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搜索文档
哈工大“造卫星”的“小课堂”有了“新教案”
新华社· 2025-11-16 09:41
初冬时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热度丝毫不减。这里让怀揣航天梦的新生代获得专属赛道、乘风起 航——哈工大小卫星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蓝图,强调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 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国家战略,正在这片科创沃土上化为生动实践。 走进小卫星班的课堂,一份特殊的"新教案"跃然纸上:学分在做"减法",内容却在做"加法";课堂搬进 了卫星车间,授课教师增加了型号总师;评价学生不只看试卷分数,更要看"卫星能不能上天"。 前不久,2022级小卫星班班长姚尊皓和同学凭借"新体制细胞卫星项目",自主创新卫星电磁仿真方法、 探索巨型星座运维新架构,一举拿下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本科生创意组金奖。翻开他们的培养方 案,毕业所需学分从过去的160余分缩减到了146分。 "减法"的背后,是为科研留出"加法"的空间。"新的培养方案省掉了以往课程里的重复内容,我们可以 把更多时间留给科研与实践。"姚尊皓说。 课时减了,课堂的"含金量"却更高了。 "包容失败,但绝不容忍缺陷。"李安康说,这种对质量的敬畏,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在位于哈尔滨松北区的卫星车间,2024级 ...
新闻发布厅丨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六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河南日报· 2025-09-26 07:55
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成就 - 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 教育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 - 财政教育支出为全省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 教育经费投入完成"两个只增不减"任务 [2] -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32万所 教育人口2717.75万人 占全国教育人口的8.26% [2] 各学段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 -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15%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3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1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59% [2] -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7万个 改善70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2] - 连续多年将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作为省重点民生实事推进 坚持"增容量"与"优布局"并重 [2]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 - 本科院校由57所增加至62所 冠名'大学'的高校增加至13所 填补艺术类 体育类本科学校科类空白 [3] - 依托高校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41个 省部级科研平台1000余个 高校牵头建设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3] - 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2560个 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420万名高校毕业生 理工农医类人才占比显著提升 [3] 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 - 高职学校新增专业点2893个 撤销2027个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匹配 [3] - 现代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3] -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达92家 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全覆盖 [3] 教育综合改革与考试招生 - 新高考平稳落地 建立"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4] - 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 22.9万名考生通过春季分类考试招生进入高职院校 [4] -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 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 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4] 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 - 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3个 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进入全国前列 [5] - 打造"大河工坊"职教出海品牌 高校境外办学机构达19个 [5]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师范大学
新京报· 2025-09-25 22:10
人工智能与科学仪器行业动态 - 智谱华章公司开源对标GPT的基座大模型GLM并发布千亿参数模型GLM-130B 成为中国首批通过工信部备案的大模型企业之一 [2] - 基座大模型被视为国家级底座 决定未来工业革命话语权 涉及算力、算法、语料、平台、应用全链条重构 [2] - 中科科仪公司于2014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 分辨率优于1.5纳米 打破国外技术市场垄断并实现产业化 [3] - 多场低温科技公司研发的极端环境下纳米级运动控制样机性能比德国同类产品高出50% [4] 企业研发与技术突破 - 中科科仪电子光学研发团队为拍摄1纳米分辨率图像 在夜间工作以排除干扰 历时两个月成功实现验收指标 [3] - 多场低温科技公司创始团队在缺乏资金和资源背景下 通过逐一测试数据和打磨零件实现技术突破 [4] - 智谱华章公司强调技术突破非等来、买来或抄来 而是通过实干掌握全链条环节以避免被卡脖子 [2]
吴桂英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并慰问一线教师代表
长沙晚报· 2025-09-06 09:57
教育强市战略规划 - 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围绕"教育强市"主题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19] - 调研覆盖多类型教育机构 包括保利西海岸幼儿园 长沙市雷锋学校 长沙市珺琟高级中学 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长沙工业学院 长沙学院 [3][5][7][9][12][14][16][18] - 重点关注托育一体化 思政课改革创新 民办教育优质发展 乡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 学科建设及产教融合 专业布局优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领域 [10] 教育发展方向与重点 - 强调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 战略性地位 要求主动适应人口变化趋势 前瞻研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新要求 [19] - 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破解发展瓶颈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满足全市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19] - 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将教育公平理念贯穿改革各环节 深化产教融合 优化学科设置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22] 教师队伍建设与保障 - 看望慰问一线教师代表 感谢其为长沙教育事业发展付出的辛劳和作出的贡献 [1][10] - 勉励教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0] - 要求培养造就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教师安心从教创造更好条件 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22] 教育支撑体系构建 - 强调面向社会需求培育人才 做到科教融汇 协同育人 提升教育对长沙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贡献力 [10] - 要求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健全教育投入机制 [22] - 市级领导及市属高校负责同志参与相关活动 体现政策实施层面的支持 [23]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架设科创与产业融合的向“新”桥梁——专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新华网· 2025-08-12 14:10
核心观点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探索研发产业化模式 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1][2][3][4][6] 机构定位与创新模式 - 机构定位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承担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与长三角产业的桥梁功能 [2] - 首创"团队控股"模式:研发团队持运营公司控股股权 地方政府和江苏产研院提供重资产支持 [3] - 在全球构建创新网络 设立9家海外创新孵化平台 与2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3] - 采用"众筹科研"模式引导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资定方向 组织研究所定向攻关共性技术 [5] 技术转化与企业合作 - 以企业"真需求"配置创新资源 定义为企业不能自主解决且愿意出资的技术问题 [4] - 累计同500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梳理出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3000余项 [4] - 通过全球"揭榜挂帅"促成企业合作意向超1200项 合同金额超过35亿元 [4] - 案例:江苏科森医疗器械技术攻关后加工时间压缩至10分钟 成本降低90% [4] 人才培养机制 - 调研发现13个高校工科学院中2000多名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不足10% [6] - 推动机制改革增加教师企业经历 打通工程专家到高校任教通道 [6] - 成立集萃教育基金会推动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 于2024年10月启动 [6] - 目标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生态 唤醒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 [6] 成果与影响 - 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 孕育估值几十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3] - 培养约7000名活跃在产业一线的研究生 [3] - 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供给能力 建立全链条技术孵化机制 [3]
架设科创与产业融合的向“新”桥梁——专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新华社· 2025-07-28 13:2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路径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搭建全球创新资源与长三角产业的桥梁实现这一目标 [1][2] - 机构核心理念为"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首创"团队控股"模式解决科研机构市场化动力问题,研发团队持运营公司控股股权,地方政府提供重资产支持 [2] - 已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设立9家海外孵化平台,与2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2] 技术转化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 - 采用企业"真需求"导向模式,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梳理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3000余项,促成合作意向超1200项,合同金额超35亿元 [4] - 典型案例:江苏科森医疗器械通过联合创新中心将医用钳加工时间压缩至10分钟,成本降低90% [4] - 针对行业共性技术采用"众筹科研"模式,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资定向攻关 [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改革 - 调研显示13所高校工科学院中2000多名教师有企业经历者不足10%,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7] - 推动工程专家到高校任教,建立高校企业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工科教师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型科研 [7] - 成立集萃教育基金会推动带薪实习,目标为"唤醒新一代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计划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生态 [7]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成功案例包括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孵化估值几十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3] - 累计培养约7000名产业一线研究生,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供给能力 [3] - 未来将聚焦科学到技术转化环节,建立全链条技术孵化机制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样板 [3]
【省科技厅】需求牵引 加快聚集 有序流动 共享共用陕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7-26 08:06
教育改革与学科布局 - 陕西建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形成"就业—专业设置—招生"联动机制 [1] - 超常规布局人工智能、碳中和、生物育种、智能医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速发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数字经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 [1]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通过"校招共用"模式精准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62名,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工程硕博士毕业生1500名 [1] - "一链一策"为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匹配科技人才2576名,依托陕西实验室等平台集聚科技人才1.89万名 [1] - 实施"双千计划",企业选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副总"1161名,高校聘任企业"产业教授"1.5万余名 [2]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已培育技术经理人440名,计划年培育量超1000名 [2] - 推进技术经理人与产业聚集区精准对接,探索双聘、兼职等灵活用人方式以激活技术转移人才活力 [2]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教育+科技+人才?
河南日报· 2025-07-18 07:39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是基石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根本 三要素协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创新发展 [5][8] - 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整合优质资源 院士担任班主任 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 一年内实现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河南 [8] - 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生物技术创新团队每年创制1.5万个玉米新组合 其培育的5个品种跻身黄淮海地区全国高产"10强" [6][7]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融合 - 河南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后 郑州大学技术转化合同数从67项增至225项 合同总额从2768万元跃升至3.92亿元 增幅达236% [11] - 高校与企业共建2560家研发中心 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超75% 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4家由高校牵头 [15][16] - "科技副总"机制推动626名高校人才赴企业任职 博士刘超齐团队研发的禽类生物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即将量产 [9][10] 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 - 2021年以来河南高校新增541个本科专业点 撤销199个 设立65个现代产业学院对接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 [14] - 省内高校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70%以上一线从业人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45校新增智能建造等122个学位专业 [13][15] - 省科学院集聚3000名科研人才 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突破700人 成为全国联合培养研究生最多的省级科研院所 [15]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 2024年河南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 同比增长28.7% "十四五"期间承担9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获17.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16][17] - 省内启动108项重大科技专项和798项重点研发专项 投入30亿元省财政资金 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10亿元 [17] - 2023年河南获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陈锋教授团队小麦基因育种技术以1500万元完成转让 [8][16]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河南日报· 2025-07-18 07:31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机制,需系统化顶层设计,实现政策与资源协同分配,突出教育先导性、科技主导性和人才创造性优势 [2] -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四大"卡点":评价体系偏重论文数量、成果转化不畅、人才供需错配、协同创新不足 [2] 河南农业大学的改革探索 - 聚焦"三农"改革,发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 [3] - 启动"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国家级科教融合联合体(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 [3] - 通过"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联合11所高校和13家科研机构,打造一体化创新平台 [3] 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 - 引进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自主培育1名,全职院士达5名,居全国农业高校第三 [4] - "百名英才汇农大"行动通过"融合牌""事业牌""开放牌""情感牌"四维引才,强化校企院合作与高能级平台支撑 [4]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 布局国家战略相关科技攻关,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及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 [4] -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加速技术落地 [4] - 创新"科技小院""助农天团"服务模式,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开展"头雁"培训及继续教育 [4]
陈刚会见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
广西日报· 2025-07-09 10:11
广西与厦门大学合作 - 广西正抢抓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重大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协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发展路径 [1] - 广西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 [1] - 广西希望厦门大学在人工智能、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黄龙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和智力资源 [1] 厦门大学回应 - 厦门大学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与广西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科研创新、人才输送、黄龙病防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2] - 厦门大学将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各项工作,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 [2] 合作背景 - 广西区位优势独特,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1][2] - 厦门大学很多学科研究方向与广西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双方合作基础良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