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版的湊湊和海底捞,同人不同命
36氪· 2025-04-07 19:57
文章核心观点 火锅行业“以价换量”成共识,海底捞和呷哺集团降价呈现不同结果,呷哺集团多项核心经营指标下滑致亏损扩大,海底捞通过降本增效和多品牌发展取得较好业绩,呷哺集团正努力自我纠偏,未来发展有待摸索 [2][11][28] 分组1:降价未换来量 - 火锅行业消费降级,同行降价使呷哺集团跟进,去年实施十年来最大力度和规模降价,呷哺呷哺人均消费降至54.8元,湊湊客单价降至123.5元 [3][4] - 降价初期有效果,去年8月呷哺呷哺营业额、利润和客流量同比增长10%,部分地区客流量增长近20%,但全年业绩显示翻台率不升反降,呷哺呷哺和湊湊同店销售额分别下降23%和32% [7] - 2024年呷哺集团累计闭店219家,呷哺呷哺和湊湊收入分别同比减少13%和26.5%,湊湊净亏损大幅上涨260.20%至3.5亿,成集团亏损主要原因 [8][10] 分组2:不只是降价 - 2024年海底捞营收、净利润和核心经营利润同比上升,虽下半年营收下滑但归母净利润增长,靠降本增效和多品牌发展取得成效 [11][12] - 海底捞通过关闭低效门店、优化成本结构降低成本,启动“红石榴计划”孵化多品牌创新,其他餐厅收入和外卖业务营收同比增幅分别达39.6%和超20% [14][15][17] - 呷哺集团有降本能力,采购占销售比和成本率下降,但缺“赚钱”能力 [17] 分组3:自我纠偏 - 呷哺集团高端化转型后受市场消费趋势冲击,湊湊和趁烧业绩不佳,2024年湊湊餐厅数量负增长且闭店数最多 [18][19] - 呷哺集团采取降价和不同扩店策略自我纠偏,湊湊上海推出低价套餐,呷哺呷哺规划2025年开业不低于95间餐厅,湊湊谨慎开店 [21][22][24] - 2025年头两个月呷哺集团通过费用管控盈利增加,集团有会员基础,未来发展需自我摸索 [26][27][28]
烘焙“速生速死”魔咒下,海底捞跳“火坑”?
36氪· 2025-04-07 19:57
文章核心观点 烘焙赛道新玩家不断涌入,但行业更新换代快,老牌面包品牌面临中年危机,新网红品牌虽发展迅速但生命周期短,各品牌需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1][6][11][13] 海底捞跨界烘焙 - 海底捞将于“五一”前在杭州西湖银泰开“SHUA BAKERY”面包店首店,目前门店正在装修 [1] - 海底捞为鼓励内部创新推出“红石榴计划”,已孵化11个餐饮子品牌 [1] - 2024年海底捞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净利润47.00亿元,同比增长4.6%;核心经营利润62.30亿元,同比上升18.7%,业绩增速放缓 [1] - 截至2024年12月,烘焙赛道新增门店10.3万家,关店9.5万家,净增8000家 [1] 新网红品牌涌现 - 黄油年糕成烘焙行业单品新晋顶流,泸溪河黄油年糕上市43天累计售出2000万个,平均每日售出近50万个 [2] - 来自武汉的“UH祐禾”、南京的One Bagel一个贝果、济南的“石头先生的烤炉”等高端面包品牌进驻北京商圈成新晋排队王 [2] - 网红品牌主打现烤现卖,颜值高,招牌产品售价20 - 40元,门店人满为患 [3] - 祐禾全国门店100多家且全为直营店,对标BC,产品毛利50% - 60%,烘焙行业一般毛利至少50%以上 [3] - 一个贝果全国开200多家连锁门店,开放加盟,产品毛利润达75%,刨除成本净利润约45% [4][5] 老网红跌落神坛 - 原麦山丘曾是高端面包代表,2015年13家门店月流水百万,西单门店月营业额300万,2017年获B轮融资,年流水过亿 [6] - 现原麦山丘用户流失严重,销售额下降约三分之一,门店数量停滞,部分商圈门店闭店,早餐店关门 [6][7] - 原麦山丘被质疑用冷冻预制面团,且美团小象超市有低价“买一送一”活动 [7] - 爸爸糖2024年前销量不错,现销售额接近腰斩,全国400多家门店,主要靠加盟 [7][8] - 爸爸糖认为烘焙行业竞争大,产品同质化严重,面包定价高,用户购买力不足 [8] 烘焙赛道“围城” - 2024年桃李面包营收60.87亿元,同比下降9.93%,净利润连续四年下滑,销量少卖4万吨 [9][10] - 克莉丝汀去年底退市,巅峰时全国超1000家门店,最后全部关停 [10] - 爸爸糖调整战略,有常规门店和社区型门店,推小克重面包和季节新品 [11] - 新网红品牌发展思路是爆品逻辑、爆发式增长,快速更换品牌抢占市场 [11] - 咖啡、奶茶等新茶饮品牌“茶饮 + 烘焙”模式抢夺高端烘焙顾客群 [12] - 2元面包店除低价面包外,增加高客单价蛋糕产品,对高端烘焙形成围剿 [12] - 2024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3360亿元,行业更新换代频率高 [12][13]
绿叶制药(02186):抗抑郁1类创新药若欣林®在中国澳门获批上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4-07 19:11
文章核心观点 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若欣林®获中国澳门上市批准,其疗效和安全性获认可,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1][2] 公司动态 - 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若欣林®获中国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 [1] - 若欣林®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化药1类创新药 [1] - 若欣林®自2022年11月在中国内地获批上市,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内地增长最快的抗抑郁新药之一,累计服务超3万名患者 [2] - 2024年底,若欣林®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 [2] - 若欣林®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2] 产品特性 - 临床前研究显示,若欣林®对5 -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有再摄取抑制作用,PET/CT研究证实其可与大鼠和健康受试者脑内DA转运体结合 [1] - 3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若欣林®能全面、稳定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 [1] 行业现状 - 抑郁症伴随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过往抗抑郁药存在明显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 [2] - 大多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仍有残留症状,包括焦虑、认知损害、疲劳、快感缺失等,严重损害社会功能,加快抑郁症再次复发 [2] - 过往抗抑郁药易引发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情感迟钝、嗜睡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导致预后差 [2]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53.73亿 超预期关税冲击港股市场 北水逢低抢筹小米(01810)、腾讯(00700)
智通财经网· 2025-04-07 18:12
文章核心观点 4月7日港股市场北水成交净买入153.73亿港元 ,介绍了北水净买入和净卖出最多的个股 ,并对部分个股获净买入或净卖出的消息面情况进行说明 [1] 北水成交情况 - 4月7日北水成交净买入153.73亿港元 ,其中港股通(沪)成交净买入91.71亿港元 ,港股通(深)成交净买入62.02亿港元 [1] - 北水净买入最多的个股是小米集团 - W、腾讯、中国移动 ,净卖出最多的个股是阿里巴巴 - W、小鹏汽车 - W、信达生物 [1] 个股资金流向及消息面 净买入个股 - 小米集团 - W获净买入154.38亿港元 ,港股通(深)净买入25.34亿港元 ;大和研报称其基本面良好 ,股价下跌是买入机会 ,智能手机未来或获更多市占率 ,IoT业务有成长空间 ,电动车市场将持续增长 [2][4] - 腾讯获净买入19.36亿港元 ;中信建投表示数字游戏不受美国关税影响 ,国内游戏内生需求强劲 ,1 - 2月单月增速分别为28%、12% ,1 - 3月国产版号数量同比增长10%左右 [2][5] - 中国移动获净买入11.64亿港元 ;全年营业收入达10408亿元 ,同比增长3.1% ,归母净利润1384亿元 ,同比增长5.0% ,2024年起三年内现金分配利润逐步提升至当年股东应占净利润的75%以上 [2][5] - 中芯国际获净买入9.64亿港元 ;日本升级半导体制裁范围将倒逼国产替代提速 ,中国进口关税加征利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 [2][6] - 泡泡玛特获净买入5.84亿港元 ;里昂看好其强大定价能力和灵活成本结构 ,摩根士丹利认为其在美国市场有能力加价减轻关税影响 [2][6] - 中海油获净买入11.47亿港元 [8] - 美团 - W获净买入5.53亿港元 [8] 净卖出个股 - 阿里巴巴 - W遭净卖出19.47亿港元 ;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幅度超预期 ,取消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寄往美国小型包裹的关税豁免 ,阿里云业务预计未来三年资本开支超越过去十年总和 [2][7][8] - 小鹏汽车 - W遭净卖出8.94亿港元 [8] - 信达生物遭净卖出4.21亿港元 ;美国禁止中国等国家机构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 ,中信建投认为关税政策对医药产业链影响复杂且有变数 ,看好暂不受关税影响的创新药行业 [2][6]
恒隆地产携手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 探索行业绿色发展前景
经济网· 2025-04-07 17:56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日恒隆地产与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论坛及研究中心15周年庆活动,回顾合作成果,探讨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减碳等问题 [1] 恒隆与清华合作成果 - 研究中心成立15年成行业标杆智库,发表逾500篇高质量文章,为房地产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行业实践提供参考,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影响深远 [1] - 恒隆自2010年向清华累计捐赠3300万元,支持研究中心学术发展与实践创新 [1] - 研究中心举办90余场研讨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2023年4月双方宣布深化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并每年举办论坛发布成果 [1] 研究中心发展期望 - 研究中心秉持产学研融合理念,依托清华多学科优势引领行业创新,学术影响力居行业前列 [2] - 希望研究中心瞄准“双碳”目标,满足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 行业现状与恒隆减排目标 - 房地产行业处于从增量扩张向存量运营转型阶段,碳中和目标带来绿色发展挑战与机遇,两会提出推动建设“好房子” [3] - 恒隆分享减排讨论文件,阐述八项核心行动,力求2050年前全面实现净零排放,以2023年近100万吨排放量为起点,2050年降至10万吨以下,新建筑规模及建材碳排放强度是减排关键 [3] 圆桌论坛情况 - 两场圆桌论坛分别以“房地产发展新趋势”和“房地产业减碳与建筑绿色发展”为主题,探讨行业未来方向 [4] - “房地产发展新趋势”聚焦转型路径,探讨新市民住房等问题解决方案;“房地产业减碳与建筑绿色发展”分析绿色建筑技术等 [4] - 论坛吸引多位知名专家参与,分享经验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4]
国富量子(00290.HK)艺术品拍卖业务开启全球资产配置新纪元
搜狐网· 2025-04-07 17:27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全球贸易壁垒高筑背景下,港股上市公司国富量子启动艺术品及收藏品拍卖业务,以科技与文化金融融合开辟资产配置新通道,凭借量子科技等优势有望成为连接内地存量资产与国际流动资本的枢纽,重新定义香港在全球贸易变局中的角色 [1][7] 破局全球贸易困局,锚定文化资产新赛道 - 国富量子发展艺术品及收藏品拍卖业务,顺应时势捕捉非实物资产价值重构机遇 [2] - “国富量子迎春拍卖会”上10件(类)拍品100%成交,验证市场对稀缺文化资产的追捧,体现公司运营能力 [2] - 公司战略投资的数字资产平台RTree Finance为拍卖业务注入区块链与Web 3.0技术基因,“科技 + 文化”融合使业务有冲击亚洲一线拍卖机构的潜力 [3] 量子科技筑基,重构资产拍卖安全边界 - 国富量子凭借量子科技战略布局,为艺术品收藏品居间业务构筑技术护城河,未来或与夸密量子合作提供加密保护 [4] - “艺术品 + 量子科技 + 区块链”技术融合实现全链路溯源存证、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动态风险防控 [4] - 若技术融合落地,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安全保障,使公司有潜力成为香港建设“国际文物交易中心”的核心基础设施 [5] - 公司拥有相关牌照和业务资质,拍卖业务未来可能向跨境股权拍卖、跨境不良资产处置等万亿级市场延伸 [5][6] 展望:以香港为支点,撬动全球资产配置新范式 - 国富量子艺术品收藏品拍卖业务是资本、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范式革命,跨越物理与数字边界的资产交易新生态已成型 [7] - 若股权拍卖与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落地,公司有望成为连接内地存量资产与国际流动资本的超级枢纽,重新定义香港在全球贸易变局中的角色 [7]
港股收盘 | 恒指收跌13.22%失守两万关 医药、消费电子领跌 十月稻田逆势升28%
智通财经· 2025-04-07 16:53
文章核心观点 - 贸易战升级冲击全球股市,港股三大指数集体暴跌,不过中期视角下港股相对收益空间仍存;各热门板块和异动股受贸易战及相关政策影响,表现分化 [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跌13.22%或3021.51点,报19828.30点,全日成交额放大至6208.98亿港元;恒生国企指数跌13.75%,报7262.72点;恒生科技指数跌17.16%,报4401.51点 [1] - 华泰证券认为特朗普超预期关税政策短期或影响港股市场表现,但中期视角下港股相对收益空间仍存,原因包括国内基本面改善、港股结构对关税敏感度低、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1] 蓝筹股表现 - 小米集团 - W大幅下挫,跌20.59%,报36.45港元,成交额408.85亿港元,拖累恒指275.67点;大和认为其基本面良好,股价下跌是买入机会 [2] - 比亚迪电子、舜宇光学科技、信义光能、阿里巴巴 - W等蓝筹股均下跌,分别拖累恒指不同点数 [2] 热门板块表现 大型科技股 - 大型科技股全线重挫,小米跌超20%,阿里巴巴跌近18%,腾讯跌超12% [3] 医药股 - 医药股跌幅居前,德琪医药 - B、和铂医药 - B、和黄医药、信达生物等均有不同程度下跌 [3] - 美国禁止中国访问NIH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中信建投认为关税政策对医药产业链影响复杂,看好暂不受关税影响的创新药行业,长期看好出海带来的增量机会 [4] 苹果概念股 - 苹果概念股再度重挫,高伟电子、比亚迪电子、舜宇光学、丘钛科技等均下跌 [4] -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重创苹果公司供应链,苹果股价累计下跌,加征关税将使苹果每年增加约85亿美元成本 [5] 汽车产业链 - 汽车产业链延续跌势,小鹏汽车 - W、理想汽车 - W、耐世特、敏实集团等均下跌 [6] - 特朗普政府将对境外生产汽车和零部件征关税,华福证券认为将冲击全球汽车产业产供链,中国汽车进军海外需加速本土化布局 [7] 石油股 - 石油股大幅下挫,中海油服、中石油、中海油、昆仑能源等均下跌 [7] - 美国原油期货价格跌破60美元/桶关口,欧佩克 + 推进增产计划令油价施压,高盛表示油价预估仍有下调风险 [8] 有色股 - 有色股全线走低,洛阳钼业、中国铝业、江西铜业股份、紫金矿业等均下跌 [8] - 全球贸易摩擦升级致大宗商品暴跌,东吴证券认为对等关税提升经济下行担忧,工业金属价格短期走势偏弱 [9] 热门异动股表现 十月稻田 - 十月稻田逆势大涨超28%,报7.83港元;财通证券认为关税反制或推粮价上行,太平洋证券认为贸易加征关税或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10] 金力永磁 - 金力永磁午后跳水,早盘一度涨超13%,收盘跌23.68%,报10.7港元;天风证券认为稀土价格中枢提升,要重视板块“战略性机会”,磁材将受益产业投资机会 [11]
GIBO上市在即 中达集团控股AI布局进入收获期
证券日报网· 2025-04-07 16:48
文章核心观点 Bukit Jalil Global Acquisition 1 Ltd.与GIBO Holdings Limited业务合并进入最终阶段,合并后公司将在纳斯达克上市,折射出中达集团控股在AI领域的深度布局与投资远见,其AI资产组合引发市场对估值体系重估,有望在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1][2][3] 业务合并情况 - Bukit Jalil Global Acquisition 1 Ltd.宣布与GIBO Holdings Limited业务合并进入最终阶段,预计4月7日前后完成合并,合并后公司将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估值达82.8亿美元 [1] GIBO公司情况 - GIBO自2019年成立,专注AIGC技术研发与应用,核心技术覆盖AI脚本生成、智能语音合成及图像修复,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2] - GIBO年增长率超300%,已成为全球故事讲述者与内容生产者重要合作伙伴 [2] - GIBO通过与Bukit Jalil的SPAC合并上市,将加速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扩张 [2] - GIBO推出的AI工具链能降低内容生产成本,突破传统创作创意边界,契合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爆发式增长需求 [2] 中达集团控股情况 - 中达集团控股近年通过“财务优化+科技投资”双轮驱动战略向高成长赛道转型 [2] - 中达集团控股持有GIBO股份,深度参与其媒体关系管理与内容生态建设,是GIBO全球化战略重要推手 [2] - 中达集团控股已布局英伟达、特斯拉等科技巨头,计划在AI领域进一步扩大投资,2024年业绩公告表示未来聚焦AI技术及相关领域 [2] - 随着GIBO估值逐步兑现,中达集团控股股权投资业务有望成为业绩增长核心引擎 [2] - 中达集团控股宣布4月9日召开董事会审议特别股息方案,彰显公司财务稳健性,为股东提供短期回报预期 [3] - 中达集团控股3月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近200%,成交量放大逾十倍,反映资金对其AI战略高度认可 [3] - GIBO上市带来的资本增值、特别股息催化效应及中达集团控股在AI领域持续布局,将形成长期价值支撑 [3]
碧桂园境内债务重组迎进展,涉债券本金124.17亿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07 16:47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房企在债务重组及企业重整自救方面动作不断,碧桂园境内债务重组有新进展,但境外清盘呈请聆讯延期,此外融创、远洋、世茂等房企也有相关进展 [1][2] 碧桂园债务重组情况 - 4月7日碧桂园旗下至少8只境内债券调整兑付方案议案获债权人通过,涉及本金额124.17亿元 [1] - 7只债券发行主体为碧桂园旗下的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重点工作以保交楼为主,下半年保交房和保主体并重,保主体涉及境内外债务重组 [1] - 截至2024年末碧桂园总借贷约2535亿元,境外债务占比约42% [1] - 有债权人对碧桂园提起清盘呈请,香港法院将聆讯日期延期至5月19日 [1] 行业其他房企进展 - 融创境内债二次重组成功 [2] - 远洋境外债重组获香港法院和英格兰法院批准 [2] - 世茂集团境外债重组获香港法院批准 [2]
港股收评:恒指蒸发逾3000点,科技股、金融股全线下杀,十月稻田逆市大涨近29%
格隆汇· 2025-04-07 16:46
文章核心观点 4月7日美国“对等关税”影响发酵致全球金融市场下跌,恒生指数等大幅下挫,多行业和公司股价下跌,仅农业股部分逆势上涨,中期港股仍有相对收益空间 [1][17] 市场表现 指数表现 - 恒生指数重挫超3000点,跌幅13.22%,国企指数跌13.75%,恒生科技指数暴跌17.16% [1] 行业表现 - 大型科技股、大金融股、中字头股、苹果概念股、稀土概念股、生物医药股、汽车股、光伏股、黄金股、餐饮股等集体下挫,农业股部分逆势上涨 [3] - 银行、线上零售商、电讯服务等多个行业板块下跌,跌幅在3.99%-21.65%之间 [4] 公司表现 - 大型科技股中,小米大跌超20%,阿里巴巴大跌近18%,京东、美团、腾讯皆重挫 [3][5] - 中资券商股飘绿,中金公司跌超20%,中国银河、中信建投等跌超19% [6] - 保险股普跌,中国太平、众安在线、中国太保跌超17% [7] - 稀土概念股午后下跌,金力永磁跌23.68%,中国稀土跌3.75% [8] - 苹果概念股跌幅明显,高伟电子跌超32%,伟仕佳杰跌超25% [9] - 生物技术股走低,加科思 - B、来凯医药 - B跌超29% [10] - 半导体板块普跌,英诺赛科、宏光半导体跌超23% [11] - 汽车股集体下挫,零跑汽车大跌24.62%,吉利汽车、小鹏汽车跌超20% [12] - 黄金及贵金属板块表现低迷,中国白银集团、坛金矿业跌超16% [14] - 农业股逆市飘红,十月稻田涨超28% [15] 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净买入153.73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91.71亿港元,港股通(深)净买入62.02亿港元 [15] 后市展望 中期视角 - 港股相对收益空间仍存,原因包括基本面国内3月PMI连续扩张等、港股结构企业盈利对关税敏感度低、资金面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17] 操作建议 - 配置存在政策逆周期调节预期的内需消费板块、盈利预期抬升明显的港股硬科技、南向持仓占比高的红利方向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