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
搜索文档
美国对华转软不是好心!通胀失控盟友离心,菲律宾闯南海遭冷遇后急寻中国合作?
搜狐财经· 2025-11-12 16:39
中美贸易关系动态 - 2025年11月初,中美两国几乎同步宣布下调部分关税、暂停港口费用等对抗性措施,贸易战首次出现实质性缓和[1] - 自11月10日起,美国将对华所谓"芬太尼关税"从20%下调至10%,并暂停24%的对等关税及出口管制规则一年[3] - 美国在降低对华关税的同时,对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盟友仍维持20%的高额关税[3] 菲律宾政策转向与经济影响 - 11月1日,菲律宾宣布恢复对中国公民的电子签证服务,试图挽回流失的中国游客和投资[1] - 2025年前8个月,中国赴菲游客暴跌至18.2万人次,较2019年的174万人次大幅下滑[3] - 菲律宾黄岩岛管控已导致3.2万渔民生计受损,捕捞量从2012年的3.5万吨跌至2024年的2.6万吨[3] - 中国连续14年稳居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877亿美元[5] 东南亚地缘经济格局演变 - 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身"陆联国",其货运量在2024年暴增200%[5] - 越南顶着美国20%关税压力,翻新中越跨境铁路;柬埔寨的德崇富南运河将打破越南出海口垄断[5] - 在"友岸外包"策略下,东南亚供应链更深地嵌入中国体系,例如越南工厂需从中国东莞采购螺丝钉,马来西亚芯片封测需深圳工程师调试[5] 美国战略困境与区域影响力 - 美国超市物价连续数月出现两位数百分比的飙升,通胀压力是其调整对华政策的重要原因[3] - 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半小时内连摔两架价值1亿美元的舰载机,凸显其军事霸权力不从心[7] - 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名存实亡,"印太经济框架"只剩空谈[5]
国台办回应民进党当局拟改版新台币:这是民进党当局处心积虑“去中国化”的又一出闹剧
格隆汇· 2025-11-12 11:29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表示,这是民进党当局处心积虑"去中国化"的又一出闹剧。包括修改课纲、删 除"汉人"表述、更改路名、计划改版新台币等,民进党当局为了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联结,花招百出、 无所不用其极。这些政治操弄注定枉费心机,因为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事实和现状改变不了,台湾同胞 的中华民族认同抹灭不掉。 格隆汇11月12日|据日月谭天,国台办今日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民进党当局日前提出新台币改版 计划,引发质疑和抨击。有岛内舆论指出,花大钱改版、更改路名等都是民进党当局的同一套政治手 段,目的是试图去除所有从大陆带至台湾的元素,彻底与大陆脱离关系。对此有何评论? ...
《台湾·1945》,《沉默的荣耀》前奏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2 08:46
我是在往返北京与台北的航班上,看完六集纪录片《台湾·1945》的。每一集的片头音乐一响起,内心 便有宛如触电般的悸动,台湾民谣《望春风》的旋律,独特的台湾风情,总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心 里浮现出"回家"的念头。忆起多年前负笈北大期间,每次搭机返台,即将降落前,航司也会特地播放 《望春风》,这个曲子对我而言,意思就是"我到家了"。 "光复""光复"!台湾人的脱胎换骨时刻 《台湾·1945》谈的是台湾光复的史实与史事,对于岛内的观众来说,80年前的光复,究竟意味着什 么?我常想起已逝的奶奶,生前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经历过日本殖民统治末期的她,台湾光复是其成 长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每每用闽南语讲着"光复""光复",那是不掺杂任何意识形态、没有经过任何 当代经验修饰、最为真实朴素的记忆,也代表着她那一代人的真正情感。 如此的历史真空相当可怕,也相当危险,因为不只使得台湾人背祖离宗、认贼作父,导致两岸如同林书 扬、陈映真等前辈所说的"近亲憎恶",未来还可能延续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悲剧。而《台湾·1945》 纪录片,宛如一部名为"光复"的通史,及时地补位进历史真空中,成为一根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还原了 台湾人如何沦为殖 ...
中方稀土禁令暂停一年,G7连夜组建矿产联盟!中国岂能不留后手?
搜狐财经· 2025-11-10 18:50
中美会谈主要成果 - 美国暂停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50%穿透性规则一年 [1] - 美国暂停对中国造船业进行301调查一年 [1] - 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10%芬太尼关税并暂停此前加征的24%对等关税一年 [1] - 中国承诺在本季至明年1月期间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同意未来三年每年购买2500万吨 [3] - 中国宣布暂停实施原定10月9日公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为期一年 [3] 关键矿产与稀土领域动态 - G7集团在加拿大多伦多签署关键矿产生产联盟协议计划为稀土设定最低价格并对含中国稀土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在海外矿产领域的投资 [3] - 中国控制全球稀土供应链主导权并在稀土提炼技术上树立了几乎无法逾越的壁垒 [6] - 美国MPMaterials公司投入七年时间仍未实现稀土高纯度规模化生产其在非洲的精炼厂因技术问题一再推迟投产 [6] - 没有中国的技术支持重建稀土供应链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8] 科技与贸易合作 - 关于TikTok英伟达和高通等敏感科技问题美国同意继续合作 [3] - 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未解决未来一年是关键的博弈缓冲期 [9] 地缘政治与联盟分歧 - G7关键矿产联盟并非铁板一块部分国家担心成员国与中国私下合作其他国家忧虑对抗性措施损害自身产业发展欧盟内部对此产生不同声音 [4]
马来西亚的稀土背刺:为什么把稀土这张王牌交给韩国,而不是中国?
搜狐财经· 2025-11-09 04:10
十年内迈入发达国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马来西亚政府在稀土原矿禁令刚落地一年不到,突然宣布将一座年产 3000吨钕铁硼永磁体 的大型工厂交给 韩国 公司 与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 联合打造。 中国技术明明成熟、产能也在全球占九成以上,却始终没有被选中。 这不是一个临时起意的项目。从资金安排到技术转移,从地缘合作到供应链嵌入,马来西亚几乎是用国家意志在推动这项合作。 6亿令吉的投资、完整的本地制造链、技术本地化承诺,全都对准了 " 去中国化 的方向。 中国企业曾表达合作意愿。不仅有资金,也能提供全流程的提炼与制造技术。但马来西亚政府迟迟没有回应。不是没门路,是不想要。马来西亚真正想摆脱 的,不是技术短板,而是"技术依赖" 安瓦尔政府的算盘藏得不深。在提出 战略目标后,他们急需一条能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制造红利的路子。他们不要再当原料供应国,而是要变成附加值产业链的一部分。 稀土,是他们手里最能兑现的牌。 但选择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技术更好。 的磁体制造能力并不领先全球,但胜在 合作姿态 " " " " 好看。他们愿意在马来西亚建厂,愿 ...
豪掷150亿,特斯拉要“去中国化”!
金投网· 2025-11-07 16:45
特斯拉供应链调整 - 特斯拉与韩国三星SDI达成价值约3万亿韩元(约150亿人民币)的储能电池订单,导致三星SDI股价上涨8% [1] - 特斯拉储能业务此前100%依赖中国供应商,主要为宁德时代 [1][4] - 除电池外,特斯拉在芯片领域也向韩国三星电子下达了价值1100多亿人民币的订单 [4][5] 特斯拉与中国供应链关系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4年汽车交付量为91.6万辆,占全球交付量一半以上,其供应链国产化率超过95% [4] - 2025年上海工厂经历价格调整后,单月订单激增200%,巩固了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车市18.7%的市场份额 [4] - 特斯拉仍在上海建设储能超级工厂,表明其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绑定持续 [4] 特斯拉业务表现与调整动因 - 储能业务是特斯拉第二大盈利点,最近三个月营收达243亿人民币,毛利率超过31% [4] - 美国对中国电池征收的叠加关税高达40.9,仅2025年4月就给特斯拉增加了3亿美元的成本负担 [9] - 高关税导致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北美的Model Y曾被迫停摆,Model S与Model X因售价飙升至145万元而退出中国市场 [9] 行业参考案例:苹果供应链转移 - 苹果公司将产能向印度转移,印度已占据全球16%以上的iPhone产能,2025年上半年产量达2390万台 [7] - 预计到2026年,供应美国的iPhone手机可能全部为印度制造 [7] - 越南从中国承接了20%的iPad订单和65%的AirPods订单 [8] 供应链调整的制约与战略意图 - 全球磷酸铁锂产业链中,中国占据全球94%的产能,韩国供应商仍需依赖中国的关键材料 [4] - 即便与三星SDI达成协议,后者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供货,短期内特斯拉无法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 [4] - 特斯拉调整供应链旨在构建“区域化供应闭环”,以对冲地缘政治风险,而非否定中国市场的价值 [9]
中美稀土交锋,美国“后遗症”严重,特朗普砸数百亿美元有用吗?
搜狐财经· 2025-11-05 13:10
稀土产品 但美国业内人士担心,这种"鲁莽投资"没有什么用,资金难以填补稀土产业的多重核心短板。技术壁垒 是首要障碍,稀土分离精炼需经历上百次化学萃取,对工艺精度与污染控制要求严苛,而澳大利亚缺乏 完整化工基础,莱纳斯公司至今依赖马来西亚工厂加工且屡陷环保停产风波;美国虽有技术储备,却无 重稀土精炼产能,工厂建设与工艺调试至少需3-5年。生态约束同样棘手,美国本土稀土开采面临严格 环保审查,加州芒廷帕斯矿扩产计划因社区反对搁置数年,而澳大利亚新矿项目也需跨越原住民权益与 生态评估的多重关卡。 阿尔巴尼斯 此外,中国也不是原地踏步的,中国稀土产业已形成资金难以复制的全产业链优势。目前中国控制着全 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构建了从勘探、采矿到磁材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钕铁硼磁铁年产量超30万 吨,而美国同类产能目标仅1000吨,差距悬殊。这种优势源于数十年技术积累与成本控制能力,以重稀 土为例,中国不仅掌握核心分离技术,且冶炼成本较欧美低40%以上。美澳协议虽预计将澳大利亚稀土 产量占比提升至2030年的20%,但行业共识显示,建立不依赖中国的稳定供应链至少需要10-20年。。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这轮和中国"关税 ...
日本送上稀土分离技术,美国欲打造美日澳稀土供应链,是否能够成功?
搜狐财经· 2025-11-04 23:16
日本送上稀土分离技术,美国欲打造美日澳稀土供应链,是否能够成功? 在中美第五次贸易谈判结束后,特朗普飞往日本,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会晤,并且对于稀土问题发表声明。 具体内容就是,美国将和日本,澳大利亚共同打造一个稀土供应链,美日澳三国合作,实现摆脱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 具体的措施就是美国以中国稀土出口价两倍的利益为诱惑,让日本提供自身的稀土分离与磁体制造技术,然后美日双方联合澳大利亚的技术产业,打造出服 务美国自身的稀土供应链。 也就是说日本提供技术,澳大利亚提供稀土矿石也就是原料,美国则提供资金以及市场。 看起来美日澳三国的这个稀土供应链面面俱到,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稀土产品生产链条,但是一切真的会如美国所愿吗? 稀土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生产国,也是已探明的稀土资源的最大产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稀土资源。 此前中国限制稀土资源出口,现在我们开始对稀土生产技术进行限制,所以西方国家开始着急了,对此采取一系列措施。 所以,特朗普想要通过这次的合作计划,实现美国摆脱对于中国的稀土产品依赖。 假设美国等国家克服技术方面的问题,那他们依然面临着资金方面的问题。 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 ...
美财长放话:一旦中国在稀土上“出尔反尔”,美国将随时准备动手
搜狐财经· 2025-11-03 15:10
11月初,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番表态,再次引发全球舆论的关注。面对镜头,他语气强硬地表示, 如果中国在稀土出口上"出尔反尔",美国已经准备好了"反制措施",包括重新加征关税。 一、"稀土牌"又被打出来,美国到底慌什么? 稀土,这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词,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电动马达、风力发电 机,还是手机芯片、雷达、导弹系统,几乎都离不开稀土元素。 而全球的稀土产业格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国是龙头,其他国家都在后面吃灰。 数据显示,中国在稀土开采和加工环节的全球占比长期维持在70%以上,在高纯度分离和深加工领域, 甚至超过90%。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但因为开采成本高、环境要求严、技术不完整,至今仍严重依赖 进口。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只要中国稍微调整一下出口政策,美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就要头疼。正因如此,每当中美关系出现摩擦, 华盛顿总会有人跳出来炒作"稀土风险"。贝森特这次的喊话,其实就是在"心理防御"——他清楚稀土是 美国的软肋。 早在十多年前,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发生摩擦时,日本一度遭遇稀土供应紧张,导致其电子产业受到冲 击。那次教训至今让西方国家记忆犹新。从那以后,美国就一直在谋划"去中 ...
欲替代中国稀土?澳洲稀土巨头喊话全球,美方不愿看到的局面出现了
搜狐财经· 2025-11-03 03:11
莱纳斯公司战略与财务状况 - 公司首席执行官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称全球稀土买家必须接受溢价才能从中国以外获得安全稳定供应[1] - 公司2025年财报显示净利润暴跌90%至800万澳元,账面现金从5.23亿澳元骤降至1.66亿澳元[13] - 公司为续命采取折价增发新股票,并通过炒作稀土供应焦虑为公司寻找新叙事逻辑[14] 全球稀土供应格局 - 中国掌握全球92.3%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公司在马来西亚工厂70%核心设备仍需从中国进口[4] - 公司重稀土产能仅能满足全球需求12%,但美国国防部承诺包圆60%产能使其成为战略伙伴[8] - 西方投入巨资建设海外供应链后发现仍绕不开中国,MP Materials公司80%精矿需运到中国加工[16] 技术与成本比较 - 公司在马来西亚新重稀土工厂2026年投产,年产能5000吨,生产成本比中国高30%,纯度低15%[6] - 公司德州工厂因环保诉讼拖延两年,建成后每吨成本比中国高40%[11] - 氧化镨钕价格10月涨至53.8-54.5万元/吨,但9月刚下跌5.94%,中国通过配额调控和库存释放平抑价格[16] 地缘政治与市场影响 - 公司首席执行官发言时机精准,在中国宣布升级稀土技术出口管制后不久表态[4] - 发言强调优先供应国防和高科技领域,把稀土从商品变成武器信号,美国F-35战斗机年需450吨氧化镝且77.7%从中国进口[6] - 西方稀土战略用政治手段扭曲市场规律,用纳税人钱补贴低效产业,公司溢价论是这种思维极端表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