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TM)

搜索文档
废除“大漂亮”法案第899条“资本税”!全球大公司高管本周齐聚华盛顿游说美国国会
华尔街见闻· 2025-06-09 10:08
跨国公司游说行动 - 约70家公司代表本周将与国会议员会面,核心议题是阻止特朗普预算法案第899条款 [1] - 游说组织代表近200家在美外资企业,包括壳牌、丰田、SAP和LVMH等巨头 [1] - 这些外资企业在美国提供了840万个就业岗位,第899条款可能直接威胁这一就业基数 [1] 第899条款内容 - 条款允许美国对来自"税收政策惩罚性"国家的公司和投资者征收额外税收 [1] - 针对美国认定的"不公平外国税收"国家,影响多数欧盟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2] - 四年内每年将美国股票股息和某些公司债券利息的税收提高5个百分点 [3] - 对目前免税的主权财富基金的美国投资组合征税 [3] 行业影响 - 外资银行在美国承销70%以上外国公司债务发行,占美元计价债务发行总额近三分之一 [5] - 2023年外资银行向美国公司放贷超过1.3万亿美元 [5] - 国际融资业务支撑5.4万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创造2700亿美元收入 [5] 各方反应 - 国际银行家协会警告条款将扼杀外国直接投资,引发金融市场动荡风险 [4] - 全球商业联盟主席认为参议院废除条款的势头正在增强 [6] - 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希望条款不被实施,担心外国政府相应改变法律 [6]
日系三杰需要“断舍离”
新浪财经· 2025-06-07 09:54
日系车市场现状 - 东风日产N7上市仅一个多月即推出至高19888元购车补贴和8000元置换补贴 [1] - 东风本田S7上市一个月后直降6万元至19.99万元起 [3][4] - 本田CR-V价格从加价3万元降至跌破12万元 丰田汉兰达部分地区优惠达7-10万元 [4] 市场份额变化 - 日系车2020年在中国市场份额近25% 2024年相比下跌超10个百分点 [5] - 2024年1-4月日产中国销量16.76万辆同比下滑24.6% 本田销量20.2万辆同比下滑28% [6] - 丰田1-4月销量53.01万辆同比增长7.7% 但主要依靠主力车型全系降价维持 [9] 企业结构调整 - 日产3月进行高层大换血 计划到2027财年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15%) 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 [8] - 广汽本田5月启动大规模裁员预计上千人 [9] - 日产传出可能变卖总部大楼筹措资金的消息 [8] 新能源车型表现 - 东风日产N7 4月零售量665辆 东风本田S7首月373辆 广汽本田P7首月437辆 [11] -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85天累计交付1.5万辆 远低于小鹏MONA M03等竞品月销过万表现 [11] 转型困境分析 - 日系车2020年对电动化持观望态度 丰田曾公开质疑纯电动车发展 [13] - 受困于传统燃油车技术优势 难以快速建立电动化技术壁垒 [13] - 产品技术落后 燃油经济性优势被"电比油省"取代 内饰和智能配置不及自主品牌 [13] 中国化转型举措 - 丰田将在上海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电动车研发生产公司 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 [14] - 本田与宁德时代深化合作 新品牌"烨"搭载华为智驾 [15] - 东风日产联合华为研发智能座舱 引入鸿蒙技术 [15] - 本田5月突然宣布将电动化投资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15]
小小日本被美国拿捏了?石破茂改口,对美提出新关税方案
搜狐财经· 2025-06-06 20:47
美日贸易谈判僵局 - 美日贸易谈判陷入混乱 美国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谈判中内部意见分歧 导致会议暂停 日本谈判团难以把握美方真实诉求 [1] - 日本首相石破茂原计划要求美国全面取消25%汽车关税 现被迫改为分阶段减税方案 首年降至15% 第二年降至10% 同时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 [3] - 丰田因美国汽车关税已亏损1800亿日元(约90亿人民币) 生产线面临严重压力 [3] 日本汽车产业困境 - 汽车产业占日本GDP的8.3% 直接关联700万就业岗位 当前关税冲击导致产业严重受损 [5] - 若接受美国条件 汽车产业链崩溃可能使日本GDP下降1.4% 若拒绝则7月9日后日本出口企业成本将飙升35% [5] - 本田社长表示美国市场占日本出口28%份额 失去美国市场等同于"断动脉" [5] 日本经济依赖性与制约 - 日本37%液化天然气依赖美国进口 美国将此作为谈判筹码施压 [5] - 日本持有1.13万亿美元美债(2025年3月数据) 但无法用作反制手段 因抛售可能导致日本外汇储备蒸发12% 军费预算缩水 [7] - 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历史教训及维持日元汇率低于125等手段 持续对日本经济施加影响 [5] 军事与科技依赖 - 日本自卫队导弹预警完全依赖美国卫星系统 武器装备采购高度依赖美制产品 包括500枚战斧巡航导弹和F-35战斗机 [7] - 美日联合研发的无人机核心技术由美国掌控 [7] - 美国在日设有50多个军事基地 驻军5万人 日本承担75%驻军费用(2024年数据) 军事指挥权实际由美军掌握 [7]
“让狐狸进入鸡舍”,丰田汽车因低价收购遭猛批
观察者网· 2025-06-06 09:44
丰田自动织机私有化交易 - 丰田汽车联合爱信、电装和丰田通商通过要约收购丰田自动织机股份以实现私有化,四家企业将成立新控股公司推动私有化[1] - 交易总报价为4.7万亿日元(约2351亿元人民币),低于此前媒体报道的6万亿日元(约3022亿元人民币)[1] - 交易价格为每股16300日元,较当日收盘价低11%,但比私有化消息公布前股价溢价23%[3] - 市场预期价格为每股18000日元以上,独立分析师认为合理价格应为23000-24000日元[3] 股东反应与市场影响 - 股东批评报价过低并质疑价格合理性,要求提供更多报价计算细节[3] - 消息公布后丰田自动织机股价大跌12%[3] - 资产管理公司GMO批评丰田自动织机治理存在明显风险,称收购要约比预期更糟糕[3] - 分析师警告不公平价格和缺乏透明度可能阻碍日本公司治理改革进程[6] 交易结构与资金来源 - 丰田房地产出资1800亿日元,丰田汽车以无投票权优先股形式出资7000亿日元,丰田章男个人出资10亿日元[1] - 丰田汽车拥有丰田自动织机约24%股份,丰田自动织机交叉持有丰田汽车约9%股份和电装5%以上股份[5] 历史背景与行业影响 - 丰田自动织机是丰田汽车前身,两家公司保持紧密联系[5] - 交叉持股在日本企业历史悠久,曾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客户来源但导致企业缺乏转型动力[5] - 东京证券交易所2023年推动公司治理改革,丰田汽车出售价值超过3200亿日元交叉持股[6] - 分析师认为私有化仅是将交叉持股从不透明的上市公司实体转向不透明的子公司实体[6]
丰田“儿子变爹”,大众2万员工自愿离职,全球销量前二车企同时动刀
36氪· 2025-06-05 11:23
大众汽车集团重组计划 - 大众汽车集团约2万名员工将在2030年前自愿离职,作为重组计划的一部分 [1][3] - 大众汽车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沃尔夫斯堡工厂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取得进展,并以负社会责任的方式裁员 [3] - 大众品牌在德国的产能将削减超70万辆,并裁员约3.5万人,占该品牌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7] - 大众已为员工离职专项拨备9亿欧元(约合73.61亿元人民币) [7] - 大众品牌首席财务官指出公司面临过度投资、电动汽车回报太低及盈亏平衡点过高的问题 [7] - 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计划从2027年起转为仅生产电动汽车,并可能引入四天工作周 [7][9] - 燃油版高尔夫车型的生产将从德国沃尔夫斯堡转移至墨西哥 [9] - 沃尔夫斯堡工厂高尔夫产量从2015年的超过100万辆下降到2024年的30多万辆,预计2024年仅为25万辆 [11] 丰田汽车集团股权架构调整 - 丰田自动织机宣布接受以丰田汽车为中心的阵营提出的收购提案,收购金额或将达到6万亿日元(约合3000亿元人民币) [3][12] - 丰田计划设立由丰田不动产和丰田章男100%出资的控股公司,并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C)收购丰田自动织机 [16] - 丰田不动产将投资约1800亿日元(约合89.87亿元人民币),丰田章男投资10亿日元(约合0.49亿元人民币),丰田汽车投资约7000亿日元(约合349.51亿元人民币) [18] - 三菱UFJ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等日本银行将提供约2.8万亿日元(约合1399.35亿元人民币)贷款 [18] - 私有化后,丰田自动织机将取回丰田汽车持有的股份,并出售持有的丰田汽车、爱信、电装和丰田通商的股份 [18] 全球汽车产业整合趋势 - 全球销量排名前两位的大众与丰田集团几乎同时进行整合,反映传统汽车巨头在产业变革中的压力 [19] - 国内车企如长安、东风、比亚迪、吉利、上汽、广汽、蔚来、奇瑞等也在进行整合 [4] - 行业整合背后是车圈竞争加剧及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带来的冲击 [19]
金十图示:2025年06月05日(周四)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快讯· 2025-06-05 11:12
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市值排名 - 特斯拉以10695.2亿美元市值位居榜首,但单日下跌393.65亿美元 [3] - 丰田汽车以2449.63亿美元市值排名第二,单日下跌44.9亿美元 [3] - 小米汽车以1765.65亿美元市值位列第三,单日上涨3.52亿美元 [3] - 比亚迪以1543.04亿美元市值排名第四,单日下跌2.94亿美元 [3] - 法拉利以857.09亿美元市值排名第五,单日上涨9.33亿美元 [3] 市值变动 - 法拉利单日涨幅最大(+9.33亿美元),其次是起亚汽车(+8.91亿美元)和小鹏汽车(+6.77亿美元) [3][4][5] - 特斯拉单日跌幅最大(-393.65亿美元),其次是通用汽车(-13.35亿美元)和本田汽车(-10.52亿美元) [3][4] - 小米汽车、玛鲁蒂铃木、保时捷等公司市值小幅上涨 [3][4] 其他重点公司 - 梅赛德斯奔驰市值564.6亿美元,单日下跌2.72亿美元 [3] - 宝马汽车市值543.69亿美元,单日下跌2.68亿美元 [3] - 大众汽车市值534.66亿美元,单日下跌3.99亿美元 [4] - 理想汽车市值300.7亿美元,单日下跌0.51亿美元 [4] - 蔚来汽车市值78.73亿美元,单日上涨4.62亿美元 [5] 市值单位 - 所有数据以亿美元为单位,部分公司市值低于100亿美元(如日产、蔚来、Zeekr等) [4][5]
合资车企逆风局
第一财经· 2025-06-05 08:55
合资车企市场份额变化 - 2020年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份额超60%,2024年下滑至35% [2] - 新能源车普及是核心原因,2024年中国新车销量超50%可充电 [2] - 奥迪经销商华阳奥通2024年更换为AITO问界和理想汽车标志,累计售出2万辆奥迪车 [1] 合资车企经营困境 - 销量与巅峰期相比普遍腰斩,部分不足零头 [8] - 上汽大众华东区80%经销商亏损,消费者贷款通过率从100%降至80% [10] - 广汇集团等大型经销商出现危机,小型经销商破产清算 [7] 金融与供应链影响 - 汽车金融公司总资产和净利润普遍下滑,经销商批发贷款雪崩 [8] - 金融公司优惠工具失效,因车卖不动无法改善现金流 [7] - 车企裁员比例达20%,员工年终奖减半、加班常态化 [8][11] 决策机制与产品问题 - 合资车企50:50股比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疫情加剧外方认知延迟 [17] - 跨国车企不愿为中国定制车型,坚持全球化产品策略 [18] - "供应商思维"导致功能落地慢,互联网公司效率高5倍 [19] 品牌溢价与市场分化 - 法系品牌基本退出中国,现代/福特等10万元区间品牌销量惨跌 [21] - 大众/丰田高端车型销量相对稳定,但整体分化加剧 [21] - 消费者转向新能源品牌,合资车企品牌形象受损 [10] 转型与自救措施 - 奥迪采用上汽智己平台,宝马接入华为鸿蒙生态 [27] - 丰田投资50亿在华成立雷克萨斯电动车独资公司 [28] - 东风悦达起亚转向出口,2024年海外销量占比过半 [28] 行业未来展望 - 大众/丰田在15-20万元燃油车市场止跌回升 [29] - 合资车企仍保留设计、工程管理等人才优势 [29] - 全球化规模效应是跨国车企关键竞争力 [29]
GM vs. TM: How Do These Legacy Giants Stack Up in the Auto Space?
ZACKS· 2025-06-04 23:56
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格局 - 通用汽车(GM)2024年美国市场销量达270万辆 同比增长4% 丰田(TM)以233万辆紧随其后 同比增长3.7% [1] - 丰田全球销量优势显著 2024年全球销量达1080万辆 远超通用汽车的600万辆 丰田市值2550亿美元 通用仅500亿美元 [2] - 年初至今丰田股价下跌1.7% 通用下跌8% 同期汽车板块整体下跌10% [2] 通用汽车基本面分析 - 公司2025年一季度调整后EBIT预期下调至100-125亿美元 较此前137-157亿美元预期大幅缩减 并暂停43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7] - 韩国工厂供应链问题预计造成20亿美元损失 涉及占一季度销量18%的雪佛兰Trailblazer等车型 [8] - 电动汽车业务实现可变利润转正 但自由现金流预测从110-130亿美元下调至75-100亿美元 目前持有207亿美元现金 [10] - 2025年Zacks一致预期显示营收和盈利将分别同比下降5.3%和12% 过去60天EPS预期下调幅度达16-28% [11][12] 丰田汽车基本面分析 - 预计2026财年(截至2026年3月)全球销量增至1040万辆 其中混动/插混车型销量目标518万辆 [15] - 战略聚焦混动技术 RAV4车型2026年起将仅提供混动版本 同时加大氢能源商用车的投入 [16] - 2025财年股息提升至90日元/股 2026财年计划增至95日元 但预计2026财年营业利润将下降21% [14][17] - 2026财年Zacks营收预期同比增长6% EPS预期同比下降13.5% 但2027财年EPS预期上调3.55% [18][19] 两家公司战略对比 - 通用在美电动车市场占有率第二 雪佛兰成为增长最快电动品牌 但巨额投资导致现金流承压 [9][10] - 丰田采取混动优先的渐进式电动化策略 在基础设施不足的市场更具成本优势 [16] - 丰田通过规模效应和稳定分红维持投资者信心 而通用因关税和供应链问题面临更大短期压力 [17][20]
日系车企以中国专属车型寻求突围
36氪· 2025-06-04 20:13
日本车企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表现 - 日本车企自2022年起加速开发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电动车,相关产品于2025年陆续上市 [1] - 丰田和日产推出的新款电动车订单表现亮眼,丰田4月新车销量同比增长21%至14.28万辆,连续3个月增长 [1][3] - 日产新款纯电轿车N7截至5月15日订单达1万辆,带动来店客流量回升,4月销量为1月以来最高水平 [1][4] 丰田电动车销售情况 - 丰田新款纯电动SUV bZ3X在4月新能源SUV销量排行榜中跃居外资品牌前列 [1] - bZ3X截至4月底交付量约1万辆,推动丰田4月EV销量同比增长84%至9400辆 [3] - bZ3X起售价10.98万元人民币,较此前车型bZ4X(17.98万元)和bZ3(16.98万元)大幅降低 [4] 日产电动车销售情况 - 日产N7配备AI优化按摩座椅和车载冰箱,起售价11.99万元人民币 [4] - 日产彻底改变传统开发流程,由中国合资公司主导整车设计、研发和零部件选择 [4] 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挑战 - 日系三大车企2024年中国新车总销量330万辆,较2021年减少30%,市场份额从20.6%降至11.2% [5] - 本田EV品牌"烨"S7因定价偏高被迫降价6万元,4月在华销量同比下滑40% [5] - 丰田bZ3X4月销量在外资品牌中表现优异,但在中国品牌同类车型中仅排名第20 [6] 日本车企未来策略 - 丰田计划推出采用华为驾驶舱技术的EV bZ7,日产和本田也将推出后续车型 [6] - 日本车企需更精准把握功能配置与定价策略,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6]
中国车企到底有没有“恒大”?
商业洞察· 2025-06-04 17:25
核心观点 - 中国车企整体财务状况优于国际车企,不存在"恒大化"风险 [3][4][11][15][31] - 行业商业模式差异决定房企与车企资金流向本质不同,车企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而非高杠杆扩张 [4][25][26][30] - 部分销量靠后车企存在高资产负债率(如奇瑞89%、蔚来/赛力斯超80%)及长账期(小鹏/东风/长安超200天)等局部风险 [10][22][23] 财务表现 盈利水平 - 比亚迪日均净赚超1亿元,净利润规模相当于吉利/长城/理想/长安四家总和 [6] - 上汽集团净利润16.66亿元同比暴跌88.2% [6] - 新势力中仅理想(80.32亿元,同比-31.9%)和赛力斯(净利润增速342.72%)实现盈利 [7] 负债结构 - 车企有息负债普遍低于30%(比亚迪6.9%/吉利2.9%/上汽21.9%),远低于恒大70%的水平 [15] - 国际车企有息负债更高:现代汽车70%/丰田&通用超60% [15] - 经营性负债高企:零跑/小鹏/一汽解放应付账款占比超55%,远超国际车企(大众仅9.17%) [17][19] 运营指标 销量表现 - 2024年销量前三:比亚迪427.2万辆(+41.3%)、上汽401.3万辆(-20.1%)、吉利333.7万辆(+22%) [8][9] - 新势力增速亮眼:赛力斯+182.8%/零跑+103.7%/蔚来+38.7% [8][9] 研发投入 - 前十车企2024年研发投入总计1082.58亿元,比亚迪以532亿元(占营收6.8%)断层领先 [26][27][29] - 新势力研发占比显著更高:蔚来19.8%/小鹏15.8%/零跑9% [29] - 赛力斯研发费用增速达229.2%,零跑增速50.9% [27] 供应链管理 - 国内车企平均账期120天以上,远超国际车企60-90天标准 [22][23] - 账期极端案例:小鹏/东风/长安超200天,广汽108天为最低 [22] - 比亚迪/吉利账期127-130天属行业较短水平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