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

搜索文档
亚太首台!布鲁克在武汉大学成功安装800 MHz宽腔核磁共振系统,助力多领域研究
仪器信息网· 2025-08-14 12:09
科研设施升级 -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成功安装布鲁克800 MHz固体宽腔核磁共振系统 [1] - 该系统为亚太地区首台成功交付的同类设备 [2] - 设备将显著提升平台的高场固体核磁分析能力 [2] 研究领域拓展 - 新系统将增强平台在有机、无机、聚合物、蛋白质、药物、电池等研究领域的服务能力 [1] - 设备为结构生物学、材料科学、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研究提供强大支撑 [2] 技术地位 - 此次安装标志着武汉大学在高端科研设施领域迈入新阶段 [1][2]
2025“名校菁英武汉行”启动,牛津剑桥等28位博士及博士后齐聚
长江日报· 2025-07-27 18:38
名校菁英武汉行活动概况 - 活动于7月26日在武汉启动 汇聚来自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28位博士及博士后 与武汉市40余家重点用人单位对接[1] - 参与人才均拥有美 英 德 新等发达国家教育背景 专业覆盖生物医学 电子信息 人工智能 材料科学等武汉"965"重点产业急需领域[1] - 活动现场博士们进行高质量路演和创意分享 凭借创新性和产业化潜力获得投资机构青睐并达成初步对接意向[1] 参与企业与机构 - 东风集团 烽火通信 长飞光纤 华工科技 汉江实验室等40余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对接 详细介绍武汉产业优势及岗位需求[1] - 活动组织参访光谷生物城 岚图汽车 康圣达医学等标杆企业 以及华中科技大学 九峰山实验室 协和医院等科研机构[2] 活动背景与意义 - "名校菁英武汉行"是武汉市重点打造的引才品牌 今年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通过3天深度参访展示武汉产业实力和科创生态[2] - 活动由武汉市委组织部 市人才工作局主办 东湖高新区等单位支持 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2] - 旨在以城市发展机遇吸引人才 为建设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撑[2] 人才反馈 - 海外菁英认为武汉作为快速崛起的国家中心城市 兼具经济动能 创新生态和人文底蕴 期待通过考察寻找事业发展机遇[1]
新材料的时空奇遇:从火种到星尘的文明故事
材料汇· 2025-07-18 23:50
材料发展史 - 材料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密码本,从300万年前的玄武岩工具到现代高科技材料,每一次突破都推动文明跃迁[3] - 远古时期燧石工具刃口半径仅0.5微米,锋利度堪比现代手术刀[6] - 6000年前仰韶彩陶已掌握釉质技术,吸水率低于3%[7] - 良渚玉琮王重6.5公斤,采用丝线带动解玉砂的精密加工技术[8][9] 工业革命材料突破 - 贝塞麦转炉将炼钢时间从10小时缩短至10分钟,1870年英国钢产量突破50万吨[12] - 赛璐珞最初为替代象牙台球发明,后意外成为电影胶片基材[13] - 钨丝灯泡寿命达1000小时,比碳丝灯泡提升25倍[16] - 铝合金使飞机重量减轻60%,波音707采用的7075铝合金强度达572MPa[20] 信息时代关键材料 - 第一块集成电路在指甲盖大小硅片上集成晶体管,现代麒麟9000芯片集成153亿个5纳米晶体管[17] - 光纤衰减率仅20分贝/公里,现代单根光纤可传输100万路高清视频[18][19] - 雷达波吸收材料使F-117战机反射截面积从100平方米降至0.1平方米[21] - 硝化甘油炸药威力是黑火药5倍,塑胶炸药实现精准爆破[22] 人工智能时代新材料 - 石墨烯强度是钢200倍,广汽石墨烯电池充电8分钟可行驶1000公里[25] - 形状记忆合金在体温下恢复预设形状,用于心脏支架和柔性机器人[26] - AI材料设计系统3天完成3年工作量,预测出10万种高温超导材料[27] - 自适应复合材料能自动修复裂缝,地震中吸收80%能量[29] 未来材料展望 - 生物钢由转基因山羊生产,强度是凯夫拉纤维3倍且可降解[32][33] - 时间晶体实现100亿年误差不超1秒的原子钟精度[34] - 暗物质复合材料可抵消90%重力,使地球到火星航行缩短至14天[35] - 强互作用力材料硬度是钻石1亿倍,用于星际探测器建造[36] - 空间折叠材料使30米飞船压缩至3米,降低航天发射成本90%[37] - 生物光电池效率达自然光合作用3倍,建筑外墙可发电产氧[38] - 量子纠缠材料实现零延迟星际通讯,地火视频通话无延迟[39][40]
新突破!我国成功研发蚊子大小仿生机器人
是说芯语· 2025-06-19 12:12
国防科技大学仿生机器人研发 - 成功研发出蚊子大小的仿生机器人 融合生物特性与尖端科技 或将重塑未来战场侦察模式 [1] - 该成果是微机电系统 材料科学 生物仿生学等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结晶 对微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提出极高挑战 [1][2] 技术实现细节 - 需将传感器 动力装置 控制电路等精密集成于微小空间 涉及微机电系统技术突破 [1][2] - 材料科学领域需研发轻质 高强度且柔韧的材料以模拟蚊子飞行姿态 [2] - 生物仿生学为外形设计和行为模式提供灵感 实现复杂环境自由穿梭 [2] 产品应用场景 - 凭借极小体积 轻盈质量和出色隐蔽性 特别适用于情报侦察等特殊任务 [1][2] - 可突破传统侦察手段限制 悄无声息潜入敌方阵地完成不被察觉的侦察 [1][2]
80后材料科学家张桥,出任苏州大学校长
生物世界· 2025-06-09 14:42
新任苏州大学校长张桥的学术背景 - 43岁的张桥成为1982年苏州大学更名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1] - 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导师为著名材料科学家俞书宏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 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导师为著名材料科学家殷亚东教授 [2] - 2012-201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 - 2014年回国加入苏州大学,历任教授、副院长、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等职务 [2] - 2020年起历任昆山市副市长、苏州市副市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等职务 [2] 张桥的学术成就 -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催化和纳米材料 [3] - 已发表论文超过200篇,论文总被引次数为29242次,H指数为87 [3][4] - 2020年至今的论文被引次数为18036次,H指数为73,i10指数为219 [4] 张桥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硕士阶段 - 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693次,内容为取向附生生长及功能材料合成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 [6] 博士阶段 - 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研究论文,被引用933次,研究发现H₂O₂是银纳米片合成中的关键试剂,颠覆了传统认知 [7][9] 博士后阶段 - 作为第一作者在Nano Letters发表研究论文,合成了一种具有亲水腔和疏水表面的"无机胶束"结构,在醇的溴化反应中表现出高催化效率和良好的可回收性 [11] 独立阶段 - 作为通讯作者在ACS Nano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简便的一锅法合成CsPbBr₃@SiO₂核壳纳米颗粒,其在潮湿空气中表现出更高的长期稳定性 [12][14] - 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1426次,内容为中空微/纳米结构的合成方法、性质及应用 [14]
外骨骼机器人火爆多家景区,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大涨超七成
新浪财经· 2025-05-19 11:06
景区外骨骼机器人应用 - 泰山、武功山和华山等多家景区引进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登山,泰山景区约有四五百台设备,游客花费80元即可体验[1] - 泰山景区的外骨骼机器人由泰山文旅集团和肯綮科技共同开发,型号为π PLUS,定价8280元[1] - 设备可设置不同速度挡位,适用于爬坡和平地等路况,穿戴后登泰山时间可缩短至少1小时[1] - 周末和节假日需提前预约租用,工作日可直接租用[1] 资本市场反应 - 伟思医疗(688580 SH)股价46 11元/股,较年初上涨72%[1] - 振江股份(603507 SH)股价28 36元/股,较年初上涨26%[1] - 伟思医疗表示其外骨骼机器人属于医疗康复器械,非消费类产品[3] 行业发展前景 - 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2022年达18亿美元,预计2030年突破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8%[3] -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外骨骼纳入高端医疗装备重点发展领域,多地医保已覆盖部分康复型外骨骼[3] - 随着AI、材料科学突破和老龄化需求增长,行业潜力将进一步释放[3] - 产品呈现从特种向民用发展趋势,未来可能渗透居家养老和户外运动等消费市场[3]
专访港城大校长梅彦昌:港浙协同创新 共塑科技未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23:18
城市转型与科技创新 - 杭州从传统产业(丝绸、西湖、美食)向数字科技转型 印证城市发展需携手共进而非局限竞争 [1] - 香港与浙江在科技创新、教育合作等领域协同空间广阔 港城大定位为全球创新资源的"超级连接器" [1] - 杭州余杭区创新生态由高效政府服务、科技企业活力、创业者热情构成 政府支持年轻人创业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1] 高等教育与跨学科发展 - 港城大校长梅彦昌主张大学发展需长期规划(10-20年) 建立创新学院等四大跨学科平台作为未来基石 [2] - 创新学院核心使命为研究成果转化 强调研究仅占成功一半 另一半在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创新 [2] - 港城大整合材料科学、AI与生命科学资源 成立数码医学研究院应对老龄化及慢性病管理挑战 [2] 区域教育合作与国际资源整合 - 香港与内地学生"双向奔赴"重塑教育生态 港城大东莞校区学生可赴香港及海外交流 浙江高校吸引港生北上 [3] - 香港发挥桥梁作用 与剑桥大学等顶尖学府共建合作网络 计划引入国际资源对接浙江产业 [3] - 港浙合作目标超越技术转移 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落地"全链条创新体系 [4]
国泰海通|新能源:从概念到产业化,市场空间广阔——外骨骼行业专题报告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5-14 23:05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概述 -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模仿人体骨骼开发的机电一体化装置,通过智能算法实时感知用户运动意图,为穿戴者提供保护、支撑和运动等功能 [1] - 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由五大系统构成,其中传感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是实现人机交互的核心 [1] - 外骨骼机器人已应用于军事、工业、医疗等多领域,产品逐渐向消费级下沉 [1] 市场空间与增长潜力 - ABI预测2030年外骨骼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68亿美元 [2] - 军事领域可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工业领域可提高效率、降低工伤风险,应用于物流、汽车制造、矿山等高强度作业场景 [2] - 户外领域提升了登山徒步体验,已在多个景区投入测试或运营,价格已向消费级下沉 [2] - 医疗领域在康复和老年护理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2] 技术发展与行业趋势 - 技术进步驱动了外骨骼机器人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大幅拓宽 [1] - 随着AI、材料科学的突破及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增长,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1] - 外骨骼机器人已展现出了从特种到民用的发展特征,有望逐步向居家养老、户外运动等消费级市场渗透 [1] 企业布局与竞争格局 - 众多企业以自研、合作开发、成立子公司或者投资初创公司等方式入局 [3] - 建议关注外骨骼机器人布局领先,拥有成熟技术与产品的公司 [1]
外骨骼助力爬山:热潮背后的商业逻辑
36氪· 2025-05-09 08:01
外骨骼市场潜力 - 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0.7万台增长至2028年的30.1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33% [4] - 2030年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达14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2.2% [4]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外骨骼有效解决老年人登山痛点 [4] - 年轻群体(20-30岁)使用外骨骼比例显著,"体力焦虑"催生新需求 [6] 技术革新 - 采用碳纤维机身,重量仅1.2公斤,可承受200公斤瞬时拉力 [2] - 多模态传感器(EMG、IMU、压力传感器)实现精准助力,误差<5% [7] - 自适应控制算法0.1秒识别台阶高度差,自动调节助力强度 [7] - 续航能力从早期不足2小时提升至8小时以上 [7] 商业逻辑 - 游客租赁外骨骼价格对标缆车(泰山80元/段,华山200元/天),体验感完胜 [9] - 景区引入外骨骼提升游客满意度,带动二次消费(餐饮、纪念品) [9] - 上游碳纤维材料(中复神鹰)、传感器(柯力传感)需求激增 [11] - 下游企业如探路者与迈宝智能合作开发消费级下肢外骨骼 [11] 产业链与资本动态 - 振江股份子公司海普曼专注外骨骼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设计 [11] - 宏昌科技、振江股份、精工科技等外骨骼概念股近期表现抢眼 [11] 未来展望 - 技术瓶颈包括续航能力、人机交互算法精准度及复杂地形适应性 [12] - 轻量化材料与电池技术需突破以降低成本 [12] - 应用场景有望从景区拓展至买菜、遛狗、通勤等日常生活领域 [12] - 理想外骨骼需具备轻量化(≤1kg)、耐用性、智能辅助、长续航及低价特性 [12]
这些“太空特产”从中国空间站而来 期待科学家破解更多“生命之谜”
央视网· 2025-05-01 18:19
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科学实验成果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携带25个空间科学实验项目 总重量37 25公斤 [1][4] - 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第一时间转运至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 包括20类生物样本 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下行生物样品种类最多的一次 [4] - 材料类实验样品共4类22种 包括高强韧钢 月壤加固材料等 将随返回舱运输回京 [6][12][13]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进展 - 实验涉及骨细胞 成骨细胞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等 将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 [9] - 果蝇实验成功繁育出第三代 观察到在亚磁 微重力条件下的异常行为 为研究人类太空生存能力提供参考 [4] - 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肺癌诊断治疗 骨质疏松 肌萎缩等健康问题 并为未来太空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11] 空间材料科学研究 - 实验样品包括钨基超高温合金 凝胶复合润滑材料等 将进行组织形貌 化学成分分析 [15] - 研究目标为新型高性能合金设计 大尺寸高性能晶体地面制备提供技术支撑 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等领域 [15] - 舱外暴露实验样品研究将提高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的稳定性 推动月壤加固材料 柔性太阳翼结构材料等空间应用 [17][18] 实验意义与未来展望 -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有助于揭示微重力 空间辐射等条件下生命活动变化机理 [9] - 材料科学研究将助力深空探测技术发展 提升航天器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的可靠性 [17] - 神舟二十号已搭载三种新细胞进入太空 将持续推进相关生命科学研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