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收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工银瑞信基金固收投资的“慢哲学”:在微利时代 打磨精细功夫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8:47
公司固收业务发展历程与规模 - 公司于2006年发行首只货币基金工银货币,首发规模88.4亿元,创下当时行业纪录[10] - 2016年公司债券型基金规模突破1744亿元,占据全市场9.8%的份额,跃居行业第一[11] - 2024年公司固收业务规模突破6700亿元,其中具有普惠属性的货币与短债基金规模达4696亿元[12] - 公司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债券投资规模分别达1179.93亿元和735.90亿元[12] 投研体系与团队建设 - 公司固收投研团队已成长为一支46人的庞大队伍,构建了“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7] - 团队横向建立货币、纯债、混合、指数四大能力中心,纵向规划“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成长路径[7] - 2014年公司固收投资形成“432”投研管理体系,即4个投资团队、2个支持平台、3个会议机制[10] - 公司拥有多位管理经验超过十年的基金经理,首席固收投资官欧阳凯管理工银双利基金长达15年[5][6] 产品策略与市场布局 - 公司固收产品货架齐全,细分为短债、中短债、被动指数债基等十种类型,进行精准风险收益定位[8] - “固收+”产品根据权益仓位清晰分为三个层次,权益中枢从5%左右到约25%,满足不同风险偏好[9] - 公司认为被动产品和“固收+”是低利率时期固收业务重点发展方向[4] - 公司推出科创债ETF,截至10月29日规模从成立初的29.72亿元扩容至103亿元,日均成交额超过70亿元[12] 投资方法论与风险应对 - 宏观研判的前瞻性是应对低利率的第一道防线,公司重视长周期、有深度的宏观研究[2] - 公司注重机构投资者行为的跟踪研究,关注交易拥挤度指标以控制风险和回撤[2] - 投资策略制定中充分考虑股债比价、债贷比价等估值指标,为资产配置提供参考[3] - 公司采用两套类属比价体系挖掘交易机会,快速抓住类属轮动和利差交易机会[3] 产品业绩表现 - 工银双利基金自2010年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超147%,超越基准回报60.77个百分点[6] - 基金经理何秀红管理工银四季收益、工银产业债两只基金时间分别超过14年和12年,任职期间年化收益率均在5%以上[6] - 2024年公司“固收+”产品中13只业绩跻身同类前25%[12] - 工银纯债A在晨星中国三季度业绩榜单中获五年期五星评级[6]
工银瑞信基金固收投资的“慢哲学”:在微利时代,打磨精细功夫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7:03
公司固收业务概览与团队实力 - 公司拥有多位管理经验超过十年的基金经理,他们长期守护同一产品 [1] - 公司固收团队自2006年发行首只货币基金、2007年推出首只债券基金以来,始终展示稳健与精细并重的投资风格 [1] - 作为公募行业超级"大厂",公司在过去二十年将固收产品货架拓展得相当齐全,并对每类产品进行精准风险收益定位和清晰策略区分 [1] - 公司固定收益投研团队已成长为一支46人的庞大队伍,在首席固收投资官带领下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7] - 团队研究覆盖范围已从早期宏观、债券领域,逐步扩展至宏观、货币、信用策略、利率策略、信用评级、可转债等全方位固收研究 [7] - 团队横向建立货币、纯债、混合、指数四大能力中心,纵向规划"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明确成长路径,形成传帮带机制 [7] 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投资策略 - 低利率环境下债券票息收益大幅收窄,市场机构普遍拉长久期博取资本利得,交易结构不稳定性上升 [2] - 公司构建成熟应对体系,宏观研判前瞻性是应对低利率第一道防线,自上而下把握趋势最为重要 [2] - 公司注重加强机构投资者行为跟踪研究,关注衡量交易拥挤度指标,以规避短期市场波动加大风险 [2] - 资产比价效应愈发重要,公司充分考虑股债比价、债贷比价、债券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利差等估值指标 [3] - 公司采用两套类属比价体系,基于利差动态分位数推荐相对价值更高类属,基于利差对风险补偿选择利差补偿更高资产 [3] - 公司力求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波段操作、类属轮动、个券挖掘等方式增厚投资收益,同时加强风险防范与回撤控制 [3] 产品布局与创新 - 参考海外经验,公司认为被动产品和"固收+"是低利率时期固收业务重点发展方向 [4] - 公司固收产品细分为短债、中短债、被动指数债基、主动管理债基等十种类型,进行精细分类 [8] - "固收+"产品根据权益仓位和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细分为三个层次:低波动产品权益中枢5%左右,中波动产品权益中枢15%至20%,高波动产品权益中枢约25% [9] - 2024年公司固收业务规模突破6700亿元,"固收+"产品中13只业绩跻身同类前25% [12]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具有普惠属性货币与短债基金规模达4696亿元,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债券投资规模分别达1179.93亿元和735.90亿元 [12] - 公司推出科创债ETF等前沿金融工具,截至10月29日其规模从成立初29.72亿元扩容至103亿元,上市以来日均成交额超过70亿元 [12] 历史发展里程碑 - 2006年3月工银瑞信货币市场基金以88.4亿元首发规模亮相,创当时行业货币基金首发纪录 [10] - 2012年发行国内首只超短期理财基金,以392.52亿元规模填补30天以内银行理财市场空白 [10] - 2014年公司固收投资形成"432"投研管理体系:4个投资团队、2个支持平台、3个会议机制 [10] - 2016年公司债券型基金规模突破1744亿元,占据全市场9.8%份额,跃居行业第一 [11] - 公司以科技赋能促进投研体系数字化转型,固收研究平台上线后聚焦信用评级研究,2018年11月组合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11] 核心基金经理业绩 - 首席固收投资官欧阳凯自工银双利2010年成立起担任基金经理,管理年限长达15年,该产品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超147%,超越基准回报60.77个百分点 [6] - 何秀红证券从业经验18年、公募管理经验14年,管理工银四季收益、工银产业债时间分别超过14年和12年,任职期间年化收益率均在5%以上 [6] - 谷衡以稳健风格著称,严格控制组合风险,其代表作工银纯债A在晨星中国三季度业绩榜单中获五年期五星评级 [6]
在微利时代 打磨精细功夫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4:16
公司固收业务概况 - 公司固收业务始于2006年发行首只货币基金和2007年推出首只债券基金,展示出稳健与精细并重的投资风格 [1] - 公司是公募行业的超级“大厂”,在过去二十年中将固收产品货架拓展得相当齐全,并对每一类产品进行了精准的风险收益定位 [1] - 2024年公司固收业务规模突破6700亿元,“固收+”产品中有13只业绩跻身同类前25% [10] 市场环境与行业趋势 - 今年以来“新三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货币基金)火爆,随着一年期定存利率走低,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收益更具吸引力的债基及“固收+”基金 [1] - 低利率环境下债券的票息收益大幅收窄,市场机构普遍拉长久期博取资本利得,交易结构不稳定性上升 [2] - 参考海外经验,被动产品和“固收+”是低利率时期固收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 [4] 投研体系与投资策略 - 公司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应对体系以挖掘超额收益,宏观研判的前瞻性是应对低利率的第一道防线 [2] - 公司注重机构投资者行为的跟踪研究,以规避短期市场波动加大的风险,做好回撤控制 [2] - 在投资策略制定中充分考虑股债比价、债贷比价等估值指标,为产品仓位设定提供参考 [3] - 采用两套类属比价体系快速抓住交易机会,一是基于利差的动态分位数,二是基于利差对风险的补偿 [3] - 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波段操作、类属轮动、个券挖掘等方式增厚投资收益 [3] 核心团队与人才建设 - 公司固收团队拥有多位管理经验超过十年的基金经理,首席固收投资官欧阳凯管理工银双利年限长达15年,该产品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超147%,超越基准回报60.77个百分点 [4] - 基金经理何秀红证券从业经验18年、公募管理经验14年,其管理的两只基金任职期间年化收益率均在5%以上 [4] - 基金经理谷衡以稳健风格著称,其代表作工银纯债A在晨星中国三季度业绩榜单中获五年期五星评级 [4] - 公司构建“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固收投研团队已成长为一支46人的庞大队伍,并规划了明确的“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成长路径 [5][6] 产品布局与创新 - 公司固收产品可细分为短债、中短债、被动指数债基等十种类型,具有精准的风险收益定位和清晰的策略区分 [7] - “固收+”产品根据权益仓位和风险收益特征细分为三个层次:权益中枢5%左右的低波动产品、权益中枢15%至20%的中波动产品、权益中枢约25%的高波动产品 [8] - 公司积极推出创新产品,如国内首只超短期理财基金、首只QDII债券基金、政金债指数产品等 [9] - 公司推出科创债ETF等前沿金融工具,截至10月29日其规模从成立初的29.72亿元扩容至103亿元,上市以来日均成交额超过70亿元 [10] 业务发展历程与科技赋能 - 2006年工银货币市场基金以88.4亿元的首发规模亮相,创下当时行业货币基金首发纪录 [8] - 2016年公司债券型基金规模突破1744亿元,占据全市场9.8%的份额,跃居行业第一 [9] - 公司以科技赋能投研体系,上线固收研究平台和组合管理系统,帮助基金经理跟踪关键指标变化和调整投资策略 [9]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具有普惠属性的货币与短债基金规模达4696亿元,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债券投资规模分别达1179.93亿元和735.90亿元 [10]
07基金画像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4:16
投资哲学与策略 - 公司固收投资奉行“慢哲学”,在微利时代注重打磨精细功夫 [1] 行业背景 - 当前行业处于微利时代,投资环境挑战增大 [1] 公司应对策略 - 公司通过精细化操作来应对微利时代的挑战 [1]
西部利得固定收益团队:十年主动固收业绩第一的路径与逻辑
点拾投资· 2025-10-17 11:51
文章核心观点 - 在中国居民财富管理转向“保值优先”的背景下,固收类资产因其稳健收益和低波动特征成为组合核心仓位的首选 [1] - 固收投资是“全科会考”,依赖系统化的团队能力矩阵,而非单一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 [1] - 西部利得基金凭借其独特的团队文化、风控体系、投资原则和科技赋能,在过去十年(2015.10.01-2025.09.30)以91.87%的区间回报率位列全行业主动固收业绩排名第一 [2][3][4] 行业背景与固收投资特点 -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驱动居民财富管理重心从“追求增值”转向“保值优先” [1] - 固收投资具备“非对称风险”特征,一次信用风险事件可能吞噬多年积累的收益 [6] - 固收投资更类似于“全科会考”,需在宏观配置、资产定价、债券交易和信用风险甄别等多维度形成系统化能力,任何短板都会拉低风险调整后收益 [1] 西部利得基金的业绩表现 - 根据海通证券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排名,西部利得基金旗下主动固收类产品近十年收益率达91.87%,在7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2][3][4] - 过去十年固收投资经历了两轮宏观范式切换,不同阶段的制胜要素各不相同,考验基金管理人的持续适应能力 [4] 西部利得基金的投资理念与风控体系 - 将固收业务界定为“赢得输家的游戏”,长期超额收益源于持续避免不可承受之损,而非精准击中高收益 [6] - 文化层:敬畏市场,将“零信用风险事件”设定为不可逾越的底线纪律 [7] - 考核层:拉长评价周期,以三年、五年业绩为主要权重,弱化短期排名,防止为追逐短期收益放大组合风险 [8][9] - 系统层:自主开发WISE投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投前定价、投中监测、投后回溯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10] 西部利得基金的核心投资原则 - 恒守低风险敞口,要求团队时刻将风险收益比作为决策第一性指标 [13] - 恪守年度绝对收益目标,过去8年所有公募纯债产品(不含可转债)均实现自然年度正收益 [13] - 保持产品策略和风格的稳定,定位为“基础产品供应商”,需经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议方可调整策略 [14] - 相信研究创造价值,将有限资源向研究端高度倾斜,通过自主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能力沉淀 [14] 西部利得基金的团队建设与协同 - 注重自主培养人才,大部分成员为内部培养,确保价值观、沟通语境和风险理念的高度一致 [17] - 团队文化强调“高度重视青年潜能”,构建体系化人才培养机制,并由资深基金经理进行“传帮带” [18] - 团队成员能力多元互补,涵盖信用研判、久期交易、转债定价和大类资产配置等不同领域 [19][20] - 重大投资决策建立在充分研讨的群体智慧基础上,而非个人独断 [20] 科技赋能与系统建设 - 自主研发的WISE系统将研究、定价、组合构建、交易执行等全链路流程嵌入统一数字底座 [21] - 系统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多维组合数据,提升决策效率和复盘能力,为精细化管理时代的超额收益提供支持 [21] - 科技赋能被视为战略支点,通过标准化模块持续沉淀组织知识,显著抬升投研效率与决策质量 [21] 固收投资的未来展望 - 债券收益率步入“1%”时代,固收投资对阿尔法能力的依赖显著加深 [23] - 西部利得在团队建设初期投入的“增量成本”(如坚守风控、自主培养、系统开发)最终沉淀为持续领先的业绩 [23] - 伴随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卓越的固收管理团队将在财富管理领域释放更显著的社会价值 [23]
光大保德信基金近1/2/3年固收绝对收益均排名行业第一
证券时报网· 2025-10-09 19:04
市场环境概述 - 2025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呈现震荡回升、结构分化特征,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为15.84%和51.20% [1] - 固收类投资面临债市窄幅震荡、调整频繁的挑战,同时需把握股债联动机会 [1] 公司业绩表现 - 光大保德信基金前三季度固收绝对收益率为7.34%,在166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1] - 公司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固收业绩在行业中均位列首位 [1] - 近五年固收绝对收益率在129家公募中排名第二,近十年收益率达88.73%,在71家公司中排名第二,是仅有的两家十年收益率超80%的机构之一 [1] 投研团队架构 - 固收投资团队根据策略分设固收低风险、固收多策略、固收信用纯债等细分团队,各由经验超10年的负责人带队 [1] - 固收多策略团队由总经理助理黄波负责,固收低风险投资部由沈荣负责,信用纯债团队由李怀定博士负责 [1] - 设立专门研究部门,形成专业分工加协同作战的核心优势 [1] 产品业绩亮点 - 光大中高等级债券基金近1年、2年、3年、4年均位列普通债券型基金(可投转债)第一 [2] - 光大添益A类份额近1年在499只普通债券型基金(二级)中排名第五,近3年、5年、7年分别位居同类前6%、第三和第二 [2] - 光大增利A类份额近1年、3年、5年、7年、10年均跻身同类前10% [2] - 光大晟利、光大安诚、光大尊裕等多只产品近一年排名均位列同类前10% [2] 四季度市场展望 - 债市或维持震荡格局,等待重要政策指引出台,存在先弱后强的季节性规律 [2] - 债市供给自9月起逐月走弱,而机构配置需求往年底可能逐渐增强 [2] - 货币政策在四季度初启动对市场情绪影响偏中性,若在年底则可能与机构行为形成共振 [2]
千亿公募,总经理退休!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10:37
人事变动 - 信达澳亚基金总经理朱永强因达到退休年龄于2025年9月5日离任 [1][2] - 公司副总经理方敬同日暂时代理总经理一职 [1][2] - 方敬具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历,曾任职于中国人寿资产、民生银行、中信证券等机构,自2020年8月起担任信达澳亚基金投资管理部负责人,2022年12月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3][4] 朱永强职业履历 - 朱永强为资管行业老将,拥有超过30年从业经验,曾先后在华泰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及前海开源基金担任重要职务 [2] - 其于2019年12月31日出任信达澳亚基金(原信达澳银基金)总经理,2022年3月起兼任公司法定代表人,2022年12月被任命为财务负责人 [2] 公司规模增长 - 在朱永强2019年底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五年多任期内,公司管理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总资产净值规模从127.60亿元增至1030.06亿元,增幅达7.07倍 [1][5] - 非货币基金规模从118.46亿元增至681.11亿元,增长4.75倍 [5] - 公司规模在2024年9月末达到历史高峰1374.51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近10倍 [1][5] 投研能力建设 - 公司持续聚焦权益投研能力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吸纳人才,并围绕科技、大消费等核心赛道搭建多元化人才结构 [6] - 固收领域将风险控制作为核心竞争力,构建严谨信用评级体系并进行动态风险管理 [6] - 量化投资方面积极布局“HI+AI”体系,融合主动投研与AI算法,搭建量化投研生态闭环 [6] 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31日,公司旗下41只产品近一年回报率超过30%,其中34只涨幅超过50%,28只涨幅超过70%,13只产品实现收益翻倍 [7] 公司背景 - 信达澳亚基金成立于2006年6月,是国内首家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公司 [5] - 自2015年5月22日起,公司股份由信达证券(持股54%)与East Topco Limited(持股46%)共同持有 [5]
华安基金权益投资承压:新帅履新面临多重挑战
观察者网· 2025-09-05 20:17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变化 -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从2020年末4617.27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6503.19亿元 2025年二季度末达7018.15亿元 [2] - 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从2020年末1939.21亿元增至2024年末2796.31亿元 债券型基金从650.42亿元扩张至1349.67亿元 指数型基金从629.61亿元跃升至1402.97亿元 [2] - 股票型基金净资产从2020年末37.05亿元下滑至2024年末25.9亿元 混合型基金从1330.05亿元缩减至864.98亿元 五年缩水幅度近35% [2] 产品结构特征 - 截至2024年末货币型基金占比43% 债券型占比20.75% 指数型占比21.57% 混合型占比13.3% 股票型仅占0.4% [3] - 权益类指数产品在2025年9月首周新发基金中占比超六成 同期42只新发基金集中募集 [1] 投资业绩表现 - 约13只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未跑赢沪深300指数11.6%涨幅 占成立超三年股票型基金总数35.14% [4] - 混合型基金近三年平均收益率仅7.95% 显著落后沪深300指数 [4] - 旗下基金2022年净利润-339.44亿元 2023年-91.53亿元 2024年扭亏为盈达345.7亿元 [10] - 2025年上半年产品净利润合计215.75亿元 延续盈利态势 [10] 股票投资能力短板 - 2022-2024年股票投资收益连续三年为负 分别亏损253.24亿元/143.42亿元/39.53亿元 [10] - 同期债券投资收益保持正增长 分别实现65.39亿元/67.82亿元/84.27亿元收益 [10] 管理费收取情况 - 2022-2024年管理人报酬合计33.59亿元/29.48亿元/26.31亿元 三年累计近90亿元 [10] - 巨额亏损期间仍收取可观管理费用 [10] 高管及人事变动 - 2025年8月26日原董事长朱学华退休 徐勇接任董事长职务 [4] - 2020年8月原总经理童威离任 同年10月张霄岭出任总经理 [5] - 2021年2月杨牧云担任督察长 2024年3月范伊然加入任副总经理 [5] 基金经理违规事件 - 前任基金经理张亮被没收违法所得1566.26万元并处等额罚款 实施十年证券市场禁入 [5] - 违法行为发生于2018年10月31日至2022年8月5日基金经理任职期间 [5][6] 投资管理架构问题 - 3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超15只产品 苏卿云管理19只/刘璇子管理18只/倪斌管理18只 [7] - 刘璇子管理6只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均为负值 近三年平均收益率-5.62% [7] - 万建军管理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5只任职回报率为负 亏损幅度16.99%至27.32% [7] - 蒋璆管理9只基金中6只近三年收益率为负 亏损幅度2%至13.21% [7] 投资组合风险集中 - 蒋璆管理的两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共同持有7只相同股票 [8] - 万建军管理的两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共同配置7只相同股票 [8] - 投资组合高度相似增加风险集中度 [9]
长城基金固收团队:打磨固收稳健力 精耕每一分收益
新浪基金· 2025-08-26 16:41
行业背景 - 固收投资进入精细化时代 利率持续低位徘徊 优质资产稀缺 每个BP收益都需精雕细琢 [1] - 固收类基金管理更强调团队配合与体系化支撑 体现固收团队综合战力 [1] 公司业绩表现 - 长城基金固收产品近1年收益评分位列全市场前20% 排名31/170 [1] - 近2年收益评分位列全市场前20% 排名22/163 [1] - 近3年收益评分位列全市场前20% 排名24/151 [1] 投研体系架构 - 构建矩阵式投研团队结构 细分固收研究部 债券投资部 现金管理部 [2] - 组建跨部门固收投研协作小组 覆盖宏观利率 信用债 转债等不同方向 [2] - 形成全流程高效运转管理机制 从个券研究到组合策略设计再到基金经理决策 [2] 研究能力提升 - 研究领域新增海外市场和同业产品研究 使研究支撑更具策略化和实战化 [2] - 研究成果需转化为可落地策略建议 转债小组按高YTM 双低 红利增强等多种策略分工 [2] 产品线布局 - 坚持每只产品定位清晰风格明确 固收增强类产品分低波 中波和弹性风格 [3] - 每类产品的波动率 最大回撤 转债和股票仓位都有严格框架约束 [3] - 基金经理在框架内拥有充分投资自由度 发挥个人专业优势 [3] 团队协作理念 - 没有孤军奋战的基金经理 只有紧密协作的作战单元 [3] - 团队成员从产品管理与投资者需求出发 既筑牢风险底线又捕捉市场机会 [3]
债市格局震荡 提高胜率意识
中国证券报· 2025-08-25 04:10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 基金经理张璐从银行理财公司加盟公募机构,带来丰富的固收资产管理经验 [1] - 投资策略重视胜率而非赔率,结合事件埋伏、利差交易和一二级套利等细分策略在震荡市中累积信用债的增厚回报 [1] - 在公募机构管理产品更考验个人能力,策略可挖掘更深更细,例如对信用债精挑细选做定价 [2] 市场环境与资产配置 - 相比去年债牛环境,今年债市震感不断,利率债久期策略有效性降低,利率债持有票息收益不丰厚 [2] - 在债券收益变薄趋势下,探索利用“固收+”策略,从可转债、权益等资产索取更多收益回报以缓解收益焦虑 [2] - 近期权益市场走强对债市形成压制,但股市上涨更多基于估值修复和流动性改善,影响市场短期情绪 [3] 负债端管理与流动性 - 管理大规模固收产品难点在于市场调整时难以低摩擦完成大规模资产出清,需在组合构建阶段做好结构铺陈和压力测试 [1] - 理财端同申同赎现象带来明显负债端波动,需通过调整理财、自营、直销的组合比例来优化负债端结构铺排 [3] - 固收产品收益效果建立在了解负债端资金需求之上,需匹配相应投资策略并预留足够流动性仓位以应对资金面波动 [4] 交易机会与案例 - 基金经理举例在2024年9月下旬趁势买入被其他机构抛售的优质债券,夯实产品底仓收益 [3] - 今年3月从负债端调整及人民银行政策变化入手,敏锐把握进场时机,把握机会带来成果 [3] - 在当前环境下,信用债在配置和交易上的性价比相比利率债更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