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架设科创与产业融合的向“新”桥梁——专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新华社· 2025-07-28 13:2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路径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搭建全球创新资源与长三角产业的桥梁实现这一目标 [1][2] - 机构核心理念为"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首创"团队控股"模式解决科研机构市场化动力问题,研发团队持运营公司控股股权,地方政府提供重资产支持 [2] - 已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设立9家海外孵化平台,与2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2] 技术转化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 - 采用企业"真需求"导向模式,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梳理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3000余项,促成合作意向超1200项,合同金额超35亿元 [4] - 典型案例:江苏科森医疗器械通过联合创新中心将医用钳加工时间压缩至10分钟,成本降低90% [4] - 针对行业共性技术采用"众筹科研"模式,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资定向攻关 [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改革 - 调研显示13所高校工科学院中2000多名教师有企业经历者不足10%,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7] - 推动工程专家到高校任教,建立高校企业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工科教师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型科研 [7] - 成立集萃教育基金会推动带薪实习,目标为"唤醒新一代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计划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生态 [7]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成功案例包括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孵化估值几十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3] - 累计培养约7000名产业一线研究生,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供给能力 [3] - 未来将聚焦科学到技术转化环节,建立全链条技术孵化机制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样板 [3]
【省科技厅】需求牵引 加快聚集 有序流动 共享共用陕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7-26 08:06
教育改革与学科布局 - 陕西建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形成"就业—专业设置—招生"联动机制 [1] - 超常规布局人工智能、碳中和、生物育种、智能医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速发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数字经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 [1]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通过"校招共用"模式精准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62名,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工程硕博士毕业生1500名 [1] - "一链一策"为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匹配科技人才2576名,依托陕西实验室等平台集聚科技人才1.89万名 [1] - 实施"双千计划",企业选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副总"1161名,高校聘任企业"产业教授"1.5万余名 [2]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已培育技术经理人440名,计划年培育量超1000名 [2] - 推进技术经理人与产业聚集区精准对接,探索双聘、兼职等灵活用人方式以激活技术转移人才活力 [2]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教育+科技+人才?
河南日报· 2025-07-18 07:39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是基石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根本 三要素协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创新发展 [5][8] - 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整合优质资源 院士担任班主任 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 一年内实现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河南 [8] - 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生物技术创新团队每年创制1.5万个玉米新组合 其培育的5个品种跻身黄淮海地区全国高产"10强" [6][7]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融合 - 河南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后 郑州大学技术转化合同数从67项增至225项 合同总额从2768万元跃升至3.92亿元 增幅达236% [11] - 高校与企业共建2560家研发中心 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超75% 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4家由高校牵头 [15][16] - "科技副总"机制推动626名高校人才赴企业任职 博士刘超齐团队研发的禽类生物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即将量产 [9][10] 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 - 2021年以来河南高校新增541个本科专业点 撤销199个 设立65个现代产业学院对接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 [14] - 省内高校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70%以上一线从业人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45校新增智能建造等122个学位专业 [13][15] - 省科学院集聚3000名科研人才 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突破700人 成为全国联合培养研究生最多的省级科研院所 [15]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 2024年河南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 同比增长28.7% "十四五"期间承担9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获17.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16][17] - 省内启动108项重大科技专项和798项重点研发专项 投入30亿元省财政资金 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10亿元 [17] - 2023年河南获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陈锋教授团队小麦基因育种技术以1500万元完成转让 [8][16]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河南日报· 2025-07-18 07:31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机制,需系统化顶层设计,实现政策与资源协同分配,突出教育先导性、科技主导性和人才创造性优势 [2] -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四大"卡点":评价体系偏重论文数量、成果转化不畅、人才供需错配、协同创新不足 [2] 河南农业大学的改革探索 - 聚焦"三农"改革,发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 [3] - 启动"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国家级科教融合联合体(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 [3] - 通过"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联合11所高校和13家科研机构,打造一体化创新平台 [3] 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 - 引进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自主培育1名,全职院士达5名,居全国农业高校第三 [4] - "百名英才汇农大"行动通过"融合牌""事业牌""开放牌""情感牌"四维引才,强化校企院合作与高能级平台支撑 [4]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 布局国家战略相关科技攻关,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及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 [4] -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加速技术落地 [4] - 创新"科技小院""助农天团"服务模式,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开展"头雁"培训及继续教育 [4]
陈刚会见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
广西日报· 2025-07-09 10:11
广西与厦门大学合作 - 广西正抢抓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重大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协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发展路径 [1] - 广西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 [1] - 广西希望厦门大学在人工智能、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黄龙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和智力资源 [1] 厦门大学回应 - 厦门大学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与广西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科研创新、人才输送、黄龙病防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2] - 厦门大学将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各项工作,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 [2] 合作背景 - 广西区位优势独特,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1][2] - 厦门大学很多学科研究方向与广西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双方合作基础良好 [1][2]
传达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郑州日报· 2025-07-04 09:15
政府会议传达学习 -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意义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 在提高认识 增强党性 规范权力运行 从严监督执纪 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等方面以身作则 持续发力 扎实推动学习教育善始善终 取得实效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1] 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 - 把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关于河南及郑州工作重要论述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 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 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在郑州转化为美好现实 [2] - 准确把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 在抓经济 稳增长 稳运行上下功夫 突出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8个方面重点工作 [2]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精心谋划"十五五"发展 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挑大梁 走在前" [2] 政府自身建设与工作部署 - 坚持学思想 讲协同 抓落实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过硬作风推动全会部署落地见效 [2] -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从严从实抓好隐患排查整治 抓紧抓好各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全力补短板 强弱项 提能力 落细落实安全生产 防汛备汛各项措施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2] 会议参与情况 - 市政府党组成员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3]
牢记嘱托挑大梁 奋楫争先走在前
郑州日报· 2025-07-01 08:50
政策方向与战略部署 - 全会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明确下半年工作重点 [1] - 审议通过《实施意见》,要求郑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挑大梁、走在前"的标杆作用,强化"两高四着力"实践要求 [1][3] - 未来五年将聚焦先进制造强市、科创强市、数智强市等七大领域建设,推动经济实力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4] 产业发展重点 -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步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3][4] - 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三位一体发展 [4] - 强化商贸物流强市定位,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交通枢纽功能 [4] 科技创新与人才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科创强市,增强科技实力支撑 [4] - 以智能体城市建设为载体,推进数字化治理与网格化管理创新 [4] 区域协同与开放 - 落实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深化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3][4] - 打造便利高效营商环境,包括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及网络环境优化 [4] 文化与社会治理 - 聚焦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推动文旅强市与文化繁荣兴盛 [3][4] - 加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与民生保障体系 [3][4]
甘肃:求取教育科技人才创新“最大值”
中国发展网· 2025-05-07 19:27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 - 甘肃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目标到2030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1] - 政策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引领驱动,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2] - 将高校分类推进差异化发展,超常布局新工科、新农科等专业,组建"核心学科+创新团队+交叉型研究机构"创新共同体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基础原理和底层技术,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 [3] - 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市场应用导向,同步考核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探索"先试用后付费"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 [3] -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科研攻关机制,促进创新循环 [3] 企业参与创新体系 - 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基金",与高校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增强内生动力 [4] - 2025年目标:企业专家在科技评估专家库占比达1000人以上,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75% [4] - 应用类科技项目立项增加企业专家评审权重,推动订单式研发合作 [4] 创新激励政策 - 2025年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国有资本收益支持科技创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15%所得税优惠 [5] - 国有企业实施工资总额单列管理,探索分红激励、股权激励等市场化薪酬制度,目标研发人员占比达7% [5] -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可突破经济效益指标限制,实施专项人才激励 [5] 创新生态建设 - 2025年将改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试点高层次专家推荐的非共识项目,建立创新型甘肃建设指标体系 [7] -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在科技资源聚集地设立专营机构,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 [7] - 推行"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新型人才模式,2025年计划选派100名科技专员驻企,柔性引进20名以上战略科技人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