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轻资产运营
icon
搜索文档
海大集团(002311) - 2025年7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29 23:48
经营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8.31亿元,同比增长12.5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6.39亿元,同比增长24.16% [2] - 饲料销量约1470万吨(含内部养殖耗用量约105万吨),同比增长约25%,海外地区上半年饲料外销量同比增长约40% [2] - 生猪养殖业务推行“外购仔猪、公司 + 家庭农场、锁定利润、对冲风险”模式,总体养殖风险可控、盈利可观 [2] - 水产养殖主要养殖对虾等特种水产品,适当控制生鱼养殖规模 [2] - 禽养殖、屠宰相关业务因上半年禽肉价格低迷录得亏损 [2] 战略目标 - 2030年达到5150万吨饲料销售总量 [3] 海外业务 - 凭借研发创新驱动的产品力、产业链优势和服务体系优势在海外市场具有竞争力 [3] - 已在越南、印尼等国家投建水产和禽的种苗场,未来将根据当地养殖品种特点针对性布局 [3] 行业情况 - 目前普水鱼行情向好,盈利可观;虾蟹养殖产量平稳、管理趋精细化;特水鱼养殖部分品种如加州鲈盈利可观 [3] 业务规划 - 种苗、动保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持续投入资源提升技术水平 [4] 养殖成本 - 生猪养殖成本因聚焦团队能力建设和轻资产模式创新持续进步 [4] 对虾养殖 - 工厂化对虾养殖通过技术迭代、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建设成本和养殖成本明显下降 [4] 参会机构 - 共有157家机构参与业绩说明会,包括贝莱德资产管理北亚有限公司、中国守正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等 [5][6][7]
湖南长沙金融与百姓民生同频共振
金融时报· 2025-07-29 13:31
生鲜猪肉企业案例 - 公司成立于2021年,门店覆盖长沙、湘潭、株洲三市,2024年销售额达3.5亿元[1] - 通过稳定供应链提供平价优质猪肉,但初期面临轻资产运营压力,如单一码牌收银和扩张资金压力[1] - 邮储银行长沙市分行提供聚合支付通道(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数字人民币)并定制200万元"极速贷"法人保证贷款[1] - 公司预计2024年新开50家门店[1] 卤味食品企业案例 - 公司创立于2018年,7年内门店扩张至近600家,覆盖湖南14地市及广东、江西等40余城市[2] - 邮储银行长沙市分行针对多门店、单一收款码问题,提供定制支付结算方案和收银软件支持[2] - 创新费用共担机制,实现加盟商"支付通道一键切换",并推出经营性贷款授信[2] 邮储银行长沙市分行普惠金融成果 - 截至2025年4月末累计服务2.52万户普惠小微客户[3] - 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总额达337.3亿元[3]
1元转让地产业务!这家央企回复深交所问询函
第一财经· 2025-07-26 14:29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宣布剥离地产业务 将房地产开发相关资产及负债以1元价格转让至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 [1][2] - 剥离后主营业务将从地产转为物业服务及资产管理 在管物业面积6265万平方米 在手订单年合同额12.18亿元 [4] - 战略转型主要因地产板块持续亏损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 -16.11亿元 -51.79亿元 [3] 财务影响 - 交易后总资产将从1076.98亿元降至20.36亿元 营业收入从183.02亿元降至10.97亿元 [4] - 净利润将从-51.79亿元改善至0.91亿元 资产负债率从89.75%降至40.17% [4] - 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89.75% 合并融资余额576.44亿元 货币资金86.45亿元将降至9.97亿元 [3][4] 行业背景 - 房地产开发业务具有周期性 易受政策监管和经济波动影响 项目回报不稳定 [5] - 物管等轻资产业务具有稳定性强 可持续性好 现金流健康 风险较小等优势 [5] - 转型后公司将重点发展高端住宅 金融机构 政府公建等领域的物管业务 并通过并购扩大规模 [5] 交易细节 - 1元交易对价主要考虑被剥离资产对应巨额负债及净资产为负的财务特征 [5] - 2024年拟置出资产相关指标为营业收入172.52亿元 净利润-64.26亿元 归母净利润-52.28亿元 [3] - 因2024年末归母净资产为负 公司已于4月1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ST中地:构建“物业管理+资产管理与运营”核心业务格局
上海证券报· 2025-07-26 10:56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将持续打造服务型新质生产力,走轻资产运营道路,逐步形成以"物业管理+资产管理与运营"为核心的业务格局 [1] - 未来将通过业务拓展、行业收并购、发展资产管理与运营服务等措施扩大业务规模、完善布局并提升盈利能力 [1] 业务结构 - 剥离房地产业务后,剩余业务包括物业服务(保安、保洁、保绿、保修及增值服务)和资产运营管理(商业策划咨询、招商及自持物业运营) [1] - 物业服务由中交服务实施,覆盖60余座城市及住宅、商写、政府公建等多元业态 [1] 物业服务数据 - 截至2024年末,在管面积6265万平方米,年合同额12.18亿元,业务现金流稳定且续约率高 [1] 资产运营管理数据 - 商业管理业务年合同金额0.67亿元,签约面积6.26万平方米 [2] - 自持物业深圳中交科技城出租率90.32%,2024年营收8339万元,净利润3200万元 [2] 财务表现 - 重组后2024年公司营收10.97亿元,净利润0.98亿元 [2] - 货币资金余额9.97亿元,占总资产48.97%,为后续发展及并购提供资金支持 [2]
2025H1商业地产数据解读和下半年展望
2025-07-25 08:52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商业地产(集中式商业项目、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1][2] * 公司:万达、恒泰、新城、世纪金源、浙江恒泰等主导下沉市场的企业[7][38] 市场现状与趋势 项目数量与结构 * 全国集中式商业项目数量达9,201个(2025年),新增120个[2] * 购物中心总数7,315个(新增104个),独立百货1,599个(新增4个),奥特莱斯288个(新增12个)[2] * 轻资产运营和改造项目占比提升至18%(2022年为16%)[2][4] * 中小型项目占比提升(改造难度小、成本低),大型项目(20万㎡以上)稀缺[4]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理性主义盛行:物质消费选择平替,精神消费意愿强烈[5] * Z世代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偏好新兴事物和体验需求[5] * 奥特莱斯(平替业态)、潮玩、二次元、宠物等细分品类兴起[5][23] * 情绪消费成为主流(潮玩、宠物、运动、健康餐饮等)[3][27] 区域差异 * 高线城市:竞争激烈,人均商业面积高,依赖文旅/创新主题[7][9] * 下沉市场(三线以下城市):占全国86%面积但仅40%商业份额,偏好中小型项目(占比超70%)[7][8][38] * 典型城市表现: - 增量前三:深圳、北京、广州[13] - 人均商业面积:上海首位,南京、苏州紧随[13] - 空置率高城市:成都、西安、天津(空置率超10.5%)[25] 经营数据与挑战 客流与销售 * 购物中心客流增速持续放缓:2023年10% → 2024年22.8% → 2025年14.1%[17] * 销售额增速放缓:2021年20.5% → 2022年-12.7% → 2023年8.5% → 2024年4.2% → 2025年3%-5%[18] * 业态分化: - 中档/中高档购物中心表现较好[18] - 高档购物中心客流增速下降,2025年销售额增长不足1%[18] - 二次元商场日均客流达6.2万人(普通商场2.4倍)[22] 租金与空置 * 首层租金持续下降:2022年565元/㎡ → 2025年515元/㎡(降10%)[26] * 平均空置率上升:2024年8.7% → 2025年10.5%[25] * 闲置项目:全国约600个(购物中心400+、独立百货100、奥莱30)[14] 业态表现与调整 增长品类 * 零售:3C数码、潮流玩具(环比增30%)、会员超市[44] * 餐饮:快餐(增4%)、茶饮/奶茶(增7%),整体餐饮增3.3%-5%[28] * 其他:IP主题店、户外用品、健康餐饮[27][29] 下滑品类 * 传统服装、男装、百货、箱包、大型综合超市[27][29] * 儿童亲子业态(少子化影响,仅儿童游乐场表现较好)[30] 业态调整方向 * 高档购物中心:上调餐饮/儿童亲子比例,拓宽非奢品类(如运动品牌)[33][34] * 中高端项目:增加潮玩、3C数码、运动户外等体验型业态[34] * 中档及以下项目:强化高性价比餐饮和文体娱[34] 企业策略与案例 * 地方型企业表现突出(深耕区域,项目5-10个)[11][12] * 京东奥莱下沉策略:1-3万㎡小型场地聚焦家电,优化坪效[41] * 万达出售资产:珠海万达商馆(运营520个商场)成未来重点[42][43] 风险与机遇 风险 * 客流增长拐点临近,转化能力减弱[16][17] * 空置率超30%的项目将陷入恶性循环[24] * 下沉市场奥莱业态难渗透(低线城市闲置率高)[14] 机遇 * 奥特莱斯业态景气(运动品牌、珠宝品牌加速布局)[23] * 中小城市中小型项目需求旺盛(投资风险低)[6][38] * 创新主题(文旅、二次元、新生活方式)吸引年轻客群[9][22] 其他关键数据 * 购物中心季节性规律:Q3为客流高峰(暑假+假期),Q1/Q4低谷[17] * 同店增长重要性提升(存量时代内生性增长关键)[20][21] * 宠物店扩张快但关店频繁(经营风险高)[32] * KTV转型AI型(结合情绪消费与社交)[31]
Club Med总裁称自己被“强行替换”,谁动了谁的“奶酪”?
观察者网· 2025-07-20 19:03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分歧 - Club Med全球总裁德斯坦因与母公司复星旅文在战略及公司治理层面存在分歧宣布离职,声称被"强行替换"并主张通过IPO实现股权多元化[1] - 复星回应称董事长继任计划是与德斯坦协作推进的,承诺决策中心留在法国但未对股权结构提供保证[1][2] - 德斯坦担忧复星选择的新管理层可能导致决策权转移至上海,削弱公司国际治理和法国根基[2] Club Med的财务贡献与集团战略 - Club Med是复星旅文核心营收来源:2024年上半年贡献88.9亿元(占集团总营业额83%),较2023年全年76%的占比进一步提升[3] - 复星旅文退市后战略转向轻资产运营与数字化转型,曾计划分拆三亚亚特兰蒂斯项目发行REITs,市场推测Club Med可能成为类似资本运作对象[3] - 德斯坦主张Club Med独立上市(估值20亿欧元),与复星轻资产战略冲突,复星明确否认巴黎IPO计划[5] 双方矛盾演变过程 - 2015年收购后复星曾赋予德斯坦高度自主权,分歧始于北京、上海度假村项目及2022年中国团队管理权重提升[4] - 2023年底德斯坦辞去复星旅文副董事长职务,2024年财务管理权移交复星系高管,原CFO沃尔沃夫斯基离职引发德斯坦不满[4] - 复星选定零售背景的斯特凡·马凯尔接任,其缺乏旅游业直接管理经验[6] 潜在影响与市场关注 - 法国政府支持Club Med独立上市,Bpifrance有意成为股东,但复星坚持现有战略方向[5] - 欧洲市场担忧Club Med"去法国化",可能影响未来战略引资或资产重组进程[6] - 复星已释放为Club Med重资产项目寻找战略投资者的信号[6]
利润下滑、门店收缩,餐饮企业“瘦身”中求新生
第一财经· 2025-07-20 16:12
本文字数:2013,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2025.07. 20 作者 | 第一财经 揭书宜 王奕然 在消费者的决策转变与外卖平台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下,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瘦身"潮。多家品牌主动 缩减门店、下调均价,行业利润普遍下滑。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上半年餐饮业呈现"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竞争加剧"的态势,行业面临严峻 的挑战。 业内人士则认为,行业需通过回归食材本质、轻资产运营及精准定位寻求破局,应对挑战。 薄利之下品牌"瘦身" 记者注意到,一些连锁品牌选择关闭门店,另一些品牌则将原本在商城4、5层的大面积门店搬至负1 层的小面积档口。据了解,商场高楼层的租金可达负1层的2倍。 回归食材本质,轻资产破冰 进行更轻量化的运营,是当下餐饮企业寻求新生的解法。 作为餐饮行业的"老人",今年以来, 消费者决策逻辑的转变, 让辣龙门清油火锅创始人朱果感触尤 深:"以前是挑好吃的,再比价格,现在是先看谁便宜,再勉强接受它的品质。"他举了一个典型例 子,一位顾客在团购平台下单了他门店价格最低的套餐后,甚至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今年,为应对消费变化趋势,朱果已将门店均价下调15%,毛利从50%压缩至35%。 朱果的经历并不 ...
“离店100米也点外卖”,价格战下平台疯狂烧钱、餐饮企业赔本赚吆喝
第一财经· 2025-07-19 23:04
行业现状 - 餐饮行业正经历"瘦身"潮,多家品牌主动缩减门店、下调均价,行业利润普遍下滑 [1] - 2025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5] - 6月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372亿元,同比下降0.4%,上半年累计增速3.6%低于全国餐饮收入增速4.3% [5][6] - 全聚德上半年净利润1100万-1400万元,较去年同期2934万元大幅下滑 [5]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决策逻辑转变为先看价格再接受品质 [4] - 辣龙门火锅门店均价下调15%,毛利从50%压缩至35% [5] - 预制菜门店客流萎缩,主打"鲜"字的品牌逆势崛起 [13] 外卖平台影响 - 外卖大战导致堂食15元的餐点外卖仅需几元,大量消费者转向线上 [8] - 平台高额补贴挤压堂食空间,餐饮企业陷入"有订单无利润"困境 [9] - 平台补贴资源过度向头部品牌倾斜,中小餐饮企业生存空间受挤压 [10] 企业应对策略 - 多家品牌缩减门店数量:辣龙门关闭5-6家门店,汉堡王中国调整门店布局,鼎泰丰退出宁波市场 [7] - 部分品牌将高楼层大店搬至租金更低的负1层小档口 [7] - 快餐饮品类倾向选择高流量区域但控制租售比15%-25%,中型餐饮注重精品化路线,高端餐饮采取收缩策略 [12] - 行业需通过回归食材本质、轻资产运营及精准定位寻求破局 [2][11][13] 未来发展建议 - 加速会员体系与供应链数字化建设,脱离补贴依赖 [10] - 采取小型化门店、联营档口或阶梯式租金等策略降低成本 [12] - "小吃小喝"等轻资产项目成为资本新宠,重资产项目吸引力下降 [13] - 回归食材本质,建立差异化壁垒是行业自救核心 [13]
半年盘点 | 利润下滑、门店收缩,餐饮企业“瘦身”中求新生
第一财经· 2025-07-19 22:29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餐饮行业正经历"瘦身"潮,多家品牌主动缩减门店、下调均价,行业利润普遍下滑 [1] - 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餐饮业呈现"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竞争加剧"态势,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限上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 [4] - 2025年6月全国餐饮收入4708亿元同比增长0.9%,限上餐饮收入1372亿元同比下降0.4%,1-6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上餐饮收入7996亿元同比增长3.6% [4] 企业应对策略 - 辣龙门火锅将门店均价下调15%,毛利从50%压缩至35%,并缩减门店至30多家,今年关闭5-6家门店 [2][3][5] - 汉堡王中国计划关闭部分选址及运营不佳门店,预计2025年门店总数下降,鼎泰丰退出宁波市场 [5] - 部分连锁品牌将商城高楼层大面积门店搬至租金低50%的负1层小面积档口 [5] 运营模式转型 - 行业倾向于轻量化运营,快餐饮品类采取小型化门店、联营档口或阶梯式租金策略,控制租售比在15%-25% [6] - 中型餐饮转向精品化路线(如小酒馆、主题餐厅)或与互补业态联合布局,高端餐饮聚焦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或采用轻资产合作模式 [6] - "小吃小喝"项目因风险低、回报快成为资本新宠,重资产项目因投入大、周期长吸引力下降 [7] 产品与定位调整 - 预制菜门店客流萎缩,主打"鲜"字品牌逆势崛起,如烧烤店改为明档现切鲜牛肉、火锅店深入山区溯源优质食材 [7] - 行业自救核心在于回归食材本质,建立差异化壁垒而非依赖低价促销,强调匹配价格的扎实品质 [7]
北控水务集团(0371.HK):全国性水务龙头 分红保障稳健收益
格隆汇· 2025-07-18 03:01
公司概况 - 北控水务集团成立于2008年,业务涵盖污水及再生水处理、供水服务、水环境治理建造、技术及咨询服务、设备销售和城市资源服务 [1] - 公司积极拓展轻资产运营模式,工程业务持续收缩,2024年毛利占比降至6.4% [1] - 截至2024年末,北京控股持有公司41.1%股份,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三峡系公司合计持股15.81% [1] - 公司资本开支2024年降低至41.1亿元(同比减少28.9亿元),2024年分红对应股息率达6.22% [1] 行业分析 - 水务行业增速放缓,呈现区域垄断和全国性龙头并存的竞争格局 [2] - 预计2025-2027年供水、污水处理规模CAGR分别为0.37%、1.2% [2] - 2023年公司自来水/污水市占率分别为1.8%/8.2% [2] 公司业务 水务运营 - 截至2024年末投运产能3,384万吨/日,产能弹性降至29.2% [2] - 2015-2024年污水及再生水处理量、供水量复合增速分别为10.2%、14.7% [2] - 自来水价格自2017年来稳定在2.14元/吨,有望受益于本轮调价周期(平均涨幅21.3%) [2] 其他业务 - 2024年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股东应占溢利占比降至7.8%/4.6% [2] - 水环境治理技术及设备销售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占比8.0%,智慧水务或贡献增量 [2] - 城市资源业务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占比1.7%,待执行订单总额78.5亿元 [2]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应收账款208.5亿元,其中75.8%服务特许权应收款项和65.1%应收账款账龄在一年以内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6/17.0/17.1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股息率分别为6.4%/6.6%/6.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