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代工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一拖再拖,英氏控股仍未公开回复问询
观察者网· 2025-09-13 09:46
(文/解红娟 编辑/张广凯) 截止时间到,英式控股回复监管问询函的公告仍未披露。 9月4日,英氏控股未能如期披露北交所问询函回复,这已是其近期内第二次延迟披露回复了。 此前于7月10日,北交所就英氏控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提出问询,要求英氏控股回复股权清晰及 实际控制权稳定性、"英氏"商标纠纷进展及影响、经销模式内控有效性及终端销售真实性、各类推广活 动费用的真实完整性等13个问题,并让其在20个工作日内回复且上传电子版材料。但在该回复截止时限 到来时,英氏控股申请延期20个交易日,并预计于9月4日前提交相关回复材料。 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品牌战略专家陈晶晶表示,截至目前,英氏控股及北交所尚未发布新的公告来确 认公司是否已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问询函回复,亦未披露是否再次申请延期。这种信息缺位让市场对其能 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的猜测进一步升温。 从财务数据上看,销售费用的大幅增长是英氏控股增收不增利主要原因。 招股书显示,2024年,英氏控股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分别为7.21亿元、1.25亿 元、0.17亿元、-0.04亿元,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36.53%、6.31%、0.87%和-0.19%。 ...
筹划赴港上市 海澜之家找解药
北京商报· 2025-09-12 00:32
核心观点 - 公司面临国内业务增长停滞和品牌形象老化问题 正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推进港股上市寻求突破 但需解决产品竞争力和商业模式等根本性问题 [1][3][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5.66亿元 同比增长1.73%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8亿元 同比减少3.42% [3] -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2.65%和26.88% [3] - 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营收83.95亿元 同比减少5.86% 为近三年同期最低 [7] - 海外地区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 同比增长27.42% [4] 门店网络 - 单品牌门店净减少110家至5723家 [1][3] - 海外市场门店数达111家 [4] 品牌战略 - "男人的衣柜"品牌形象被认为与年轻消费者审美存在分歧 被年轻消费者称为"爸爸的衣柜" [6] - 2021年起推动多品牌发展 包括年轻男装黑鲸、女装OVV、婴童英氏等品牌以覆盖更广泛消费群体 [7]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进中亚、中东、非洲市场布局 并在悉尼开设澳大利亚首店 [4] 商业模式 - 长期依赖ODM代工模式 将大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供应商 采用"可退货"与"不可退货"两种进货模式 [8] - 代工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设计创新和品牌调性 面临复购率不高等问题 [8] - 终端滞销产品可退给供应商 品牌不承担库存且坚持不打折策略 [8] 行业挑战 - 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增加 新兴品牌和电商平台对传统服装品牌构成巨大挑战 [4] - 线下门店运营成本较高 线上渠道发展相对滞后 [4] - 同期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3.1% [7] 资本运作 - 宣布赴港上市以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加快海外业务发展 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 [3] - 港股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 获取更多资金支持 并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3]
新生代家长对“天然、健康、功能化”的追求,催生出千亿婴童食品市场
新京报· 2025-09-11 15:06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达559.1亿元 2019-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8.9% 预计2029年增至817.5亿元 [3] - 儿童食品市场规模2024年约2140亿元 预计2027年突破3000亿元 2025-2027年年均增长率14% [3] - 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38% 较发达国家70%-80%渗透率存在显著提升空间 [25] 行业竞争格局 - 传统零食巨头良品铺子 百草味 三只松鼠分别推出儿童子品牌良品小食仙 童安安小朋友 小鹿蓝蓝 [4] - 国产品牌取代外资主导市场 2024年市场份额前五为英氏控股 爷爷的农场 秋田满满 小鹿蓝蓝 小皮 [5] - 2020-2021年宝宝馋了获4轮融资 A+轮融资规模过亿元 秋田满满A轮B轮融资达千万美元级别 [4] 产品结构特征 - 零食类辅食占市场规模57% 主食类辅食占34% 佐餐调味品类占10% [27] - 产品创新聚焦益生菌 DHA添加 有机原料 低敏配方及功能性包装设计 [26] - 主食类辅食占比预计下降 佐餐零食类和调料类辅食占比提升 [27] 标准规范现状 - 婴幼儿辅食有国家标准 儿童食品缺乏强制性统一标准 [3][6] - 2019年以来发布63项儿童食品团体标准 2024年达27项 2025年新增13项 [6][7] -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英氏控股主导13项团体标准 宝宝馋了参与制定婴幼儿辅食餐标准 [8] 产品溢价争议 - 儿童酱油存在溢价现象 宝宝馋了100mL产品售价31元 钠含量3.9g/100mL 高于普通酱油 [12] - 婴幼儿水溢价显著 泉阳泉婴幼儿水售价为普通矿泉水的1.7倍 成分指标基本一致 [13] - 电商平台"儿童"字样食品搜索量年增42% 70%新生代家长愿为高品质支付溢价 [19] 生产模式与监管 - 英氏控股2024年委托生产占比55.1% 多家代工厂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受行政处罚 [22] - 宝宝馋了 窝小芽多数热销产品采用代工模式 品牌方制造业投资占比较低 [23][24] - 行业存在多品牌共用代工厂现象 产品质量控制面临挑战 [24]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 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渗透率与客均消费额提升 非仅依赖婴幼儿数量增加 [26] - 2024年辅食需求29万吨 国内产能缺口3万吨 需进口补充 2029年需求预计增至37万吨 [26] - 家长对身高发育 免疫力 智力发育等健康需求推动功能性儿童食品增长 [27]
失蔚来、靠华为 江淮汽车半年亏损创新高
国际金融报· 2025-08-30 09:14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跌356% 由盈转亏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 主要受出口业务下滑及高端新能源项目尚处产能爬坡期影响 [2][3][4] - 公司过度依赖代工模式 自主品牌建设薄弱 与华为合作的新品牌尊界虽获市场关注但短期难贡献利润 [7][8][9] - 公司面临严峻市场竞争 管理层历史问题及持续亏损挑战 需通过资本运作及海外拓展缓解压力 [5][6][9][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3.6亿元 同比下降9.1% 其中乘用车业务收入48.6亿元 商用车业务收入106.42亿元 合计占比80.1%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73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01亿元 同比暴跌356.89% [4][5] - 销售费用7.24亿元同比增长6.38% 管理费用11.20亿元同比增长43.99% 研发费用6.87亿元同比下降12.87% [5] - 过去9年累计亏损超150亿元 2017-2022年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为负 [5][6] 业务运营 - 2025年上半年整车销量19.06万辆同比下滑7.54% 其中乘用车销量6.60万辆同比下滑16.12% [4] - 出口业务整车出口量10.7万辆 较去年同期减少不足2万辆 [4] -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下滑 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925辆同比下降29.23% [10] - 商用车中货车7月销量10040辆同比增长15.43% 皮卡销量3229辆同比下降43.01% [10] 代工模式与转型 - 2016-2023年为蔚来代工累计交付超20万辆 代工收入占比曾超10% 获得代工费用约30.38亿元及工厂出售收入45亿元 [8] - 与华为联合打造尊界品牌 首款车型尊界S800售价70.8万-101.8万元 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 首月订单达6500台 [8][9] - 尊界超级工厂总投资约100亿元 年产能规划20万辆 研发团队超5000人 8月启动交付 9月目标产能3000辆 [9] - 高端新能源项目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仍处产能爬坡期 [4][9] 管理与发展挑战 - 前管理层安进任职期间存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公司盈利呈断崖式下跌 [6] - 当前面临高端市场竞争压力 尊界品牌需挑战BBA及特斯拉等主导的豪华市场 [10] - 公司通过控股股东增持 定向发行股票及设立巴西子公司等措施试图缓解压力 [9]
新款iPhone关键备货期 实探郑州富士康招工现场:时薪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往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21:19
富士康郑州厂区用工情况 - 用工季7月初启动 初始时薪达30元 8月回落至26 5元 叠加500元满月补助后实际时薪约27 5元 高于往年同期的23~25元 [1][4] - 当前招工模式包括:时薪26 5元 满月补助后27 5元/小时 90天工期可获8500元返费 另提供400元/月餐补 [4] - 小时工每日工作10小时 月收入7000多元 3个月总收入约2万元 工资分7号和15号两次发放 [4] iPhone生产订单与产能布局 - 富士康员工透露今年iPhone初始订单未减少 后续追加情况尚不明确 [1][8] - 郑州经开区厂区负责中加工环节(中框/屏幕组装) 港区厂区负责后加工 共设8个车间完成全流程生产 [5] - 当前招聘以3个月工期的小时工为主 正式工占比极低 高峰期后转正名额有限(每车间仅数个) [8][9] 用工策略与行业特征 - 小时工模式灵活性高 便于快速补充产能 订单波动时可通过自然离职调节人力成本 [8] - 正式工月薪仅4000多元 显著低于小时工 多数工人倾向续签短期合约或作为职业过渡 [9] - 富士康郑州科技园2013年员工超30万人 2023年稳定在20万人左右 90%为河南本地籍贯 [9] 苹果中国零售动态 - 大连百年城Apple Store于8月9日关闭 系苹果在华15年来首次关停直营店 官方称因商场零售商集体撤离 [8]
英氏米粉被曝存在异物,代工模式与研发投入受质疑
新京报· 2025-08-16 17:29
产品质量与生产模式争议 - 公司婴儿米粉产品被曝存在异物,客服回应称所有米粉均由湖南长沙自有工厂生产,否认代工传闻,并强调生产工序和质检可确保未开封产品无异物[1][2] - 北交所审核问询函显示2024年公司委托产品采购金额占比达55.1%,且部分委托生产商存在因生产安全问题被行政处罚的情形[1][4] - 2021-2023年上半年委托生产收入占比分别为56.31%、53.68%、63.53%,公司解释称短期内无法快速增加产能,需依赖委托生产[3] - 2024年浏阳生产基地投产后米粉产品已解除委托生产,但饼干类、米粉、零食类仍为主要委托生产产品,2024年委托生产采购金额达4.17亿元[5] 研发投入与创新特征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均不足1%,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2024年同比增加近800万元[6][8] - 与5家委托生产商签订联合研发协议,其中部分企业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处罚[6][7] - 北交所要求说明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的合理性及成果转化情况,公司提及"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和参与儿童食品团体标准起草[8] - 北交所上市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3%以上或平均金额超1000万元,公司当前指标未达标[7] 财务表现与募资计划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2.96亿、17.58亿、19.74亿元,净利润1.17亿、2.19亿、2.1亿元,2025年Q1营收5.4亿元(同比+12.29%),净利润8095.23万元(同比+5.23%)[6] - 婴幼儿辅食业务贡献77.4%主营业务收入,2024年市场份额居行业首位[6] - 拟募资3.34亿元用于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但2024年米粉、纸尿裤等产品产能利用率仅72.53%-85.73%,纸尿片低至16.79%[9][10] - 北交所问询募投项目必要性和资金规模合理性,要求说明新增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10]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2024年规模559.1亿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8.9%[6] - 母婴渠道中辅食及营养品利润贡献已超过奶粉,部分门店营收占比达40-50%,但面临新生儿数量下降和精准营养需求提升的挑战[10] - 辅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满足米粉、面条、果泥等多品类需求,单一公司难以全面覆盖[5]
英氏控股IPO:业绩增长疲态尽显用近4成收入营销、研发费用率<1% 除米粉外辅食全靠代工、频因品控问题遭控诉
新浪证券· 2025-08-12 16:32
IPO募资计划 - 公司向北交所递交IPO申请并获受理 拟募集资金3.34亿元 其中0.72亿元用于湖南英氏孕婴童产业基地(二期)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0.48亿元用于婴幼儿即食营养粥生产建设项目 0.73亿元用于产线提质改造项目 0.47亿元用于全链路数智化项目 0.94亿元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项目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9.74亿元 同比增长12.29% 归母净利润2.11亿元 同比下降4.36% [1][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2.96亿元、17.58亿元、19.74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37.35%、35.67%、12.29% [3]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亿元、2.20亿元、2.11亿元 同比变动64.91%、87.67%、-4.36% [3] -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5.40亿元 同比增长12.29% 扣非净利润0.79亿元 同比增长4.73% [3] 业务构成 - 2024年婴幼儿辅食收入15.24亿元 同比增长5.48% 占总收入77% [5] - 婴幼儿卫生用品收入3.4亿元 同比增长31.28% 占比17% [5] - 儿童食品收入0.95亿元 同比增长159.7% 占比5% [5] 核心业务增速下滑 - 婴幼儿辅食销售额增速逐年下滑 2022-2024年增速分别为50.21%、40.26%、5.48% [1][6] - 婴幼儿辅食作为营收占比最大业务(77%)其增速下滑直接影响公司整体业绩 [6] 费用结构 - 2022-2024年销售费用分别为4.54亿元、6.02亿元和7.21亿元 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34.26%和36.53% [8] - 同期研发费用仅为0.06亿元、0.09亿元和0.17亿元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3%、0.52%、0.87% [8] - 销售费用率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 [8] 生产模式与品控风险 - 除米粉为自产外 其余辅食品类均采用委托加工模式 [2][10][11] - 2024年米粉产能利用率为72.53% 纸尿裤85.06% 成长裤85.73% 纸尿片16.79% [11] - 代工模式存在品控风险 在黑猫投诉、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出现多起产品质量投诉案例 [2][11][13][16] - 公司招股书明确提及代工模式下暗藏食品安全风险 [11] 研发与创新能力 - 截至2024年底公司仅拥有6项发明专利 其中两项为2023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继受所得 [10] - 重营销轻研发导致产品与同行同质化严重 多数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10]
麻六记酸辣粉「塌房」,贴牌产品还有人买吗?
商业洞察· 2025-08-07 17:25
核心观点 - 麻六记因代工生产的酸辣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信任危机,暴露网红品牌代工模式的弊端 [5][12] - 代工模式虽然降低初期成本,但品控难度大,利润空间有限,形成恶性循环 [12][13][14] - 部分品牌开始转型自建工厂以摆脱代工依赖,寻求长期发展 [18] 问题酸辣粉引发信任危机 - Costco全国门店紧急下架麻六记酸辣粉,问题产品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18日生产的两批次270克规格酸辣粉 [4][5] - 代工厂阿宽食品承认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 [5] - 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最高可获得千元赔偿,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差异 [7] - 麻六记直播场均观看人数仅2.6万,单场直播累计销量为5万-7.5万元,总销售额为250万-500万元,较2022年月销售额破亿的高光时刻大幅下滑 [8][9] - 多地线下门店注销,汪小菲关联的16家企业中仅9家存续,张兰的7家企业均已注销或吊销 [9] 贴牌依赖 - 麻六记速食业务几乎完全依赖代工,酸辣粉由阿宽食品代工,采购金额1592.87万元,占阿宽食品主营业务收入的2.61% [12] - 阿宽食品2021年上半年定制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8.6%,2022年上半年定制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1.3% [13][14] - 代工模式利润受挤压,研发和品控投入有限,形成恶性循环 [14] - 初创品牌多选择贴牌合作,酸辣粉代工成本可低至每盒4.6元,部分地区工厂甚至不到2元 [16][17] 代工模式隐患与转型 - 麻六记酸辣粉此前就存在产品质量问题,2022年底被指添加剂含量超20种 [16] - 代工厂品控体系未能有效运行,直接导致此次消杀环节不足的问题 [18] - 三只松鼠等品牌开始加速建设自有工厂,推行"开放工厂日"等以提高消费者信任 [18] - 长期来看,网红品牌需摆脱对代工厂的依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8]
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虎嗅APP· 2025-08-06 22:35
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代工模式治理短板 - 麻六记270g酸辣粉因粉饼发霉、刺鼻气味被多地开市客下架 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承认生产消杀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2] - 事件揭示食品供应链三角链条(品牌方-代工厂-零售商)的治理断层 多品牌共用代工体系易引发行业级灾难 [2] - 麻六记未主动披露问题 被动响应暴露监管依赖外包厂商的治理真空 [4] 品牌端与生产端的双重失责 - 麻六记曾涉嫌"成分漂绿":宣传使用红薯粉实际掺杂木薯粉、蕨根粉 添加硫酸铝铵但未明确风险 [4] - 代工厂白家阿宽为李子柒、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多品牌代工 共享生产线放大风险传导效应 [4][5] - 品牌方驻厂监管仅停留签约标准 缺乏实时数据监控与责任追溯机制 [5] 多品牌共线代工的体系性风险 - 代工厂对多品牌采用"中间标准"运营 难以区分不同品牌的质量要求 [5] - 生产信息不透明:消费者无法追踪实际生产厂商、地点及批次 形成监管盲盒 [5] - 单点问题引发系统性危机 如白家阿宽事件连带李子柒等未涉事品牌受质疑 [9][10] 代工模式与ESG治理的冲突 - 品牌方掌握产品定义与利润分配 却将生产风险转嫁给代工厂 形成"道德外包"结构 [8] - 轻资产+强营销模式导致生产监管基因缺失 部分品牌仅作为IP转授权方规避监督责任 [10] - 违反GRI供应链标准 企业未对重大上下游环节承担可验证监督责任 [10] 构建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 - 强制品牌披露供应链分级管理体系 明确代工厂审核与惩戒机制 [12] - 通过IoT、AI技术实现车间级ESG数据上链 建立生产可视化监管 [12] - 设立代工风险储备金用于事故应急 将碳排放监控等纳入合规协议 [12] 行业治理能力的长效要求 - 食品安全需依靠制度而非良心 新消费品牌需平衡营销与治理能力 [12] - 企业增长依赖可公开审视的治理体系 非短期流量爆款 [13] - 贴牌代工若不纳入ESG框架 将成为食品行业最大灰犀牛风险 [11]
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虎嗅· 2025-08-06 21:16
一场看似孤立的食品安全事件,正在牵出中国整个新消费赛道中的治理短板——贴牌代工。 近日,麻六记270g规格酸辣粉被曝粉饼发白、发霉,且有一股刺鼻味道。随后,多地消费者反映开市客下架麻六记酸辣粉。有消费者向媒体反馈,开市客下 架麻六记,或与其产品质量有关。 7月27日,作为麻六记产品代工厂的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麻六记部分批次酸辣粉产品召回的声明》称,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 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7月28日,麻六记公开发表声明向消费者道歉,称全力推进退货及妥 善的补偿方案。 麻六记酸辣粉事件远非一次普通质量风波,而是暴露出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治理漏洞——当品牌方、代工厂与零售商构成一个三角链条,任何断层都可能成 为食品安全危机的爆发点。 为何多个品牌共用的代工体系,一出问题就是行业级灾难?为什么治理写在合同里,却落实不到工厂车间?又是谁在承担这场信任崩塌的代价? 两次出卖消费者:品牌端"漂绿",生产端"失守" 回顾麻六记酸辣粉的危机爆发路径,可以清晰看到品牌方曾两次试图"混淆视听"。 第一次,是成分信息的标签与实际内容不符。2023年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