下降[123] - 2024年上半年肿瘤医院和诊所收入为137840千元,低于2023年的159257千元[123] - 2024年上半年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收入为73208千元,低于2023年的104301千元[123]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及其他净收益为43644千元,高于2023年的5175千元[125]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成本为53696千元,低于2023年的54859千元[127] - 2024年上半年除所得税抵免前亏损,各项费用有不同程度变化[128] - 2024年上半年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46246千元,无形资产摊销为14233千元[128] - 2024年上半年员工成本(包括董事酬金)为116535千元,低于2023年的147682千元[12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81876亿元,2023年同期为1.94276亿元;每股基本亏损0.25元,2023年同期为0.30元[13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所得税抵免为 - 2503千元,2023年同期为 - 4128千元[12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以3089.2万元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2023年底为3.95876亿元;已撇销账面价值15.1万元的相关资产,2023年上半年为2.7万元;折旧为4624.6万元,2023年上半年为4705.8万元[133]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为105413千元,减值拨备为35514千元,净额为69899千元;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109145千元、33161千元、75984千元[134] - 2024年6月30日按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中,非流动资产按金为1607千元,其他应收款项净额为2084千元,物业、厂房及设备预付款项为15124千元;流动资产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净额为96551千元,预付款项为147677千元;2023年12月31日各项目数据不同[139] - 2024年上半年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亏损拨备年初为4906千元,确认净额为1473千元,年末为6379千元;2023年全年年初为6938千元,确认净额为 - 2032千元,年末为4906千元[140] - 2024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207157千元,为无预定回报的保本金融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介乎0.5%至5.5%[140] - 2024年与广州医星的借款利息开支为12,786千元,2023年为15,922千元;与浙江海洋的借款利息开支2024年为3,561千元,2023年为4,071千元;2023年从广东质子获得借款利息收入3,493千元,2024年为0 [149] - 2024年6月30日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开支为16,692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19,036千元;向联营公司注资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均为260,099千元[151] 医院业务成果 - 广州医院累计接诊超9万人次,累计手术量突破2000台,累计完成放疗患者超1400人[9] - 广州医院开业前三年累计牵头制定全国诊疗指南6项、全国行业标准1项[9]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广州医院为全国近50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培训近160名质子放疗专业技术人员[9] - 2024年上半年,广州医院获中国抗癌协会授予三大基地牌匾[9] - 广州医院获“第三届中国美好医院建设示范奖”[9] - 上海影像中心获“论文交流最佳壁报”奖,专家入选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淋巴瘤工作委员会[9] - 广州医院乳腺外科医师团队科研成果在权威期刊发表,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年会上获赞誉[11] - 广州医院质子治疗设备完成临床试验,9月13日获国家卫健委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12] 业务发展与创新 - 公司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国产创新放疗设备的肿瘤放疗应用示范”项目,推动放疗技术发展[11] - 2024年上半年嘉和云影像增设云PACS功能模块,放疗云平台升级至V2.0版本[13] - 报告期内远程影像诊断平台客户月活创历史新高,合作医院新签约数量持续攀升[13] - 公司AI业务获脑部三维可视化医学图像软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部分产品正申请注册证[14] - AI相关软件商业化落地带来销售收入,医疗AI业务收入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15] - 业绩期内公司新取得一项发明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AI领域论文[15] 业务合作与市场拓展 - 公司与保险机构合作搭建海外医疗服务支持桥梁,探索特色诊疗与保险产品融合[16] - 上海地区预计2024年下半年迎来更多企业采购与保险公司健康筛查客户[16]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将聚焦医疗核心能力,深化与国际顶尖肿瘤医疗机构学术互动,树立品牌形象[18] - 公司在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务以云平台、AI、大数据科技为核心发展,提升市场覆盖率[18] - 公司将采取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开发新AI产品、开拓非公医疗和民营体检类客户等策略应对行业挑战[19] - 公司将深化ESG管理和实践,实现社会与企业协调共进[19] 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持有9款保本低风险金融产品,公允价值合计2.072亿元,预期年收益率介于0.5%至5.5%[42] - 公司流动负债从2023年12月31日的约12.045亿元增至2024年6月30日的约12.862亿元[43]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6月30日的2.573亿元减少56.7%至2024年6月30日的1.115亿元[44]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788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4810万元[45]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643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4.6亿元[46]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141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4.483亿元[46] - 2024年上半年资本开支总值约为3110万元,2023年上半年约为4740万元[4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负债净值为6.09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8.447亿元[5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债务的20.2%(5.45亿元)按固定利率计息[57]
美中嘉和(02453)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9 22:29
财务数据变化 - 公司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2.852亿人民币减少23.2%至2024年上半年的2.19亿人民币[1] - 公司毛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3500万人民币减少1.4%至2024年上半年的3450万人民币[1] - 公司净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2.143亿人民币减少5.7%至2024年上半年的2.02亿人民币[1] - 公司经调整净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2.14亿人民币减少24.7%至2024年上半年的1.611亿人民币[1] - 医院业务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1.593亿元减少13.4%至2024年上半年1.378亿元,因调整营收结构和投入质子业务筹建[13] - 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1.259亿元减少35.6%至2024年上半年8110万元,受需求下降和反腐政策影响[14] - 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1.043亿元减少29.8%至2024年上半年7320万元[14] - 管理及技术支持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1200万元减少82.5%至2024年上半年210万元[14] - 经营租赁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960万元减少39.6%至2024年上半年580万元,因不再为主要业务[14] - 销售成本从2023年上半年3.202亿元减少20.8%至2024年上半年2.535亿元[15] - 医用设备及软件成本从2023年上半年9540万元减少26.4%至2024年上半年7020万元,因相关收益减少[17] - 员工福利开支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8210万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5900万元,减少28.2%[18] - 药品、耗材及其他存货成本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5730万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4490万元,减少21.6%[18] - 租赁、维修及保养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630万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1380万元,减少15.4%[18] - 公司毛损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500万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3450万元,减少1.3%;毛利率从 - 12.3%降至 - 15.8%[19]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640万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2500万元,减少5.3%[23] - 行政开支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9350万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7910万元,减少15.5%[24] - 研发开支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850万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1410万元,减少23.7%[25] - 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净额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520万元增至2024年同期的4360万元,增加738.5%[26] - 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拨回290万元变为2024年同期的拨备240万元[27] - 应收关联方款项的减值亏损拨回从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50万元增至2024年同期的380万元,增加52.0%[29] - 公司应占联营公司业绩从2023年上半年的120万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60万元,主要因联营公司亏损减少[30] - 公司所得税抵免从2023年上半年的410万元减少39.0%至2024年上半年的250万元,主要因递延税项减少[31] - 公司报告期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的2.143亿元减少5.7%至2024年上半年的2.02亿元[32] - 公司流动负债从2023年12月31日的约12.045亿元增加至2024年6月30日的约12.862亿元,主要因借款和应计费用增加[36]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6月30日的2.573亿元减少56.7%至2024年6月30日的1.115亿元,主要因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3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788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4810万元,主要因整体收入减少[3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643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4.6亿元,主要因合营企业投资等[3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141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4.483亿元,主要因全球发售所得款项[3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资本开支总值约为人民币3110万元,2023年同期约为人民币4740万元[3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人民币6.09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8.447亿元[4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债务的20.2%(人民币5.45亿元)按固定利率计息[4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债务总计人民币28.7464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26.27704亿元[44] - 2024年6月30日银行及其他借款一年內占比23.5%(人民币6.33218亿元),一年后两年內占比27.7%(人民币7.44918亿元),两年后五年內占比44.0%(人民币11.86447亿元),五年以上占比4.8%(人民币1.28417亿元)[45] - 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为 - 15.8%,净利率为 - 92.3%;2023年同期毛利率为 - 12.3%,净利率为 - 75.1%[47] - 2024年6月30日流动比率为0.53,速动比率为0.50,资产负债率为62.3%;2023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为0.30,速动比率为0.27,资产负债率为64.3%[47]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有691名雇员,2023年6月30日有765名雇员;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员工成本总额约为人民币1.1654亿元[4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218,988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的285,179千元人民币有所下降;期内亏损及全面收益总额为202,019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的214,257千元人民币有所收窄[61] - 2024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5,042,594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12月31日的4,876,595千元人民币有所增加;流动资产为677,162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12月31日的359,801千元人民币有所增加[62]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负债为1,286,179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12月31日的1,204,517千元人民币有所增加;非流动负债为2,276,291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12月31日的2,162,694千元人民币有所增加[62][63] - 2024年6月30日,公司资产净值为2,157,286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12月31日的1,869,185千元人民币有所增加[63] - 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2.18988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2.85179亿元有所下降[70]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成本为5369.6万元,2023年同期为5485.9万元[71] - 2024年上半年所得税抵免为250.3万元,2023年同期为412.8万元[7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亏损0.25元,2023年同期为0.30元[7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净额为6989.9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598.4万元有所减少[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为1.21317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27069亿元有所减少[7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法定、已发行及缴足股份数目为716,338千股,金额为716,338千元人民币;截至2023年12月31日,数目为676,918千股,金额为676,918千元人民币[77] 医院业务成果 - 广州医院累计接诊超9万人次,累计手术量突破2000台,累计完成放疗患者超1400人[3]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广州医院为全国近50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培训近160名质子放疗专业技术人员[3] - 2024年上半年广州医院获中国抗癌协会授予三大基地牌匾及“第三届中国美好医院建设示范奖”[3] - 上海影像中心获“论文交流最佳壁报”奖,专家入选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淋巴瘤工作委员会[3] - 广州医院乳腺外科医师团队论文在《BMC Surgery》发表,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粒子放射治疗年会上获赞誉[5] - 广州医院质子治疗设备完成临床试验,2024年上半年已向国家卫健委提交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申请[6] 业务发展与创新 - 公司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国产创新放疗设备的肿瘤放疗应用示范”项目[5] - 2024年上半年嘉和云影像重大升级,放疗云平台升级至V2.0版本,远程影像诊断平台客户月活量创新高,合作医院新签约数量攀升[6] - 集团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策略开辟新市场,下半年加速数字化建设,探索创新业务模式[6] - 集团AI业务上半年获脑部三维可视化医学图像软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多项产品正申请注册证,AI软件商业化落地实现销售收入[7] - 业绩期内集团新取得一项发明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体现医疗AI专业实力[7] 业务合作与拓展 - 集团与知名保险机构搭建海外医疗服务支持桥梁,探索特色诊疗与保险产品融合[8] - 上海地区以肿瘤患者为核心,针对企业客户推出健康筛查套餐,预计2024年下半年获更多企业和保险公司客户[9] - 广州与上海两地医疗机构加速资源整合,推出全方位合作方案[9] 社会责任与公益活动 - 2024年集团资助的“广州泰和医学人文研究教育基金”从119份申请中选出16个创新课题资助[10] - 集团旗下上海门诊部护理团队参与公益,广州医院在特殊时刻关怀患儿,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举办系列活动[10]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将聚焦医疗核心能力,深化与国际机构学术互动,树立品牌形象[11] - 公司将以云平台等科技为核心发展,应对医疗AI挑战,扩大市场份额[11] 资金状况与安排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持有9款保本低风险金融产品,公允价值合计2.072亿元,预期年收益率0.5% - 5.5%,预计年底前全部赎回[36] - 公司未来流动资金需求将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银行贷款及资本市场筹资满足[3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资本承担为人民币1669.2万元,联营公司增资为人民币2.60099亿元[4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银行借款总额人民币10.31亿元由上海泰和诚肿瘤医院及上海美中嘉和医学影像诊断有限公司100%已发行股本抵押;人民币8.017亿元由广州泰和肿瘤医院80%已发行股本抵押;借款总额人民币8.117亿元由上海影像中心和上海门诊部收入抵押;人民币3460万元银行及其他借款由控股股东兼董事会主席杨建宇博士提供担保[41] - 公司H股于2024年1月9日上市,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4.6636亿港元[5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动用所得款项净额2.6115亿港元,未动用2.0521亿港元[54] - 原计划偿债占比59.4%、上海医院建设占比30.6%、营运资金及其他占比10% [54] - 董事会建议更改所得款项净额用途,偿债占比降至49.4%、营运资金及其他升至20% [55] - 预计2025年12月31日前完全动用所得款项净额[54][55][56] - 公司未使用的授信额度约10.31亿元,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为2.07亿元[67] - 公司正以新贷款重组现有贷款,加强成本控制以维持流动资金[67] - 基于现金流量预测,董事认为公司有足够营运资金履行财务责任,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财报恰当[67] 公司治理与合规 - 2024年8月29日施波濤调任非执行董事并辞任董秘,潘立臣将接任[51] - 2024年8月29日董事会建议修订公司章程细则,需股东大会批准[5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上市证券,无库存股份[50] - 上市后公众持股量约16.73%,获联交所豁免遵守至少25%的规定[57] - 报告期内公司无重大劳资纠纷、合规问题,遵守企业管治和证券交易标准守则[49][58][59] - 公司不宣派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中期股息[60] - 公司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吴国贤先生担任主席[60] - 公司独立核数师未审核本公告内所含会计信息,但审核委员会连同管理层已审阅集团会计政策及常规[60] - 香港立信德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已对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财务资料进行审阅[60] 股权与权益 - 2023年公司向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配发及发行28,195,000股股份,对价为3亿元人民币,超出股本部分2.71805亿元确认为股本储备[77] - 2024年
美中嘉和(02453)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19 20:30
公司发展 - 公司在腫瘤醫療領域取得了国家认可的第四个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9] - 公司的愿景是成为患者最信任的抗癌夥伴,将在腫瘤診療能力、運營管理能力、供應鏈整合管理能力、醫療服務研發与推廣能力、渠道建设運營能力等方面保持并追求卓越[10][11][12][13][14] - 公司在2023年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腫瘤放射治疗和外科方面[29] - 2023年,本集团治疗人数较2022年增加了55%,全身放疗病例超过了170例[30] - 本集团在乳腺外科和普通外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示了专业实力[31] - 本集团在供应链拓展和5G+业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拓展了40家医院的新项目[32] - 本集团与多家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提升了癌症治疗效率和市场竞争力[33] - 公司与世界知名癌症医疗机构合作,推动腫瘤治疗新篇章[42] - 公司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推动腫瘤诊疗技术发展[43] - 公司持续推进質子治疗业务,已完成广州醫院質子治疗设备的临床试验[44] - 公司与国家衛生健康委密切沟通,预计很快开始运营質子治疗服务[45] - 全国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配置规划数新增8台,有望增加公司获批可能性[47] - 公司推动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精心构建人才梯队[48] - 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健康和腫瘤防治事业的发展[50] - 公司将持续推进質子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动腫瘤治疗技术的革新与进步[52] - 公司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醫疗服務模式的创新与升级[53] - 醫用設備、軟件及相關服務方面,公司计划在2024年鞏固并拓展2023年的既有成果[54] - 在雲平台开发方面,公司将加大在CSS业务上的投入,尤其注重与县级公立医院的紧密合作[55] - 公司将继续秉承“协作、担当、尊重、守正”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57] 财务状况 - 公司的藥品、耗材及其他存貨成本在2023年增加至111.9百萬元,主要是由於醫院業務需求增加[72] - 租賃、維修及保養成本在2023年增加至32.5百萬元,主要是由於2022年疫情期間租金減少[73] - 水電及辦公室開支在2023年減少至1.8百萬元,主要是由於管理效率提升及降本增效[74] - 公司的毛利由2022年的142.6百萬元减少至65.1百萬元,毛利率由-30.2%增加至-12.1%[75] - 醫院業務的毛損及毛利率由2022年的172.6百萬元及-79.0%减少至2023年的85.6百萬元及26.7%[76] - 醫用設備、軟件及相關服務的毛利及毛利率由2022年的30.0百萬元及11.8%减少至2023年的20.5百萬元及9.4%[77] - 銷售及安裝醫用設備及軟件的毛利及毛利率由2022年的13.5百萬元及7.5%增加至2023年的18.5百萬元及10.4%[78] - 管理及技術支持的毛利及毛利率由2022年的14.5百萬元及27.2%减少至2023年的0.3百萬元及1.2%[79] - 經營租賃的毛利及毛利率维持相对稳定在2023年的1.8百萬元及10.2%[80] - 應收關聯方款項的減值虧損撥回由2022年减少33.1%至2023年,降至28.5百萬元[88] - 應佔聯營公司業績由2022年增加至2023年,达到1.7百萬元[89] - 融資成本由2022年减少60.7%至2023年,降至108.0百萬元[90] - 所得稅抵免由2022年减少37.4%至2023年,降至6.2百萬元[91] - 年內虧損由2022年减少33.1%至2023年,降至426.4百萬元[92] - 2023年度的资本开支总值约为人民币416.9百万元,较2022年度增加了约119.5百万元[107] - 2023年度的资本承担主要包括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联营公司增资,总额为279,135千元[108] - 2023年度未来计划中,公司没有披露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详细计划[109] - 2023年度没有进行任何重大收购、出售或重大投资[110] - 2023年度银行借款总额为人民币1,051.9百万元,由附属公司股本抵押,公司董事长提供担保[111] - 2023年度流动负债净值为人民币844.7百万元,较2022年度增加了约695.1百万元,主要由于与建设上海医院相关的费用增加[114] - 2023年度公司的主要财务比率包括毛利率
美中嘉和(02453)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7 20:44
财务数据 - 收入与利润 - 公司2023年全年收入为5.387亿元,较2022年的4.722亿元增加14.1%[5] - 公司2023年毛损为6510万元,较2022年的1.426亿元减少54.3%[5] - 公司2023年净亏损为4.264亿元,较2022年的6.372亿元减少33.1%[5] - 公司2023年经调整净亏损为4.206亿元,较2022年的4.712亿元减少10.7%[5] - 2023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56元,2022年为1.13元[6] - 2023年公司产生亏损4.264亿元,录得流动负债净额8.447亿元[21] - 2023年公司总收入为5.3865亿元,2022年为4.7217亿元[23] - 2023年肿瘤医院和诊所收入为3.19967亿元,2022年为2.18392亿元[23] - 2023年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收入为1.78326亿元,2022年为1.79152亿元[23] - 2023年管理及技术支持收入为2316.4万元,2022年为5310.9万元[23] - 2023年经营租赁收入为1719.3万元,2022年为2151.7万元[23] - 2023年一段时间内确认的收入为1.17943亿元,2022年为1.19066亿元[23] - 2023年某一时间点确认的收入为4.03514亿元,2022年为3.31587亿元[23] - 2023年融资成本为1.08006亿元,2022年为2.74475亿元,2023年有所下降[27] - 2023年所得税抵免为 - 619.8万元,2022年为 - 994.8万元[27] - 2023年每股基本亏损为0.56元,2022年为1.13元,亏损幅度收窄[29]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4.722亿元增加14.1%至2023年的5.387亿元[60] - 医院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2.184亿元增加46.5%至2023年的3.2亿元,主要因品牌意识提升和医疗需求增长[62] - 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从2022年的2.538亿元减少13.8%至2023年的2.187亿元[62] - 销售及安装医用设备及软件收入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为1.792亿元和1.783亿元,相对稳定[62] - 管理及技术支持收入从2022年的5310万元减少56.4%至2023年的2310万元,因部分合同到期[62] - 经营租赁收入从2022年的2150万元减少20.1%至2023年的1720万元,因部分合同到期[63] - 销售成本从2022年的6.148亿元减少1.8%至2023年的6.037亿元[64] - 公司毛损从2022年的1.426亿元减少54.3%至2023年的6510万元,毛利率从-30.2%提升至-12.1%[67] - 医用设备及软件成本从2022年的1.76亿元减少11.9%至2023年的1.55亿元[67] - 雇员福利开支从2022年的1.718亿元减少4.0%至2023年的1.649亿元[67] - 医院业务毛损从2022年的1.726亿元减少至2023年的8560万元,毛利率从-79.0%提升至-26.7%[70][71] - 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毛利从2022年的3000万元减少至2023年的2050万元,毛利率从11.8%降至9.4%[70][71]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2年的6090万元减少8.0%至2023年的5600万元[72] - 行政开支从2022年的2.131亿元减少7.6%至2023年的1.97亿元[73] - 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4130万元减少11.9%至2023年的3640万元[74] - 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净额从2022年的6340万元减少84.3%至2023年的1000万元[75] - 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从2022年的1960万元减少54.6%至2023年的890万元[77] - 其他应收款项减值亏损拨备从2022年的0.9百万元变为2023年的2百万元拨回,因加强结算推动应收款项结余减少[78] - 应收关联方款项减值亏损拨回从2022年的42.6百万元减少33.1%至2023年的28.5百万元,因2023年应收关联方款项结算减少[79] - 应占联营公司业绩从2022年的0.2百万元大幅增加至2023年的1.7百万元,因2023年联营公司亏损增加[80] - 融资成本从2022年的274.5百万元减少60.7%至2023年的108.0百万元,因2022年5月清偿可赎回注资[81] - 所得税抵免从2022年的9.9百万元减少37.4%至2023年的6.2百万元,因年内计入损益的递延税项减少[83] - 年内亏损从2022年的637.2百万元减少33.1%至2023年的426.4百万元[84] - 2023年毛利率为 - 12.1%,2022年为 - 30.2%;2023年净利润率为 - 79.2%,2022年为 - 135.0%[116] 财务数据 - 资产与负债 - 2023年非流动资产为48.766亿元,2022年为46.250亿元[7] - 2023年流动资产为3.598亿元,2022年为7.865亿元[7] - 2023年流动负债为12.045亿元,2022年为9.361亿元[7] - 2023年资产净值为18.692亿元,2022年为19.956亿元[8] - 2023年贸易应收款项净额为7.5984亿元,2022年为10.9347亿元[30] - 2023年贸易应付款项为12.7069亿元,2022年为14.5858亿元[31] - 2023年末法定、已发行及缴足股本为6.76918亿元,2022年末为6.48723亿元[33] - 流动负债从2022年的约936.1百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约1204.5百万元,因应计费用等增加,部分被应付关联方款项减少抵销[9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的126.5百万元减少67.9%至2023年的40.6百万元,因投资及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部分被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抵销[91] - 2023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201.9百万元,较2022年增加295.5百万元,因总收入增加[93] - 2023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82.3百万元,较2022年增加82.0百万元,因购置物业等增加;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05.4百万元,较2022年减少289.8百万元,因偿还借款等[94] - 2023年资本开支总值约为人民币4.169亿元,2022年约为人民币1.974亿元[98] - 2023年物业、厂房及设备资本承担为人民币1903.6万元,2022年为人民币2093.7万元[100] - 2023年12月31日银行借款总额为人民币10.519亿元,2022年为人民币10.817亿元[104] - 2023年流动负债净值为人民币8.447亿元,2022年为人民币1.496亿元[108] - 2023年债务的12.8%(人民币3.362亿元)按固定利率计息[109] 公司业务与运营 - 公司主要从事放疗及影像诊断设备租赁、贸易,提供医院管理及技术服务和高端癌症治疗服务[10] - 公司在肿瘤医疗领域建立或收购六家线下自营医疗机构,分布于广州和上海[36] - 广州设有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及门诊部,上海有影像中心、全科诊所、门诊部,还有在建的上海医院[36][37] - 公司推出互联网医院平台,方便患者获取医疗信息和资源[37] - 2023年治疗人数较2022年增加55%,全身放療病例超170例[41] - 2023年乳腺保乳率比例达40%以上,普通外科手术量增长16.3%,三四级手术占比76%[41] - 2023年公司拓展签约40家医院新项目,在供应链拓展方面取得进展[42] - 2023年公司通过与多家医院签订嘉和云平台赋能合作协议,在5G+业务拓展方面取得成果[42] - 2023年公司办公室用品采购金额下降42.2%、医疗耗材采购成本平均下降22.4%[43] - 2023年公司节约用电81.7万度、节约用水4352吨[43] - 2023年新增合作公司近20家,拓宽获客渠道[44] 科研与学术成果 - 2023年傅深教授主持项目《全皮肤(电子束)照射技术实践指南》获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疗质控指南立项[46] - 集团申报的《全身照射技术实践指南》获批为《2019年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疗质控指南》,是首个由民营医疗机构主导的获批项目[46] - 集团成为多项国家放射治疗行业标准制定者,且是唯一一家民营医疗机构[46] - 广州医院依托先进质子放疗技术及专家团队,成功申请到“2024年度广州市卫生健康科技一般引导项目和两新项目”,课题获广州市卫健委资助,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合作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47] - 2023年广州医院服务量较2022年明显提升,上海门诊部在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质控检查中护理与药事服务获社会办医疗机构第二名[47] - 2023年7月公司开通中国患者世界知名癌症医疗机构转诊绿色通道,年内与该机构共同举办32场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联合举办第三届品牌学术年会[49] - 2023年4月和11月“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临床技术与应用系列培训”分别在苏州和广州召开[50] 设备与资质 - 截至公告日期,广州医院质子治疗设备已完成临床试验,2023年底向国家卫健委申请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因意外延误尚未获批,预计适当时候获得[51] - 2024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十四五”期间全国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配置规划数新增8台(套)用于社会办医疗机构,增加公司获批可能性[52] 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 - 公司策划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包括领军人才、精英人才、基石人才与青苗人才计划[53] - 公司多年组织员工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发起设立广州市正心慈善基金会,举办生命科学夏令营活动[54] - 公司与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倡导成立“广州泰和医学人文研究教育基金”,2023年资助近119项课题,累计资助人数达500人以上[54] 公司发展规划 - 公司将推进质子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与设施建设,加大肿瘤诊疗研发投入[55] - 公司计划在2024年巩固并拓展2023年医用设备、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务成果,向低线城市公立医院延伸[56] - 公司将加大CSS业务投入,持续迭代更新云平台,拓展新业务形态[56] 上市与融资 - 2024年1月公司成功在港交所首次公开募股,筹集所得款项净额5.1亿元[22] - 公司未动用信贷额度约为19.46亿元[22] - 2024年1月9日公司初步公开发售3942.02万股普通股,所得款项总额约5.6292亿港元[34] - 2024年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4.6636亿港元[117] - 所得款项净额中59.4%(2.7702亿港元)用于偿付部分计息银行借款,30.6%(1.4271亿港元)用于上海医院建设,10.0%(4663万港元)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预计2025年底完全使用[118]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业绩并建议董事会批准[126] - 董事会已议决不建议就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发现金股息[133] - 公司拟于2024年4月3日举行临时股东大会,供股东考虑及批准向附属公司提供新融资担保等事宜[130] - 建议股东周年大会将于2024年6月21日举行[132] - 为确定股东出席股东周年大会并投票资格,公司将在2024年6月18日至21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134] - 公司已采纳企业管治守则作为自身企业管治守则,上市后已遵守守则条文[123][124] - 公司已采纳标准守则作为董事、监事及相关雇员进行公司证券交易的行为守则,上市后相关人员已遵守该守则[125] - 集团核数师已核对本年度业绩公告所载数字与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金额一致,但未作保证[128] 其他信息 - 上市日期起至公告日期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本公司上市证券行为[121] - 2024年1月9日上市后公众持股量百分比约为16.73%[122] - 2024年1月9日公司发行3942.02万股H股于联交所主板上市及交易,香港公开发售394.22万股占比约10%,国际发售3547.8万股占比约90%[130] - 公司H股上市日期为2024年1月9日[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