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特材(300963)
搜索文档
金属新材料板块10月14日跌2.98%,江南新材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9.63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14 16:35
金属新材料板块市场表现 - 10月14日金属新材料板块整体下跌2.98%,表现弱于上证指数(下跌0.62%)和深证成指(下跌2.54%)[1] - 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新莱福(代码301323)领涨,收盘价76.10元,涨幅19.99%,成交额9.47亿元[1] - 江南新材(代码603124)领跌,收盘价79.71元,跌幅9.98%,成交额2.78亿元[2] 板块个股涨跌情况 - 涨幅居前个股包括安泰科技(代码000969)上涨10.03%,收盘价19.86元,成交额13.10亿元[1] - 银河磁体(代码300127)上涨5.19%,收盘价40.75元,成交额23.70亿元[1] - 跌幅显著个股包括金力永磁(代码300748)下跌8.61%,收盘价42.86元,成交额69.14亿元[2] - 中洲特材(代码300963)下跌8.11%,收盘价24.24元,成交额23.37亿元[2] 板块资金流向 - 当日金属新材料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19.63亿元,游资资金净流入4.71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入14.92亿元[2] - 新莱福(代码301323)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4432.71万元,主力净占比4.68%[3] - 博威合金(代码601137)主力资金净流入4206.67万元,主力净占比3.56%[3] - 江南新材(代码603124)资金流向数据未在表格中显示,但作为领跌股可能面临资金流出压力[2] 个股资金动态 - 云路股份(代码061889)主力资金净流入772.99万元,主力净占比4.49%[3] - 屹通新材(代码300930)主力资金净流入695.59万元,主力净占比5.40%[3] - 部分个股出现主力资金流出,如图南股份(代码300855)主力净流出185.34万元,主力净占比-0.88%[3] - 华达新材(代码605158)主力净流出263.84万元,主力净占比-7.64%[3]
BEST装置2027年建成,中国可控核聚变领跑全球,这些企业抢占先机
36氪· 2025-10-14 16:25
行业技术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其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标志着主体工程进入新阶段,该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平台 [1][3] - 全超导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 [3] - BEST装置总价值超1亿元的偏滤器靶板等核心部件已于10月11日启动招标,建设进程正稳步推进 [3] - 可控核聚变技术如果实现产业化,将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单次聚变释放的能量比化学反应高出百万至千万倍 [3] 资本市场反应 - 可控核聚变概念在资本市场关注度飙升,10月14日早盘快速拉升,安泰科技(000969.SZ)涨10.03%,白银有色(601212.SH)涨7.87%,合锻智能(603011.SH)涨7%,中国核建(601611.SH)涨6.53% [1] 相关企业参与及订单 - 合锻智能完成了"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聚变堆Inconel718超级螺栓100%自主研制,并参与BEST真空室偏滤器及包层项目研制工作 [6] - 中洲特材(300963.SZ)凭借高温合金材料独家中标BEST核聚变真空室支撑部件,订单金额为1.8亿元,其给BEST堆供的第一壁材料耐温突破2000℃,BEST项目订单占其核电收入的40% [6] - 东南网架(002135.SZ)于2024年中标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某批次预埋件采购,项目正常履行中,公司近日新增"可控核聚变"概念 [6] - 新风光(688663.SH)正在积极参与可控核聚变的电源项目,并与相关科研机构及项目公司保持密切联系 [7] - 宏微科技(688711.SH)已与国内头部的核聚变装置厂商、多家电源厂商达成合作,加速实现公司的高压模块在背景磁场电源、能量回收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7] - 中航光电(002179.SZ)正跟进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中下游阀门系统及整机科研院所开发需求,已有部分产品配套 [7] 政策支持 -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核聚变列为重点领域,要求打造全链条装备体系 [8] - 生态环境部在2025年4月印发《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8] - 202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获得通过,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8]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人工智能+能源"实施意见,将AI助力等离子体预测控制纳入技术路径 [8] 市场前景预测 - 研究机构IgnitionResearch预测,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将成为一个至少万亿级美元的市场,对应超导磁体空间超千亿美元 [9] - 据聚变工业协会(FIA)报告,全球聚变行业过去5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 [9]
中洲特材(300963.SZ):公司主营高温耐蚀合金产品,所有产品均尚未实际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格隆汇· 2025-10-14 11:47
公司业务澄清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温耐蚀合金产品 [1] - 公司所有产品均尚未实际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1]
中洲特材:公司主营高温耐蚀合金产品,所有产品均尚未实际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1:45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温耐蚀合金产品 [1] - 所有产品均尚未实际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1] 投资者关注点 - 投资者询问公司在可控核聚变相关业务的收入占比 [1]
11只核聚变概念股年内翻倍,龙头股4连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3:45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5亿美元,2024至2030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4% [1] - 研究机构IgnitionResearch预计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将成为一个至少万亿级美元的市场,对应超导磁体空间超千亿美元 [10] - 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 [10] 技术突破与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预计2027年建成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平台 [7]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 [7] - BEST项目总价值超1亿元的偏滤器靶板等核心部件已启动招标,建设进程稳步推进 [7] 资本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13日,核聚变指数逆势上涨3.44%,41家成分股中39家涨幅为正 [3] - 年初至今已有11家企业股价实现翻倍,指数累计涨幅为66.14% [3] - 概念股龙头合锻智能实现4连板,报收26.16元/股,近10个交易日内有6个涨停板 [3][5] 重点公司业务进展 - 中洲特材高温合金材料独家中标BEST核聚变真空室支撑部件,订单额1.8亿元,BEST项目订单占公司核电收入的四成 [5] - 中洲特材给BEST堆供的第一壁材料耐温突破2000℃,公司核电、新能源、海工领域销售占比23.56%,较2024年度提升4.48% [5] - 合锻智能完成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聚变堆Inconel718超级螺栓100%自主研制 [5] 政策支持与行业活动 -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将核聚变列为重点领域,要求打造全链条装备体系 [9] - 2025年4月生态环境部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9月《原子能法》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技术开发 [9]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将AI助力等离子体预测控制纳入技术路径,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大会在成都举办 [9] 产业链投资机会 - 机构建议关注设备端核心部件制造商及稀缺性低温系统设备商,包括合锻智能、联创光电、杭氧股份等 [7] - 聚变项目资本开支加速带来上游装备、材料等环节投资机会,西部超导、英杰电气等标的被纳入推荐名单 [7] - 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等细分赛道或成为率先兑现业绩的核心领域 [10]
11只核聚变概念股年内翻倍,龙头股4连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3:33
行业前景与市场潜力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未来理想终极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清洁绿色、安全高效等特点 [1]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5亿美元,2024至2030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4% [1] - 若核聚变完全商业化,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将成为一个至少万亿级美元的市场,其中超导磁体市场空间超千亿美元 [10] 近期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13日,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龙头合锻智能实现4连板,报收26.16元/股 [2] - 核聚变指数逆势上涨3.44%,从10月9号至今,41家成分股中39家涨幅为正,年初至今已有11家企业股价实现翻倍,指数累计涨幅为66.14% [2] - 中洲特材以13.84%的涨幅领涨,合锻智能近10个交易日内有6个涨停板 [4][4] 产业链与投资主线 - 产业链初步成型,形成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与工程建设、下游核电站运营的结构 [1] - 机构建议关注设备端核心部件制造商及稀缺性低温系统设备商,如合锻智能、联创光电、杭氧股份 [7] - 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孵化阶段,建议关注聚变项目资本开支加速带来的上游装备、材料等环节投资机会,如西部超导、英杰电气 [7] 技术突破与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主体工程进入新阶段,预计2027年建成 [7]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 [7] - BEST项目总价值超1亿元的偏滤器靶板等核心部件已启动招标 [7] 公司业务与订单情况 - 中洲特材高温合金材料独家中标BEST核聚变真空室支撑部件,订单额1.8亿元,BEST项目订单占其核电收入的四成 [4] - 中洲特材给BEST堆供的第一壁材料耐温突破2000℃,公司2025年半年报显示核电、新能源、海工领域销售占比23.56%,较2024年度提升4.48% [4] - 合锻智能完成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实现聚变堆Inconel718超级螺栓100%自主研制,并参与偏滤器及包层项目研制工作 [5] 政策支持与行业环境 -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将核聚变列为重点领域,要求打造全链条装备体系 [9]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正式通过,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0] -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大会在成都举办,进一步释放板块情绪 [10]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力 - 合锻智能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9.82亿元,同比上升8.23%,但归母净利润951.31万元,同比下降11.39%,呈现增收不增利 [5] - 此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研究正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跨越 [6] - 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与明确订单的企业将持续获得估值溢价,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等细分赛道或率先兑现业绩 [11]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龙头4连板,年内11家企业股价翻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1:44
行业前景与市场潜力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未来理想终极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清洁绿色、安全高效等特点 [1]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5亿美元,2024至2030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4% [1] - 若完全商业化,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将成为一个至少万亿美元的市场,其中超导磁体市场空间超千亿美元 [8] - 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呈现爆发式增长 [8] 近期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13日,核聚变指数逆势上涨3.44%,自10月9日起41家成分股中39家涨幅为正 [2] - 核聚变指数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66.14%,已有11家企业股价实现翻倍 [2] - 概念股龙头合锻智能实现4连板,报收26.16元/股,近10个交易日内有6个涨停板 [2][4] - 中洲特材以13.84%的涨幅领涨,因其高温合金材料独家中标BEST核聚变真空室支撑部件,订单额1.8亿元 [4] 技术突破与项目进展 - 我国聚变能源研究正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跨越,技术突破是此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 [5]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主体工程进入新阶段,预计2027年建成 [6] - BEST项目总价值超1亿元的偏滤器靶板等核心部件已于10月11日启动招标 [6] 产业链与公司业务进展 - 产业链初步成型,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与工程建设、下游核电站运营 [1] - 中洲特材给BEST堆供的第一壁材料耐温突破2000℃,BEST项目订单占其核电收入的四成 [4] - 公司2025年半年报显示,核电、新能源、海工领域销售占比23.56%,较2024年度提升4.48% [4] - 合锻智能完成"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聚变堆Inconel718超级螺栓100%自主研制 [4] - 合锻智能参与BEST真空室偏滤器及包层项目研制工作,对制造工艺进行了深度开发 [4] - 合锻智能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9.82亿元,同比上升8.23%,但归母净利润951.31万元,同比下降11.39% [4] 政策支持与行业环境 -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实施意见,明确将核聚变列为重点领域,要求打造全链条装备体系 [7] - 2025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7] - 202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正式通过,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7]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人工智能+能源"实施意见将AI助力等离子体预测控制纳入技术路径 [7] -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大会于10月14日至18日在成都举办,进一步释放板块情绪 [7] 机构观点与投资主线 - 机构指出设备端将充分受益产业化加速,建议关注核心部件制造商及稀缺性低温系统设备商 [6] - 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孵化阶段,建议关注聚变项目资本开支加速带来的上游装备、材料等环节投资机会 [6] - 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与明确订单的企业将持续获得估值溢价,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等细分赛道或率先兑现业绩 [8]
金属新材料板块10月13日涨6.99%,银河磁体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3.84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13 20:38
板块整体表现 - 金属新材料板块在10月13日整体表现强劲,较上一交易日大幅上涨6.99% [1] - 当日市场主要股指表现疲软,上证指数下跌0.19%至3889.5点,深证成指下跌0.93%至13231.47点,形成鲜明对比 [1] - 板块内资金流向显示主力资金净流入3.84亿元,而游资和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出2.66亿元和1.18亿元 [2] 领涨个股表现 - 银河磁体领涨板块,股价涨停,涨幅达20.01%,收盘价为38.74元,成交量为38.99万手,成交额为14.18亿元 [1] - 新来福同样涨停,涨幅为20.00%,收盘价为63.42元,成交量为5.61万手,成交额为3.56亿元 [1] - 金力永磁涨幅为17.60%,收盘价为46.90元,成交量为175.73万手,成交额高达77.06亿元,为板块内成交最活跃的个股 [1] - 中洲特材和一段感涨幅分别为13.85%和12.05%,收盘价分别为26.38元和71.11元 [1] 其他上涨个股 - 大地熊、安泰科技、正海磁材、龙磁科技和悦安新材涨幅均超过8%,分别上涨11.01%、9.99%、9.50%、9.24%和8.02% [1] - 安泰科技成交量为25.95万手,成交额为4.68亿元 [1] - 正海磁材成交量为157.68万手,成交额为29.74亿元 [1] 下跌个股表现 - 惠同新材和博威合金跌幅居前,分别下跌2.95%和2.90%,收盘价为22.99元和25.41元 [2] - 江南新材、铂科新材和福达合金跌幅分别为2.24%、2.10%和1.29% [2] - 整科材料、有研粉材和华达新材跌幅较小,分别为1.16%、0.90%和0.70% [2] 个股资金流向 - 银河磁体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2.37亿元,主力净占比达16.69%,但游资和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出1.59亿元和7749.46万元 [3] - 正海磁材主力资金净流入1.68亿元,主力净占比为5.65% [3] - 中洲特材、安泰科技和中科三环主力资金净流入均超过8000万元,分别为9263.40万元、9026.88万元和8803.57万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