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

搜索文档
麻六记再翻车,都是代工厂的锅?
36氪· 2025-08-01 20:06
那个曾经在直播间呼风唤雨的酸辣粉品牌"麻六记",又一次翻车了。 就在最近,有消费者投诉自己在开市客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粉饼出现发霉状况,开市客第一时间进行退赔和下架处理。麻六记官方也发布了道歉信,只是 在这背后作为酸辣粉产品代工厂的白家阿宽,也被这场风波推到台前。 官方信息显示,白家阿宽成立于2016年12月,除了给麻六记、李子柒等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务外,还推出过红油面皮这一爆款单品。对于此次的酸辣粉风 波,白家阿宽官方表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批次的产品,会进行召回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提供经济补偿。 无论是提供代工服务的白家阿宽又或者是直面消费者的麻六记们,都不止一次在类似的问题上发生过翻车案例。如今随着公众对于食安问题的重视程度越 来越高,长期居于幕后、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的白家阿宽,该如何才能重拾消费者信任呢? 麻六记酸辣粉,又翻车了 近日,有消费者投诉自己前几天在深圳开市客门店所购买的一箱麻六记酸辣粉中,打开包装发现粉饼明显发霉且伴随着一股刺鼻味道。问题发酵后,虽然 开市客门店第一时间进行了退款处理,只不过食品安全问题从来不是小事,随着更多地区的消费者接连投诉,开市客对该系列产品进行了下架处理。 常规情况下,发生 ...
代工厂和品牌齐致歉 麻六记背后的代工版图
北京商报· 2025-07-28 21:21
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事件 - 麻六记270克规格酸辣粉被曝个别粉饼发白、发霉 涉事代工厂阿宽食品及品牌方先后致歉 [1][5] - 问题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两个批次 主因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6][8] - 阿宽食品已启动全面召回 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提供经济补偿 消费者可通过原购买商家或官方渠道办理 [6][7][8] - 麻六记同步启动召回程序 将加强供应链管理 深化驻厂监督机制 提升审核标准和频次 [8] - 开市客所有门店已下架麻六记酸辣粉 [9] 麻六记业务模式 - 酸辣粉为明星产品 由阿宽食品代工 2022年采购额5034.51万元 2023年增至1.74亿元(同比+245.65%) 2024年达2.01亿元(同比+15.52%) [12] - 速食业务高度依赖代工 牛肉辣酱、小旺肠、辣条锅巴、凉面等产品均由不同代工厂生产 [12] - 线上业务营收约为线下门店3-5倍 直播带货月度销售额曾破亿元 单日超千万元 [13] - 采用线上零售+线下体验模式 创始人称大公司普遍租用流水线 但材料配方和工人为自有 [12][13] 代工模式行业分析 - 事件暴露代工模式深层矛盾 高效与品控难以平衡 供应链管理存在短板 [1][14] - 代工为食品行业普遍模式 可快速实现轻资产扩张 但面临质量把控、责任界定等风险 [14] - 专家建议麻六记加速自建供应链体系 减少代工依赖 完善质量风险预警机制 [15] - 行业认为需以严格质量管控为前提 任何疏漏都可能成为品牌崩塌导火索 [14] - 此次危机或成转型契机 需将食品安全转化为竞争壁垒 实现流量品牌到信任品牌跨越 [15]
大行科工上市前分红超6000万,“折叠车之父”分了多少?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23 21:47
行业背景 - 全球健康意识和环保理念提升推动骑行运动热潮,折叠自行车因便携性优势受城市通勤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青睐[1]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从2018年83亿元增长至2023年1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5.2%,零售量从190万辆增至28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7.9%[11] - 2024年折叠自行车零售额占全球自行车市场5.3%,零售量占2.1%,显示行业天花板较低[12] 公司IPO进展 - 大行科工正在推进港股IPO,2025年7月17日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7月22日更新招股书二次递表港交所[1]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建设新厂扩大产能,预计2027年投产[10] 财务与分红 - 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30日累计分红6150万元,其中2025年4月派发2000万元股息[3]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6%股份,合计控制90.16%股份,分红大部分进入实控人腰包[3]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1.02亿元,2025年4月30日降至5902.4万元,期间因宣派股息支出2000万元[7] 产能与外包 - 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17.52万辆,近六成产能依赖代工[4] - 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持续超100%,2022年达117.2%,代工比例从29.5%升至55.5%[14] - 2024年代工成本1.39亿元,2023年6860万元,2025年前4个月已达5830万元[13] 研发与竞争 - 2022-2025年4月研发开支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及650万元,远少于同期分红[6] - 2024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五大公司份额60.4%,大行科工占26.3%[14]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竞争激烈,五大公司占19.4%市场份额[14] 海外市场 - 2023年海外销售从2022年5620万元大跌至2030万元,2024年回升至2980万元[14] - 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是三大销售区域,2024年零售量分别占全球22.1%、9.0%和8.6%[15] 质量问题与毛利率 - 2024年代工产品退换货率升至3.2%,较2022年1.8%翻倍[16] - 自有产品毛利率高于OEM产品,OEM供应商收取5%-6%原材料成本作为管理费用[16]
财说|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惠而浦过度依赖关联交易
新浪财经· 2025-07-16 07:36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559%至2.05亿元,扣非净利润增幅达857% [1]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增148.72%,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暴增10倍 [3] - 2023年净利润8113.27万元,2024年净利润2亿元 [16][5] 营收结构 - 2024年全年营收36.49亿元,海外市场占34.25亿元(93.85%),中国区收入1.25亿元(3.43%)同比暴跌77.02% [2] - 前五大客户贡献90.59%销售额,关联方交易占比73.52%,单一客户贡献超总营收一半 [2] - 内销收入从巅峰期大幅下滑至1.25亿元,线上渠道几乎沦为"展示橱窗" [11] 财务风险 - 2024年应收账款16.7亿元(同比增长21.65%),其中关联方应收账款10.6亿元 [4] - 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26.85%升至2024年45.79%,中报时达71.25% [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5657万元,净利润仅覆盖12.5%应收账款 [5] 管理架构 - 组织架构极度扁平化,仅保留技术、财务负责人,核心职能由总裁直接统管 [8] - 总裁自愿放弃薪酬,技术负责人薪酬115万元,财务负责人薪酬72万元 [8] - 管理链条断裂导致维修响应慢、配件等待周期长等问题遭消费者集体投诉 [9] 战略转型 - 全面转向代工模式,销售费用从2021年占营收8.36%降至2024年1.13% [3] - 线下销售人员从760人减至113人,销售费用职工薪酬从2.2亿元砍至4300万元 [12] - 研发人员减少54人至234人,品牌价值持续流失 [12][3] 关联交易 - 代工订单主要来自美国惠而浦集团,2024年该集团亏损3.23亿美元 [15] - 2023年异常分红6.04亿元(分红率744.69%),2024年分红2.22亿元(分红率110%) [16] - 被质疑"掏空式分红",将子公司利润转移至控股股东 [16]
代工模式反噬,罗马仕如何陷入“死循环”
北京商报· 2025-07-07 21:23
公司现状 - 罗马仕因"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自7月7日起停工停产6个月,除召回相关员工外其余员工进入停工状态 [1] - 公司总部办公层员工数量锐减,多数员工未被召回且公司未回应主动申请召回的人员 [3] - 公司高管对媒体询问保持沉默,前公关部门高管表示"墙倒众人推" [3] - 公司线上渠道在主流电商平台被全面下架,淘宝显示"没有找到相关宝贝",京东和拼多多也未展示罗马仕产品 [7] - 部分消费者退款因账户余额不足出现延迟,加剧资金链压力 [7] 产品质量问题 - 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5日—2024年7月31日期间制造的三款移动电源共计491745台,原因是电芯原材料问题可能导致过热和燃烧风险 [3] - 2025年前六个月社交媒体已传出超过三次罗马仕充电宝安全问题,涉及起火、爆炸等事故 [4] - 行业人士指出充电宝行业大量采用质量较差的B品甚至C品电芯,相较于A品更不稳定 [10] - 民航领域人士证实某些被召回充电宝的电芯存在质量问题,在航空环境下易发生事故 [10] 市场表现 - 罗马仕曾连续11年成为天猫"双11"移动电源品类销冠,年出货量超过5000万件 [7] - 全球充电宝市场前五大厂商占有约18%份额,小米以8%份额位居第一,罗马仕未单独披露份额 [8] - 罗马仕部分20000mAh机型售价低至69-99元,10000mAh产品售价129.95元,显著低于安克(289元)和飞利浦(139元)同类产品 [9] 经营模式 - 公司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和大规模代工生产压缩成本,忽视电芯等核心部件质量管控 [9] - 作为整机厂商不直接生产电芯,依赖供应链提供核心部件 [10] - 代工模式及供应链质量问题集中爆发,导致主要营收途径受阻同时承担巨额售后成本 [1]
ESG解读|员工持股两度因业绩受阻,来伊份再度回购欲重启员工持股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6-25 18:33
公司经营与员工持股计划 - 公司完成股份回购290.54万股,支付资金总额3022.36万元,计划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1] - 2022年首期员工持股计划因营收未达25%增长且净利润为正的目标而终止 [1] - 2024年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考核门槛下调为营收增长3%或净利润增长20%,但因全年营收33.70亿元(同比下降15.25%)及归母亏损7527万元而终止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0.48亿元(同比下降1.23%),归母净利润1243万元(同比下降近80%) [2] - 控股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 [2] 行业竞争与激励计划对比 - 三只松鼠2024年营收106.22亿元(增长49.30%),净利润4.07亿元,成功达成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2][5] - 盐津铺子2024年营收53.04亿元(增长28.89%),净利润6.40亿元,激励计划顺利解锁 [2][5] - 洽洽食品股票期权计划首年目标落空,两期员工持股计划延期且浮亏 [3] - 良品铺子2024年营收71.59亿元(下降11.02%),亏损0.49亿元 [5] 量贩零食业态冲击 - 量贩品牌鸣鸣很忙2024年营收393.44亿元,净利润9.13亿元,门店超1.5万家,3年增长近10倍 [5] - 鸣鸣很忙毛利率仅7.6%,万宸集团旗下好想来毛利率不足11%,远低于传统零食品牌 [6] - 公司毛利率38.82%居行业榜首,高于行业均值31.17% [6][7] - 公司称量贩零食主打下沉市场,与自身消费群体有差异,但已与养馋记合作共建社区生态 [7][8] 食品安全与代工模式 - 2025年端午节前因蜜枣粽中疑似创可贴异物事件引发食品安全危机,同批次产品下架并启动调查 [10] - 公司采用纯代工模式,依赖第三方工厂,质量管控依赖供应商分级(S-D级)及162次深度巡查 [10][11] - 行业普遍面临食品安全问题,零食很忙要求自有品牌厂商安装24小时生产监控摄像头 [11] 财务与战略调整 - 2024年加盟店数量首次超过直营店,战略转向连锁管理服务+供应链平台 [7] - 洽洽食品2024年营收71.31亿元(增长4.79%),净利润8.50亿元 [5] - 好想你2024年营收16.70亿元(下降3.39%),亏损0.76亿元 [5]
娃哈哈代工背后,宗馥莉的品牌与控制权博弈战
36氪· 2025-05-20 16:15
娃哈哈代工风波 - 娃哈哈因2024年瓶装水市场需求激增导致产能紧张,委托今麦郎代工生产纯净水,合作周期内今麦郎共完成12亿瓶产品交付,但因质量问题双方合作于2025年4月终止 [5] - 今麦郎集团董事长范现国表示,在与娃哈哈合作代工业务中每瓶蓝标水净利润仅为2分钱 [5] - 娃哈哈纯净水(596毫升/瓶,24瓶/箱)售价38.9元,今麦郎纯净水(550毫升/瓶,24瓶/箱)售价27.9元,引发品牌溢价质疑 [3] 娃哈哈产能与工厂调整 - 娃哈哈陕西公司乳品车间从2025年2月16日停产,5月关闭天津武清工厂、河北高碑店工厂等十余家分厂生产线 [7] - 公司声明未来将始终坚持自有生产模式 [5] - 陕西娃哈哈第一股东并非宗馥莉,宗馥莉全资持股的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仅持股40% [9] 宗馥莉掌权后的变革 - 宗馥莉自2024年7月掌权后调整13个部门核心成员,废除不开除45岁以上员工传统,改为绩效四档制薪酬体系 [11] - 2025年2月387件娃哈哈商标从集团转到宗馥莉控股公司,5月注册"娃小宗"商标覆盖饮料、啤酒和保健品 [13] - 2024年娃哈哈集团营业收入约700亿元,业绩实现大幅回升 [13] 饮料行业代工现状 - 中国饮料行业代工比例从2015年8%激增至2024年27%,2023年瓶装水代工比例高达63.7% [16] - 娃哈哈将约15%纯净水产能外包给今麦郎,知名品牌普遍采用自主生产加代工混合模式 [14] - 代工模式可降低固定资产支出15%-20%,今麦郎同时为三得利乌龙茶、蜜雪冰城等品牌代工 [17] 代工模式的利弊 - 元气森林代工比例超80%,三年估值突破百亿 [19] - 代工存在质量管控风险,2020年元气森林"0糖0卡"配方泄露引发品牌危机 [19] - 长期代工导致品牌与生产端脱节,新品测试成本高且创新乏力 [21][22] 品牌价值与行业趋势 - 代工超出消费者认知时易引发舆论危机,娃哈哈找竞品代工造成尴尬 [25] - 快消品企业需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把控间寻求平衡 [25] - 头部品牌需承担更多情绪价值和产品信任感 [26]
娃哈哈回应今麦郎代工风波 消费者质疑品牌信任空心化
犀牛财经· 2025-05-20 14:15
娃哈哈纯净水竟然是由今麦郎代工生产的?确当的答案让"娃哈哈客服回应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话题登上5月15日的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当天,娃哈哈集团官方火速发布声明,确认此前与今麦郎存在纯净水委托代工合作,但已于2025年4月终止该合作。 娃哈哈在声明中称,代工期间公司自查发现个别批次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娃哈哈纯净水均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有行业人士向媒体透露,双方合作始于2024年娃哈哈产能紧张时期,其自有水厂满负荷运转仍存在15%的缺口,而今麦郎则因纯净水生产线利用率不足40% 而承接代工需求。这种"各取所需"的模式在饮料行业并不罕见,康师傅与统一、可口可乐与元气森林等品牌均有过类似合作。 然而,消费者对代工模式的质疑并未因官方声明平息。争议焦点集中在价格与品牌价值的落差,在终端市场,娃哈哈纯净水售价约为今麦郎同规格产品的两 倍,而代工产品的包装差异更让部分消费者感到"心理落差",认为"国民品牌不应依赖竞争对手代工"。 对此,娃哈哈客服此前解释称,不同产地产品包装存在正常差异,但强调所有渠道产品均符合企业质量标准。今麦郎客服则表示代工严格遵循娃哈哈标准生 产,但对抽检问题未作具 ...
娃哈哈陷舆论危机:代工争议、内部动荡与品牌透支
新浪证券· 2025-05-16 17:23
代工争议 - 2024年起消费者发现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生产,同规格产品价格比今麦郎自有品牌高出30%,引发对品牌溢价掩盖成本压缩的质疑 [1] - 2025年3月广东消费者投诉代工生产的乳酸菌饮料出现黑色沉淀物并导致儿童身体不适,涉事产品委托方为宗馥莉控股的广州恒枫饮料公司 [1] - 公司于2025年5月15日声明已终止与今麦郎代工合作,但未解释在自有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情况下选择代工的原因 [1] - 今麦郎为承接订单投资1.5亿元扩建河源工厂,代工模式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1] 内部动荡 - 2025年2月16日陕西娃哈哈乳品车间突然停产,杭州精密机械公司也出现类似员工停工事件 [2] - 宗馥莉推行的"宏胜化"改革与传统家族式管理产生冲突,包括劳动合同转签、末位淘汰制等措施导致员工归属感流失 [2] 战略隐忧 - 2024年公司营收700亿元,但核心产品AD钙奶、纯净水包装20年未更新,便利店铺货率不足30%被竞品碾压 [3] - 元气森林"0钠水"等创新产品快速抢占市场,凸显公司创新滞后 [3] - 宗馥莉将大量订单转移至关联企业宏胜饮料,导致自有工厂员工降薪裁员,研发部门缩编,食品科学研究院等核心部门解散 [3] 行业警示 - 代工模式将品控风险转嫁消费者,2025年乳酸菌事件暴露"重营销轻品控"弊端 [3] - 消费者信任一旦受损难以修复,公司面临信任危机与代工模式恶性循环 [3] 管理冲突 - 宗馥莉试图通过代工快速扩张但忽视供应链管理,推动现代化改革但未妥善处理员工安置与文化传承 [4] - 母公司股权纠纷与管理风格冲突叠加,加剧公司边缘化风险 [4] 转型困境 - 公司困局体现家族企业传承与传统品牌转型的双重挑战 [5] - 短期需终止代工、回应员工诉求以重建信任,长期需平衡改革力度与文化传承 [5] - 若无法突破"高端不赚钱、大众不买账"怪圈,品牌可能沦为贴牌时代牺牲品 [5]
“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冲上热搜 代工模式在饮料行业常见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5 22:05
娃哈哈与今麦郎代工事件 - 娃哈哈确认与今麦郎存在委托代工关系 但已于2025年4月终止合作 [1] - 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部分消费者对代工模式提出质疑 [4] 饮料行业代工模式现状 - 代工模式在快消品行业普遍存在 尤其适用于产能紧张或新品牌初期阶段 [5] - 跨国企业如可口可乐采用全球代工策略 在中国由三家装瓶合作伙伴生产 [6] - 百事可乐通过康师傅代工旗下碳酸饮料及星巴克瓶装产品 [6] 代工模式的驱动因素 - 临时产能不足时选择代工补充 如娃哈哈因市场需求激增调整产能 [4] - 新品牌为降低风险采用代工 如奈雪的茶初期包装饮料代工 [5] - 跨国企业通过深度绑定代工厂实现轻资产运营 [6] 自有工厂的发展趋势 - 娃哈哈已完成18条高速产线布局 新建工厂实现完全自主生产 [7] - 康师傅全国近60座自有工厂 元气森林投资超60亿元建6座工厂 [7] - 成熟企业自建工厂可强化供应链控制并降低长期成本 [7] 不同企业的战略选择 - if椰子水母公司坚持代工模式 强调生产弹性与资源聚焦创新 [8] - 自有工厂被视为供应链护城河 但需承担重资产投入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