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生物学
搜索文档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厚植合成生物平台,深耕衰老干预核心物质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11-26 00:08
在生物科技产业快速演进、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的当下,华熙生物正以"主动调整谋突 破、技术深耕筑根基"的系统思路,在合成生物这一生命科学新赛道上加速布局,探索生物制造产业的 高质量发展路径。 为探索适配华熙生物品牌特性的传播沟通模式,今年以来,公司大幅压缩以销售额为单一核心指标的无 效投放和外包活动,并调整了相应的考评体系,成本管控成效显著。公司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降至 34.26%,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度公司基于审慎稳健原则,对部分存货、应收 账款等项目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以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即便在计提减值的情况下,公司第三季度仍实 现约55%的利润同比增长,充分印证了改革措施的有效性与经营基本面的韧性。 赵燕指出,公司B端业务板块保持稳健增长,但企业必须着眼未来。"C端是验证科技创新市场应用的关 键环节,只有通过C端,才能检验技术是否真正贴合用户需求,能否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她进一 步表示,今年C端处于深度调整期,预计经过下半年优化后,明年初有望进入积极稳定的发展阶段。 日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正在通过主动调整经营与组织结 构,理顺发展逻辑 ...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厚植合成生物平台 深耕衰老干预核心物质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11-24 08:51
公司战略调整与经营业绩 - 公司正通过主动调整经营与组织结构,聚焦核心优势,以科技创新夯实长期竞争力,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1]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55.63%,营业收入9.03亿元,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同比持续改善[4] - 公司大幅压缩无效投放,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降至34.26%,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成本管控成效显著[5] - C端业务是此次调整重点,公司正制定新路径并构建生态体系,预计经下半年优化后,明年初有望进入积极稳定发展阶段[4][5] 合成生物技术平台与研发重点 - 公司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糖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致力于为延缓生命衰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6] - 构建了“科学创新-技术平台-产业应用”三层体系,形成从底层研究到中试验证、终端验证的研发转化一体化平台[6][9] - 糖生物学是研发端重点发力领域,公司在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三种关键糖胺聚糖上全球领先[6] - 合成生物体系由生物酶库平台(聚合上千种酶)和中试转化平台两大核心平台支撑,显著缩短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6] 中试平台建设与产业应用 - 中试平台是连接研发与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承担技术验证、工艺迭代等综合功能,是产业创新链的战略环节[10][12] - 公司在天津投资建设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配备500升至1万升发酵罐系统及60余条10吨级中试生产线[10] - 该平台具备跨物种、跨物质体系的迁移能力,并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开放,提供低成本中试验证与工艺支持[11] - 公司孵化出多项全球领先技术,如实现肝素聚糖的体外全酶法精准合成,推动产业向“绿色生物智造”升级[7]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 厚植合成生物平台 深耕衰老干预核心物质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11-24 05:38
在生物科技产业快速演进、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的当下,华熙生物正以"主动调整谋突 破、技术深耕筑根基"的系统思路,在合成生物这一生命科学新赛道上加速布局,探索生物制造产业的 高质量发展路径。 ● 本报记者 傅苏颖 主动战略调整初见成效 日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正在通过主动调整经营与组织结 构,理顺发展逻辑、聚焦核心优势,以科技创新夯实企业长期竞争力。此次调整虽带来短期业绩波动, 但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当前,公司聚焦C端精准定位与生态构建,预计经下半年调整后,明年初有望 进入积极、稳定的发展阶段。长期来看,华熙生物将以合成生物作为核心战略方向,其中糖生物学是研 发端的重点发力领域,公司正依托中试平台破解技术规模化难题,并借助AI提升研发与生产效率,通 过C端反馈验证科技价值,夯实产业竞争力,履行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 继二季度实现盈利拐点后,华熙生物三季度继续保持利润增长态势,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持 续增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55.63%;营业收入9.03亿元,实现 连续两个季度同比持续改善,表明公司主动改革措施的成效正 ...
厚植合成生物平台 深耕衰老干预核心物质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11-24 04:06
在生物科技产业快速演进、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的当下,华熙生物正以"主动调整谋突 破、技术深耕筑根基"的系统思路,在合成生物这一生命科学新赛道上加速布局,探索生物制造产业的 高质量发展路径。 日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正在通过主动调整经营与组织结 构,理顺发展逻辑、聚焦核心优势,以科技创新夯实企业长期竞争力。此次调整虽带来短期业绩波动, 但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当前,公司聚焦C端精准定位与生态构建,预计经下半年调整后,明年初有望 进入积极、稳定的发展阶段。长期来看,华熙生物将以合成生物作为核心战略方向,其中糖生物学是研 发端的重点发力领域,公司正依托中试平台破解技术规模化难题,并借助AI提升研发与生产效率,通 过C端反馈验证科技价值,夯实产业竞争力,履行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 赵燕指出,公司B端业务板块保持稳健增长,但企业必须着眼未来。"C端是验证科技创新市场应用的关 键环节,只有通过C端,才能检验技术是否真正贴合用户需求,能否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她进一 步表示,今年C端处于深度调整期,预计经过下半年优化后,明年初有望进入积极稳定的发展阶段。 打造衰老干预系统性方案 ...
颜宁团队连发两篇论文:解析“酷寻”策略发现的全新糖纤维结构,并开发绝对手性判定新算法
生物世界· 2025-10-14 16:00
技术平台与策略 - 颜宁团队提出名为CryoSeek的新策略,将冷冻电镜作为观察工具,结合人工智能辅助的自动建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发现自然界中完全未知的新型生物实体[3] - CryoSeek策略利用冷冻电镜从任何可获取的来源发现新的生物实体,并辅以人工智能辅助的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6] - 该策略与Ahaha算法形成完美互补,共同构成一个从发现生物实体到解析其高精度原子结构的完整研究路线[16] 科学发现与应用 - 使用CryoSeek策略对清华荷塘的滤过水样进行分析,发现了5种新型糖纤维的高分辨率结构,分辨率达3.0-3.5 Å,足以看清原子级别细节[8] - 这些糖纤维结构展示了从完全由蛋白质构成到完全由糖类构成的连续性结构多样性,揭示了糖类在生物大分子组装中前所未有的核心作用[8][9] - 研究发现糖介导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纤维组装的关键力量,表明糖类本身具备形成复杂、有序的高阶结构的能力,颠覆了传统上认为蛋白质是生物结构主要构建者的观念[11] - 该发现提供了糖蛋白纤维从"蛋白质为主"到"纯糖"的连续结构谱系,为糖生物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4][11] 算法工具与突破 - 团队开发了名为Ahaha的简单高效算法,专门用于在冷冻电镜中测定糖纤维的绝对手性,并已成功应用于天然样品的原子模型构建[12][14] - Ahaha算法已部署为一项在线网络服务,方便全球科学家使用,突破了天然糖复合物结构解析的瓶颈[12][16] - 该算法解决了糖科学领域难以获取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及测定绝对手性的根本性挑战,是专为糖样本设计的解决方案[12][14]
穿越周期:再造华熙生物
36氪· 2025-09-05 19:18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回归一线主导组织与战略变革 旨在重塑营销战斗力并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平台的多品类拓展 以科技力支撑品牌价值 穿越行业周期并实现长期增长[3][4][5] - 公司正从依赖流量营销转向科学证据驱动的市场沟通 通过优化投放策略与自播内容强化"皮肤科学"定位 同时加速中试平台建设以突破生物制造"死亡谷" 复制透明质酸成功至糖生物学等新领域[9][10][16][24] 业务调整与营销变革 - 2022-2024年功能性护肤品收入与毛利率连续下滑 2024年销售费用绝对值仍达24.6亿元[8] - 营销策略从超级主播转向腰部达人矩阵 同等预算(如50万)投放多个垂直领域达人以提高转化效率[9] - 品牌自播渠道强调科学宣传 在官方直播间以专利数据、实验结果替代营销黑话[10] - 组织架构调整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部" 预计C端业务调整期需半年 显著成效或待2025年春节后[9][13] 研发与生产实力 - 济南研发中心面积超11000平方米 配备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支持原料与质量研究[11] - 自动化生产车间配备2500万元无菌灌装机 单日可生产价值上千万元次抛精华 仅需2名工人[11] - 天津合成生物中试平台投资30亿元 为亚洲最大 支持多项目并行中试与柔性产线调整[24][26] 技术平台与多品类拓展 - 原料业务2024年收入12.36亿元 同比增长近10% 出口原料收入增17.65%[16] - 研发体系覆盖三大板块:细胞外基质(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细胞间通讯(母乳寡糖、PDRN等)、细胞内(麦角硫因、PQQ等)[19][20] - 2019年已研发麦角硫因原料 现实现高纯度量产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6] - 发酵法软骨素钠完成CDE备案 红景天苷、唾液酸等糖类物质实现量产 HMO开发中6个月完成菌株构建至中试生产[20] 行业竞争与战略定位 - 胶原蛋白赛道存在营销乱象 部分产品因氨基酸序列拼接或同源性低导致功能折扣[17] - 细胞外基质(ECM)系统为抗衰核心 透明质酸承担"结构工程师"功能 胶原蛋白作为"建筑工人"协同作用[18] - 合成生物产业面临"死亡谷"挑战 中试环节需应对菌株从实验室到量产的环境变量(如pH、溶氧控制)[23] - 公司定位为合成生物科技企业 依托菌库、酶库及全链条开发经验 对抗单一品类依赖风险[5][16][21]
穿越周期:再造华熙生物
36氪· 2025-09-05 19:16
公司战略与领导层调整 - 华熙生物掌门人赵燕于2025年初回归一线,亲自组建运营团队,并四次承认公司C端团队此前"睡着了"导致市场误读透明质酸价值 [1] - 公司对外严正辟谣前员工举报,呼吁行业回归科学理性,并揭露重组胶原蛋白赛道营销乱象;对内进行流程和组织变革,重塑创业型团队 [1] - 赵燕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部",强调护肤品需立足生命科学,并兼具情绪价值和时尚属性 [4] 营销策略转型 - 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绝对值达24.6亿元,虽同比有所下降,但营销投入产出仍严重失衡 [3][4] - 从依赖超级主播转向腰部"达人矩阵"策略,同等预算(如50万)从投单一主播转为覆盖多领域达人 [4] - 在抖音、小红书官方直播间强调科学宣传,以科研数据、专利成果替代营销黑话(如"k老""敏敏") [5] - 赵燕预计C端业务调整需半年时间,显著起色可能需等到2025年春节后 [8] 研发与生产能力 - 济南研发中心总面积超11000平方米,配备液相色谱仪等数十台精密仪器,支撑原料研究及质量检测体系 [6]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产品示范车间采用三合一无菌灌装机(造价2500万元)等自动化设备,日产能达千万元级次抛精华,仅需2名工人 [6] - 天津合成生物中试平台总投资30亿元,为亚洲最大,覆盖多尺度发酵纯化功能,可并行处理多个项目 [16][1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原料业务2024年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近10%),其中出口原料增长17.65% [9] - 核心研发聚焦三大板块:细胞外基质(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细胞间通讯(肝素、母乳寡糖等)、细胞内(麦角硫因、PQQ等) [11][12] - 麦角硫因原料2019年已研发成功,现实现高纯度量产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发酵法软骨素钠完成CDE备案,红景天苷、唾液酸实现量产 [9][12] - HMO(母乳低聚糖)开发中,依托天津中试平台6个月完成从菌株构建到中试生产 [12] 行业竞争与定位 - 妆品行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流量成本升高导致粗放投流模式失效 [4] - 公司强调自身是"合成生物科技公司"而非仅妆品企业,医药级透明质酸占全球70%市场份额 [10] - 合成生物产业链存在"死亡谷"挑战(实验室到量产转化),美国公司Ginko因缺乏制造基础市值从380亿美元跌至几亿美元 [14] - 中试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服务外部合作方,参考CRO模式解决数据保密问题,旨在填补行业菌种设计到工程放大的环节缺失 [18] 财务与资本动向 - 控股股东拟以每股不超过70元价格增持2-3亿元股份,传递信心 [8] - 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及毛利率2022-2024年持续下滑,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信心 [3]
改革成效未达预期 华熙生物业绩困局待解
北京商报· 2025-08-28 00:3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 [1][3] -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扣非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45% [1][3] - 二季度单季营收11.83亿元同比下降18.44%,但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出现盈利拐点信号 [3] 业务板块表现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占比降至40.36%,连续两年大幅下滑(2024年下滑31.62%) [1][3][5] - 原料业务收入6.26亿元同比微降0.58%,占比27.7%;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73亿元同比下降9.44%,占比29.77% [5] - 医疗终端业务直销渠道占比超80%,三类医疗器械销售支数同比增长20% [6] 历史业务对比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2019-2022年持续增长,2022年营收达46.07亿元占比72.45%,但2024年营收降至25.69亿元占比47.84%,较2022年近乎腰斩 [4][5] 战略改革举措 - 2024年启动业务流程与组织改革,2025年二季度董事长直接下沉管理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及旗下品牌 [1][7] - 研发费用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研发项目减少88个,聚焦高壁垒透明质酸及生物活性物新产品 [8]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1.63%,主要因组织架构升级产生2900万元额外支出 [7] - 研发人员增加35人,但平均薪酬同比下降8.46% [7] 行业竞争环境 - 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竞争对手锦波生物2025年上半年营收8.59亿元同比增长42.43%,净利润3.92亿元同比增长26.65%,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爆发式增长 [9]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未过时,战略升级聚焦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方向,反对"透明质酸过气论" [8] 管理架构变动 - 董监高11人离任,6月选举产生第三届董事会成员 [7] - 改革处于初期阶段,尚未有效扭转业绩下滑趋势 [1][7]
华熙生物业绩困局:改革成效未达预期,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北京商报· 2025-08-27 18:5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 [1][2][3] -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 [1][2][3] - 扣非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45% [1][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18亿元同比下降17.49% [2] - 第二季度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 出现盈利拐点 [3] 业务板块表现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 占比40.36% [1][3] - 原料业务收入6.26亿元同比下降0.58% 占比27.7% [5] -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73亿元同比下降9.44% 占比29.77% [5]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从2022年46.07亿元(占比72.45%)降至2024年25.69亿元(占比47.84%) [4] 战略调整与改革 - 2024年启动业务流程与组织改革 2025年董事长直接管理核心业务板块 [1][6] - 研发费用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 研发项目减少88个 [7] - 研发人员增加35人 平均薪酬下降8.46% [6] - 管理费用增长11.63% 主要因组织架构升级产生2900万元费用 [6] - 公司处于第三次战略升级 研发方向聚焦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 [7] 行业对比 - 重组胶原蛋白企业锦波生物2025年上半年收入8.59亿元同比增长42.43% 净利润3.92亿元同比增长26.65% [8]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 [8] 管理层解读 - 公司认为皮肤科学业务调整短期冲击收入 但有利于长期健康发展 [4] - 原料和医疗终端业务销售量实现显著增长 医疗终端三类器械销售支数同比增长20% [5]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并未过时 仍看好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地位 [7]
华熙生物: 华熙生物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00:35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半年度评估报告 聚焦主业优化、运营效率提升、科技创新及投资者回报 [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1.83亿元同比下降18.44% 但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 净利润率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上升 [5] - 通过组织变革、研发聚焦和费用管控实现经营质量优化 存货周转天数从391天降至321天 销售费用率稳步下降 [2][5][14] 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 [5] - 原料业务收入6.2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27.7% 其中国际市场原料销售3.31亿元占原料业务收入52.93% [6] - 医药级原料业务毛利率超过90% 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类产品毛利率达89.9% [6][10] - 欧洲、东南亚、韩国销售额实现近10%增长 日本地区增长超20% [6] 研发创新 - 研发投入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 占营业收入比重10.22% [24] - 新增授权知识产权293项 其中发明专利33项 累计拥有知识产权6050项 [24] - 研发项目数量减少88个 聚焦高壁垒透明质酸产品及生物活性物 [2] - 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成为核心研发方向 聚焦衰老干预与再生医学应用 [1][2] 产品与业务进展 - 新上市注射级Hyatrue交联透明质酸钠、BloomColla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等6款原料产品 [25] - 医美领域推出国内首张合规水光注册证"润百颜·玻玻"和首款动能素产品"润致·缇透" [27] - 三类医疗器械销售支数同比增长20% 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4.67亿元同比下降1.8% [10] - 骨科注射液"海力达"收入超1.2亿元 PRP产品实现稳定增长 [11] 运营效率提升 - 构建BPIT流程管理体系 实现端到端流程固化与业务价值量化 [16] - 建立企业级数据平台 整合财务、销售、生产等业务域数据 [17] - 推行29个AI应用 覆盖80%以上日常办公场景 [19] - 存货原值较期初减少7572万元 下降5.72个百分点 [24] 组织与战略调整 - 总经理下沉管理 系统性调整经营理念和业务方向 [2] - 削减无明确技术支撑的品牌孵化计划 强化科技与消费品业务绑定 [2] - 停止价格促销投流 转向"内容种草-品牌建设-销售转化"的营销闭环 [12] - 因组织架构升级产生2900万元管理费用 [4] 国际化进展 - 以"零缺陷"通过韩国MFDS和美国FDA的GMP审计 [7] - 在国际市场取得8个医疗器械注册证 覆盖巴西、泰国、俄罗斯 [28] - 推进"品牌出海+技术出海"策略 完善国际认证布局 [11] 可持续发展 - 首次开展温室气体范围三核算 覆盖原辅料采购、运输等上下游环节 [30] - 完成多款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LCA)评估 [30] - 2024年度现金分红5261.99万元 占净利润比例30.1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