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技术(300077)
搜索文档
国民技术(300077) - 国民技术2024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2025-05-07 19:22
参会股东情况 - 出席会议股东及代理人1313人,代表股份32772739股,占比5.6202%[7] - 出席表决中小股东1305人,代表股份12625739股,占比2.1652%[7] - 现场参会股东及代理人14人,代表股份23572300股,占比4.0424%[7] - 网络投票股东1299人,代表股份9200439股,占比1.5778%[8] 议案表决情况 - 《2024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等多项议案同意率超94%[9][10][12][13][14] - 《关于2025年为子公司提供担保额度预计的议案》同意率93.0802%[16] - 弃权979316股,占有效表决权股份总数2.9882%[19] - 中小股东同意率84.9505%,反对率7.2930%,弃权率7.7565%[19] 会议合规情况 - 律师认为股东大会召集、程序等符合规定,表决结果合法有效[20] 备查文件 -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股东大会决议》[21] - 《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法律意见书》[21]
国民技术(300077) - 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关于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股东大会的法律意见书
2025-05-07 19:21
股东大会信息 - 公司决定于2025年5月7日下午15:00召开2024年度股东大会[8] - 出席股东大会股东及代理人1313人,持股32772739股,占比5.6202%[10] 议案表决情况 - 《2024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等多项议案同意比例超94%[15][17][19][21][23] - 《关于2025年为子公司提供担保额度预计的议案》同意比例93.0802%[25] - 中小投资者同意比例84.9505%[30] 表决结果 - 表决结果为通过[31] - 律师认为股东大会相关程序和结果合法有效[32]
国民技术(300077) - 关于股东部分股份质押及解质押的公告
2025-05-07 19:21
股东股份情况 - 孙迎彤持股1742.83万股,占总股本2.9888%[4] - 累计被质押股份926万股,占所持53.1320%,占总股本1.5880%[4] - 未质押股份618.58万股[4] 本次质押情况 - 本次质押926万股,占所持53.1320%,占总股本1.5880%[1] - 分别质押给三家公司,比例不同[1] 本次解除质押情况 - 本次解除质押1020万股,占所持49.5280%,占总股本1.7492%[3] - 720万股质权人为深圳市佳银典当有限公司[3] 到期质押情况 - 未来半年和一年内到期质押股份926万股,占比同累计质押[5]
国民技术(300077) -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网上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21:52
公司业务与盈利增长 - 集成电路业务产品线及规格型号多,下游应用广,多款高性能MCU和电源管理芯片新产品进入验证阶段,将成新收入增长点 [2] - 负极材料业务湖北随州一期项目2024年投产,增加产能和收入,优化产品配方、工艺及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销售价格有望温和上涨 [2] 行业业绩与前景 - 2024年芯片行业整体回暖,公司和同类型企业营收和业绩较2023年提升或好转;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量升价跌,部分企业触底反弹 [3] - 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需求持续增长,全球半导体市场未来五年有望稳健增长 [3] MCU业务情况 - 公司在高端MCU研发投入大,从通用MCU研发转向专业MCU市场分析、研发与推广,在工业控制等专业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3] - 公司M7核产品主频高、性能强、存储空间大、算力有竞争力,片内集成Ether CAT IP,运行效率高,应用范围广,是双核产品 [3] - 公司MCU产品线宽,从低端M0到高端M7全线进入市场,BMS、安全芯片、蓝牙芯片提供全方位服务 [3][4]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董事会希望获得3亿A股定向增发授权,适时考虑发行;目前推进香港H股公开发行工作 [4] - 发行主体为国民技术,募集资金用于集成电路业务产品升级换代及补充流动资金 [4]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755.03万元,同比增长12.62%;集成电路业务营收59,653.25万元,同比增长28.25%;负极材料业务营收57,101.78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4] - 综合毛利率为20.88%,较上年增加6.57个百分点;毛利额24,383.12万元,较上年增加9,547.44万元 [4][5] - 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管理、销售、研发三项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11,323.22万元 [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34.24万元,同比减亏58.82%;剔除一次性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净利润为-18,538.87万元,同比减亏67.5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19,584.24万元,同比减亏60.88% [5] 业务增长预期 - 安全芯片业务向方案级发展,今年预计有一定程度增长;MCU业务新产品面市,今年销售收入预计同比增长 [6] 法律诉讼情况 - 新加坡高等法院已对官司作出判决,执行存在不确定性,执行周期漫长,后续进展达披露标准将履行披露义务 [7] 产品价格走势 - MCU方面,国内存在同质化竞争,价格持续承压;高端MCU有稀缺性,公司M7系列芯片开启高端市场进展;国际环境使价格有上下波动可能 [8][9] - 负极材料价格有望企稳回升,今年湖北随州预计产能达2.5万 [9] 未履行合同情况 - 截至报告期,公司未履行合同6.43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业务0.92亿元,负极材料业务5.51亿元 [9] 业务规划与决策 - 公司对出售负极业务持开放、审慎态度,重大决策以企业发展和股东利益为原则,达披露标准将及时披露 [9] - 公司会总结股权激励经验,有条件时发挥正向作用 [9] - H股发行本身不会直接压制A股股价,最终股价取决于公司经营成果和市场环境 [9]
国民技术与深圳先进院电驱系统专家团队签署合作意向协议
快讯· 2025-04-23 22:5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民技术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电驱系统专家团队签署合作意向协议,将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就智能机器人及关节伺服驱控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展开深度合作 [1] 合作信息 - 4月23日国民技术(300077)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电驱系统专家团队在深圳签署合作意向协议 [1] - 双方将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就智能机器人及关节伺服驱控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展开深度合作 [1]
国民技术发布新款MCU剑指高端市场 紧抓AI与新能源等发展机遇
证券日报网· 2025-04-22 21:04
产品发布 - 公司在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发布基于Arm Cortex M7内核的N32H7系列高性能MCU 包括N32H785 N32GH785EC N32H787 N32H788四大双核异构系列以及N32H760 N32H762 N32H765 N32H765EC四大单核系列 [1][2] - 新产品采用Arm Cortex-M7@600MHz加Cortex-M4@300MHz的双核异构设计 标配1024K TCM内存 性能达到通用MCU天花板 是国内企业首创 [2] - 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推出Arm Cortex M7+M4双核异构MCU的企业 并完成从M0到M7的全产品线布局 成为国内较少见的低端到高端全覆盖32位MCU设计企业 [1][2] 市场定位 - 高端MCU市场长期由恩智浦 瑞萨 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厂商主导 行业垄断集中效应显著 国内厂商市占率不高且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2] - 公司新产品瞄准工业伺服电机 逆变器 储能 光伏逆变器 储能BMS 汽车OBC 充电桩等新能源领域 以及工业/人形机器人 电梯等高性能电机控制领域 [1][3] - 公司业务中40%-50%客户属于消费类 毛利更高的工业类客户是主攻方向 N32H7系列主要针对工业 能源和机器人领域布局 [4]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销售量达3.41亿颗 同比增长79.37% 相关业务营收5.97亿元 同比增长28.25% [4] - 营收增速慢于出货量增速的关键突破在于以N32H7系列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发展 受益于AI 新能源等下游应用场景推动 [4] 行业趋势 - 国内MCU市场竞争长期集中在低端通用产品 产品附加值低 价格战激烈 行业正从"量"向"质"转移 向技术壁垒更高 应用门槛更广的高性能MCU领域进军 [3] - 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推动供应链安全重视 MCU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客户考虑从海外MCU切换国内产品 为具备替代能力的国内厂商带来利好 [5] - 工业4.0 新能源汽车 AIoT等新兴领域对MCU的实时性 可靠性 安全性要求极高 传统低端MCU难以满足需求 高端化布局可抢占高端市场并减少进口依赖 [5] 应用场景 - N32H4系列高性能MCU应用于AI数据中心电源 单颗GPU功率达两万瓦 对电源密度要求高 N32H7系列可用于AI数据中心储能系统管理芯片及逆变器主控芯片 [4] - 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对精度和力矩要求高 未来可能使用氮化镓功率半导体 对MCU算力和开关频率要求极高 为公司N32H7系列带来机会 [4]
国民技术副总经理钟新利:AI技术将成国产MCU破局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8 11:0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AI需求若起来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国内机器人进化快或成第二个新能源车赛道;全球MCU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国产厂商在高端MCU芯片市场布局加深并取得突破,国民技术加大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虽2025年行业预计有波动但仍存在机遇 [1][8] 全球MCU市场现状 - 全球MCU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推动MCU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国际头部厂商与本土企业出现分化 [1] - 高端MCU芯片市场竞争格局集中,2022年全球MCU市场前五大厂商控制81%市场份额,前六大厂商占有率高达87%,均为国际厂商 [2] 国产厂商发展情况 - 国产厂商加深在高端MCU芯片市场布局,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领域持续突破 [2] - 国民技术副总经理称“关税”影响有两面性,虽部分供货到美国市场的客户需求会延期,但越来越多原用美系品牌的客户开始接受国产品牌,公司推出的双核异构高性能MCU可替代美系品牌占据的高端市场 [1] 国民技术产品与技术 - 国民技术发布基于Arm Cortex M7内核的N32H7系列高性能MCU,是国内首款Arm Cortex M7 + M4双核异构MCU,预计2025年7月量产,产品系列实现从低端到高端应用场景更全面覆盖 [3] - 公司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伺服电机控制采用N32H7以及N32H4系列MCU产品,涉及机器人关节电机方案和灵巧手方案 [3] 机器人市场前景 - 未来机器人需根据现场环境感知自主决策,要有更灵活和高效的应变能力,机器人关节由伺服电机驱动,工业机器人是伺服驱动器市场最大单一应用市场,人形机器人对伺服电机需求量值得期待 [4] - 一个机器人可能有30至40个关节,每个关节至少有一颗控制芯片,国民技术已与多家机器人厂商达成合作,虽人形机器人市场当前体量有限,短期内对公司业绩贡献小,但长期值得期待 [5] 国民技术业绩情况 - 2024年国内MCU市场出现好转迹象,部分企业持续减亏,4月17日晚间国民技术实现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12.6%;净利润亏损2.35亿元,同比减亏58.82%;今年一季度营收3.04亿元,同比增加31.87%;净利润亏损约2138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减亏 [6] - 国民技术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业务销售量较上期增加近80%,实现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28.25%,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1.09%,2024年毛利率为33.38%,较上年提升4.01个百分点 [6] 国民技术业务布局 - 公司芯片产品根据应用场景分为消费与智能家居家电、数字能源、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物联网安全、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消费与智能家居家电领域占半导体总营收约50%,竞争激烈,公司布局高附加值业务线提升整体毛利率 [6][7] - 国民技术针对数字电源等领域的高能专用MCU产品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展示了5000W数字电源应用方案和BMS保护板,其数字电源控制领域的MCU产品逐渐进入大电源客户供应链体系,预计今年下半年有业绩体现 [7] 行业未来趋势 - 2025年行业整体会有震荡,关税政策不明朗,但国内制造业规模大,除美国市场外欧洲等地区有市场需求,若中国AI需求起来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国内机器人进化快或成第二个新能源车赛道 [8] - 群智咨询预测2024年全球汽车MCU市场规模约为109亿美元,同比增长8.3%,增长态势在2025年有望延续,AI领域兴起为MCU市场带来新机遇,对具备AI处理能力的MCU需求增加 [8][9]
国民技术三年亏8.39亿连续八年未分红 海外收入占2.72%拟赴港上市推进全球化
长江商报· 2025-04-18 07:41
文章核心观点 国民技术拟赴港IPO实现“A+H”上市,虽2022 - 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但业绩亏损面收窄,公司将实施“国内 + 国际、双市场”战略开拓海外市场 [1][2][8] 连续三年亏损 - 公司业务涵盖集成电路和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2017 - 2020年连续四年扣非净利润亏损,2021年扭亏为盈,2022 - 2024年再次陷入亏损 [3][4][5] - 2022 - 2023年净利润亏损3248.5万元、5.72亿元,同比减少114.83%、1659.35%;扣非净利润亏损1.16亿元、5.01亿元,同比减少349.83%、332.31% [5]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68亿元,同比增长12.62%;净利润亏损2.35亿元,同比减亏58.82%;扣非净利润亏损1.96亿元,同比减亏60.88% [1][5] - 2022 - 2024年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金额分别为8.39亿元、8.13亿元 [6]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同比增长31.87%;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亏损2137.58万元、2547.84万元,同比减亏71.43%、57.43% [6] - 2024年半导体行业回暖,公司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和负极材料产品销售量、毛利增长,两大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97亿元、5.71亿元,同比增长28.25%、 - 0.11%;毛利率33.38%、7.83%,同比增长4.01、5.77个百分点 [6][7] - 2024年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别为 - 482.3万元、 - 2560.71万元,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670.35万元 [7] 推进海外战略布局 - 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目的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推进海外战略布局 [8] - 公司将实施“国内 + 国际、双市场”战略,2024年海外市场营业收入3170.55万元,同比增长118.97%,占比2.72% [2][8] - 2010年4月A股IPO后15年未股权再融资,2016年分红1127万元后连续八年未分红 [2][8][9] - 截至2024年末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 - 22.53亿元,母公司报表未分配利润为 - 13.77亿元 [10] - 截至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36.57亿元,资产负债率提升至71.84%,2023年末和2024年末分别为67.25%、71.65% [10]
国民技术发布高性能MCU 赋能人形机器人与数字能源
中证网· 2025-04-17 12:05
公司产品发布 - 国民技术在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发布了基于Arm Cortex M7内核的N32H7系列高性能MCU,这是国内首款Arm Cortex M7+M4双核异构MCU [1] - 公司MCU产品家族已发展到36个系列,240+款产品型号 [1] - 重点展示了N32H785/785EC/787/788/760/762/765/765EC系列高性能MCU新品,以及NP11、NP12、NP21高性能多协议快充协议芯片等电源产品 [1] 产品技术特点 - N32H7系列MCU具有超强动力、超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 [2] - 产品在变频器、伺服、PLC等工业控制领域,工业/人形机器人、电梯等电机控制领域,光伏逆变器、储能BMS等新能源领域,以及工业显示屏、仪表等HMI方面具有应用优势 [2] - MCU作为机器人感知与执行能力的关键枢纽,能够满足机器人领域在高性能、集成度、通信速度、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 [1] 应用场景展示 - 展示了基于N32H78x系列MCU的HMI性能展示,基于N32H785EC系列的EtherCAT多轴联动伺服电机控制Demo [2] - 人形机器人领域采用N32H7和N32H4系列MCU,1颗N32H7加4颗N32H4可实现22个自由度的人形机器人灵巧手设计 [3] - 展示了5000W数字电源应用方案,以及覆盖工业、消费领域的多种BMS保护板应用 [4] 行业解决方案 - 公司提供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集成度的增强工业级MCU产品及解决方案,实现工业领域高效智能控制 [4] - 应用案例覆盖伺服电机、PLC、电梯轿厢控制板、磁悬浮直线电机、两轮电动车控制器等多个工业领域 [4] - 在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数字能源、汽车电子、消费与智能家居家电等领域展示了精选应用案例 [1]
国民技术一季度营收增长31.87% 正启动H股发行筹备工作
证券时报网· 2025-04-16 21:26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6日晚国民技术公告拟发行H股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同时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公司业务受行业回暖等因素影响,营收增长、亏损大幅减亏 [1] 公司业务情况 - 主要业务涵盖集成电路领域及新能源负极材料两个领域 [1] - 2024年集成电路业务销售数量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和毛利显著增加;负极材料业务销售数量增加约35%,石墨化加工数量增加约271%,负极材料类业务(含石墨化加工)营业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 [1] - 2025年一季度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销售量同比增加约47%,负极材料产品销售量同比增加近36% [3]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12.6%;净利润亏损2.35亿元,同比减亏58.82% [1]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3.04亿元,同比增加31.87%;净利润亏损约2138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减亏 [3] 业绩变动原因 - 全球经济、终端需求温和复苏,下游库存去化,半导体行业回暖,公司调整产品和客户结构、开拓新市场,集成电路业务增长 [2] - 公司做好负极材料大客户保障交付、推动新客户导入量产,负极材料产品销售量增长 [2] - 公司优化产品配方、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负极材料产品成本,毛利率和毛利提升 [2] - 公司采取全面降本增效措施,控制费用支出,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管理、销售、研发三项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1.13亿元 [2] - 投资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7137.01万元,计提的减值损失较上年减少9865.12万元 [2] 营业成本变动原因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增长31.24%,因下游库存去化,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客户和应用领域,集成电路和负极材料销售量增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