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金融工具准则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寿(601628):投资收益跃升,NBV增长强劲
国信证券· 2025-11-03 23:23
投资评级 - 对中国人寿的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并予以维持 [1][3][5] 核心观点总结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实现高速增长,营业收入达5379.0亿元,同比增长25.9%,归母净利润达1678.0亿元,同比增长60.5% [1] - 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投资端表现优异,公司把握市场机会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1][3] - 新业务价值增长强劲,在2024年同期重述结果上同比增长41.8%,产品结构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转型成效显著 [2] - 公司资负联动效果显著,资产端权益投资占比在上市险企中处于高位,带动分析师上调其2025至2027年盈利预测 [3] 财务业绩表现 - 单季度业绩增长尤为显著,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986.6亿元,同比增长54.8%,归母净利润为126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1.5% [1] - 保费收入稳健增长,前三季度总保费收入为6696.45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新单保费和续期保费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为10.4%和10.0% [2] - 投资端表现突出,前三季度实现总投资收益3685.5亿元,同比增长41.0%,总投资收益率达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 [3] - 投资收益科目下的收益为1370.7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3.4% [3] 业务与战略分析 - 产品结构转型效果明显,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同比提升超过45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负债端的刚性成本 [2] - 渠道发展量稳质升,个险渠道队伍规模稳定在60.7万人,质态持续改善;银保渠道在“报行合一”后凭借品牌和产品优势实现高速增长 [2] - 投资策略上,公司保留了较高比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权益仓位以获取弹性,并稳步推进高股息策略,增加其他综合收益资产配置以稳定净投资收益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至2027年公司摊薄每股收益分别为6.33元、6.51元和6.71元 [3][4] - 预计同期每股内含价值分别为53.01元、57.28元和62.51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93%、8.07%和9.13% [4] - 当前股价对应的P/EV估值分别为0.84倍、0.77倍和0.71倍,估值水平相对较低 [3][4] - 盈利预测上调的主要理由是投资相关收益预期提升,特别是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预计将大幅增长 [8][9]
买买买!险资,持续加仓股市!
证券时报· 2025-11-03 17:00
今年以来,险资权益投资进入"买买买"模式。随着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完毕,险资权益布局细节进一 步浮出水面。 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三季度末险资重仓A股流通股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9%,持仓市值较上年末增长 18%。仅三季度单季,险资重仓A股流通股数量较上季末增长14%。 险资持续加仓股市 金融股向来是险资投资的"压舱石",这一趋势依然延续。从重仓股所属行业来看,险资三季度末重仓持有的股 票中,对金融股的持仓市值超3000亿元,占比近50%。制造业位列第二,险资三季度末重仓持有的制造业个股 市值总计超1300亿元。 此外,公用事业、软件信息技术和服务、交通运输、采矿等也是险资重仓持股超200亿元的行业。 新进重仓个股超300只 据记者统计,三季度险资新进重仓投资的股票超300只。截至三季度末,险资对这些新进重仓股票持仓市值 1000多亿元,显示险资今年以来主动调仓规模不小。 今年以来,多个渠道显示险资持续加仓股市。上市公司三季报进一步显示险资持续布局股市的趋势。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剔除中国平安集团及控股子公司对平安银行的持股以及中国人寿 集团对中国人寿的持股,截至三季度末,保险机 ...
4260亿元,历史新高,五大险企盈利劲升超千亿
证券时报· 2025-10-31 06:34
上市险企盈利再破记录!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五大A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260.39亿元,较 去年同期增加超千亿元,增幅33.5%,继去年同期创下历史新高后再上新台阶。 仅从第三季度表现来看,数据更是惊人,五大上市险企单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达68.3%。 前三季盈利已超去年全年 这个财报季,上市险企的数据相当闪亮。据A股上市险企三季报,多家险企前三季度盈利创历史最高。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大 增。 中国人寿表示,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公司积极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把握市场机会坚决加大权益投资力 度,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截至9月末,中国人寿总资产达7.42万亿元,投资资产7.28万亿元,较2024年末分别增长9.6%、10.2%。2025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 现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1071.32亿元,同比增长41.0%;总投资收益率为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 中国平安也提到,保险资金投资业绩大幅提升。前三季度,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 ...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513750):业绩高增筑底,估值修复在途,保险板块景气回升助力港股通非银稳健领跑
东吴证券· 2025-10-28 20:02
报告投资评级 - 对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 ETF(513750 SH)及保险板块维持“增持”评级 [1] 报告核心观点 - 保险板块业绩高增长筑底,估值修复在途,景气回升将助力港股通非银ETF稳健领跑 [1] - 上市险企业绩再超预期,投资端驱动利润高增,权益市场回暖与保险资金入市形成正反馈循环 [4] - 保险行业基本面持续改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兼具防御性与弹性,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4] -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作为全市场唯一重仓保险的港股通非银ETF,具备赛道纯度与工具稀缺性,流动性充裕,收益表现优秀 [4] 行业基本面分析 - **业绩表现**:上市险企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实现超高增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财险最高同比增速分别达106%、101%和122% [4][11] - **增长驱动**:业绩高增长核心源于权益投资收益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沪深300、万得全A和上证综指分别较年初上涨17.9%、26.4%和15.8%,险资大幅增加二级权益投资,截至2025年中股票投资合计3.07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47.6% [12][13] - **业绩弹性**:上市险企权益投资中FVTPL占比高(如新华保险81.2%,中国人寿77.4%),股市浮盈直接反映至利润端,强化了牛市中的业绩弹性 [4][17] - **估值体系**:寿险公司估值核心在于PEV体系,能更稳定地反映其长期盈利潜力,当前A/H股寿险公司平均PEV分别为0.72倍与0.51倍,处于十年低位 [4][20][22][34][37] - **负债端改善**:保费与新业务价值(NBV)维持高增长,预定利率下调与分红险转型优化了负债成本,2025年7月、8月人身险公司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达26.2%和49.7% [4][26][28][32] - **资产端环境**:长端利率企稳上行,2025年10月24日十年期国债利率报收1.85%,较年初上行17个基点,利好险企固收收益与估值修复 [4][33][36] - **资金配置**: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对保险板块持仓比例为1.10%,虽较第一季度提升0.5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历史低位,配置空间广阔 [4][37][40] 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 **行业聚焦与稀缺性**:港股通非银指数深度聚焦非银行金融板块,保险行业权重高达84.45%,覆盖10只主要保险标的,在市场中具有高纯度和代表性 [4][43][46][47][49] - **估值与股息吸引力**:截至2025年10月24日,指数市盈率为9.70倍,市净率为1.16倍,均处于历史中低区间;指数股息率达5.13%,接近历史高位,分红收益吸引力强 [4][54][57][60][64] - **盈利能力强**:指数每股收益(EPS)为0.7712港元,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显示出板块较强的盈利韧性与可持续分红能力 [69][72] ETF产品介绍 - **产品概况**: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513750 SH)是全市场唯一跟踪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的ETF,采用完全复制策略,截至2025年10月24日基金规模达212.14亿元 [4][73][74] - **流动性充裕**:产品近两周日均成交额达18.18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申购赎回净额为18.93亿份,市场交投活跃 [4][77] - **业绩表现突出**:自成立至2025年10月24日,ETF累计收益率为66.68%,年化收益率达36.83%,最大回撤为-21.60%,在同类产品中收益领先且风险控制稳健 [4][5][78][80]
赎回费隐忧下,二永跌出价值了吗?:固定收益专题研究
国海证券· 2025-10-19 18: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旨在探讨当前二永债调整是否结束、四季度债市走势及二永债隐忧,以及哪些二永债仍具性价比;认为 10 月信用利差或延续震荡修复,难复刻 4 月单边下行行情,二永相较其他信用债有一定性价比,5 年期高隐含评级品种值得关注,但机构买盘不强,新规落地前建议审慎做多 [11][7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二永债性价比凸显 - 9 月债市受市场风险偏好和利率上行影响调整,5 日公募销售新规征求意见引发赎回压力,二永作为重仓品种跌幅居前,5Y 及以上二永债收益率突破年内高点,中长端 AAA - 二级资本债跌幅更大,曲线走陡 [5][12] - 10 月股市回调,10Y 国债利率回落,城投债及二永债收益率下行,二永债修复明显;12 - 15 日普信债与二永债分化,普信债修复,二永下行犹豫,新规担忧仍在;5Y 各类信用资产收益率及利差处年内高位,跌幅有限,二级资本债有性价比 [5][14] 二永债关注什么 - 宏观基本面,中美博弈与偏弱基本面支撑债市,但 10 月股市反弹与新规疑虑使类利率品种收益率下行有隐忧 [20] - 供给结构上,9 月二永债赎回创新高,净融资缺口扩大,银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四季度本是供给旺季,“续旧发新”下供给或不弱;原因一是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提高资本补充效率 [5][23] - 机构行为方面,二永债利差与基金、理财、券商净买量相关,当前二永流动性尚可但基金买盘不强,新规正式稿影响待察;9 月基金、券商是抛售推手,10 月 12 日当周基金转为净买入但量能不足 [27] - 理财是信用债配置主力,规模增长支撑四季度信用债,但新规及净值化影响下对二永配置属性或弱化,负债端调整或带动二级资本债重新定价;若新规赎回费高,理财及债基赎回压力或使债市调整,二永是主要调整品种 [34] - 保险是二永债重要配置力量,为匹配负债端久期多配长久期品种且左侧布局,净买量与信用利差负相关;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2026 年初全面执行,保险对二永配置力量或调整 [40] - 历史上四季度债市大概率震荡修复,10 月多横盘震荡;目前二永债成交量及换手率回升,跌幅有限,可关注利率下行中利率放大器对收益增厚效果;截至 10 月 15 日,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换手率分别达 0.81%、0.94% [47] 哪些二永债还有性价比 - 资产比价视角,除 3Y - AA + 二级资本债外,其他二永债收益率历史分位数高于同期限品种,有性价比;3Y 隐含 AAA - 及 AA + 永续债收益高于同期限中短票及二级资本债,处于年内 76%及 18%历史分位数;5 年期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收益率更高,处于年内 16%以上历史分位数;新规落地二永债或重定价,收益率及与普信债利差中枢或小幅抬升 [53] - 信用利差方面,高隐含评级二永债性价比更高,5Y 二级资本债更优;3Y 隐含 AAA - 永续债相较同期限评级二级资本债利差压缩空间大,处于年内 50%历史分位数;5Y 隐含 AAA - 永续债较普信债利差充分,信用利差 66bp,处于年内 59%历史分位数 [58]
4家上市险企中期分红近3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03 00:30
核心观点 - 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四家宣布2025年中期分红 合计金额达293.36亿元 旨在稳定投资者信心并平衡资本安全与股东回报 [1][3][4] - 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7%至1781.92亿元 受益于投资端收益增长及负债成本优化 [3] - 新金融工具准则加剧净利润波动 险企通过平滑分配机制维持分红政策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6][7] 分红规模与分配方案 - 中国平安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95元 总额172.02亿元 同比增长2.2%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4000亿元 [3] - 中国人寿 中国人保 新华保险分别拟派发67.27亿元 33.17亿元和20.9亿元中期现金股利 [3] - 四家险企均保持中期分红政策连续性 其中三家自2024年起增加中期分红 [4] 行业盈利与经营表现 - 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净利润1781.92亿元 同比增长3.7% [3] - 投资收益大幅增长因资本市场回暖 负债端因预定利率下调及成本优化而指标向好 [3] - 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盈利基础有望巩固以支撑持续分红 [7] 分红政策考量因素 - 需平衡股东回报与内生资本积累 高分红可能约束潜在投资能力 [5] - 分红政策综合考虑偿付能力 资金需求 盈利水平及同业对比等因素 [6] - 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利润表 导致净利润波动显著加剧 [6] 未来展望 - 每股分红长期稳定增长成为核心目标 监管鼓励与市场竞争驱动股东回报提升 [6][7] - 险企可通过调控分红比例和平滑分配机制应对盈利波动性 [7]
资本充足与回馈股东,上市险企中期分红背后的平衡术
北京商报· 2025-09-02 21:07
核心观点 - A股四大上市险企中国平安 中国人寿 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宣布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 合计分红金额达293.36亿元 体现行业在盈利增长背景下对股东回报的重视 [2][3] - 行业需平衡分红政策与自身经营发展 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导致净利润波动加剧 对分红连续性和稳定性带来挑战 [6][7] 财务表现 - 五大上市险企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781.92亿元 同比增长3.7% [3] - 中国平安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95元 总额172.02亿元 中期股息同比增长2.2%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4000亿元 [3] - 中国人寿 中国人保 新华保险分别拟派发中期现金股利67.27亿元 33.17亿元和20.90亿元 [3] 分红政策 - 四家险企均保持中期分红政策连续性 中国平安连续多年中期分红 其余三家去年增加中期分红 [4] - 稳定的分红直接回报股东增强市场信心 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 提升投资者回报巩固市场地位 [4] - 分红政策需综合考虑行业情况 发展阶段 经营模式 盈利水平 偿付能力及资金需求等因素 [6] 行业影响 - 资本市场回暖推动多家上市险企投资收益大幅增长 [3] - 预定利率下调及负债成本优化促使保险业务关键指标向好 [3] - 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使更多金融资产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直接体现于当期利润表 [6] 未来展望 - 险企可通过平滑分配机制和调控分红比例维持政策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7] - 每股分红金额长期稳定增长将成为核心目标 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巩固盈利基础 [7] - 负债成本优化为持续分红提供支撑 [7]
金融中报观|资本充足与回馈股东,上市险企中期分红背后的平衡术
北京商报· 2025-09-02 20:11
中期分红规模与分配方案 - 四家上市险企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宣布中期分红 合计金额达293.36亿元[1][3] - 中国平安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95元 总额172.02亿元 中期股息同比增长2.2%[3] - 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分别派发现金股利67.27亿元、33.17亿元和20.90亿元[3] 行业盈利与分红背景 - A股五大上市险企上半年合计净利润1781.92亿元 同比增长3.7%[3] - 投资收益增长源于资本市场回暖 负债端优化受益于预定利率下调及成本控制[3] - 分红政策与盈利水平匹配 被评价为"稳健偏积极" 兼顾股东回报与资本安全[3] 分红政策连续性与战略意义 - 中国平安连续多年中期分红 累计分红超4000亿元 近十年分红持续增长[3] - 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自去年起增加中期分红 维持政策连续性[4] - 稳定分红直接回报股东并增强市场信心 有助于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4] 分红政策影响因素 - 新金融工具准则导致净利润波动加剧 因更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利润[5] - 分红需平衡内生资本积累与投资能力 可能约束内源性资本增长[5] - 分红政策综合考虑监管要求、行业阶段、盈利水平、偿付能力及资金需求[5] 行业未来展望 - 险企可通过平滑分配机制调控分红比例 维持政策连续性和可预期性[6] - 每股分红长期稳定增长成为核心目标 盈利基础有望随负债成本优化而巩固[6]
金融中报观|资本充足与回馈股东 上市险企中期分红背后的平衡术
北京商报· 2025-09-02 20:07
核心观点 - A股四家上市险企宣布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 合计分红金额达293.36亿元 体现行业在股东回报与资本安全间的平衡策略 [1][2][4] 财务表现与分红规模 - 五大上市险企上半年合计净利润1781.92亿元 同比增长3.7% [2] - 中国平安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95元 总额172.02亿元 中期股息同比增长2.2% [2] - 中国人寿 中国人保 新华保险分别拟派发67.27亿元 33.17亿元和20.90亿元中期现金股利 [2] - 中国平安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4000亿元 过去十年分红连续保持增长 [2] 分红政策特点 - 四家险企均保持中期分红政策连续性 中国平安连续多年中期分红 其余三家去年增加中期分红 [3] - 分红政策被视为稳健偏积极 与上半年盈利匹配 [2] - 稳定的分红有助于市值管理 直接回报股东并增强市场信心 [3] 行业影响因素 - 投资端因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大幅增长 [2] - 负债端因预定利率下调和负债成本优化促使保险业务指标向好 [2] - 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导致净利润波动加剧 更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利润 [4] - 分红政策需综合考虑行业情况 发展阶段 盈利水平 偿付能力及资金需求等因素 [4] 未来展望 - 险企可通过平滑分配机制和调控分红比例维持政策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5] - 每股分红金额的长期稳定增长将成为核心目标 [5] - 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及负债成本优化有望巩固盈利基础 支撑持续分红 [5]
城建发展: 城建发展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8-29 17:09
核心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60亿元,较上年同期65.20亿元大幅增长95.70%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8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1.3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89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2.42亿元显著改善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3.84亿元,较上年同期52.38亿元增长2.79% [1] 资产负债状况 - 报告期末总资产1222.29亿元,较上年度末1149.98亿元下降5.9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26.23亿元,较上年度末222.45亿元增长1.70% [1] - 资产负债率为78.49%,较上年末80.02%有所改善 [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66%,较上年同期-1.16%提升3.82个百分点 [1] 股东结构 - 截至报告期末股东总数为48,469户 [1] - 控股股东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45.51%,持有9.45亿股且无质押 [2]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组合合计持股4.70%,其中15022组合持股3.41%,15021组合持股1.29% [2] - 机构投资者包括中国人寿保险产品持股1.22%及多家指数基金持股 [2] 债券融资情况 - 公司发行多期公司债券,包括21京城投、22京城投和24京城投系列 [4] - 最新发行的24京城投债券余额15亿元,利率3.08%,期限为2024年1月至2029年1月 [4] - 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为3.00,较上年同期0.85显著提升,显示偿债能力增强 [4] 每股指标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465元,较上年同期-0.1132元实现正增长 [1] - 稀释每股收益同样为0.2465元 [1] - 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已扣除永续债股利影响9,676.33万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