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孪生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广钢气体20251031
2025-11-03 10:35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绩 * 公司为广钢气体,主营业务为电子大宗气体[2] * 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7.2%;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增长83%,环比增长36%,扭转了连续七个季度增收不增利的局面[3] * 2025年前三季度总营收16.5亿元,电子大宗气体业务收入12.7亿元,占总营收77%,占比较2024年提升1.4个百分点[4][18] * 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26%,其中电子大宗业务毛利率30%,通用工业业务毛利率13%[18] 业务驱动因素与市场进展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聚焦电子大宗气体赛道,多个项目顺利爬坡及二阶段装置商业化[2][3] * 通过本土化、敏捷响应和深度服务,扩大在芯片半导体和显示面板客户的市场份额[2][4] * 2025年前三季度电子大宗领域关键客户需求量同比增长53%[7] * 尽管上半年错失部分订单,但公司仍有信心在年内获得超过7亿元的投资机会[6] 技术研发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在电子大宗气体工程技术能力上投入大量资源,核心优势在于工程技术能力[9] * 已投产第一套30K全真空冷箱制冷装备和一套50K超真空制冷装备,计划开发70K甚至100K装备[9] * 同步研发3.0版产品以提高节能高效性,并积极推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AI提升流程工艺稳定性和成本控制[9][16] * 目标在2028年将人均营收从22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以减少对现场性人才的依赖[4][17] 氦气业务与供应链 * 氦气价格回升缓解了公司边际压力,前三季度氦气销售量同比增长33%[2][7] * 公司持续加大氦气供应链建设,确保半导体客户的品质控制和供应链稳定[7][11] * 氦气货源多元化,主要长期协议来自卡塔尔,俄罗斯氦源因缺乏长期机制难以进入高端领域,市占率已接近饱和[11][12] * 公司视氦气业务为主营业务的一部分,而非贸易性业务,注重长期保障[11] 未来展望与战略规划 * 展望未来四季度,新图流体子公司将集中交付项目确认收入,北京吉电、楚新等二阶段产能释放带来持续贡献,为2025年全年业绩及2026年高起点开局奠定基础[2][8] * 公司预计未来1+3的竞争格局将维持,凭借历史沉淀和优势客户的复购机会,市占率有望长期保持较高水平[4][12] * 公司制定了三个五年倍增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8年,目标估值中枢翻倍[4][19] * 未来资本开支计划:2023-2028年每年不超过10亿元,2029-2033年平均每年18亿元,2034-2038年平均每年30亿元[19] 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 * 第三季度利润增速主要来源于毛利率提升和费用压减,毛利率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13]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得益于公司架构调整、治理结构改变及引入四眼原则严格审批费用[13] * 财务费用波动较大主要由于募集资金配置方式不同及保证金浮动等因素导致[14][15] 行业洞察与项目进展 * 随着AI时代到来,存储需求增加,单厂用氮气规模从每小时数千方增长至数万方,甚至可能达到10万方等级[10] * 特系项目进展:潜江项目正在进行测试,上海氯化氢项目安装接近尾声预计年底跑通工艺,合肥项目设备已到场正在建设[20] * 电子大宗气体市场与普通工业气体市场差异显著,保障供应和工艺的一致性至关重要[23][24]
外国城市代表如何看智慧城市建设?
第一财经· 2025-10-28 16:29
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共识与挑战 - 构建智能、包容和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是全球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课题,以应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及公共服务需求激增等挑战 [1][2] - 联合国秘书长强调城市是应对危机的核心阵营,需建设更强大的城市以确保所有人获得安全与归属感 [2] 2025世界城市日全球大会概况 - 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于10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举办,主题为"创新发展,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2] - 大会吸引了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外国城市市长及城市规划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带来多元观点和实践案例 [2] 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 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整合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幸福感的创新型城市 [3] - 德国院士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主张利用智慧科技融合多元化需求,打造数字驱动模型来提升城市运营效率,如管理交通、能源及垃圾废弃物以减少资源浪费 [3] - 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治理中角色日益重要,城市数据可用于更新AI基础的数字孪生体系,该体系是竞争与合作的结合 [3] - 需由多智能体人工智能组成的整体系统进行整体性城市空间建模,以模拟、验证和可视化规划,优化可持续性,提升能源资源利用并减少环境影响 [4] - 该系统具备强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可动态调整,精准识别发展瓶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并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6] - 马来西亚乔治市通过智慧城市管理进行数据转型,利用实时数据改善交通规划、遗产保护及环境监测,提升了治理效率并促进了市民参与 [7]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核心理念 - 智慧城市建设核心在于"人",技术是手段,真正目标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需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 [9] - 衡量智慧城市的标准不仅是技术进步,更要看城市能否使民众安居乐业、持续创新,让技术服务于大众 [9] - 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需将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素养作为重要公共产品加大投入,包括建设高速网络、数据中心及提升市民数字素养 [10] - 需建立公平包容的数字服务机制,确保所有市民平等享受数字便利,避免数字鸿沟,并将包容性、人权保障及公众参与(特别是妇女、青年和边缘群体权益)融入城市设计 [10] - 印度尼西亚古邦市推行适应气候变化的举措,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自然因素,建设生态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基础设施,以增强气候应对能力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行业合作与战略规划 - 联合国人居署《2026-2029年战略计划》植根于通过改造非正规居住区、改善土地治理、加快气候行动和消除贫困来实现城市转型的愿景,创新融资、伙伴关系和技术使用是关键 [11] - 建筑行业需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快工业化、数字化步伐,提高建造效率和质量,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周期中的广泛应用 [11] - 全球智慧城市建设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分享经验教训,汇聚全球智慧以形成技术合力 [12]
突破70亿美元!Cadence大爆发!
是说芯语· 2025-10-28 08:4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13.39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13.2亿美元1.4%,同比增长14% [1] - 硬件与IP核心业务板块创下季度营收新高,推动公司在手订单规模突破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1] - 公司将2025全年营收指引上调至52.6亿至52.9亿美元区间,较此前预期显著提升 [1] - 公司预计第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EPS)为1.88-1.94美元,中值1.91美元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92美元 [5] 业务增长驱动力 - NVIDIA、TSMC、英特尔等核心客户在AI芯片与高性能计算(HPC)领域的持续加码是业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1] - AI正从模型训练阶段全面转向系统级设计优化的核心环节,客户需求从算力突破转向可扩展、可验证的全流程设计能力 [1] - 全球AI芯片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将为公司长期业绩提供强劲支撑 [7] 技术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通过AI驱动的系统设计平台及JedAI智能数据架构,构建芯片到系统层的自动化协同能力 [4] - 代理式AI技术已能自主处理3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高复杂度设计任务,将工程师从重复性试错工作中解放 [4] - 目前超过50%的公司工具已集成"优化AI",预计未来两年这一比例将升至80%以上 [4] - 数字孪生技术成为公司的跨产业战略支点,结合近期并购的仿真技术,将提升系统设计的覆盖率与效率 [5] 并购与行业拓展 - 公司近期完成对Arm Artisan IP的收购,并签署收购海克斯康设计与工程业务(D&E)的协议 [4] - EDA巨头正通过并购加速向多物理场仿真、系统级分析(SDA)等领域延伸,以应对3D-IC等复杂设计挑战 [4] - 公司计划加快在设计IP、多物理场仿真、系统级分析(SDA)等领域的战略投入,通过收购完善"芯片-封装-整机系统"的协同设计能力 [5] 市场环境与行业趋势 - 随着3nm及以下先进制程普及,芯片设计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方法已逼近物理极限,AI驱动型工具链有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7] - 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美国在7月暂时解除EDA软件出口限制,但政策反复已影响中国客户的采购节奏与授权周期 [5] - 中国市场占公司全球营收的13%,是其重要增长极 [5]
天一阁,可以这么“逛”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古籍修复与保护 - 天一阁成功修复明代孤本《北曲联珠》并被评为全国优秀修复案例 [1] - 修复工作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领进行 涉及拆分书页、清水去霉、毛笔精洗等精细工艺 [1] - 建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 延续毫芒微渺间的绝艺 [2]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高精度复刻内部及周边场景 生成云上“数字天一阁” [2] - 通过VR眼镜技术 观众可“登上”书楼“翻阅”古籍并感受四季风貌变化 [2] - 研发古籍文字识别系统准确率达95%以上 已完成9万页古籍数字影像的图文转换 [2] - 环境温湿度与病害数据实时监测 积累的海量数据反哺长期研究 [2] - “天一阁虚拟现实文旅体验平台”于2023年入选国家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 [2] - 将虚拟展厅搬至海外 如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展示 [3] 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 - 近5年举办涵盖书画、碑帖、篆刻等多领域的展览达110场次 [2] - 秦氏支祠修缮工程荣获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匠心杯” 该祠于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 修缮采用最小干预原则 精准修复损坏部分 [3] - 为复原屋面寻遍各地符合老瓦规格的黏土瓦 并请非遗传承人按古法修复朱金漆木雕 [3] - 团队全程记录修缮工序 形成801分钟视频档案 其中技艺做法内容占三分之一 [3]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 - 修缮后的秦氏支祠戏台藻井16层如意斗拱完整绚烂 成为非遗展演、文化课堂等沉浸式活动场所 [5] - 与高校联手 使祠堂木雕、贴金工艺成为研究江南传统建筑的“活态样本” [5]
跑出“治数用数”加速度
经济日报· 2025-10-25 06:03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成果 - 公司制定“数智合力2025”战略愿景,以“治数用数”为核心加快数字化转型,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1] - 公司自2023年起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赋能主业提质扩量增效,传统国企焕发新活力 [2] - 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公司今年上半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23年提升超20% [4] 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 - 在装配车间采用焊接机器人进行精准焊接,并通过AI系统根据订单数量自动调整生产节奏 [1] - 应用5G-SA独立组网技术,使数据采集传输速度提高40%以上,提升场内产线物流运转效率15%以上 [2] - 采用智能机器人焊接系统替代人工焊接,新员工借助数字化系统仅需两周就能独立操作,过去则需要半年 [3] 研发创新与效率提升 - 公司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研发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模拟测试,过去一次实物测试需两周,现在一天可完成20种工况模拟 [4] - 通过虚拟设计和仿真技术,使新产品研发成本降低15%,产品设计周期缩短12% [4] - 公司推出的氢燃料电池叉车在实验室已完成5000小时耐久性测试,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供应链管理优化 - 应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SRM),实现与供应商的高效、透明协作,采购成本降低10%,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50% [6] - 每月处理配件采购3.5万单、维修服务4.3万单,过去协调调价方案需两周,现在通过数据共享3天即可完成 [6] - 与超100家核心供应商共建绿色制造数据库,实现全链条的碳足迹追踪 [6] 后市场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 - 公司依托后市场服务平台建立“一车一档”服务,对工业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全记录 [7] - 通过SBOM和EPC系统实现配件精准查询与全流程管理,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的一站式后市场服务 [7] - 推出“叉车即服务”新模式,通过车联网平台订阅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超过500家企业 [8]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超93亿元,同比增长约6% [1] - 海外市场营业收入超4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达43% [1] 行业竞争格局与趋势 - 叉车市场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难以适应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 [2] - 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创新已成为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2] - 我国每年新增叉车实际需求快速增长,不断攀升的叉车保有量为后市场服务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7]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17:28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核心目标与成就 - 工程核心目标是调节水沙关系,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将泥沙排入大海,以保障黄河安澜并缓解“地上悬河”问题 [2] - 自2002年以来,通过31次调水调沙,已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使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 [2][8] - 工程显著提升了行洪能力,下游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与实施 - 调度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进行“接力”式精准配合 [3][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水位控制实现水库间水流对接,例如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水位与设定值仅差1厘米(216.99米/217米) [5][6][7] - 在2024年汛前18天的调水调沙中,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库合计排沙量创同期纪录,分别达1.6亿吨和0.53亿吨 [7] 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专业模型,实现对水库冲淤、调度等的虚实交互与预演 [9] - “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联动科研范式,将洪峰增值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 [9][10][11] - 系统已积累5.5亿条数据,并能在10分钟内完成15天大流量过程的水沙演进模拟,支撑调度方案优化 [9][10] 生态保护与监测进展 - 黄河保护法实施后,调水调沙加强生态监测,2023-2025年在重点河段布设12个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 [12] - 采用在线光电测沙仪(每6分钟生成数据)、鱼类声呐等设备,揭示水沙变动与鱼类的响应机制 [12] - 生态效益显著,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调水调沙期间的生态补水助力河口三角洲湿地修复 [13]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三十一次调水调沙,把超三十五亿吨黄河泥沙送入大海
人民日报· 2025-10-24 08:23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核心成就 - 自2002年以来已开展31次调水调沙,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 [2][8] - 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 "地上悬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行洪排沙能力显著提高 [2]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群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进行联合调度 [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水流对接技术实现水库间高效"接力",例如小浪底水库水位与设定对接水位仅相差1厘米 [6][7] - 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水库排沙量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量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史之最 [7]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虚实交互与提前预演 [9] -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已积累5.5亿条数据,将黄河全流域"搬"进互联网 [9] - 通过"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三联动的科研范式,将洪峰增值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 [10][11]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改善 - 黄河保护法明确要求水沙调控需减少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12] - 2023年至2025年在小浪底至河口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进行生态监测 [12] - 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3]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核心价值 - 工程是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为保障黄河安澜提供坚实基础并贡献中国智慧 [2] - 核心目标是调节水沙关系,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将泥沙排入大海,缓解“地上悬河”问题 [3] - 自2002年以来已开展31次调水调沙,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使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进行“接力”式调度,显著提升排沙效率 [5] - 通过精准的水流对接技术实现厘米级调度控制,例如一次对接中设定水位217米,实际达到216.99米,仅相差1厘米 [7] - 在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排沙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次之最 [8]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 构建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虚实交互与提前预演 [9] - “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联动科研范式,将洪峰增值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 [10][11] -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已汇集5.5亿条数据,实现对黄河的互联网映射 [10] 调水调沙的生态效益 - 工程改善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3] - 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为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提供保障 [13] - 根据黄河保护法要求,开展了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在重点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 [12]
三十一次调水调沙,把超三十五亿吨黄河泥沙送入大海 黄河水沙不等式,这样求解(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5:54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核心观点 - 黄河调水调沙是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与数字孪生技术,有效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安澜并改善生态环境 [1][4][9] 工程实施背景与目标 - 黄河泥沙淤积问题严重,形成“地上悬河”,调水调沙的核心目标是调节水沙关系,将泥沙排入大海 [2] - 工程自2002年启动,已开展31次,累计将超过3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显著缓解了“地上悬河”问题 [2][8] 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 - 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联合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进行“接力”式调度,在超1000公里河道上协同作业 [3][4][7] - 通过厘米级精准的水流对接技术,例如水位控制在216.99米(与设定值仅差1厘米),实现高效排沙 [5][6][7] - 在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排沙1.6亿吨,三门峡水库排沙0.53亿吨,合计排沙量创同期历史之最 [7]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集成2943支监测仪器、遥感卫星和12个水利专业模型,实现水库冲淤、调度等的预演 [9] - 平台汇集5.5亿条数据,构建了“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联动的科研范式 [9][11] - 该技术将洪峰增值的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内,并能在10分钟内完成15天大流量过程的水沙演进模拟 [10][11] 工程成效与关键数据 - 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约5000立方米每秒 [8] - 小浪底水库在2024年汛期调水调沙期间,通过24次孔洞调整,排沙量达88.7亿千克 [4] - 下泄流量峰值可达4820立方米每秒,大流量水流如“刷子”般冲刷河道泥沙 [4][9] 生态效益与生物多样性 - 调水调沙塑造了稳定的河势,改善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自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鱼类种数增加近50种 [12][13] - 工程向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助力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 [13] - 2023年至2025年,在重点河段布设12个监测断面,采集1300多个样品,并运用在线光电测沙仪等设备进行生态监测 [12]
335处大中型灌区为广东夺取秋粮丰收提供水利保障
中国经济网· 2025-10-21 15:57
灌溉用水保障与成效 - 今年以来广东全省335处大中型灌区提供灌溉用水57.5亿立方米,有效提升1323.7万亩灌溉面积用水保障率 [1] - 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2020年的68%提升至目前的8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8,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0.535的控制目标 [1] - 韩江粤东灌区春灌工作历时3个月,累计向灌区供水约87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3余万亩 [6] 资金投入与工程建设 - 今年已落实省级及以上资金4.07亿元,推动39宗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后可新增恢复及改造灌溉面积81.31万亩 [2] - 灯塔盆地7宗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总投资7.92亿元,新建改造渠道453.09公里,改造提升水库山塘187宗,项目5个月完成前期工作、15个月完成建设 [5] - 灯塔盆地中型灌区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年可用于灌溉水量达2.08亿立方,可满足20.4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的用水需求 [5] 管理与规划创新 - 联合编制《广东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提出"灌区下延、高标上接"解决思路,协同推动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2] - 建立了完备的灌区建设和管理制度体系,完成全省335宗大中型灌区一张图绘制工作,实现与高标准农田等矢量数据叠加 [2] - 在全国率先开展大中型灌区管护评估工作,围绕组织管理、用水管理、工程管护、经费落实四大核心板块设置量化评分指标 [3] 信息化与数字化应用 - 推进灌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指导各地开展节水灌溉、精准灌溉、智慧灌溉 [3] - 南雄盆地灌区运用信息化计量设施,截至9月底渠首累计引水3202.2万立方米,灌区秋种晚稻插秧面积达27万亩,100%完成播种计划 [4] - 恩平西坑水库灌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制定高效灌溉方案,渠首累计引水3264.98万立方米,灌区晚稻插秧面积5.3万亩,占计划100% [7] 农业生产成果 - 南雄盆地完成夏收早稻16万亩,总产约6.56万吨,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约3公斤,早稻亩均用水量375立方米 [4] - 恩平西坑水库灌区完成夏收早稻5.3万亩,总产约1.98万吨,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约4公斤,早稻亩均用水量329立方米,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7] - 韩江粤东灌区为粤东地区夏粮稳产增产提供有力的水利基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