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阳科技(688299)
icon
搜索文档
长阳科技:四位高管杨衷核、李辰、杨承翰、周玉波完成减持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2:06
高管减持情况 - 公司四位高管杨衷核、李辰、杨承翰、周玉波于2025年6月9日披露减持计划,并于7月29日完成全部减持操作 [1] - 杨衷核减持18,700股,占总股本0.0065%,减持金额35.81万元 [1] - 李辰减持20,625股,占总股本0.0072%,减持金额39.46万元 [1] - 杨承翰减持12,500股,占总股本0.0043%,减持金额23.98万元 [1] - 周玉波减持19,000股,占总股本0.0066%,减持金额36.43万元 [1]
长阳科技: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管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30 00:34
董事高管持股基本情况 - 副董事长杨衷核直接持有公司股份75,0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261% 股份来源为股权激励取得[1] - 董事兼财务总监李辰直接持有公司股份82,5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287% 股份来源为股权激励取得[1] - 副总经理杨承翰直接持有公司股份50,0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174% 股份来源为股权激励取得[1][2] - 副总经理周玉波直接持有公司股份79,2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276% 股份来源为股权激励取得[2] - 四位高管均非控股股东或实控人 持股比例均低于5% 且无一致行动人[1][2] 减持计划执行情况 - 杨衷核实际减持18,700股(占总数0.0065%) 减持价格19.15元/股 总金额358,105元 减持后持股56,300股(0.0196%)[2] - 李辰实际减持20,625股(占总数0.0072%) 减持价格区间19.10-19.16元/股 总金额394,575元 减持后持股61,875股(0.0215%)[2] - 杨承翰实际减持12,500股(占总数0.0043%) 减持价格区间19.10-19.30元/股 总金额239,750元 减持后持股37,500股(0.0130%)[3] - 周玉波实际减持19,000股(占总数0.0066%) 减持价格区间19.15-19.20元/股 总金额364,300元 减持后持股60,200股(0.0209%)[3] - 所有减持均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完成 实际减持比例与计划上限基本一致 仅周玉波减持比例较原计划0.0069%略低0.0003%[2][3] 减持计划实施特征 - 减持计划于2025年6月9日首次披露 实施期间集中在2025年7月9日至29日[2][3] - 减持股份全部来源于2021年12月3日上市流通的股权激励归属股份[1] - 实际减持情况与披露计划完全一致 未出现提前终止或未达最低减持量的情形[3]
长阳科技:7月28日至7月29日高管杨衷核、李辰、周玉波减持股份合计5.83…
证券之星· 2025-07-29 20:07
高管持股变动情况 - 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李辰于2025年7月29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2.06万股 成交均价19.13元 变动后持股6.19万股[1] - 副总经理周玉波于2025年7月28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90万股 成交均价19.17元 变动后持股6.02万股[1] - 副董事长杨惠核于2025年7月28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87万股 成交均价19.15元 变动后持股5.63万股[1] - 高级管理人员杨承翰于2025年7月9日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减持5000股 成交均价19.26元 变动后持股4.50万股[1] 核心管理层持股现状 - 董事长兼总经理金亚东持股4559.00万股 为持股量最大的高管[2] - 副总经理杨唐朝持股4.50万股 为目前持股最少的高管[2] - 包括董事会秘书道殿洪及所有独立董事、监事在内的6名高管持股数为0[2] 市场资金动向 - 近5日融资净流出900.67万元 融资余额呈现减少态势[2] - 融券净流入0元 但融券余额有所增加[2] 机构关注度 - 最近90天内共有2家机构给出评级 其中买入评级1家 增持评级1家[3]
长阳科技:部分董事、高管合计减持约7.1万股,减持计划实施完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19:35
公司高管减持情况 - 副董事长杨衷核减持18,7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065% [1][2] - 董事兼财务总监李辰减持20,6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072% [1][2] - 副总经理杨承翰减持12,5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043% [1][2] - 副总经理周玉波减持19,000股 占总股本比例0.0066% [1][2] - 减持股份来源为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 已于2021年12月3日上市流通 [1] - 所有减持均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完成 相关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毕 [2] 公司股权结构与业务构成 - 公司总股本约2.87亿股(根据持股比例与持股数量推算) [1] - 当前市值55亿元 对应股价19.18元 [3] - 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特种功能膜占比89.34% 其他业务占比10.66% [2] 股东持股变动前初始状态 - 杨衷核直接持股75,000股 占总股本0.0261% [1] - 李辰直接持股82,500股 占总股本0.0287% [1] - 杨承翰直接持股50,000股 占总股本0.0174% [1] - 周玉波直接持股79,200股 占总股本0.0276% [1]
长阳科技(688299) -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管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2025-07-29 18:17
减持前持股情况 - 杨衷核持股75,000股,占比0.0261%[2] - 李辰持股82,500股,占比0.0287%[2] - 杨承翰持股50,000股,占比0.0174%[2] - 周玉波持股79,200股,占比0.0276%[2] 拟减持情况 - 杨衷核拟减持不超18,750股,占比不超0.0065%[3] - 李辰拟减持不超20,625股,占比不超0.0072%[3] - 杨承翰拟减持不超12,500股,占比不超0.0043%[3] - 周玉波拟减持不超19,800股,占比不超0.0069%[3] 实际减持情况 - 杨衷核减持18,700股,占比0.0065%,金额358,105元[4][6] - 李辰减持20,625股,占比0.0072%,金额394,575元[4][7] - 杨承翰减持12,500股,占比0.0043%,金额239,750元[4][7] - 周玉波减持19,000股,占比0.0066%,金额364,300元[4][8] 减持后持股情况 - 杨衷核持股56,300股,占比0.0196%[6] - 李辰持股61,875股,占比0.0215%[7] - 杨承翰持股37,500股,占比0.0130%[7] - 周玉波持股60,200股,占比0.0209%[8] 减持结果 - 实际减持与计划、承诺一致[8] - 减持时间区间届满已实施减持[8] - 达到最低减持数量且未提前终止[8]
长阳科技(688299.SH):部分董事、高管减持完成
格隆汇APP· 2025-07-29 18:01
股东减持情况 - 杨衷核先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18,700股,占总股本比例0.0065% [1] - 李辰先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0,625股,占总股本比例0.0072% [1] - 杨承翰先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12,500股,占总股本比例0.0043% [1] - 周玉波先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19,000股,占总股本比例0.0066% [1]
POE胶膜概念下跌2.39%,7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千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7-15 17:38
POE胶膜概念板块市场表现 - 截至7月15日收盘 POE胶膜概念板块下跌2.39% 位居概念板块跌幅榜前列[1] - 板块内拓日新能下跌10.07% 亚玛顿下跌9.99% 赛伍技术下跌7.04% 长阳科技下跌4.64% 天洋新材下跌3.26%[1][2][3] 板块资金流向 - 当日POE胶膜概念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出3.09亿元[2] - 20只个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出 其中7只个股净流出超千万元[2] - 亚玛顿主力资金净流出6560.30万元居首 卫星化学净流出6267.80万元 长阳科技净流出5875.43万元 万华化学净流出4991.47万元[2] - 主力资金净流入居前个股为岳阳兴长净流入1053.57万元 诚志股份净流入895.91万元 拓日新能净流入755.44万元[2][3] 相关概念板块表现对比 - 涨幅前列概念包括中国AI 50上涨3.91% ERP概念上涨3.35% 共封装光学(CPO)上涨2.39%[2] - 跌幅前列概念包括低辐射玻璃(Low-E)下跌3.55% 硅能源下跌2.85% POE胶膜下跌2.39%[2]
“信披管理办法”已刷新,6月来超20家上市公司因信披问题被监管点名
新浪财经· 2025-07-03 14:16
新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实施 - 新版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于7月1日正式实施,2024年12月证监会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今年3月28日正式发布 [1] - 新修订办法吸收近年信息披露监管实践经验,强化对部分重点事项监管,落实新《公司法》相关规定 [1] - 具体修订内容包括强化风险揭示要求、增加对信息披露"外包"行为的监管、将处罚金额上限调整至十万元等 [1] 新规实施首日违规案例 - *ST万方因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被深交所公开谴责,公司1月预计2024年净利润2000-2500万元,4月更正为扣非净利润亏损且扣除后营收低于3亿元,导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4] - 人乐退因业绩预告与经审计数据存在重大差异被公开谴责,1月预告净利润和净资产为正,4月年报显示均为负并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5] - ST景谷收到监管工作函,涉及子公司汇银木业5080万元资产被查封冻结,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资产总额的5.50% [6][7] 6月信息披露违规情况 - 6月沪深两市涉及信息披露的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共18份,主要问题包括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未充分提示风险等 [8] - 均瑶健康、云涌科技、长阳科技等公司因业绩预告未达及时准确标准被点名 [8] - 东睦股份因未披露股份转让协议中分拆上市约定被通报批评,直至2025年3月经监管督促才补充披露 [8] 会计差错导致的信息披露问题 - 美晨科技因会计差错调减2024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等数据,造成信息披露不准确 [9] - 宋城演艺更正2022年财务数据,调减利润总额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占更正前数据的414.75%和594.37%,且盈亏性质发生变化 [11] 其他信息披露违规案例 - 恒邦股份未及时披露副总经理被取保候审 [12] - 精艺股份未如实披露董事长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12] - 鑫磊股份未及时履行程序披露闲置募资使用情况 [12]
2025年中国偏光镜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企业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到300亿元以上[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30 09:22
偏光镜行业概述 - 偏光镜广泛应用于眼镜、相机镜头、液晶显示器等领域,用于改善图像质量和视觉效果 [1] - 按用途可分为滑雪镜、钓鱼镜、偏光驾驶镜等,按材质可分为玻璃、树脂、TAC镜片等,按原理可分为圆偏光镜和线性偏光镜 [3] - 行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5-1999年萌芽期,2000-2010年启动期,2011年至今高速发展期 [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包括偏光膜(PVA)、保护膜(TAC)、胶粘材料等 [7] - 中游为偏光镜生产制造商,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眼镜、相机镜头、液晶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 [7] 行业发展现状 - 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47.4亿元增长至310亿元 [1][11] - 政府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如2023年国务院印发《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鼓励生产新型显示用光学薄膜材料 [1][11] - 全球数码相机总出货量2024年达849万台,同比增长10%,为偏光镜发展奠定基础 [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但在高端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仍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差距 [13] - 主要企业包括杉杉股份、长阳科技、三利谱、恒美光电、盛波光电等 [1][13] - 杉杉股份2024年偏光片营业收入103.22亿元,同比上涨0.25% [15] - 三利谱2024年偏光片生产量3941万平方米,同比上涨45.59%,销售量3307万平方米,同比上涨30.40% [17] - 三利谱2024年偏光片营业收入25.74亿元,同比上涨25.38% [19] 行业发展趋势 - 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应用领域拓展至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21] - 国际市场对中国偏光镜产品需求增加,出口业务将成为新增长动力 [22] - 市场集中度将提高,龙头企业如恒美光电计划扩建产能,预计2027年新增1.4亿平方米偏光镜产能和1.7亿平方米配套膜材产能 [24]
长阳科技: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4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0 19:53
新项目实施进展及效益 - 合肥新能源2024年净利润为-12,353.79万元,主要因产能爬升期单位成本高、资产减值损失增加4,268.36万元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682.70万元 [2][3] - 合肥新材料2024年净利润为-2,353.48万元,主要因项目未投产且政府补助减少1,976万元 [3] - 浙江长阳2024年净利润为-3,697.23万元,主要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236.71万元及在建工程减值1,448.36万元 [4] 行业竞争态势 - 锂电池隔膜行业2024年全球出货量260亿平米(同比+26.8%),但价格战导致星源材质毛利率下降15.63个百分点,恩捷股份下降32.44个百分点 [5][6] - 光伏胶膜行业因产能过剩,海优新材毛利率降至-0.54%,赛伍技术下降9.24个百分点,仅福斯特毛利率微增0.12个百分点 [9][10] - 聚酯薄膜行业呈现低端过剩、高端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国内企业如裕兴股份营收下降34.75% [7][8] 项目投资与规划 - 合肥新能源调整3个隔膜项目产能至合计8.6亿平米,预计年营收1.24亿元;光学基膜项目预计2025年6月投产,年营收2.43亿元 [10] - CPI薄膜项目已投资5,858.52万元,预计2026年投产可实现年营收8.85亿元 [10] - 光伏胶膜项目因亏损停产,将视市场情况决定是否重启 [12] 财务数据影响 - 三家子公司合计拖累公司净利润减少1.23亿元,其中合肥新能源影响最大(-8,700万元) [2][3][4] - 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10,199.61万元,主要因隔膜产线调试改造 [13] - 2024年计提资产减值总额4,273.72万元(固定资产2,593万+在建工程1,681万) [13] 关联交易情况 - 向关联方碳景科技采购设备1,833.55万元及厂房租金705.56万元,经评估定价公允 [12] - 近三年关联交易总额4,560万元,主要为设备采购及租赁,无资金占用 [12][13] 收入与毛利率分析 - 2024年营收增长6.62%至13.3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转亏2,943万元,毛利率下降3.64个百分点至23.46% [14] - 反射膜收入占比80.41%(+0.83%),光学基膜收入下降15.93%因销量减少 [16][17] - 2025年Q1营收下降14.97%,但毛利率提升6.52个百分点因收缩亏损业务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