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非尼酮
搜索文档
勃林格殷格翰IPF新药获批,打破十年市场垄断,百亿级呼吸赛道迎来重估
格隆汇· 2025-10-24 18:40
药物获批核心信息 - 勃林格殷格翰的口服PDE4B抑制剂那米司特于2025年10月7日在美国通过优先审评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1][2] - 该药物是十年来首个在III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并成功获批的IPF治疗药物,标志着该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1][6] - 商品名为Jascayd,是一种针对磷酸二酯酶4B的创新化学药[2] 药物作用机制与临床价值 - 那米司特是一种新型PDE4B抑制剂,通过抑制在肺部高度表达的PDE4B酶发挥作用,该酶与纤维化和炎症过程密切相关[3] - 药物展现了抗纤维化和抗炎的双重效果,有望为IPF患者带来临床获益[3] - 2022年美国FDA已授予该药突破性疗法认定,凸显其治疗潜力[6] 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 - 当前IPF市场主要由勃林格殷格翰的尼达尼布和罗氏的吡非尼酮主导,那米司特的加入构建了IPF治疗的“三驾马车”格局[7] - 尼达尼布专利将于2029年到期,吡非尼酮已面临仿制药竞争[7] - IPF研发管线持续活跃,百时美施贵宝的LPA1拮抗剂艾德帕兰、东阳光药的伊非尼酮等均已进入III期临床[7][8] 中国市场进展 - 中国实现了该药的全球同步研发、同步注册、同步获批,在美国获批后2周内即在中国获批,真正实现了零时差惠及中国患者[3] - 2025年5月该药已在国内递交进行性肺纤维化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为JXHS2500057/8,有望进一步拓展治疗领域[10] - 该药在中国的最高研发阶段为申请上市,适应症包括脾纤维化和特发性肺纤维化[2]
东阳光药(6887.HK):研产销一体化体系构建完毕 全球创新开启全新篇章
格隆汇· 2025-10-16 10:38
公司概况与核心战略 - 公司作为中国吸收合并及介绍上市第一股,通过吸收合并方式构建研产销一体化平台创新药企 [1] - 研发方向聚焦抗感染、慢病(代谢)、肿瘤三大领域,研发管线储备丰富 [1] - 已上市产品快速放量,开启全球创新崭新篇章 [1] 抗感染领域研发管线 - 重点围绕乙肝功能性治愈,布局多个疗法组合 [1] - 在小核酸技术平台上布局siRNA与ASO两种分子,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具有足够竞争力 [1] - 依托小核酸技术平台,向外拓展布局感染/呼吸、心血管与代谢疾病等领域 [1] 慢病治疗领域研发管线 - 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适应症的伊非尼酮已推进至III期临床,并取得FDA孤儿药资格 [1] - II期临床结果显示,伊非尼酮相较于对照药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同靶点最佳治疗潜力 [1] - 代谢疾病领域拥有全面完备的减重产品矩阵,布局多靶点、长效化、更安全的分子与平台,代表分子包括GLP-1/GIP/GCG三靶点注射/口服、GDF15等 [1] - 慢病治疗领域分子优势显著,具备BD潜力 [1] 抗肿瘤领域研发管线 - 布局合成致死、PROTAC、新一代ADC、CAR-T、TCE等技术平台 [2] - 克立福替尼是国产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FLT3抑制剂,针对AML适应症 [2] - HEC921是具有First in Class潜力的4-1BB x LY6G6D双抗 [2] - 布局PD-L1小分子口服剂型,具有依从性与疗效优势 [2] 已上市产品线与商业化 - 儿科产品线依托可威建立的渠道与品牌优势,后续布局系列儿科产品 [2] - 丙肝线拥有基因特异性和泛基因型药物组合,正在快速放量 [2] - 慢病(代谢)线糖尿病管线产品全覆盖,甘精胰岛素在美国申报BLA,出海可期 [2] 财务预测与投资评级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亿元、11.1亿元、14.2亿元 [2] - 净利润同比分别转正、增长96%、增长28% [2] - 对应PE分别为45倍、23倍、18倍 [2] - 看好公司创新管线发展,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2]
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东阳光药 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智通财经· 2025-10-15 22:31
公司战略与平台价值 - 公司正从“研产销一体化”向“全球创新”进阶,获得招商证券“强烈推荐”评级 [1] - 公司用二十余年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平台价值加速显现 [2] - 公司自主研发结合对外合作构建“AI+医药”平台,并成功推动AI辅助设计的分子进入临床阶段 [4] 核心研发管线进展 - 在抗感染领域,公司前瞻性布局乙肝siRNA与ASO两条核酸技术路径,临床前研究展现出优于国际同类在研产品的潜力 [2] - 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约占7500万,实现临床治愈可将肝癌风险从10.7%骤降至约1% [2] - 在慢病治疗领域,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伊非尼酮已推进至三期临床并获得FDA孤儿药资格,临床数据预示其具同靶点最佳潜力 [3] - 在代谢疾病领域,公司通过GLP-1/GIP/GCG、GDF15等差异化产品寻求突破,其中GLP-1/FGF21已实现海外授权 [3] - 在抗肿瘤领域,公司储备多个平台技术,包括国产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FLT3抑制剂克立福替尼和全球首创的4-1BB双抗等 [3] 商业化能力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儿科核心产品可威在抗流感药物市场占据领导地位,若2025年冬季流感流行程度恢复可能带来销售弹性 [4] - 丙肝产品线拥有唯一的基因特异型和泛基因型方案的国产组合,糖尿病管线覆盖全面且胰岛素出海可期 [4] - 国内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近300个地级市,高效渗透超2500家三级医院、近万家二级医院及近九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5] - 境外销售网络已扎实布局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 [5]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能 - 慢病治疗药物收入从2022年的5.17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0.68亿元,收入占比在两年内从13.6%提升至26.6%,标志着公司进入“抗感染”与“慢病”双轮驱动新阶段 [6] - 招商证券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5.6亿元、11.1亿元和14.2亿元 [6] - 同期收入预计实现42.95亿元、59.25亿元和69.9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38%和+18% [6] - 增长动能来自已上市产品的持续放量及出海贡献,以及核心创新管线的潜在价值逐步显现 [6]
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东阳光药(06887) 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10-15 16:47
公司战略与评级 - 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东阳光药并给予“强烈推荐”投资评级,看好其研产销一体化平台价值、三大核心领域创新管线进展及财务改善趋势 [1] 研产销一体化平台与核心领域管线 - 公司用二十余年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其价值正加速显现 [2] - 在抗感染、慢病代谢和肿瘤三大核心领域建立了丰富且具国际竞争力的研发管线 [2] - 抗感染领域聚焦乙肝功能性治愈,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约占7500万,实现临床治愈可将肝癌风险从14.9%降至约1% [2] - 公司布局乙肝siRNA与ASO两条核酸技术路径,临床前研究展现出优于国际同类在研产品的潜力,并依托小核酸技术平台将适应症拓展至感染、心血管与代谢疾病多领域 [2] - 慢病治疗领域,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伊非尼酮已推进至三期临床并获得FDA孤儿药资格,临床数据预示其具同靶点最佳潜力 [3] - 代谢疾病领域,通过GLP-1/GIP/GCG、GDF15等差异化产品寻求突破,其中GLP-1/FGF21已授权出海,存在二次BD机会 [3] - 抗肿瘤领域储备多个平台技术,包括国产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FLT3抑制剂克立福替尼、全球首创的4-1BB双抗HEC921及可口服的PD-L1小分子药物等 [3] 技术平台与商业化能力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对外合作构建“AI+医药”平台,已成功推动由AI辅助设计的获选分子HEC169584进入临床阶段 [4] - 作为全球最大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儿科产品线核心品种可威在抗流感药物市场占据领导地位,若2025年冬季流感流行程度恢复可能带来销售弹性 [4] - 丙肝产品线拥有唯一的基因特异型和泛基因型方案的国产组合,糖尿病管线覆盖全面,胰岛素出海可期,目的地包括美国、欧洲、亚非拉等市场 [4] 财务表现与增长前景 - 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国内32个省级行政区、近300个地级市,渗透超2500家三级医院、近万家二级医院及近九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5] - 境外销售网络扎实布局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 [5] - 慢病治疗药物收入从2022年5.17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10.68亿元,收入占比在两年内从13.6%提升至26.6%,标志着公司进入“抗感染”与“慢病”双轮驱动新阶段 [6] - 招商证券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5.6亿元、11.1亿元和14.2亿元,同期收入预计为42.95亿元、59.25亿元和69.9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38%和+18% [6] - 增长动能来自已上市抗感染与慢病产品的持续放量及出海,以及核心创新管线潜在价值的逐步显现 [6]
东阳光药(06887):研产销一体化体系构建完毕,全球创新开启全新篇章
招商证券· 2025-10-14 14:23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对东阳光药(06887 HK)给予“强烈推荐”的首次投资评级 [4][8] - 报告核心观点:东阳光药作为中国吸收合并及介绍上市第一股,已构建研产销一体化平台,研发聚焦抗感染、慢病(代谢)、肿瘤三大领域,管线储备丰富,已上市产品快速放量,开启全球创新新篇章 [1][8] 公司概况与战略定位 - 东阳光药是一家以“创新”和“国际化”为核心驱动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业务覆盖药物研发、生产与商业化,于2025年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13] - 公司管理层经验丰富,董事长张英俊博士拥有超过16年创新药研发和商业管理经验,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文佳博士拥有超18年相关经验 [20] - 公司技术平台持续迭代优化,拥有小分子、抗体、小核酸、ADC、CAR-T、PROTAC、干细胞、AI等多元药物研发平台 [21][24] 财务表现与预测 - 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4019百万元,同比下降37%,预计2025年将恢复增长至4295百万元,同比增长7% [3] -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07百万元,预计2025年将转正为564百万元,2026年预计达到1107百万元,同比增长96% [3][8] - 基于盈利预测,公司2025-2027年对应PE分别为45倍、23倍、18倍 [3][8] 抗感染领域研发管线 - 抗感染领域重点围绕乙肝功能性治愈布局,公司同时开发乙肝 siRNA(HECN30227)和 ASO,是国内同时开发两种分子的企业 [27][34] - HECN30227(siRNA)在体外药效对比中,其对多个靶点的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VIR-2218,且安全窗更高 [31] - 公司小核酸平台具备多递送平台储备和“一药双靶”设计,适应症已拓展至感染、心血管与代谢疾病等多个领域 [37][40] 慢病治疗领域研发管线 - 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伊非尼酮已推进至III期临床,并取得FDA孤儿药资格,II期临床结果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对照药吡非尼酮 [43][44] - 代谢疾病领域公司拥有完备的减重产品矩阵,代表分子包括GLP-1/GCG/GIP三靶点注射/口服剂(HEC007)、GDF15(HEC301)等 [52][54] - GLP-1/FGF21双靶点激动剂HEC88473已于2024年11月授权给Apollo Therapeutics,首付款1200万美元,协议总金额最高达9.38亿美元 [68] 抗肿瘤领域研发管线 - 公司抗肿瘤领域布局合成致死、PROTAC、新一代ADC、CAR-T、TCE等技术平台 [71] - 克立福替尼是国产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FLT3抑制剂,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在仅经历1线治疗、FLT3突变阳性的病人中,其40mg组CR/CRh率达到30.8% [75][76] - HEC921是全球首创的4-1BB x LY6G6D双抗,解决了4-1BB的肝毒性问题,在结直肠癌模型中显示单药药效显著 [77] AI技术平台与应用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对外合作(如华为云、深势科技)构建“AI+医药”平台,平台上研发的首个创新药HEC169584已进入临床阶段 [83][85] - 通过AI辅助获得的HEC169584是在已上市MASH药物MGL-3169基础上优化的分子,体外活性优于MGL-3169 [85] 已上市产品线与商业化 - 儿科线为核心护城河,明星产品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可威)在抗流感化药领域市场份额约占70%,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奥司他韦生产企业 [89] - 丙肝线拥有唯一的基因特异型和泛基因型方案的国产组合,公司丙肝专线销售架构具备深度基层覆盖能力 [96] - 慢病(代谢)线方面,公司5款二、三代胰岛素产品全部中选集采,甘精胰岛素已于2023年12月向美国FDA递交BLA,出海可期 [99] 收入拆分与增长动力 - 报告预计公司抗感染药物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9.35亿元、41.35亿元、48.35亿元 [101][102] - 预计慢病治疗药物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0亿元、17.90亿元、21.60亿元 [101][102] - 公司整体收入增长动力来源于创新管线的进展和已上市产品的快速放量 [8][101]
广东探路医工深度融合 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02
医工融合创新模式 - 昂拉地韦作为全球首个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 通过临床需求反哺基础研究 企业转化实现成果落地 形成研发验证上市高效闭环[1] - 医工融合通过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 多学科协同攻关 为医学发展拓展边界注入新动能[1]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众生药业合作研发创新药来瑞特韦片和昂拉地韦片 昂拉地韦具快速强效低耐药特性 为全球流感防控提供中国方案[3] 科技成果转化推进 - 广东省发布首批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清单 涵盖133项拟转化成果 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复康宁胶囊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蚊式仿生抽血机器人等[1][3][6] - 广东省中医院有33个转化项目入选清单 包括4个院内制剂和2个医疗器械[6] - 建立临床价值筛选评价标准和项目收集筛选机制 搭建广东临床转化平台 促进医疗器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4]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 广东省药械化生产企业总量8983家居全国第一 注册备案产品达176万余个居全国第一[4] - 已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174家居全国第一 近3年每年新增本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超500个居全国第一[4] - 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58家总市值全国领先 形成广深佛东莞中山等特色产业集聚区[3] 产业政策支持 - 以百企百院粤医行系列活动为抓手 推动医工融合产销对接 实现临床需求与科研攻关精准衔接[2][6] - 持续深化审评审批改革 创新药械获批数量逐年快速增长[4] - 松山湖计划修订新政策 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产品注册和产业化环节提供更具竞争力补贴与奖励[8] 东莞生物医药发展 - 生物医药产业是东莞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聚集500余家企业 形成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产业链[7] - 松湖药港作为专业产业园 建设研发及成果转化研究院成果转化与服务中心干细胞中试平台和CXO平台 打造全流程垂直生态体系[8] - 松山湖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产值超62.5亿元 占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40%[8]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早盘跌0.40%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逆市上涨
智通财经网· 2025-09-03 12:05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下跌0.4%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0.54% 早盘成交额达1520亿港元[1]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逆市上涨1% 成份股中微创机器人涨10% 四环医药涨8% 方舟健客涨超7%[1] 医疗健康行业个股表现 - 微创机器人-B股价再涨超10% 机器人行业热度提升 公司商业化进程稳健推进[2] - 东阳光药涨近7% 中期毛利达14.68亿元 伊非尼酮关键数据亮相美国IPF峰会[2] - 创胜集团-B拉升逾28% 中期净亏损同比收窄17.9% TST001研究数据首次亮相ASCO[2] - 四环医药再涨超7% 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AI+医美战略布局进入实质性阶段[2] 科技与互联网个股表现 - 汇量科技涨7.9% 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40% Mintegral平台飞轮效应持续释放[2] - 赤子城科技再涨超6% 上半年纯利增长近120% 集团毛利率有望同比大幅优化[2] 其他行业个股表现 - 金界控股涨超6% 上半年业绩超市场预期 Naga3项目不确定性仍存[2] - 绿色动力环保涨超7% 上半年归母净利同比增加24.49% 供汽业务成为业绩增长核心引擎[2] - 国富量子再涨6.86% 年内累计涨幅近180% 公司携手华检医疗推进RWA生态构建[2] - 新意网集团绩后跌超17% 全年纯利同比增8%至9.79亿港元[2]
东阳光药抗纤维化新药临床数据亮相国际峰会
中证网· 2025-08-25 10:40
核心观点 - 东阳光药自主研发的抗纤维化1类新药伊非尼酮(HEC585)在II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优势和安全性 具备"Best-in-class"潜力 并已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显示其国际化潜力 [1][2][3] - 伊非尼酮是国产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原研新药 其适应症还可拓展至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和乙肝肝纤维化等多个领域 极具海外授权价值 [1][2][3] - 东阳光药坚持"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双轨并进的国际化战略 已有68个药品在欧美获批上市 4个创新药开展国际临床 2个获FDA孤儿药认定 公司通过BD实现价值最大化 2024年11月与英国Apollo公司就HEC88473达成近10亿美元授权合作 [3][4] 产品特点与临床数据 - 伊非尼酮具备多靶点、多通路的独特作用机制 通过协同抑制TNF-α与TGF-β1释放、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 形成广泛的抗纤维化网络 临床前数据表明其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IC50优于吡非尼酮200-500倍 [1] - II期临床试验纳入224例IPF患者 伊非尼酮200mg组在治疗24周后 患者FVC较基线仅下降3.3mL 相比安慰剂组改善超过80mL(P<0.1) 延缓肺功能下降比例高达96% 远优于对照组吡非尼酮的47% [2] - 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及吡非尼酮组相当 皮肤光敏等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吡非尼酮组 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具备一日一次给药高依从性的特点 [2] 市场前景与公司战略 -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高致死性罕见病 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仅2–3年 目前全球仅有两款药物获批 临床需求远未满足 [2] - 公司已有68个药品在欧美获批上市 2022年成功在美国挑战原研药专利并胜诉 2023年递交甘精胰岛素美国上市申请 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在美上市该品种的企业 [3] - 伊非尼酮已成为公司下一个BD出海的重磅候选药物 有望通过国际合作加速全球商业化进程 进一步提升公司创新药管线的国际竞争力和资本价值 [4]
东阳光药伊非尼酮II期临床取得积极结果,关键数据亮相2025第九届美国IPF峰会
智通财经· 2025-08-22 18:38
公司动态 - 东阳光药在第九届特发性肺纤维化峰会上首次公开披露抗纤维化创新药伊非尼酮(HEC585)的II期临床试验关键数据 [1] - 伊非尼酮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IPF原研新药 同时可拓展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乙肝肝纤维化、间质性肺炎等疾病适应症 [1] - 药物通过同时抑制TNF-α及TGF-β1释放并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 形成广泛的抗纤维化网络治疗机制 [1] - 多靶点强效抑制与多通路网络调控的创新机制使伊非尼酮具有Best in Class潜力 已在美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并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2] - II期临床采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及阳性药物开放平行对照设计 270例受试者按2:2:2:1:2比例分组 实际入组224例 [2] - 疗效数据显示伊非尼酮200mg组较基线仅下降3.3mL 相比较安慰剂组改善超过80mL 延缓下降比例达96% 远优于吡非尼酮组的47% [2] - 安全性方面200mg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及吡非尼酮组相近 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吡非尼酮组 [3] - 药物具有较长半衰期 可实现每日一次给药 服用次数少且剂量更低 提高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 [3] - 伊非尼酮是国内IPF治疗领域唯一与吡非尼酮完成初步头对头临床试验且疗效更优的创新药物 [6] 行业背景 -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致命性罕见病 患者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仅2-3年 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4] - 2015-2022年中国IPF患病人数由21.7万人增长至26.4万人 复合年增长率2.8% 预计2025年将达到28.36万人 [4] - 全球IPF患病人数2015-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3.0% 预计2025年将达到180万人 [4] - 肺移植是终末期IPF患者唯一根治手段 但仅极少数患者能获益 [4] - 全球范围内仅获批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款药物 但疗效十分有限 [4] - IPF新药开发难度大 近年多款被寄予厚望的新药都以失败告终 包括Ziritaxestat和Pamrevlumab等 [4] - 全球范围内有10余款针对IPF适应症的在研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靶点各异 仅3款进入或完成III期临床 [6] 竞争格局 - 全球进入或完成III期临床的IPF在研药物包括百时美施贵宝的BMS-986278、勃林格殷格翰的BI1015550以及东阳光药的伊非尼酮 [6] - 伊非尼酮是国内IPF治疗领域唯一与吡非尼酮完成头对头临床试验且疗效更优的创新药物 [6]
东阳光药(06887)伊非尼酮II期临床取得积极结果,关键数据亮相2025第九届美国IPF峰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18:18
公司动态 - 东阳光药在第九届特发性肺纤维化峰会上首次公开披露在研抗纤维化创新药伊非尼酮(HEC585)的II期临床试验关键数据 [1] - 伊非尼酮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IPF原研新药 可拓展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乙肝肝纤维化、间质性肺炎等疾病 [1] - 药物通过同时抑制TNF-α及TGF-β1释放并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 抑制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进展 并通过NR4A1、BMP2等靶点调节PI3K-AKT、MAPK和Hippo信号通路形成广泛抗纤维化网络 [1] - 多靶点强效抑制与多通路网络调控的创新机制使伊非尼酮具有Best in Class潜力 已在美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并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2] - II期临床采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及阳性药物开放平行对照设计 270例受试者按2:2:2:1:2比例随机分配至四个剂量组(100/200/400mg QD)、安慰剂组及吡非尼酮组 实际入组224例 [2] - 疗效终点包括%FVC较基线变化、用力肺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圣乔治呼吸问卷和6分钟步行测试等指标 [2] - 200mg剂量组在用药24周时FVC较基线仅下降3.3 mL 相比安慰剂组改善超过80mL 具有统计学意义(P<0.1) 延缓下降比例达96% 远优于吡非尼酮组的47% [2] - 试验整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200mg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及吡非尼酮组相近 药物相关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吡非尼酮组 [3] - 较长半衰期支持每日一次给药 服用次数少且剂量更低 便于中老年患者服用并提高长期服药依从性 [3] - 伊非尼酮是国内IPF治疗领域唯一与吡非尼酮完成初步头对头临床试验且疗效更优的创新药物 [6] 行业背景 -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致命性罕见病 患者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仅2-3年 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4] - 2015-2022年中国IPF患病人数由21.7万人增长至26.4万人 复合年增长率2.8% 预计2025年将达到28.36万人 [4] - 2015-2022年全球IPF患病人数复合年增长率3.0% 预计2025年将达到180万人 [4] - 肺移植是终末期IPF患者的唯一根治手段 但仅极少数患者能获益 [4] - 全球仅批准两款IPF治疗药物:吡非尼酮(每日服药3次)和尼达尼布(每日服药2次) 但疗效十分有限 [4] - IPF新药开发难度大 近年多款曾被寄予厚望的IPF新药都以失败告终 包括Ziritaxestat和Pamrevlumab等 [4] - 全球范围内有10余款针对IPF适应症的在研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靶点各异 仅3款进入或完成III期临床 包括百时美施贵宝的BMS-986278、勃林格殷格翰的BI 1015550以及东阳光药的伊非尼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