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药

搜索文档
国产减重新药定价对标司美格鲁肽:赛道太“卷”,患者如何选?
第一财经· 2025-07-08 12:28
从定价来看,双靶点的玛仕度肽的定价直接对标诺和诺德的明星减重药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盈),但仍低于同为双靶点机制的礼来 减重药替尔泊肽(商品名:穆峰达)。 "现在患者已经有三个GLP-1减重药可以选择了,以后的选择还会越来越多,这个领域的趋势必然是越来越卷。"李小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 示。 从定价来看,双靶点的玛仕度肽的定价直接对标诺和诺德的明星减重药司美格鲁肽,但仍低于同为双靶点机制的礼来减重药替尔泊肽。 日前,备受关注的国产GLP-1减重药玛仕度肽(商品名:信尔美)在上海开出全市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首张处方,为患者提供了进口减 重药之外的新选择。 第一财经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采访时了解到,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为一位超重合并轻度脂肪肝的27岁男性患者 开具了玛仕度肽,患者目前仍需要凭处方在药房购买该药物。 针对患者如何在目前已有的三种减重药当中做选择,李小英解释道,主要看患者的合并症。"比如合并脂肪肝的,现在研究发现玛仕度肽对 脂肪肝治疗有一定效果,我们发现临床上肥胖患者约60%都有脂肪肝。"他说道。 纪立农此前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能寄希望于用减重药解决所有的肥胖问题。"我们要强调, ...
国产减重药“上市潮”闸门打开,跨国巨头如何应对
第一财经· 2025-07-06 19:38
减重药市场格局变化 - 信达生物的GLP-1减重创新药玛仕度肽(商品名:信尔美)已商业化落地,标志着国产减重药正式进入国内公立医院 [2] - 玛仕度肽从获批到商业化仅用1周,远快于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5个月)和礼来替尔泊肽(半年) [2] - 国内厂商无产能供应限制问题,而跨国巨头尚未实现本土化生产 [2] - 信达生物计划通过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零售渠道和线上平台等多渠道拓展市场 [2] - 业内人士预计玛仕度肽未来可能占据中国减重药市场50%份额 [2] 市场规模与竞争态势 - 2025年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美元,中国市场达20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超28% [3][4] - 国内已有约30款在研GLP-1类药物进入中后期临床,其中一半进入三期临床 [4] - 恒瑞医药、博瑞医药、甘李药业和先为达等公司的在研药物已实现15%-21%减重效果 [4] - 先为达生物的埃诺格鲁肽在48周治疗中实现15.4%减重,与司美格鲁肽疗效相当 [5] - 专家预计随着更多产品上市和可能纳入医保,GLP-1减重药价格有望下降 [5] 跨国巨头的应对策略 - 礼来替尔泊肽新增OSA适应症,覆盖中国近2亿患者 [7] - 诺和诺德更新司美格鲁肽说明书,纳入心血管结局试验结果(风险降低20%) [7] - 更高剂量司美格鲁肽(7.2mg)临床试验显示平均减重21%,1/3受试者减重超25% [7] - 诺和诺德收购联邦生物"三重受体激动剂"UBT251,潜在交易价值20亿美元 [7] - 礼来投资15亿元升级苏州工厂产能,扩大糖尿病和肥胖药物生产规模 [8] 产品创新与研发方向 - 目前GLP-1减重药均为注射液,口服剂型成为研发重点 [11] - 礼来口服小分子GLP-1RA药物orforglipron在40周实现平均减重8% [11] - 诺和诺德口服司美格鲁肽在三期临床中实现13.6%减重,降糖适应症已在中国获批 [11] - 恒瑞医药、诚益生物、华东医药等国内企业已布局口服小分子GLP-1减重药 [12] - 现有减重药存在肌肉流失问题(40%减重来自非脂肪组织),药企正开发肌肉保护药物 [12][13] 市场潜力与慢病管理 - GLP-1减重药被建议长期使用以保持体重和控制血糖 [16] - 中国已将GLP-1类药物纳入《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16] - 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优先使用GLP-1减重药降低心脏病风险 [16]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一季度销售额84亿美元,礼来替尔泊肽销售额61.5亿美元 [18] - 预计2030年中国将有9亿肥胖或超重人群,市场规模远超美国 [18]
深度|国产减重药“上市潮”闸门打开,跨国巨头如何应对
第一财经· 2025-07-06 17:46
国内GLP-1减重药市场格局变化 - 信达生物GLP-1减重药玛仕度肽(信尔美)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从获批到首方仅一周,显著快于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5个月)和礼来替尔泊肽(半年)[3] - 玛仕度肽为首款国产GLP-1减重创新药,预计将带动国产减重药上市潮,国内已有约30款GLP-1类药物进入中后期临床,其中一半进入三期临床[5] - 国产药企在销售渠道布局更灵活,包括公立医院、民营机构、零售及线上平台,互联网预售模式已提前启动[3] 产品定价与竞争策略 - 玛仕度肽定价预计介于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之间,公司强调其双靶点机制带来更强减重效果(15-21%),将体现临床价值并考虑患者支付能力[4][5] - 美国市场GLP-1自费药价格已下降60%,国内专家预测随着更多产品上市及可能纳入医保,价格有望下行[1][6] - 跨国药企通过拓展适应症(如礼来替尔泊肽新增OSA适应症覆盖2亿患者)和更新说明书(司美格鲁肽心血管风险降低20%)强化竞争力[7] 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 - 注射剂型主导当前市场,口服小分子减重药成为新方向:礼来orforglipron三期临床显示40周平均减重8%,诺和诺德口服司美格鲁肽减重13.6%[11][12] - 恒瑞、华东医药等国内药企布局口服GLP-1药物,多款已与阿斯利康、默沙东达成授权合作[13] - 肌肉流失成现有药物主要副作用(40%减重来自非脂肪组织),礼来等公司开发靶向肌生长抑制素蛋白的新药(如bimagrumab 48周体脂减少42.2%)[13][14] 市场规模与患者需求 - 2025年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美元,中国达200亿元(年增28%)[4] - 中国超重/肥胖人群2030年或达9亿,但GLP-1药物当前未纳入医保,商业保险成为支付补充[18][19]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一季度销售额84亿美元,礼来替尔泊肽61.5亿美元,反映全球需求强劲[18] 跨国药企本土化应对 - 礼来投资15亿元升级苏州工厂产能,推出多剂量预装笔缓解供应瓶颈,未来或实现本土化生产[9] - 诺和诺德收购联邦生物UBT251全球权益(潜在价值20亿美元),并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合作构建慢病管理生态[8][10]
减重赛道“人满为患”:中国药企试图“后来居上”?
广州日报· 2025-07-06 10:36
减重药物市场竞争格局 - 外资药企诺和诺德和礼来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线上线下平台积极铺货,原料药和产能问题逐步解决 [1] - 中国药企试图通过创新药物实现弯道超车,掀起下一波治疗热点 [1] - 专家提醒减重药物有适应症要求,消费者应遵医嘱或在药师指导下使用 [1] 中国药企创新进展 - 信达生物旗下减重创新药物玛仕度肽注射液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减重药物 [2] - 玛仕度肽治疗20周减重降幅最高可达21%,能降低内脏脂肪含量高达80% [2] - 该药物通过美团自营大药房等线上渠道首发,拓展创新销售模式 [2] - 翰宇药业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1.42亿-1.62亿元,同比增幅1470%-1664%,主要得益于利拉鲁肽仿制药出海成功 [3] 外资药企战略布局 - 礼来替尔泊肽注射液获批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4] - 替尔泊肽治疗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18.1%-20.1%,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3%-2.3% [4] - 外资药企不断开拓新适应症,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4] 减重药物评价标准 - 评价减重药需考虑减重幅度(中国患者10%为基础)、安全性、改善合并症能力、减肌比例和反弹情况等多维度 [1] - 信达生物玛仕度肽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问题有明显改善 [2]
全球首个双靶减重药物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出全国首方
贝壳财经· 2025-07-04 11:08
药物上市与首张处方 - 玛仕度肽(商品名:信尔美)于6月27日获批上市,为全球首个胰高血糖素(GC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靶减重药物 [1] - 7月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泌科主任医师纪立农开出玛仕度肽全国首张处方 [1] - 首位接受治疗的患者BMI接近28,属于超重并伴有脂肪肝,曾尝试健身和减肥产品但效果不明显 [1] 药物临床效果与适用人群 - 在玛仕度肽(GLORY-1)临床研究中,患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指标显著降低 [1] - 伴有脂肪肝的患者肝内脂肪含量平均降低达80% [1] - 药物特别适合体重增加、存在代谢紊乱及肝脏脂肪异常的患者 [1] 中国肥胖现状与治疗需求 - 中国肥胖患病率持续上升,尤其在青中年群体中更为显著 [1] - 国家强调体重管理与全民健康,公众对体重健康的关注度提升 [1] - 大量肥胖个体开始主动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以改善体重状况 [1] 科学减重方法与药物机制 - 医生建议患者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2] - 对于生活习惯改善后体重仍无明显改善的患者,可辅助药物治疗 [2] - 玛仕度肽通过"抑制食欲+加速代谢"的双重作用机制,结合GCG与GLP-1靶点,突破单一靶点治疗局限 [2]
终止冠昊生物再融资审核;歌礼迎专利挑战|健讯daily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09:29
医保政策调整 - 国家医保局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调整方案 商业保险公司退出价格谈判环节 目录性质转向"推荐清单" 医保部门主导药品准入与价格保密协商 [1] 药械审批进展 - 科笛集团非那雄胺喷雾剂获NMPA批准上市 用于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该产品为授权引进的外用制剂(研发代号CU-40102) [3] 资本市场动态 - 普祥健康递交港交所主板上市申请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5亿元/4.22亿元/5.0亿元 同期净利润3884.4万元/3922.7万元/4388.2万元 [5] - 睿视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 由金科君创独家投资 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研发、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及市场拓展 [6] - 泰德医药港交所主板上市 全球发售1680万股H股 每股定价30.6港元(上限定价) 募资总额5.14亿港元 [7] - 瑞科生物与印度Biological E公司签署九价HPV疫苗REC603海外授权合作协议 [8] 企业业绩表现 - 翰宇药业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42-1.6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035.88万元) 主要受益于利拉鲁肽注射液获FDA批准销售及原料药出口放量 [10] 行业竞争事件 - 歌礼制药ASC30减重药物美国专利遭石药集团附属公司挑战 涉及GLP-1R激动剂技术 该药物具备口服/注射双剂型优势 [12] 企业运营风险 - 冠昊生物主动撤回创业板再融资申请 深交所终止审核 [14] - 北大医药因历史遗留问题遭近百名离退休人员围堵办公场所 严重影响正常经营 [15]
ADA大会 - 减重靶点技术路线分析及迭代展望
2025-06-30 09:02
ADA 大会 - 减重靶点技术路线分析及迭代展望 20250627 摘要 口服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展现潜力,礼来公司相关产品临床试验显 示出良好的降糖和减重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有望成为市场重要资产, 但需关注多靶点药物如 NAE931 的可靠性验证。 多靶点减重药物是发展方向,重点在于 GIP/GLP-1 双靶点激动剂及其他 组合,旨在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诺和诺德和阿斯利康等公司正积极 投入 Amylin 相关研究,探索其与 GLP-1 的协同效应。 减少注射频率能显著提升患者体验,长效制剂成为研发重点。诺和诺德 的 NN1,213 通过提高 CCK1R 选择性降低胃肠道副作用,Redefine 1 实验显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需警惕试验中出现的自杀事件。 礼来公司通过 C20 脂肪酸修饰 GLP-1 受体激动剂以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其药物引起的腹泻、恶心和呕吐比例显著低于诺和诺德产品。 Myostatin 与司美格鲁肽联用实验显示出良好的减重效果和增肌潜力。 Believe 实验表明,Bimagrumab 与司美格鲁肽联用可显著减少体脂, 并增加瘦组织,最高剂量组合可使 70%的病人体重大幅减少 ...
医药生物行业跟踪周报:2025ADA重磅数据披露,关注减脂增肌、Amylin及口服赛道-20250629
东吴证券· 2025-06-29 21: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周医药板块有所反弹但整体震荡,信达生物玛仕度肽、先声药业达利雷生片获批上市,2025ADA披露多项重磅进展,建议关注减脂增肌、Amylin及口服赛道,给出子行业配置建议及不同选股思路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及年初至今各医药股收益情况 - 本周、年初至今A股医药指数涨幅分别为1.6%、6.2%,相对沪深300超额收益分别为-0.4%、6.6%;H股生物科技指数涨跌幅分别为2.7%、52.7%,相对于恒生科技指数跑赢-1.5%、32.2% [4][9][45] - 本周A股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及医药商业等股价涨幅较大,原料药、化药及中药等股价涨幅相对较小 [4][9][52] - 本周A股涨幅居前神州细胞、浩欧博、华人健康,跌幅居前易明医药、福元医药、博瑞医药;H股涨幅居前隽泰控股、精优药业、正大企业,跌幅居前巨星医疗控股、密迪斯肌、德斯控股 [4][9][52] 2025ADA多项重磅数据披露,建议关注减脂增肌与Amylin赛道 礼来披露Bima数据,ActRII成药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 礼来2023年以19.2亿美元收购Versanis Bio获取Bimagrumab,Bima为ActRII抑制剂,同时抑制ActRIIA和ActRIIB [17] - BELIEVE研究显示bima+司美组体重下降92.8%来自脂肪,总体重下降22.1%,bima单药组下降体重100%来自脂肪且肌肉重量增加2.5%,Bima会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但转氨酶升高为一过性 [18] - 国内来凯医药LAE102在ADA披露安全性数据,单次给药无腹泻不良反应,研发前景确定性增强,来凯进度领先 [18] 多款Amylin管线披露数据,联用GLP-1具备高效减重潜力 - 胰淀素具有抑制胃排空等功能,截至2025H1唯一上市的amylin药物为阿斯利康普兰林肽,仅获批糖尿病适应症,减重处在2期临床,2025年多家大MNC布局Amylin [19] - 礼来Eloralintide 12周最高减重11.3%,安全性佳,礼来优质GLP-1管线联用Eloralintide具备想象空间,国内博瑞医药BGM1812等处在临床前阶段 [20] 口服剂型持续探索,小分子、多靶点多肽为主要方向 - 礼来Orforglipron为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40周减重7.9%,国内恒瑞医药口服小分子HRS-7535 36周180mg剂量组平均减重9.5% [22] - 诺和诺德Amycretin为双激动剂,12周最高剂量组平均体重降幅达13.1%,国内恒瑞披露口服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HRS9531 1期数据 [23] 研发进展与企业动态 创新药/改良药研发进展(获批上市/申报上市/获批临床) - 信达生物玛仕度肽获批上市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体重管理,先声药业达利雷生片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失眠 [4][24][25] - 科济药业CAR-T细胞疗法产品提交上市申请,阿斯利康/第一三共德达博妥单抗获批新适应症,宜联生物YL201获FDA突破性治疗法认定等 [27] 仿制药及生物类似物上市、临床申报情况 - 江苏明德制药阿法骨化醇滴剂等多款仿制药已上市,合肥亿帆生物比拉斯汀口服溶液剂等申请上市,金陵药业艾拉戈克钠片剂等处于临床阶段 [34][35][38] 重要研发管线一览 - 开悦生命靶向DHX33的抗癌药物KY2、朗迈医药1类创新药YJH-012获得CDE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42][43] 行业洞察与监管动态 - 6月20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局部起效化学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公开征求ICH指导原则草案意见 [45][46] 行情回顾 医药市盈率追踪 - 截至2025年6月27日医药指数市盈率为33.90倍,环比上升0.51倍,低于历史均值4.53倍,医药指数盈利率溢价率为160.3%,环比持平,低于历史均值20.2% [49] 医药子板块追踪 - 本周A股医疗服务板块涨幅优于其他子板块,H股生物科技指数本周涨2.7%、年初至今涨52.7%,相对于恒生科技指数跑赢-1.5%、32.2% [50][52] 个股表现 - A股本周涨幅居前神州细胞、浩欧博等,跌幅居前易明医药、福元医药等;2025年年初至今涨幅居前舒泰神、永安药业等,跌幅居前普利退、*ST吉药等 [57]
医药电商,“重”者为王
第一财经· 2025-06-28 18:44
中国互联网医药电商减重药物市场竞争格局 - 电商平台将减重药物视为突破口,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美团等积极争取与信达生物、诺和诺德、礼来等药企合作 [1] - 京东健康减重药物年销售额飙升,美团单月销售额已超越京东,阿里健康进展相对缓慢 [1][4] - 减重药物配送依赖冷链物流,美团自营大药房已建立空运冷链体系,缺乏冷链设施的电商被排除在外 [3] 减重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2024年销售额293亿美元,礼来替尔泊肽164亿美元,信达生物玛仕度肽近期获批减重适应症 [2][3] - 京东健康GLP-1类药物销售增速超30%,美团增速更快,预计2030年GLP-1减重市场规模超300亿元,互联网渠道占比将超50% [3] - 中国超重人群扩大,政策推动"体重管理年",京东健康体重管理咨询量激增 [3] 药企与电商平台合作动态 - 诺和诺德原肥胖症业务部因医院渠道效果不佳被并入糖尿病事业部,现转向与阿里健康达成战略合作 [8][9] - 药企此前排斥电商合作,但实际京东、阿里健康、美团平台销量已众多,诺和诺德与阿里健康合作标志态度转变 [9] - 京东健康4月举办体重管理峰会,聚集信达生物、先为达等企业,美团和京东在合作融洽度上领先 [2][4] 用户画像与市场潜力 - 电商平台减重药物购买者中女性占比75%,典型用户为25-40岁一线城市女性白领 [10] - 线上渠道是用户了解体重管理的首选渠道(占比80%),60%用药者每周使用药物 [10] - 中国潜在减重药物消费人群约6000万,二线以下城市渗透率仍低,市场天花板远未触达 [10]
医药电商,“重”者为王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6-28 18:03
减重药物电商竞争格局 - 电商平台将减重药物视为重要突破口,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美团等积极争取诺和诺德、礼来、信达生物等药企合作 [1] - 京东健康减重药物年销售额飙升,美团单月销售额已超过京东,阿里健康相对保守 [1] - 美团已建立空运冷链物流体系,能够满足GLP-1等注射剂配送需求 [4] - 京东健康和美团在合作融洽度和匹配度上领先,预计将成为未来医药电商头部平台 [4] 减重药物市场现状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2024年销售额达293亿美元,礼来替尔泊肽销售额164亿美元 [2] - 信达生物玛仕度肽于6月27日获批减重适应症,先为达已完成三期临床并提交审评 [2] - 京东健康GLP-1类药物销售增速超30%,主要来自诺和诺德产品 [3] - 预计到2030年GLP-1减重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互联网渠道占比或超50% [3] 用户画像与消费行为 - 电商平台减重药物购买者中女性占比达75%,远高于男性 [8] - 典型用户为25-40岁女性白领,多居住在一线及强二线城市 [9] - 线上渠道已成为用户了解体重管理的首选渠道,占比达80% [9] - 60%以上用药者会每周使用减重药物 [9] 药企战略调整 - 诺和诺德将肥胖症业务并入糖尿病事业部,调整医院优先策略 [6] - 诺和诺德与阿里健康达成战略合作,改变此前排斥电商的态度 [7] - 信达生物、先为达等本土企业加速布局减重药物研发 [2] 市场潜力 - 中国潜在减重药物消费人群约6000万,市场天花板尚远 [9] - 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启动"体重管理年",推动科学减重 [3] - 减重药物市场被认为类似新能源汽车早期发展阶段,增长空间巨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