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城中国:进击的品质龙头,聚焦核心城市群发展
华福证券· 2024-12-19 08:5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绿城中国获得"买入"评级,这是首次覆盖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绿城中国背靠央企股东,老牌房企口碑优质;聚焦核心城市,优质土储充足;自投业务高周转高去化,销售排名逆势提升;代建业务稳居龙头,可售货值储备充足;债务结构合理健康,融资成本持续降低,预计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宽松政策效应逐步传导的背景下,绿城中国可以占领行业修复先机 [3] 基本数据 - 日期:2024-12-18 - 收盘价:9.34 港元 - 总股本/流通股本:2,534.27百万股 - 流通市值:23,670.08百万港元 - 每股净资产:15.92港元 - 资产负债率:79.70% - 一年内最高/最低价:11.72/4.94港元 [1] 财务数据和估值 - 主营收入:2022年127,153百万元,2023年131,383百万元,2024年预计135,207百万元,2025年预计139,549百万元,2026年预计142,004百万元 - 增长率:2022年27%,2023年3%,2024年预计3%,2025年预计3%,2026年预计2% - 归母净利润:2022年2,584百万元,2023年3,092百万元,2024年预计2,772百万元,2025年预计3,122百万元,2026年预计3,662百万元 - 增长率:2022年-21%,2023年20%,2024年预计-10%,2025年预计13%,2026年预计17% - EPS:2022年1.02元/股,2023年1.22元/股,2024年预计1.09元/股,2025年预计1.23元/股,2026年预计1.44元/股 - 市盈率(P/E):2022年8.5,2023年7.1,2024年预计7.9,2025年预计7.0,2026年预计6.0 - 市净率(P/B):2022年0.6,2023年0.6,2024年预计0.6,2025年预计0.6,2026年预计0.5 [1] 投资要点 - 央企基因品质标杆,经营稳健韧性十足。公司于1995年成立于杭州,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地产开发品质标杆。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314亿元,同比增长3.3%;扣除优先股股利的归母净利润30.9亿元,同比增长19.6% [1] 深耕核心高线城市,销售排名逆势攀升 - 深耕核心高线城市,2020年来一二线可售货值占比均位于70%以上,2024H1提升至79%。2023年自投项目销售均价达28334元/m²,高于核心城市平均水平。销售转化率与首开去化率维持高水平,2023年公司新增货值销售转化率为39%,相较于2020年提升24pct,2023年公司首开去化率高达82%,为近五年新高。销售排名攀升,在地产行业下行周期中,公司全口径、自投、权益销售排名逆势攀升,2024H1全口径、自投、权益排名分别提升至3/6/6 [2] 代建业务行业龙头,可售货值储备充足 - 公司控股子公司绿城管理控股为中国代建行业第一股,凭借先发优势与良好口碑,连续八年市占率超过20%,行业中稳居龙头。2023年绿城管理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亿元、9.7亿元,增速分别为24.3%、30.8%,销售净利率29.7%。绿城管理代建业务中商业代建占比提升,可售货值储备充足,为公司利润增长提供动力 [2] 财务稳健结构健康,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 公司财务水平健康,2024年中报扣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现金短债比分别为69.2%、67.2%、2.1。债务结构优化,2024H1一年内到期债务占比23.8%,连续三年小于25%。累计回购公司债券22.6亿元,债券收益率稳中有降;2024H1完成境外债务置换8.17亿美元,保持境外融资渠道通畅。自引入中交集团后,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2024H1降至4.0% [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352/1395/142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7.72/31.22/36.62亿元,对应PE为7.9/7.0/6.0。由于绿城中国背靠央企股东,老牌房企口碑优质;聚焦核心城市,优质土储充足;自投业务高周转高去化,销售排名逆势提升;代建业务稳居龙头,可售货值储备充足;债务结构合理健康,融资成本持续降低,预计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宽松政策效应逐步传导的背景下,绿城中国可以占领行业修复先机,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3]
巨子生物:骨修复材料获批三类械,生物医用材料“攻下一城”
国金证券· 2024-12-18 19: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巨子生物 (02367.HK) 维持“买入”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的骨修复材料获批三类医疗器械,符合此前招股书24Q4拿证预期,适应症为牙颌骨、牙槽骨缺损填充和修复,具有快速塑形、引导骨再生的高效修复作用,成分包括羟基磷灰石颗粒和大分子多糖 [3] - 基于胶原蛋白的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从17年的10亿元增长至21年的32亿元,复合增速33.5%,预计27年将达到199亿元,22-27年复合增速35.1% [3] - 羟基磷灰石在医美领域的合规应用前景广阔,主要用于骨缺损填充和软组织注射填充,具有刺激胶原再生、收紧提升的功效,效果持续周期更长,国内尚无合规三类证,但已有多个产品在推进中 [3] - 预计24-26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0.9/25.5/30.6亿元,同比增长43%/22%/2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24.6/29.7亿元,同比增长38%/23%/21%,对应PE为25/20/17倍,维持“买入”评级 [4] 事件简评 - 国家药监局12月17日官网公示,巨子生物骨修复材料获批三类医疗器械,适应症为牙颌骨、牙槽骨缺损填充和修复,成分包括羟基磷灰石颗粒和大分子多糖,具有快速塑形、引导骨再生的高效修复作用 [3] 事件点评 - 严肃医疗领域:基于胶原蛋白的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从17年的10亿元增长至21年的32亿元,复合增速33.5%,预计27年将达到199亿元,22-27年复合增速35.1% [3] - 羟基磷灰石在医美领域的合规应用前景广阔,主要用于骨缺损填充和软组织注射填充,具有刺激胶原再生、收紧提升的功效,效果持续周期更长,国内尚无合规三类证,但已有多个产品在推进中 [3]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 预计24-26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0.9/25.5/30.6亿元,同比增长43%/22%/2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24.6/29.7亿元,同比增长38%/23%/21%,对应PE为25/20/17倍,维持“买入”评级 [4] 主要财务指标 - 2022-2026年营业收入预计分别为2364/3524/5363/6862/8419百万元,同比增长52.3%/49.0%/52.1%/27.9%/22.7% [4] - 2022-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1002/1452/2001/2463/2970百万元,同比增长21.0%/44.8%/37.8%/23.1%/20.6% [4] - 2022-2026年摊薄每股收益预计分别为0.97/1.41/1.95/2.40/2.89元 [4] 羟基磷灰石及人工骨相关布局 - 巨子生物:骨修复材料获批三类医疗器械,适应症为牙颌骨、牙槽骨缺损填充和修复,成分包括羟基磷灰石颗粒和大分子多糖 [7] - 丸美生物:投资了以改性羟基磷灰石材料为核心的摩漾生物 [7] - 昊海生科:海魅·云境产品核心成分为活性多孔CaHA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 [7] - 华熙生物:子公司益而康生物主营胶原蛋白海绵、人工骨产品 [7] - 奥精医疗:国产人工骨修复材料龙头,基于不同适应症获批三张三类医疗器械证 [7] - 摩漾生物:以改性羟基磷灰石材料为核心,羟基磷酸钙面部填充剂产品预计25年初获批三类医疗器械 [7]
绿叶制药:首次覆盖报告:核心产品需求稳定,多款新药将逐步兑现
中泰国际证券· 2024-12-18 19:24
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并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2.90港元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绿叶制药是一家拥有广阔销售网络的著名药企,产品线不断扩张,核心产品需求稳定,多款新药将逐步兑现 [1] - 预计2023-26E收入CAGR为7.2%,股东净利润CAGR为18.9% [5] 中枢神经业务收入稳健增长 - 中枢神经药包括精神分裂症药物思瑞康、阿尔兹海默症等的贴剂、抑郁症药物若欣林等,预计2023-26ECAGR为13.2% [2] - 思瑞康销售收入将基本保持稳定,预计2024-26E销售收入将基本维持平稳 [32] - 利斯的明贴剂业务预计2024-26E收入CAGR达28.1% [2] - 若欣林预计2023-26E销售收入CAGR为60.8% [28] 肿瘤与心血管业务收入下半年起将逐步回暖 - 肿瘤药包括力朴素、百拓维、赞必佳等,预计2024年上半年肿瘤药收入环比下降约两成,但三季度销售温和回升 [2] - 心血管业务血脂康上半年受同类产品小林制药红曲保健品质量问题的影响,但日本已声明为小林旗下工厂问题,血脂康销售有望回升 [2] - 欧开销售收入有望维持较快增长,预计2023-26E销售收入CAGR为23.2% [58] 消化代谢业务收入2025年起收入重拾增长 - 消化代谢系统药物现有上市时间较长,大幅增长可能性不高,但重磅糖尿病药度拉糖肽与阿柏西普2025年有望获批,该板块2025年起有望重拾增长 [2] - 度拉糖肽在中国市场销售需求广阔,公司产品如能获批先发优势强大 [60] 2024年股东净利润将显著提升 - 预计2024-26E股东净利润将同比增加50.9%、4.6%、6.5% [5] - 公司上半年将销售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从40.1%缩减至30.9%,预计短期维持稳定 [5]
毛戈平:深度报告:高端美妆品牌,品类延展可期
中邮证券· 2024-12-18 17:56
投资评级 - 股票投资评级:买入,首次覆盖 [1] 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为本土领先高端美妆品牌,主品牌MAOGEPING收入占比超过95%,覆盖彩妆及护肤,23年护肤品占比提升至40% [4] - 创始人IP、体验式营销、卓越产品口碑打造护城河,会员忠诚度高,风尚会员复购率超过80% [4] - 产品延展可期,线下单柜产出提升+线上发力驱动份额提升,未来增长驱动力来自线下扩柜台和线上平台渗透率提升 [4] - 预计24年-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亿元/12.0亿元/15.4亿元,分别+37%/33%/28%,对应PE分别为29倍/22倍/17倍 [4] 公司概况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成立于2000年,创始人毛戈平先生及配偶上市前持股比例为57.26%,家族+高管上市前持股比例达94.55% [4] - 23年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9亿元、6.6亿元,3年复合增速均超过35%,维持20%左右净利率 [4] - 24H1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同增41%至19.7亿元/4.9亿元 [4] - 公司主品牌MAOGEPING定位较高端,以彩妆切入,兼顾护肤品,通过百货专柜及电商触达用户 [10]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毛戈平、汪立群夫妇,上市前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公司57.26%股份 [12] 财务分析 - 23年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润为28.9亿元、6.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7.8%、88.0%,21-23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5.3%、41.4% [21] - 24H1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7亿元、4.9亿元,均同增41.0% [21] - 23年公司毛利率、归母净利率分别为84.8%、23.0%,分别同比提升1.0pct、3.8pct [21] - 24H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84.9%/24.9%,保持高位 [21] - 23年/24H1公司ROE分别为49%/38%,维持较高水平 [27] 业务分析 - 23年公司彩妆、护肤、化妆技术培训及相关收入分别为16.2亿元/11.6亿元/1.0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56%/40%/4% [30] - 23年公司产品销售1332万件,21-23年复合增速为27%,均价为209元 [31] - 彩妆23年销量为972万件,21-23年复合增速为19%,均价为167元 [31] - 护肤品23年销量为360万件,21-23年复合增速为60%,均价为322元 [31] - 24H1线上占比提升至47%,线下、线上24H1收入占比分别达49%/47% [52] - 23年线下、电商收入分别为16亿/12亿元,占比分别为56%/41%,21-23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9%/49% [52] 行业分析 - 23年我国彩妆市场规模618亿元,yoy+11%,占比化妆品大盘11% [70] - 23年中国人均彩妆消费为42.6元,同期西欧、日本、韩国、美国分别为352元、414元、669元、881元 [70] - 23年彩妆中面部底妆/唇妆/眼妆/其他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49%/30%/15%/7% [74] - 23年彩妆线上/线下渠道占比分别为64%/36%,18年-23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3%/-5% [78] - 23年高端/大众彩妆占比分别为40.3%/59.7%,18年-23年复合增速分别为6.4%/3.6% [78] 竞争优势 - 创始人毛戈平先生在彩妆领域享誉盛名,核心高管团队结构稳定 [18] - 线下体验式营销引流,为用户打造专属妆容,会员设计机制提升进店频率及转化 [4] - 与一线大牌供应链同源,创始人严控品质,产品力有保障 [4] - 会员忠诚度高,风尚会员复购率超过80%,贡献线下80%以上收入 [4] 成长看点 - 线下稳步扩柜台,国内保持新增约30个/年,柜台成熟+产品丰富驱动单柜产出提升 [4] - 线上天猫/抖音等平台发力渗透率仍具提升空间,有望保持高增长 [4] - 维持光影类产品优势,粉底/气垫等高复购底妆有望打造大单品 [4] - 面膜爆品之外,核心会员转化驱动护肤品增长 [4]
巨子生物:首个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前景可期
华泰证券· 2024-12-18 17: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为港币73.96元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获得首个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为骨修复材料,另一款III类医疗器械“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医疗器械,进入优先审批通道,产品上市时间有望缩短。预计用于眼部细纹填充的医美产品有望于25Q1获批,可能为公司医美领域III类首证。参考锦波生物、爱美客的业绩,后续产品若获批可能带来较大业绩增量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获批骨修复材料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 巨子生物获得骨修复材料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针对牙颌骨、牙槽骨缺损填充和修复需求,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颗粒,有机成分为大分子多糖(骨粉)。2021年中国口腔修复膜市场规模约为26.7亿元,骨粉市场规模约为66.8亿元 [2] 另一款颈纹产品近期已进入优先审批绿色通道 - 巨子生物的“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用于颈纹)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医疗器械,符合优先审批条件,药监局将全环节加快审评审批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3] Q4公司基本面成长势头良好,龙头优势明显 - 10-11月淘系可复美GMV7.4亿元/yoy69%,可丽金GMV1.6亿元/yoy61%;抖音可复美GMV7.7亿元/yoy172%,可丽金GMV1.1亿元(VS23年同期仅0.15亿元);淘系+抖音可复美GMV15.1亿元/yoy110%,可丽金淘系+抖音GMV2.7亿元/yoy227% [4] 获批的骨修复材料销售节奏尚未明朗,暂维持盈利预测 - 预计24-26年归母净利润至19.98/25.10/30.78亿元,可比公司Wind一致盈利预测25PE均值26倍,考虑医美产品若获批可能有较大业绩释放潜力,给予25年28倍PE,目标价港币73.96元 [5] 公司财务数据 - 2022-2026年营业收入预计为2364/3524/5098/6673/8385百万元,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002/1452/1998/2510/3078百万元 [7] - 2022-2026年EPS预计为1.01/1.46/1.94/2.44/2.99元,PE预计为47.70/32.92/24.72/19.67/16.05倍 [7]
滔搏:期待消费刺激政策带动
天风证券· 2024-12-18 17:40
投资评级 - 报告对滔搏的投资评级为“增持”,并维持该评级 [1]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滔搏在三季度运营表现中,零售及批发业务总销售同比减少,直营门店毛销售面积较上一季末减少2.1%,同比减少4.4% [1] - 滔搏通过拓展线上平台和线上向线下引流的新获客方式,新增小程序页面获客、拼团拉新获客工具的使用,搭配抖音、美团点评等三方平台的到店引流方式,为门店获客提供新的渠道 [1] - 在存量市场中,滔搏通过精细化的用户分群分级和行为分析,实施个性定制化的商品推荐和营销策略,增强营销的精准度和效率,复购会员对会员整体消费的贡献约为60-70%,同比基本稳定 [1] - 滔搏进一步拓宽品牌合作矩阵,布局新兴的潮流运动领域和更趋专业化的细分运动赛道,与HOKA ONE ONE、凯乐石、norda等品牌合作,并计划开设norda线下快闪店和单品店 [1] - 滔搏与全球领先的授权体育用品数字化平台Fanatics开启合作,扩展Fanatics旗下特许体育IP在大中华区的商业化运营,包括Mitchell & Ness品牌的线上线下运营 [1] - 报告维持滔搏的盈利预测,预计FY25-27年收入分别为265亿人民币、285亿人民币、299亿人民币,归母净利分别为13.9亿人民币、16.7亿人民币、19.2亿人民币,EPS分别为0.22人民币/股、0.26人民币/股、0.30人民币/股,对应PE分别为12/10/8X [1] 基本数据 - 滔搏的港股总股本为6,201.22百万股,港股总市值为17,549.46百万港元 [1] - 每股净资产为1.68港元,资产负债率为36.27% [1] - 一年内最高股价为6.28港元,最低股价为2.11港元 [1]
思摩尔国际:全球政策逆风期结束,雾化科技平台迎接新成长
国金证券· 2024-12-18 11:21
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3.35港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思摩尔国际此前经历戴维斯双杀,主要由于中国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和海外非法产品冲击,导致收入增长承压和毛利率下降。但公司核心优势明显,未来业绩有望反转 [1][77] - 欧美政策逆风期或将结束,思摩尔的雾化换弹和开放式电子烟业务有望显著受益 [1][9] - 大客户HNB新品推出,思摩尔有望迎来第二增长曲线 [1][13] - 基于雾化平台优势,新业务有望打开长期增长新空间 [1][14] 投资逻辑 - 复盘思摩尔此前经历戴维斯双杀的原因:2021年以来,公司EPS持续下降,主要由于中国相关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及海外非法产品冲击,收入端增长承压,产品结构变动拖累毛利率,同时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业务,进一步影响盈利能力 [1][77] - 欧美政策逆风期或将结束,思摩尔的雾化换弹和开放式电子烟业务有望显著受益。美国非法产品市场份额超70%,但今年以来美国加大打击力度,放宽口味限制的预期提升,预计美国合法换弹式产品的中期市场规模有望较23年增长63%-299%。欧洲方面,各国逐步明确一次性烟禁令时间点,换弹及开放式产品份额有望回升,预计欧洲换弹式产品中期市场规模或将较23年增长42%-60%,开放式产品中期市场规模或将较23年增长52%-75% [1][9][11][12] - 大客户HNB新品推出,思摩尔有望迎来第二增长曲线。HNB在全球仍处渗透率提升红利期,23年HNB全球市场规模达341亿美元,18-23年CAGR达23.1%。思摩尔布局HNB赛道多年,技术储备丰富,大客户英美烟草近期推出HNB新品glo hilo,产品力提升明显,并将于2025年在核心市场中进一步推广 [1][13][157] - 基于雾化平台优势,新业务有望打开长期增长新空间。公司在保证雾化电子烟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对于特殊、医疗及美容雾化等研发方向上持续加大投入。依托自身雾化平台化优势,公司在特殊、美容雾化领域持续迭代产品,在医疗雾化领域储备了较多差异化的领先技术 [1][14][164]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 不充分考虑HNB业务贡献的情况下,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0.22/0.26/0.37元人民币,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5/38/27倍,考虑公司后续新业务成长性较强,给予25年合理PE48x,对应目标价为13.35港币,维持"买入"评级 [1] 公司基本情况 - 2022-2026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预测:2022年营业收入为121.4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5.10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为111.6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6.45亿元;2024年营业收入为120.4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63亿元;2025年营业收入为133.8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6.12亿元;2026年营业收入为162.1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3.05亿元 [3] - 2022-2026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归母净利润增长率:2022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1.71%,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为-52.52%;2023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8.04%,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为-34.47%;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7.80%,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为-17.15%;202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1.14%,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为18.27%;2026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1.21%,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为43.02% [3] 政策监管 - 中国监管政策已趋明朗,市场需求有望逐渐改善。2021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并于当年11月经国务院修改通过,首次将电子烟正式纳入法律监管范畴。2022年3月与4月,《电子烟管理办法》和《电子烟国家标准》相继出台,监管框架基本确立 [10][117] - 美国非法市场监管正加强,合规市场需求有望回升。自2023年末以来,美国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非法电子烟的打击力度,FDA与美国司法部等部门成立联合小组,跨部门打击电子烟的非法分销和销售 [122] - 欧洲限制一次性烟进程已开启,换弹及开放式产品份额有望回升。欧洲多国均收紧对一次性电子烟的监管,英国政府宣布将全面禁止销售一次性电子烟,2024年10月英国政府称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将于2025年6月起全面禁售一次性烟 [12][134] HNB新品推出 - HNB对传统卷烟有较好的替代作用,减害特征明显,监管体系已较明确。目前多国机构均表明,HNB对传统卷烟有着良好的替代作用,由于其减害性,各国监管机构对HNB大多持较开放态度 [151][154] - HNB全球市场规模广阔,亚太欧洲等主要消费市场持续扩容。2023年HNB市场规模达341亿美元,2018-2023年CAGR达23.12%;预计至2027年有望达566亿美元,2023-2027年CAGR达13.45% [154][156] - 英美烟草HNB突破性新品即将上市,思摩尔有望受益。2024年2月,思摩尔第一大客户英美烟草与菲莫国际达成专利和解,双方已解决在加热烟草产品上的专利纠纷。英美烟草预计HNB市场中高端产品占比有望达80%,且Hilo将于2025年在核心市场中进一步推广 [159][160] 新业务拓展 - 特殊雾化:技术布局领先,成长空间可期。公司CCELL陶瓷芯雾化技术优势显著,成长空间正逐步打开 [164][165] - 医疗雾化:市场广阔,多款产品在研,后续发展值期待。全球医用雾化需求延续较优增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推出医用网式雾化器系统Air Smooth,多项医疗雾化产品在研,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166][167] - 美容雾化:较早孵化专属品牌,后续拓展效果值得期待 [17]
申洲国际:2024H2销量驱动增长,期待2025订单良好表现
国盛证券· 2024-12-18 11:2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申洲国际(02313.HK)的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申洲国际2024H2收入有望同比增长10%~20%中段,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15%+,销售单价同比或仍有下降但降幅较H1收窄,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 [2] - 2025年订单表现良好,Adidas、Uniqlo等客户订单有望实现稳健快速增长,Nike订单以平稳为主,预计2025年收入增长10%+ [3] - 2024年积极推进招工和海外产能扩张,预计未来海外产能贡献占比将超过50%,匹配国际市场业务需求 [4] - 2024年收入预计稳健增长10%+,毛利率持续修复,净利润预计快速增长,2025年收入及净利润均有望增长10%以上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订单 - 2024H1运动/休闲/内衣/其他品类销售分别为92.1/27.6/9.0/1.0亿元,同比分别+8%/+20%/+47%/+12%,占比分别为71%/21%/7%/1%,预计2024H2运动品类占比提升 [3] - 2024H1向Uniqlo、Nike、Adidas、PUMA销售分别为34.0/32.4/23.3/13.4亿元,同比分别+34%/-6%/+24%/+0%,占比分别为26%/25%/18%/10%,其他客户销售26.6亿元,同比+14%,占比21% [3] - 预计2024H2及2025年Adidas、Uniqlo、国内品牌订单稳健快速增长,Nike订单平稳,2025年收入增长10%+ [3] 产能 - 2024年加大招工力度,优化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产能利用率并扩充海外产能,柬埔寨成衣新工厂员工达到1.8万人,越南胡志明成衣工厂人数增加0.22万人,收购越南西宁工厂提升面料供应能力 [4] - 2023年国内/越南/柬埔寨基地成衣产出占比分别为47%/27%/26%,预计未来海外产能贡献占比将超过50%,匹配国际市场业务需求 [4] 财务预测 - 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0/65.5/7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13%/13%,现价对应2025年PE为12倍 [5] - 预计2024E~2026E营业收入分别为28,379/31,785/35,512百万元,同比增长13.7%/12.0%/11.7% [11] - 预计2024E~2026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02/6,546/7,387百万元,同比增长27.3%/12.8%/12.9% [11] - 预计2024E~2026E毛利率分别为29.0%/29.3%/29.6%,净利率分别为20.4%/20.6%/20.8% [17]
晶苑国际:全球制衣巨头,护城河宽,未来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广发证券· 2024-12-18 09:54
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晶苑国际"买入"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晶苑国际为全球制衣巨头,布局五大核心品类,拥有近五十年行业经验,未来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1] - 公司护城河宽,优质客户资源、海外多国制造平台、卓越研发能力支持共创业务模式、交叉品类销售 [2] - 展望未来,垂直一体化+技改助力盈利水平有望提升,美国收入占比下降有望减少贸易摩擦风险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全球成衣制造巨头,布局五大核心品类,近年来推进产业链垂直一体化 (一) 业务概况:全球成衣制造巨头,近年来积极进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 - 晶苑国际成立于1970年,布局休闲服、运动及户外服、牛仔服、内衣、毛衣五大核心品类,各品类均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1][25]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产能分布于越南、中国、柬埔寨、孟加拉及斯里兰卡,2023年成衣年产量约4.7亿件,员工人数约6.5万人 [26]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UNIQLO、GAP、Levi's、维密、Adidas、Nike、Lululemon、安德玛、PUMA等,2023年第一大客户优衣库收入占比32.7%,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2.2% [26] (二) 公司经营历史复盘:出海先行者,近年运动品类成为重要驱动力,布局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有望提升盈利能力 - 公司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1970-2005年)、快速发展期(2005-2016年)、运动品类成为重要驱动力(2017年至今) [29][30][34] - 2016年公司收购Vista,进入Under Armour和PUMA的供应链,2021年进入Nike的供应链,2022年进入lululemon的供应链 [34] - 2021-2022年公司收购越南及孟加拉的两间布厂,继续推进垂直一体化,2024年在越南建立首个现代化中心进行先进设备开发 [2] (三) 实控人控股权稳定,核心管理团队资历深厚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罗乐风夫妇,控股权稳定且集中,截至2024H1,罗乐风及其配偶罗蔡玉清合计持有公司2184.1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76.56% [57] - 核心管理层在公司任职多年,行业及管理经验丰富,罗正亮先生自1988年加入公司,2008年接任行政总裁 [58] (四) 重视投资者回报,分红率呈现提升趋势,股息率高 - 公司自2017年上市以来,每年分红率均保持在30%以上,2023年提升至40%,2024中期分红提升至60% [62] - 2024H1股息率约为3.56%,在全部港股中排名前10% [62] 二、成衣制造行业:行业空间广阔,布局垂直一体化产能的企业盈利水平更优,市场份额有望向头部企业集中 - 全球服装市场规模大,2010-2023年全球服装零售市场规模从1.22万亿美元增长至1.47万亿美元,CAGR为1.8%,其中运动子行业增速较高,CAGR为4.3% [66] - 全球成衣制造行业集中度较低,2024H1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3635家,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67] - 品牌端柔性快反和质量要求提升、国内各类成本提升、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1] - 布局垂直一体化产能的头部制衣企业盈利能力通常更为占优,如儒鸿、申洲国际等 [69] 三、核心竞争力:优质客户资源、海外多国制造平台、卓越研发能力支持共创业务模式、交叉品类销售 (一) 深度绑定全球服饰品牌巨头,客户资源优质 - 公司与客户与国际品牌商客户合作历史悠久,优质的客户资源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公司保持长期稳健增长的基础 [91]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UNIQLO、GAP、Levi's、维密、Adidas、Nike、Lululemon、安德玛、PUMA等,2023年第一大客户优衣库收入占比32.7%,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2.2% [92] (二) 布局海外多国产能,享受多重优惠条件,减少贸易摩擦风险 - 公司生产基地全球化布局,2023年公司海外员工数量占比82%,产能分布于越南、中国、柬埔寨、孟加拉、斯里兰卡 [103] - 公司海外各生产基地的人工、水电成本、棉花进口配额、关税优惠与我国对比,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地的成本优势明显 [87] (三) 设计研发能力卓越,共创业务模式提升合作黏性和产品附加值 - 公司设计研发能力卓越,通过共创模式与客户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和研发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产品,建立排他性合作关系 [2] - 公司2014-2023年申请专利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26项 [105] (四) 交叉品类销售,拓展合作空间 - 多品类经营使公司在交叉销售上成效显著,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2] 四、展望未来:垂直一体化+技改助力盈利水平有望提升,美国收入占比下降有望减少贸易摩擦风险 (一) 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自动化技改,助力盈利水平有望提升 - 公司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自动化技改,2024年在越南建立首个现代化中心进行先进设备开发,助力盈利水平有望提升 [2] (二) 公司美国收入占比下降,有望进一步减少贸易摩擦风险 - 近年来公司美国收入占比下降,有望进一步减少贸易摩擦风险 [2] 五、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EPS分别为0.07/0.08/0.09美元/股,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5年9倍PE,对应合理价值0.74美元/股,折合5.77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 - 2022-2026年主营收入分别为2491/2177/2476/2805/3167百万美元,增长率分别为6.4%/-12.6%/13.7%/13.3%/12.9% [3] - 2022-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3/163/204/235/269百万美元,增长率分别为5.9%/-5.4%/25.0%/15.0%/14.3% [3]
小鹏汽车-W:11月销3万辆,预计Q4交付创新高
华泰证券· 2024-12-18 09: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为80.00港币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鹏汽车11月交付3万辆,创历史新高,预计Q4交付创新高 [1] - 公司新车周期强势,端到端大模型上车,维持"买入"评级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经营表现 - 公司11月交付3万辆,创历史新高。24Q3收入101亿元,同/环比+18%/+25%;GAAP净亏损18亿元,同比减亏53%,环比增亏41%;NON-GAAP净亏损15亿元,同比减亏45%,环比增亏25%。前三季度公司收入248亿元,同比+40%;GAAP/NON-GAAP净亏损45/42亿元,同比分别减亏51%/46% [1] - 24Q3公司汽车销售收入88亿元,同比+12%;服务与其他收入13亿元,同比+91%。24Q3公司汽车交付4.7万台,同/环比+16%/+54%。24Q3毛利率为15.3%,同环比+18.0pct/+1.3pct,创历史记录。24Q3研发费用16亿元,同/环比+25%/+11% [2] 新车与市场表现 - 11月销3万辆系P7+交付增多,产能提升下预计Q4交付再创新高。MONA M03主打高颜值和智能体验,9-11月连续3个月销量过万,并目标在春节前月产能达2万。P7+首发纯视觉端到端高阶智驾已于11月上车,空间大,配置同级领先。公司预计12月P7+交付破万,Q4总计交付8.7-9.1万辆,继续实现季度新高 [3] - 25年公司计划推出至少4款新车,其中包括首款增程车型。新车将延续高续航特质,纯电续航430km行业领先,上市后有望成为继智能化后的第二增长引擎。公司在纯电汽车品牌出海中一马当先,24Q3海外销量环比+70%,销量占比达15%。25年公司预计拓展至北美以外超90%新能源市场,门店超过300家,未来三年出海保持高增长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24-26年整车销量预测20/43/49万辆不变,维持24-26年收入预测453/856/977亿元不变。采用分部估值,维持小鹏汽车销售业务1.2x2025E的PS不变,维持技术服务相关业务400亿港币估值不变,由于汇率波动,微调公司目标价为80.00港币(前值80.32港币),维持"买入"评级 [5] - 2022-2026年营业收入预测分别为268.55亿元、306.76亿元、452.83亿元、856.06亿元、976.60亿元。2022-2026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预测分别为-91.39亿元、-103.76亿元、-49.12亿元、2.34亿元、29.99亿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