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制药(03933)

搜索文档
研报掘金|招商证券:首予联邦制药“强烈推荐”评级 创新药后续管线丰富
格隆汇APP· 2025-09-18 13:33
核心观点 - 招商证券首予联邦制药强烈推荐评级 认为公司主业抗生素有望逐步企稳 胰岛素及动保业务开拓新增长曲线 创新药发展加速 成长空间广阔 [1] 业务表现与展望 - 公司中间体原料药具龙头地位 竞争格局稳定 短期受需求减弱承压 [1] - 联邦制药为青霉素绝对龙头 随着需求趋稳 业务有望企稳回升 [1] - 预计2025年实现收入133.5亿元 2026年127.7亿元 2027年139.3亿元 [1]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5.9亿元 2026年23.4亿元 2027年25.2亿元 [1] 创新药进展 - 三靶点GLP-1激动剂UBT251海外权益成功授权诺和诺德 有望持续贡献催化 [1] - 减重管线中长效PYY类似物与口服GLP-1小分子早期数据优异 具出海潜力 [1] 增长动力 - 胰岛素业务持续开拓新增长曲线 [1] - 动保业务持续开拓新增长曲线 [1]
研判2025!中国门冬胰岛素市场政策汇总、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集采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8 09:52
行业概述 - 门冬胰岛素是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属于第三代胰岛素 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 作用峰值在1-3小时 持续4-6小时 适合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或需要灵活进餐时间的患者 [2] - 202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4800万人 同比增长4.89% 推动门冬胰岛素需求增长 [6] - 2024年门冬胰岛素行业市场规模达84.51亿元 同比增长5.33% 占胰岛素行业整体规模的31.1% [1][7] 政策环境 - 国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 对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 推动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3] - 门冬胰岛素纳入医保乙类目录 提高患者负担能力 促进临床使用率快速提升 [1][7] - 胰岛素专项集采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导致价格下降但中选企业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8]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动物源胰岛素原料、中间体、原料药、包装材料和制药设备 [4] - 中游为门冬胰岛素生产企业 [4] - 下游包括医疗机构、药店、电商等流通渠道及终端糖尿病患者 需求受疾病严重程度、经济条件和医疗政策影响 [4] 竞争格局 - 2024年胰岛素专项接续集采中 门冬胰岛素中标产品12个 中标企业6家 包括通化东宝、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甘李药业、珠海联邦制药、惠升生物制药和诺和诺德 [8] - 集采政策深入实施推动国产门冬胰岛素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8] - 甘李药业2024年营业总收入30.45亿元 毛利润22.79亿元 毛利率74.83% 产品覆盖长效、速效、预混三个胰岛素功能细分市场及相关医疗器械 [10] - 通化东宝2024年营业总收入20.1亿元 毛利润14.85亿元 毛利率73.90% 全系列胰岛素产品以A类中选集采 预混型门冬胰岛素首次纳入集采 [10][11] 发展趋势 - 医保政策将继续影响市场销售 报销范围调整和集采推进将促使企业优化价格策略 提高产品性价比 [11] - 分级诊疗政策实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增加对门冬胰岛素等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需求 [11] - 企业将加强基层市场开拓 通过学术推广和患者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市场覆盖率和使用率 [11][12]
招商证券:首予联邦制药“强烈推荐”评级 创新药初结硕果后续管线丰富
智通财经· 2025-09-17 14:46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33.5亿元、127.7亿元、139.3亿元 [1]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9亿元、23.4亿元、25.2亿元 [1] - 对应PE估值分别为11倍、12倍、11倍 [1] 创新研发进展 - 与诺和诺德就UBT251达成总金额最高20亿美元BD交易 [2] - UBT251为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 Ib期试验最高剂量组(6mg)第12周平均体重较基线下降16.6% [2] - UBT251国内四个适应症已处于临床II期阶段 诺和诺德预计26Q1开启海外I期临床 [2] - 后续潜力管线包括UBT37034(NPY2RA)和UBT48128(GLP-1口服小分子) 后者临床前数据较Orforglipron优效 [2] 主营业务表现 - 抗生素业务龙头地位稳固 竞争格局稳定 短期受需求下滑影响承压 [3] - 胰岛素出口增长趋势亮眼 德谷及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等多个产品处于NDA/临床阶段 [3] - 动保业务经济型与伴侣型动物双轮驱动 深化原料药+制剂全产业链布局 [3] 业务发展策略 - 公司发展进入创新升级第三阶段 形成制剂、原料、生物、动保四大业务板块 [2] - 主业抗生素有望逐步企稳 胰岛素与动保持续开拓增长新曲线 [1][2] - 创新加速发展 成长空间广阔 [1][2]
招商证券:首予联邦制药(03933)“强烈推荐”评级 创新药初结硕果后续管线丰富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14:45
财务预测与评级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33.5亿元、127.7亿元、139.3亿元 [1]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9亿元、23.4亿元、25.2亿元 [1] - 对应PE估值分别为11倍、12倍、11倍 [1] - 首次覆盖并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 业务发展策略 - 公司发展历经抗生素垂直一体化、内分泌领域拓展、创新升级三阶段 [1] - 形成制剂、原料、生物、动保四大业务板块及九家生产研发实体 [1] - 主业抗生素有望逐步企稳 胰岛素与动保成为新增长曲线 [1][3] - 创新研发加速发展 成长空间广阔 [1] 创新研发进展 - 与诺和诺德就UBT251达成总金额最高20亿美元海外授权协议 [2] - UBT251为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 Ib期试验显示最高剂量组12周平均体重较基线下降16.6% [2] - 国内四个适应症已进入临床II期 诺和诺德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开启海外I期临床 [2] - 后续管线包括UBT37034(NPY2RA)差异化减重药物及UBT48128(GLP-1口服小分子) [2] - 在自免、代谢、眼科、抗感染等领域均有布局 [2] 主营业务表现 - 抗生素中间体原料药龙头地位稳固 竞争格局稳定但短期受需求减弱影响 [3] - 抗生素制剂集采影响已出清 胰岛素出口增长趋势亮眼 [3] - 德谷胰岛素及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等多个产品处于NDA/临床阶段 [3] - 动保业务采用经济型与伴侣型动物双轮驱动模式 深化全产业链布局 [3] - 动保业务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3]
联邦制药涨超4% 上半年高栏原料药新产能及内蒙古原料药产能将于10月投产
智通财经· 2025-09-15 10:46
股价表现 - 联邦制药股价上涨3.41%至16.96港元 成交额达9679.67万港元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5% 净利润同比增长27% [1] - 剔除业务发展收入后净利润下跌50% [1] - 中间体销售同比下跌23% 原料药销售同比下跌27% [1] - 业绩下滑主要受产品价格下跌拖累 [1] 研发进展 - GLP-1/GIP/GCG三靶点受体激动剂UBT251于4月完成肥胖二期患者招募 [1] - UBT251于5月完成糖尿病招募 [1] - 开始招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病二期试验患者 [1] - 一类创新药UBT48128目标2026年上半年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1] 产能扩张 - 高栏原料药新产能将于今年10月投产 [1] - 内蒙古原料药产能将于今年10月投产 [1]
港股异动 | 联邦制药(03933)涨超4% 上半年高栏原料药新产能及内蒙古原料药产能将于10月投产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10:45
股价表现 - 联邦制药股价上涨3.41%至16.96港元 成交额达9679.67万港元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5% 净利润同比增长27% [1] - 剔除业务发展收入后净利润下跌50% [1] - 中间体销售同比下跌23% 原料药销售同比下跌27% 主要受产品价格下跌拖累 [1] 研发进展 - GLP-1/GIP/GCG三靶点受体激动剂UBT251于4月完成肥胖二期患者招募 5月完成糖尿病招募 [1] - 开始招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病二期试验患者 [1] - 一类创新药UBT48128目标2026年上半年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1] 产能扩张 - 高栏原料药新产能及内蒙古原料药产能将于今年10月投产 [1]
行业周报:创新药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关注未来6-12个月投资机会-20250914
开源证券· 2025-09-14 14:08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2] 核心观点 - 创新药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建议关注未来6-12个月投资机会[4][9][13] - Biotech企业收入整体维持稳定增长,净亏损呈现快速收窄趋势[6][16] - 中国创新药资产出海浪潮持续,BD交易总金额刷新纪录[7][24] - 建议关注下一代IO、减重、小核酸、Protac、KRAS、TCE、自免双抗等大赛道机会[9][31] 行业表现 - 2025年9月第2周医药生物板块下跌0.36%,跑输沪深300指数1.75个百分点[33][36] - 9月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03%[38] - 子板块中医疗设备涨幅最大(3.02%),化学制剂跌幅最大(-2.83%)[39][41] Biotech财务表现 - 2025H1 32家中国Biotech企业实现营收463.56亿元,同比增长17.97%[6][16] - 净利润亏损17.55亿元,但同比收窄50.34%[19] - 百济神州首度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4.50亿元;信达生物延续盈利,净利润8.34亿元[6][19] - 销售费用率整体改善,研发费用同比下滑1.7%至205.78亿元[22] 出海交易数据 - 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从2020年8.7亿美元增至2024年49.4亿美元,总交易额从99.4亿美元增至561.2亿美元[7][24] - 2025H1总交易额达635.5亿美元,超过2024全年,占全球license out交易总额40%[7][24] - 2020-2025H1全球11家MNC购买中国资产总金额近1000亿美元,首付款约110亿美元[8][27] -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以12.5亿美元首付款、60.5亿美元总交易额授权辉瑞,刷新纪录[29] 重点赛道布局 - 下一代IO:PD-1/VEGF双抗及三抗有望迭代市场,关注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31][32] - 减重:小分子GLP-1及amylin具备差异化优势,关注联邦制药、众生药业等[31][32] - 小核酸:肝外靶向技术突破,关注悦康药业、石药集团等[31][32] - Protac:自免领域布局加速,关注海思科、百济神州等[31][32] - KRAS: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关注加科思、百济神州等[31][32] - TCE:有望改变B细胞自免治疗范式,关注泽璟制药、诺诚健华等[31][32] - 自免双抗:多靶点干预提升疗效,关注康诺亚、荃信生物等[31][32] 推荐标的 - 覆盖制药、CXO、科研服务、中药、原料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零售药店等多领域企业[10]
联邦制药(03933.HK):创新研发能力已被验证 代谢管线全面推进
格隆汇· 2025-09-11 03:27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收入75.19亿元 同比增长4.8% 净利润18.94亿元 同比增长27.02% [1] - 扣除UBT251首付款后实现净利润约7.9亿元 业绩符合预期 [1] - 中间体收入10.1亿元 同比下降23.1% 分部溢利6.35亿元 同比下降41% [1] - 原料药收入25.3亿元 同比下降27% 分部溢利2.51亿元 同比下降52% [1] 主营业务动态 - 抗生素中间体及原料药需求自2024年下半年起大幅下滑 因流感发病率恢复至公共卫生事件前常态 [1] - 2025H1是最后一个受高基数影响的半年 同比影响基本消除 [1] - 胰岛素制剂快放量超预期 抗生素原料药和中间体价格趋稳 [3] 研发管线进展 - UBT251成功授权诺和诺德 临床效果有望赶超礼来Retatrutide [2] - UBT251国内销售峰值预计达43亿元 诺和诺德保障海外临床高效推进与销售推广 [2] - UBT48128为礼来orforglipron架构 临床前数据显示优效潜力:在肥胖小鼠模型中减重32.7% 对比对照组24.9% p值小于0.001 [2] - UBT48128预计2026年提交中美IND申请 具备出海潜力 [2] - UBT37034靶向神经肽Y2受体 超重/肥胖适应症已取得美国1期临床批件 [2]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8.6亿元/150.0亿元/162.6亿元 同比增速0.7%/8.2%/8.4%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1亿元/31.0亿元/33.8亿元 同比增速17.0%/-0.3%/9.1% [3] - 对应PE分别为10倍/10倍/9倍 [3]
联邦制药(03933):创新研发能力已被验证,代谢管线全面推进
东吴证券· 2025-09-10 18:03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31] 核心观点 - 创新研发能力已被验证,代谢管线全面推进,UBT251、UBT48128、UBT37034等核心在研管线展现优效潜力或BIC(Best-in-Class)特质 [1][18][24][27] - 主业短期承压但利空出尽,2025H1是最后一个受高基数影响的半年度,抗生素中间体及原料药业务下滑已在预期内,未来价格趋稳 [12] - 胰岛素制剂业务超预期增长,2025H1收入达9.66亿元(同比+75.5%),受益于国内集采放量及海外市场拓展 [14] - 盈利预测显示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稳步增长,预计分别为31.1亿元(+17.0%)、31.0亿元(-0.3%)、33.8亿元(+9.1%),对应PE估值处于9-10倍低位 [1][31] 主业经营分析 - 2025H1营业收入75.19亿元(同比+4.8%),归母净利润18.94亿元(同比+27.02%),扣除UBT251首付款后净利润约7.9亿元 [12] - 中间体业务收入10.1亿元(同比-23.1%),分部溢利6.35亿元(同比-41%);原料药业务收入25.3亿元(同比-27%),分部溢利2.51亿元(同比-52%),主因流感需求恢复正常及高基数影响 [12] - 人用抗生素制剂收入8.94亿元(同比-12.1%),表现符合预期 [14] 创新研发管线进展 - **UBT251(GLP-1R/GIPR/GCGR三靶点激动剂)**:成功授权诺和诺德,首付款2亿美元,总交易额达20亿美元;国内减重适应症进入2期临床,1b期数据显示12周平均减重15.1%(扣除安慰剂效应后16.6%),起效速度优于礼来Retatrutide;预计国内销售峰值可达43亿元(经风险调整后为21.5亿元) [15][18][19] - **UBT48128(口服小分子GLP-1)**:采用礼来Orforglipron架构,临床前数据显示在肥胖小鼠模型中减重32.7%(对比Orforglipron的24.9%,p<0.001),预计2026年提交中美IND申请 [21][24] - **UBT37034(神经肽Y2受体激动剂)**:肥胖适应症获FDA临床批件;临床前联用替尔泊肽减重13.6%,优于同类组合;中国IND申报中,预计年内获批 [27][30] 盈利预测与估值 - 2025-2027年营业收入预测:138.6亿元(+0.7%)、150.0亿元(+8.2%)、162.6亿元(+8.4%) [1][31] -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31.1亿元(+17.0%)、31.0亿元(-0.3%)、33.8亿元(+9.1%),对应EPS为1.58元、1.57元、1.72元 [1][31] - 估值指标:当前PE为9.9倍(2025E)、9.9倍(2026E)、9.1倍(2027E),PB为1.76倍(2025E)、1.50倍(2026E)、1.29倍(2027E) [1][33] 市场与财务数据 - 收盘价16.98港元,一年股价区间8.20-17.98港元,港股流通市值30,563.87百万港元 [5] - 每股净资产8.57元,资产负债率46.96%,总股本1,973.03百万股 [6] - 2024年ROE为18.49%,毛利率44.21%,销售净利率19.33% [33]
联邦制药(3933.HK):创新管线持续推进 制剂产品加速出海
格隆汇· 2025-09-09 11:24
核心观点 - 公司25H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至18.94亿元,主要受益于BD交易首付款到账及胰岛素出海收入增长74.5% [1] - 三靶点GLP-1药物UBT251与诺和诺德达成最高20亿美元授权交易,首付款2亿美元 [1][3] - 中期派息每股16分,并完成1.56亿股配售募资22.09亿港币 [1] 财务表现 - 25H1收入75.19亿元(+4.8%),毛利率52.2%(+5.6pct),净利率25.2%(+4.4pct) [1][6]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9.97亿元(+8.2%),研发投入5.5亿元(+14.9%) [6] - 销售费用率9.1%(-0.77pct),管理费用率5.8%(+0.85pct) [6] 业务板块表现 - 中间体业务收入10.11亿元(-23%),原料药业务收入25.30亿元(-27%),主因部分品种价格下行及需求减少 [1][2] - 制剂业务收入39.79亿元(+65.9%),其中胰岛素系列收入9.61亿元(+74.5%),海外销售2.59亿元 [1][3] - 动保业务收入5.65亿元(-15.9%),受GMP认证及需求变动影响 [3] 研发与管线进展 - UBT251(GLP-1R/GIPR/GCGR三靶点)针对肥胖/糖尿病/肾病适应症推进至II期临床,最高剂量组减重15.1% [3][4] - 利拉鲁肽注射液获批上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上市申请已受理 [4] - 新型多肽激动剂UBT37034获美国临床批准,口服GLP-1激动剂UBT48128预计2026年提交临床申请 [4][5] 产能与运营 - 中间体原料药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6-APA/青霉素G钾盐(100%)、半合成青霉素类(100%)、头孢类(70.2%) [2] - 动保业务内蒙古基地通过GMP认证,河南联牧预计10月投产,珠海联邦基地预计25年底投产 [3] - 珠海高栏港原料药项目预计2025年10月投产,涉及无菌酶抑制剂及头孢原料药 [5] 未来展望 - 司美格鲁肽与德谷胰岛素注射液预计2026年获批上市 [5] - 中间体原料药业务预计25H2企稳回升,胰岛素海外增长及动保新产能释放将驱动业绩 [1][5] - 2025-2027年营收预测145.1/145.2/160.6亿元,归母净利润预测27.0/25.1/28.7亿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