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药(06887)
搜索文档
东阳光药(06887) - 截至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1-04 16:40
股份發行人及根據《上市規則》第十九B章上市的香港預託證券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截至月份: 2025年10月31日 狀態: 新提交 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廣東東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呈交日期: 2025年11月4日 I. 法定/註冊股本變動 | 1. 股份分類 | 普通股 | 股份類別 | H | | 於香港聯交所上市 (註1) | | 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證券代號 (如上市) | 06887 | 說明 | H股 | | | | | | | | | 法定/註冊股份數目 | | | 面值 | | 法定/註冊股本 | | | 上月底結存 | | | 112,712,832 | RMB | | 1 RMB | | 112,712,832 | | 增加 / 減少 (-) | | | 0 | | | RMB | | 0 | | 本月底結存 | | | 112,712,832 | RMB | | 1 RMB | | 112,712,832 | | 2. 股份分類 | 普通股 | 股份類別 | 其 ...
东阳光药(06887.HK)现涨近6%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16:15
每经AI快讯,东阳光药(06887.HK)现涨近6%,截至发稿,涨5.41%,报48.28港元,成交额2012.9万港 元。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港股异动 | 东阳光药(06887)现涨近6% 乙肝siRNA疗法获批临床 首仿盐酸芬戈莫德胶囊近期获批
智通财经网· 2025-11-03 16:03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上涨5.41%至48.28港元,成交额达2012.9万港元 [1] 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小干扰RNA疗法HECN30227获批开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试验 [1] - 该进展为乙肝功能性治愈带来新希望,并标志着我国在小核酸药物研发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1] 仿制药产品动态 - 公司旗下东阳光药盐酸芬戈莫德胶囊近期获批上市,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口服药物及国内首仿 [1] - 芬戈莫德全球市场2018年销售额超33亿美元,2024年销售额超5亿美元 [1] - 公司于2011年立项,2020年国内首家申报仿制上市并近期获批,打破原研独霸局面 [1] - 目前仅印度瑞迪博士实验室相关产品处于审评审批阶段 [1]
“流感药王”意外出局新一批集采
第一财经· 2025-10-29 17:22
文章核心观点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竞争激烈程度高于前十批,企业报价策略普遍保守,以争夺市场份额为优先目标,导致中标产品平均价差明显缩小 [3][4][5] - 国家医保局通过设置多项新规则引导企业理性报价,但短期内企业心态尚未完全适应,部分企业呼吁未来集采规则可考虑设定最低申报价 [4][12][13] 集采整体情况 - 第十一批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产品中标率接近六成 [3] - 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但通过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4] 企业报价策略与竞争态势 - 企业报价普遍偏向保守,优先考虑生存和抢占市场份额,仅有少数企业敢报高价但在激烈比拼下无奈出局 [3][5] - 部分企业采取以小博多策略,例如某药企朋友10个产品参与竞标最终中标6个 [6] - 竞争最激烈的品种是二羟丙茶碱注射剂,竞标企业数量达48家,最终14家企业中标;头孢唑肟注射剂和法莫替丁注射剂竞标企业数量分别为41家和38家,中标企业数量分别为14家和16家 [6] 具体品种与公司案例分析 - 在奥司他韦颗粒剂品种上,6家企业竞标最终2家企业中标,原市场龙头东阳光药意外落标,其奥司他韦系列产品占公司营收约67% [7][8] - 东阳光药落选品种的医院报量需求为全国111.15万片,市场份额将被中选企业湖南慧泽生物和成都第一制药瓜分,中选价格分别为17.88元和19.03元 [7][8] - 在洛索洛芬贴剂/贴膏剂品种上,九典制药以每贴4.47元的最低价中标,中标量达3012.26万贴,该价格大幅低于其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的18.19元和2023年浙江省集采的17.37元 [10][11] - 九典制药该产品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为7.35亿元,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的48.63%,公司表示中标有助于新产品快速进入终端,但成熟产品盈利空间将面临阶段性调整 [10][12] 集采规则与行业影响 - 本次集采强调对药品进行综合评价,除价格外,品牌、质量、供应链等均在评价范围内 [13] - 政策层面鼓励理性报价,但企业因规则未限定最低申报价而在报价过程中心里没底,希望未来规则优化能考虑制定最低申报价 [12][13] - 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集采总体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拟中选结果公示后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中选药 [13]
新一批集采仍有药企卷向低价,流感药王东阳光药意外出局集采
第一财经· 2025-10-29 17:03
集采整体情况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纳入55种药品,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最终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产品中标率接近六成 [1] - 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但通过设置多种机制(如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引入复活机制等)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1] - 国家医保局试图引导企业理性报价,但竞标过程中企业报价仍普遍偏向保守,存在“卷”向低价的现象 [1] 流感药奥司他韦集采结果 - 奥司他韦颗粒剂有6家企业竞标,最终仅有两家企业中标 [2] - 该品种的市场领导者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港股上市企业东阳光药,代码06887 HK)意外落标 [2] - 奥司他韦(包括颗粒和胶囊)销售额在东阳光药2025年半年报中占公司营收约67%,该公司长期被外界称为“流感药物之王” [2]
新一批集采号召“理性报价”,仍有企业卷向低价,“流感药王”意外出局
第一财经· 2025-10-29 16:00
集采竞争态势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 [1] - 共55种药品纳入集采 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 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拟中选 产品中标率接近六成 [1] - 有9个品种竞标企业数量超过20家 其中二羟丙茶碱注射剂竞争最激烈 竞标企业达48家 头孢唑肟注射剂和法莫替丁注射剂竞标企业分别为41家和38家 [3] 企业报价策略与心态 - 企业报价普遍偏向保守 本着能赚一点是一点的心态 优先考虑生存和抢占市场份额 不敢报高价 [2] - 部分企业采取以小博多策略 例如某企业10个产品参与竞标最终中标6个 [3] - 政策引导企业理性报价 但企业因规则未设定最低申报价而心中无底 希望未来规则能考虑制定最低申报价 [10] 具体品种与公司案例分析 - 在奥司他韦颗粒剂品种上 有6家企业竞标最终2家中标 原市场龙头东阳光药意外落选 其该产品销售额占公司营收约67% [4] 落选原因是报价远高于中选企业的17.88元和19.03元 [5] - 在洛索洛芬贴剂/贴膏剂品种上 原独家厂商九典制药与另外3家企业竞标 最终包括九典制药在内的3家企业中标 [6][8] 九典制药以每贴4.47元的最低价中标 拟中选数量达3012.26万贴 此价格大幅低于其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的18.19元和2023年浙江省集采的17.37元 [9] 集采规则与影响 - 本次集采通过设置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引入复活机制等措施 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且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2] - 集采要求全国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品种并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 有助于中标企业新产品快速进入终端和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10] - 在现行采购定价机制下 中选的成熟产品盈利空间将面临阶段性调整 可能对公司短期营收规模及利润表现产生影响 [10]
东阳光药尾盘涨超4%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5:42
公司股价表现 - 东阳光药(06887 HK)股价在尾盘交易时段上涨超过4% [1] - 截至发稿时股价上涨4.38%至47.7港元 [1] - 成交金额达到1498.24万港元 [1]
港股异动 | 东阳光药(06887)尾盘涨超4% 首仿盐酸芬戈莫德胶囊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智通财经网· 2025-10-16 15:33
公司股价表现 - 东阳光药股价尾盘上涨4.38%至47.7港元,成交额为1498.24万港元 [1] 核心产品获批 - 公司盐酸芬戈莫德胶囊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拿下国内首仿,是公司首款口服免疫抑制剂 [1] - 芬戈莫德是全球首个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口服药物,由诺华和日本三菱制药共同开发,2010年在美国获批 [1] - 该药物在2016至2020年期间全球销售额均保持在30亿美元以上 [1] 公司战略与研发 - 公司通过吸收合并方式构筑研产销一体化平台,是中国吸收合并及介绍上市第一股 [1] - 研发方向聚焦于抗感染、慢病(代谢)、肿瘤三大领域,研发管线储备丰富 [1] - 已上市产品快速放量,开启全球创新崭新篇章 [1] 机构评级 - 招商证券看好公司创新管线发展,首次覆盖并给予“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1]
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东阳光药 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智通财经· 2025-10-15 22:31
公司战略与平台价值 - 公司正从“研产销一体化”向“全球创新”进阶,获得招商证券“强烈推荐”评级 [1] - 公司用二十余年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平台价值加速显现 [2] - 公司自主研发结合对外合作构建“AI+医药”平台,并成功推动AI辅助设计的分子进入临床阶段 [4] 核心研发管线进展 - 在抗感染领域,公司前瞻性布局乙肝siRNA与ASO两条核酸技术路径,临床前研究展现出优于国际同类在研产品的潜力 [2] - 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约占7500万,实现临床治愈可将肝癌风险从10.7%骤降至约1% [2] - 在慢病治疗领域,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伊非尼酮已推进至三期临床并获得FDA孤儿药资格,临床数据预示其具同靶点最佳潜力 [3] - 在代谢疾病领域,公司通过GLP-1/GIP/GCG、GDF15等差异化产品寻求突破,其中GLP-1/FGF21已实现海外授权 [3] - 在抗肿瘤领域,公司储备多个平台技术,包括国产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FLT3抑制剂克立福替尼和全球首创的4-1BB双抗等 [3] 商业化能力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儿科核心产品可威在抗流感药物市场占据领导地位,若2025年冬季流感流行程度恢复可能带来销售弹性 [4] - 丙肝产品线拥有唯一的基因特异型和泛基因型方案的国产组合,糖尿病管线覆盖全面且胰岛素出海可期 [4] - 国内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近300个地级市,高效渗透超2500家三级医院、近万家二级医院及近九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5] - 境外销售网络已扎实布局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 [5]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能 - 慢病治疗药物收入从2022年的5.17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0.68亿元,收入占比在两年内从13.6%提升至26.6%,标志着公司进入“抗感染”与“慢病”双轮驱动新阶段 [6] - 招商证券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5.6亿元、11.1亿元和14.2亿元 [6] - 同期收入预计实现42.95亿元、59.25亿元和69.9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38%和+18% [6] - 增长动能来自已上市产品的持续放量及出海贡献,以及核心创新管线的潜在价值逐步显现 [6]
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东阳光药(06887) 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10-15 16:47
公司战略与评级 - 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东阳光药并给予“强烈推荐”投资评级,看好其研产销一体化平台价值、三大核心领域创新管线进展及财务改善趋势 [1] 研产销一体化平台与核心领域管线 - 公司用二十余年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其价值正加速显现 [2] - 在抗感染、慢病代谢和肿瘤三大核心领域建立了丰富且具国际竞争力的研发管线 [2] - 抗感染领域聚焦乙肝功能性治愈,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约占7500万,实现临床治愈可将肝癌风险从14.9%降至约1% [2] - 公司布局乙肝siRNA与ASO两条核酸技术路径,临床前研究展现出优于国际同类在研产品的潜力,并依托小核酸技术平台将适应症拓展至感染、心血管与代谢疾病多领域 [2] - 慢病治疗领域,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伊非尼酮已推进至三期临床并获得FDA孤儿药资格,临床数据预示其具同靶点最佳潜力 [3] - 代谢疾病领域,通过GLP-1/GIP/GCG、GDF15等差异化产品寻求突破,其中GLP-1/FGF21已授权出海,存在二次BD机会 [3] - 抗肿瘤领域储备多个平台技术,包括国产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FLT3抑制剂克立福替尼、全球首创的4-1BB双抗HEC921及可口服的PD-L1小分子药物等 [3] 技术平台与商业化能力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对外合作构建“AI+医药”平台,已成功推动由AI辅助设计的获选分子HEC169584进入临床阶段 [4] - 作为全球最大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儿科产品线核心品种可威在抗流感药物市场占据领导地位,若2025年冬季流感流行程度恢复可能带来销售弹性 [4] - 丙肝产品线拥有唯一的基因特异型和泛基因型方案的国产组合,糖尿病管线覆盖全面,胰岛素出海可期,目的地包括美国、欧洲、亚非拉等市场 [4] 财务表现与增长前景 - 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国内32个省级行政区、近300个地级市,渗透超2500家三级医院、近万家二级医院及近九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5] - 境外销售网络扎实布局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 [5] - 慢病治疗药物收入从2022年5.17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10.68亿元,收入占比在两年内从13.6%提升至26.6%,标志着公司进入“抗感染”与“慢病”双轮驱动新阶段 [6] - 招商证券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5.6亿元、11.1亿元和14.2亿元,同期收入预计为42.95亿元、59.25亿元和69.9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38%和+18% [6] - 增长动能来自已上市抗感染与慢病产品的持续放量及出海,以及核心创新管线潜在价值的逐步显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