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量营销
icon
搜索文档
写亲子爆文赚到70万后,我把孩子养成了“反面教材”
虎嗅· 2025-07-08 13:07
亲子教育内容行业现状 - 亲子教育内容市场需求旺盛,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亲子类稿件需求量大,头部账号单篇稿费可达800-1000元,爆文稿费甚至破万[9][10] - 行业存在大量内容同质化现象,相同热点被反复包装,形成"炒剩饭"式内容生产模式[21][22] - 短视频平台内容制作形成标准化套路,包括3秒留人"钩子"、7/15/30秒高潮节奏等算法驱动的创作公式[31][32][33] 内容生产机制 - 爆文创作以流量为导向,强调情绪共鸣而非专业深度,通过直击痛点、金句编排等手段提高传播度[16][17][18] - 热点追逐成为行业常态,内容生产者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创作,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19][20] - 大量亲子教育账号采用"人设+套路"运营模式,包括虚构精英家长人设、学霸儿童标签等包装手法[25][26][29] 商业变现模式 - 行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包括软文植入、直播带货等多种变现方式,部分产品存在过度营销现象[36] - MCN机构通过标准化内容生产流程批量打造教育类KOL,实现流量变现[29][35] - 内容创作者平均稿费水平较高,七年累计稿费可达近70万元[1][38] 内容真实性困境 - 大量"牛娃养成"内容由非专业人士拼凑而成,缺乏真实教育经验支撑[27][28] - 专业教育理论与实际育儿实践存在明显脱节,内容创作者自身也面临教育难题[40][49][55] - 行业普遍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现象,内容倡导的理念与创作者实际教育方式形成强烈反差[46][50][51]
高考288分女生起号带货,扇了全网一巴掌
36氪· 2025-07-04 11:42
谁也没想到,高考288分的女生不但火了,还在起号成功之后,打起了流量变现的主意。 难道真的印证了那句话:不是清华北大考不起,而是直播带货更有性价比? 图源:大象新闻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份"惨烈"的成绩单下,镜头里一家人的反应却出奇地欢快。 女生的妈妈还一度表示:这是她高中三年考过最好的成绩。 时间回到高考出分之际,彼时的一条查分视频,赢得了全网的关注。 与以往状元出分的高光时刻相反,这条视频中的女生,只考了288分。 语文89,数学22,英语30,历史、地理和政治均徘徊在四五十分,总分288。 这样的成绩,在满分750的高考考场上,堪称一败涂地。 凭借高考低分,母女起号成功 这种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态度,一开始收获了满屏点赞。 不少网友表示,这对父母拥有一颗平常心,"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拒绝唯分数论",还表示,"学渣孩子有这样的爸妈真幸福"。 甚至就连人民日报等官媒也曾下场,点赞"快乐教育"的温情示范。 图源:人民日报 然而,事情的反转来得猝不及防。 在视频爆火的当晚,这对母女就一起开启了直播。 面对镜头,母女俩丝毫不显怯场,对着弹幕侃侃而谈,一边回顾高考心路,一边不忘对新粉丝们表示感谢。 而后,有网友发现,这 ...
小米汽车应从“流量狂欢”模式切换到“责任担当”模式
证券时报· 2025-06-30 01:53
小米YU7发布成绩与营销策略 - 小米YU7以3分钟大定破20万台的战绩创造汽车行业新纪录 [2] - 公司采用"先期提高价格预期—发布时强调高成本—突然较低价引爆"的"三级跳"营销模式 [2] - 这种营销范式打造了现象级案例,短期内不会改变 [3] 市场供需失衡与黄牛现象 - YU7订单溢价转让现象严重,部分转让价格高达数万元 [2] - 交付节奏缓慢与雷军亲自营销导致供需落差,为黄牛活跃创造条件 [2] - 类似现象曾在苹果新机发售时出现,源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 [2] 二级市场乱象与企业应对 - 二级市场交易增加消费者成本并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2] - 公司已采取更新交付周期等措施但收效有限 [2] - 苹果曾取消免费换新政策等尝试也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2] 行业治理建议与责任思考 - 需通过消费者教育、平台监管和品牌策略优化构建多重防线 [3] - 建议公司提升产能透明度、加速交付并识别异常订单 [3] - 行业应从流量狂欢转向责任担当,重视安全与责任高于营销热度 [3]
【e公司观察】小米汽车应从“流量狂欢”模式切换“责任担当”模式
证券时报网· 2025-06-29 20:42
小米YU7新车发布表现 - 小米YU7以3分钟大定破20万台的战绩创造汽车行业新纪录 [1] - 公司采用"先期预热抬价—发布时强调高成本—突然较低价引爆"的三级跳营销模式 [1] - 该营销模式接连创造现象级经典案例 [1] 黄牛市场现象分析 - 黄牛溢价转让订单高发,部分转卖价格高达数万元 [1] - 现象底层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大而供给量不足 [1] - 交付节奏缓慢与营销杠杆加持导致订单火爆 [1] - 黄牛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规则漏洞牟利 [1] - 黄牛市场已演化为具有外部性的二级市场 [1] 行业应对措施现状 - 苹果曾通过取消特定期限免费换新政策应对 [2] - 小米更新所有YU7订单预计交付周期 [2] - 目前措施收效不大 [2] 解决方案建议 - 需多方联动构建多维防线 [2] - 消费者教育提升至关重要 [2] - 平台监管强化是关键环节 [2] - 品牌策略优化是重要手段 [2] - 建议提升产能、加速交付并增强生产排期透明度 [2] - 可尝试AI识别高频异常订单行为 [2] 公司发展战略 - 手机业务对标苹果,汽车业务对标特斯拉 [2] - 对标不应仅限价格和产品层面,需解决负效应问题 [2] - 公司营销范式短期内不会改变 [3] - 需平衡流量加持与外部性责任承担 [3] - 应从流量狂欢切换到责任担当模式 [3]
观车 · 论势 || 流量营销终是“虚火”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1 09:39
公司现状与危机 - 小米汽车正经历信任危机,涉及辅助驾驶系统安全争议和高端选装件虚假宣传质疑 [1] - SU7 Ultra碳纤维机盖在测试中表现与官方宣传不符,形成"双风道高效导流"与实测"气流未形成有效导流"的鲜明反差 [1] - 雷军微博删除了"轮毂散热"技术承诺,引发消费者质疑 [1] - 公司推出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的补偿方案,但车主认为与4.2万元选装费不成比例 [2] 行业反思与趋势 - 事件反映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时"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制造硬约束的冲突 [2] - 车主通过3D打印模型还原气流走向的"民间测试"兴起,倒逼车企规范宣传话术 [3] - 工信部对"自动驾驶"等表述的禁用,显示监管正在加严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新规,要求企业真实全面提供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不得虚假宣传 [4] 公司应对与发展 - 法律界指出若虚假宣传被认定,公司可能面临"退一赔三"的巨额赔偿 [2] - 公司此前因辅助泊车漏洞采取"全额赔付"措施获得认可 [2] - 当前需要以法律为底线,通过真诚赔偿重建消费者信任 [3] - 危机可能促使公司完成从"跨界挑战者"向"成熟车企"的蜕变 [4] 行业深层影响 - 事件成为行业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深耕"的转折点 [1] - 传统车企数十年沉淀的测试规范与企标体系是新势力需要补课的"工业常识" [1] - 危机催生行业共识,推动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 [4] - 事件像照妖镜般揭示流量营销的"虚火",迫使企业回归产品主义 [4]
雷军错了吗?小米很狂妄: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搜狐财经· 2025-05-31 07:41
小米SU7市场表现 - 小米SU7自去年3月上市后成为爆款车型 月交付量迅速突破1万辆并接近3万辆 去年累计销量达13 5万辆 [4] - 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7 6万辆 累计交付量达25 8万辆 超越特斯拉Model 3成为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榜首 [4] - SU7 Ultra锁单量达2 3万辆 远超预期 [4] 小米YU7市场预期 - 小米第二款车型YU7技术发布会后留资用户数量是SU7发布会的三倍 其中首次留资用户占比60% [4] - YU7定位SUV细分领域 用户受众面比SU7更广 外界预期其上市后可能超越特斯拉Model Y [5] 小米集团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1112 93亿元 同比增长47 4% 连续两个季度突破千亿 [7] - 期内利润108 93亿元 同比暴涨161% 创历史新高 [7] 小米汽车面临的争议 - 3月底高速车祸事件引发行业对智能驾驶的反思 监管部门加强智驾领域监管 [7] - 4月份SU7 Ultra因马力锁定和碳纤维前舱盖问题遭遇消费者维权 要求无损退车 [8] - 连续负面事件导致雷军进入"静默期" 暂停社交媒体活动和公开露面 [8] 品牌形象与舆论评价 - 小米汽车口碑和品牌形象受到较大打击 围绕原创性 自研能力和产品质量的质疑持续 [10] - 雷军个人形象毁誉参半 网友赋予的"雷布斯""雷神"等称号兼具褒贬含义 [10] - 流量营销策略成为双刃剑 在带来关注的同时也放大负面事件影响 [8][10]
董明珠,再爱孟羽童一次
36氪· 2025-05-26 08:01
董明珠与孟羽童的流量营销 - 董明珠与离职两年的前秘书孟羽童在社交媒体互动并合体直播带货,被外界视为流量预热行为[3][4][8] - 两人在5月23日"格力明珠精选"直播间进行两小时带货,涉及100多件产品,开播30分钟后登上"大家电榜"第一名[13][27] - 直播中董明珠批评孟羽童"丧失格力平台机会"并提及"离职因违反公司原则",相关话题登上热搜[12][13] - 孟羽童在格力期间抖音粉丝达200万,离职后全网粉丝超400万,成为公司吸引Z世代消费者的关键流量入口[17][39] 格力电器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891.6亿元同比下滑7.26%,相当于2022年水平,是家电三巨头中唯一下滑的企业[31][32] - 空调等消费电器收入1485.6亿元占比78.54%同比下滑4.29%,面临小米等品牌线上市场份额挤压[32][33] - 归母净利润321.8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10.91%,经营活动现金流293.7亿元同比骤降47.93%[32] - 绿色能源业务收入172亿元仅增长0.8%,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多元化尝试未达预期[38] 公司转型战略 - 线下门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布局全屋智能家电并强调年轻化场景体验[34][36] - 直播重点推广定价9800元的美容仪产品,但半小时仅售出2单反映高端化转型挑战[36] - 董明珠称多元化战略"基本没错"但承认成长速度需提升,对比美的消费电器占比已降至34%[38] - 公司深度绑定董明珠IP存在舆论风险,需构建新流量入口突破传统制造业形象[38][39] 管理层动态 - 董明珠2025年开启第五个董事长任期,2012-2021年带领公司营收从百亿级跃升至2000亿级[31] - 频繁启用年轻高管如科技测评达人王自如负责渠道改革,体现对年轻化转型的迫切需求[24] - 董明珠公开言论如"绝不用海归派""35岁难就业因高不成低不就"持续制造舆论话题[28][30]
董明珠,再爱孟羽童一次
盐财经· 2025-05-24 18:00
董明珠与孟羽童的合体直播事件 - 孟羽童在社交媒体发布温情帖文,董明珠邀约共进晚餐,疑似冰释前嫌 [2][3] - 两人此前因离职事件隔空对战,此次合体为5月23日"格力明珠精选"直播间带货预热 [4] - 直播中董明珠批评孟羽童"丧失格力平台机会"并提及"离职因违反公司原则" [6][7] - 直播两小时涉及100多件格力产品,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9][10] 董明珠的用人策略与年轻员工管理 - 董明珠公开批评孟羽童"借助平台变网红""写不出文章",证实其被开除 [15][16] - 董明珠对年轻人的期望:少拿工资、勤恳奉献,同时频繁与KOL合作(如王自如) [19] - 董明珠管理风格与孟羽童个性化人设形成强烈反差,制造话题度 [14] 格力电器的经营现状与转型挑战 - 2024年营收1891.6亿元同比下滑7.26%,空调业务收入占比78.54% [25][26] - 归母净利润321.8亿元创历史新高,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骤降47.93% [26] - 空调业务面临小米等新对手竞争,线上市场份额被侵蚀 [27] - 多元化转型成效有限:绿色能源收入仅172亿元,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尝试未达预期 [31] 格力品牌营销与流量策略 - 线下门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主打全屋智能家电场景 [27] - 直播带货高端美容仪(单价9800元)但半小时仅售出2单 [29] - 董明珠个人言论频繁引发争议(如"不用海归派""批评35岁就业观") [22][24] - 孟羽童全网粉丝超400万,成为格力吸引Z世代的关键流量入口 [32] 格力未来发展战略 - 需突破"格力=空调"的固有认知,构建多元化业务矩阵 [27][31] - 减少对董明珠个人IP的依赖,构建更多元化的品牌故事 [32] - 通过年轻化营销(如直播、场景化门店)增强与新生代消费者连接 [27][29]
身家超450亿元!陕西富豪夫妇的“流量”生意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08:02
核心观点 - 范代娣夫妇凭借450亿元持股市值成为陕西首富,其家族掌控两家上市公司近千亿市值,构建横跨产学研的商业版图[1] - 巨子生物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模式实现技术商业化,从实验室研发到直播间销售完成关键跃升[5][9] - 公司经历初创期现金流困境后,通过精准把握流量红利(社交电商、超级主播)实现爆发式增长[6][8] - 上市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面临二代接班、单一品牌依赖度高(可复美占比87.04%)、销售费用增速超营收等挑战[12][13] 创始人背景 - 范代娣为中国首位生物化工女博士,2000年带领团队研制出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金奖[2] - 严建亚2000年离开体制创业,初期用家庭积蓄补贴公司现金流,2003年二次创业进入军工领域[3] - 夫妻分工明确:范代娣专注技术突破,严建亚负责商业运作和资本布局[3][5] 技术研发 - 核心产品基于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获得行业首个发明专利授权,相关项目获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3] - 技术商业化路径:实验室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2005年建成千万包产能工厂)[3] - 在胶原蛋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排名第一,医用敷料市占率9%排名第二[9] 商业模式 - 初期通过万色城社交电商积累客户流量,2013-2016年新增网点超8,132家[6] - 建立西安创客村分销体系,2019-2021年贡献营收占比分别为52.2%、49.3%、29.3%[7] - 2019年后转向线上直销,收入占比从16.5%提升至41.5%,2021年双十一可复美13分钟成交破亿[8] 资本运作 - 三角防务2017年净利润增长94%,成为家族首个上市公司[6] - 巨子生物IPO前估值193亿元,获高瓴、CPE源峰等投资,薇娅夫妇持股0.86%[11] - 2022年登陆港股后市值突破900亿港元,年内涨幅近70%[13] 财务表现 - 近3年收入超37亿元,毛利率高达87.2%[11] - 营收从2019年9.57亿元增长至2024年55.38亿元,复合增长率42%[12] - 净利率从60.1%下滑至37.4%,销售费用率从9.8%升至34.25%[13] 治理结构 - 范代娣2023年辞任执行董事,女儿严钰博(95后)接任并任首席产品官[12] - 严建亚胞妹严亚娟任高级副总裁,负责质量控制管理[12] - 上市前已终止66家经销商合作以降低渠道依赖[7]
董明珠再次联手孟羽童,“屠龙者”最终选择向流量低头!
搜狐财经· 2025-05-22 20:5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900 38亿 同比下滑7 31% 为近四年首次负增长 [13] - 营业总收入从2023年2050 18亿降至2024年1900 38亿 [13] - 销售费用从2023年148 02亿大幅缩减至2024年97 53亿 [13] - 研发费用保持稳定 2024年69 04亿 vs 2023年67 62亿 [13] - 公司营收自2018年突破2000亿后持续在2000亿区间波动 [11] 管理层争议行为 - 将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引发网络热议 [3] - 公开言论涉及"海归派有间谍"等争议性话题 [3] - 与前秘书孟羽童从公开决裂到突然和解 计划联合直播 [5][9] - 被指通过制造话题获取流量 包括蹭雷军热度等行为 [3][11] 行业竞争格局 - 竞争对手美的 海尔保持增长 小米IoT业务突破千亿 [14] - 空调主业增长乏力 多元化战略进展不顺 [14] - 年轻消费群体对公司品牌认同度下降 [14] 战略转型挑战 - 公司面临产品创新不足和战略定位模糊问题 [15] - 直播带货等营销手段难以解决根本性增长瓶颈 [14] - 过度依赖流量炒作可能损害品牌长期价值 [19] - 需要加强产品创新而非仅关注短期话题热度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