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搜索文档
 锐财经|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有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4 13:19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孔德晨 四是韧性足。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前三季度货物出口仍保持7.1%的增速;出口产品结构更 加优化,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分别达11.9%、9.6%,不少国货"潮品"成为全球"爆 款";出口布局更加多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4%。 五是潜能大。消费方面,群众体育赛事、演唱会等人气十足,服务零售额增长5.2%。产业结构方 面,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强劲,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3.2%、29.8%, 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9.7%、46.9%。 民生保供扎实有效 在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的同时,民生保障工作也扎实推进,尤其在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方面成效明 显。 先看粮食稳产。国家发展改革委密切跟踪研判形势变化,支持地方积极做好灾情应对;同时,畅通 收购收储渠道,切实稳定粮食市场,力争把灾害对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过努力,夏 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生产具有较好基础、正在陆续收获,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会上介 绍,前三季度 ...
 沈阳以“良田+良种+良机”绘就秋粮“二十二连丰”
 新华网· 2025-11-03 15:07
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王雁摄 金秋十月,辽沈大地一片丰收景象。截至10月28日,沈阳市秋粮收获进度突破98%,830万亩丰硕 成果标志着"二十二连丰"在望。 记者从沈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额完成计划。数据显示,全市一类苗比例 达93.5%,较常年提升3个百分点。夏秋田管期间光温条件匹配良好,汛期未出现区域性旱涝灾害,为 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沈阳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良田、良种、良机"三 大支柱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力,沈阳正走出一条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藏粮于地,沃土生金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今年年初,沈阳市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资金,将粮食 生产任务精准分解至村、户、田块。 在沈北新区,一种通过"堆沤肥+土壤深松"提升地力的模式正在推广。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张硕 介绍,这种方法能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速。沈阳市创新构建"1+1+N全链条管理体系",于洪、沈北两大省级示范区 1.57万亩项目投资完成率超六成,超长期国债高标准 ...
 中国饭碗将端得更稳更牢
 经济日报· 2025-11-03 05:52
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稳产丰产才有保障。首先,需完善价格、补贴、保 险"三位一体"的农业政策体系,提升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合规性,推动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种 植收入保险的扩面提质,织密种粮农民收益保障网。其次,充分发挥科技和市场的作用。例如,推广精 准高效的农机作业,构建全链条"智慧种粮"新模式新场景,助力提效率、降成本、促减损、增效益。鼓 励种业创新和优质良种扩繁推广,助力抗风险、增产量、提品质、增效益。完善粮食市场优质优价机 制,通过市场引领、农民努力、产业链带动,助力农民种好粮、卖好价、得好利。 发展粮食社会化服务。推动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增效是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化生产并实现先进适用的科技 装备向普通农户推广覆盖的重要手段。需持续壮大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粮食社会化服务领域,从粮食 生产的单环节服务到多环节服务、全程式生产托管,从粮食生产服务到产前、产后服务,逐步形成广覆 盖、与需求匹配的粮食全链条服务体系。 2025年,面对复杂气候条件和极端天气挑战,各地全力以赴确保粮食稳产丰收。 科技支撑是根本。为实现粮食稳产丰产,围绕"稳面积、攻单产、提品质",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批粮油 主导品种 ...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个“重中之重” 如何抓紧抓实(乡村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8
 农业现代化与产能提升 - 全国粮食产量在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 [2]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 -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水利设施,如完成乡镇机井排查整改和沟渠连通工作,并加大良种繁育推广力度,引进小麦、花生、油莎豆等新品种 [3] - 种粮大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40多台(套),新置办的大马力收割机帮助每亩多抢收约200斤 [4] - 采用可降解地膜插秧技术和鸭稻共育模式,使每亩水稻平均增产50公斤,节省成本约380元 [5][6] - 建立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 [6]   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创新 - 农业生产注重量质齐升,例如在稻田引入香根草、显花植物、"鸭管家"和稻飞虱干扰仪等绿色生态技术 [5] - 发展目标是统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 [6] - 未来方向是兼顾产量和产能、生产和生态、增产和增收,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6]   农村建设与生活条件改善 -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是片区化发展,即在多个村庄间建立协同机制,实现规划一体、产业联动、设施共享和治理协同 [7] - 具体案例显示,村庄通过环境整治,硬化道路通到家门口,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广场和雨污管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8] - 县里实现城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网络等"同质同标",并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8]   农民收入与政策支持 - 农民享受多项补贴政策,例如农机购置补贴使一台15万元的收割机少花费约5万元,烘干储粮设备补贴节省总投入的30% [10] - 种植补贴包括每亩55元的水稻种植补贴,以及按每亩111.23元标准发放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后者在6月30日前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 [10][11] - 粮食收购价格稳定,夏粮小麦每斤约1.2元,秋粮水稻每斤约1.3元,种粮大户通过订单生产带动5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 [10] - 政策支持包括推广"保险+金融+技术服务"机制,推出作物种植收入安全保险,并多措并举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11] - 未来需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提高政策精准性,健全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 [12]
 这个“重中之重”,如何抓紧抓实(乡村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 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 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三农"工作的部署释放了哪些信号?面向"十五五",如何优先补上"三农"短板? 记者对话种粮大户、基层干部和"三农"专家,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期盼,记录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编 者 看农业—— 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 记者:《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对农业生产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叶兴庆:"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取得了扎实进展,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1.4万亿斤。棉油糖产能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在现代设施装备、 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要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 ...
 刘小涛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
 新华日报· 2025-10-29 07:25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通过强化引领、岗位建功、服务赋能等行动,激励广大妇女奋进新征 程、建功新时代。要积极推动妇女重难点问题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妇女在婚育养育、 医疗卫生、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引导企业将妇儿友好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 展"她经济",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妇女的浓厚氛围。 10月27日上午,省政府党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重要文章精 神,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抓好政府系统贯彻落实工作。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刘小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一体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发展,引导涉农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农业关键 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 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落实四大全球倡议,牢牢把握江苏 ...
 “五良”到田头 丰收有奔头
 新华社· 2025-10-28 13:29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 -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通过采用大垄密植技术使黑豆亩株数从1.2万株增至1.8万株实现高产 [1] - 农业生产中集成应用深松土壤、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机械减损收获等多项技术 [1] - 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在格田改造中创新运用北斗测量仪与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使土地平整精度达到厘米级以防止水肥不均 [5]   农业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利用大马力机车等大型农机具进行秋整地作业效率高且已连续进行20多年 [2] - 垦区机械化水平高大型农机具充足秋整地有效解决了春季整地导致的播种推迟和产量影响问题 [2] - 格田改造将小格田整合为大格田池埂减少有效种植面积增加且农机作业更便利 [5][7]   农业经营效益与规模化 - 绥化市北林区农户种植26公顷多黑豆预计每公顷产量在6000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计算每公顷纯收入达5000元 [1] - 普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将140多个3到5亩的小格田整合为26个平均约17亩的标准化格田有效种植面积共增加10余亩 [7] - 格田改造后水稻总产量比2017年改造前增加10000多斤种植户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剩余100多亩地的改造 [7]
 沃野开镰迎丰收 智慧农业绘新景
 镇江日报· 2025-10-27 07:27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应用 - 农场在水稻收割、烘干加工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高效运作 [1] - 农场新引进2台拖拉机和3台精量播种机 这些设备支持联网操作并配备卫星定位系统 [2] - 无人机撒肥、智能烘干、精量播种等智能化设备在田间地头广泛应用 [3]   生产效率与成本效益 - 农场每日收割量约400吨 一半运回农场烘干 另一半由粮商在田埂直接收购 [1] - 精量播种机将每亩用种量精确控制在30斤到35斤 相比传统播种方式每亩节约约10斤种子 [2] - 按每斤种子2元计算 精量播种机使一万亩地节省成本20万元 而3台新设备总投入仅12万多元 [2]   粮食产量与质量 - 杂交稻亩产预计达800公斤 粳稻和糯稻平均亩产预计在650公斤左右 [2] - 今年水稻出米率预计稳定超过60% 相比往常不到60%的出米率有所提升 [2] - 因扬花灌浆期连续高温天气少 今年稻粒饱满度优于往年 [2]   农场运营规模与能力 - 荣禾农场拥有9720亩高标准农田 水稻开镰时配备多台收割机和运粮车 [1] - 运粮车每车运输5000公斤 两台车每日最少运输20车 [1] - 农场配备10台智能化烘干机 可在水稻大面积成熟时24小时作业以确保颗粒归仓 [1]
 【人民日报】保护黑土地 大国粮仓更稳固(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人民日报· 2025-10-26 08:40
侵蚀沟,因暴雨冲刷形成,吞噬耕地,割裂农田。黑龙江省共有侵蚀沟11.55万条,沟壑总长4.5万 公里。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为治理永发村2810米长的侵蚀沟,拜泉县 投入380万元,削坡、修石笼、栽植灌木,20多米深的沟壑缩小至5米。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沟碎地'变回'整块田',前些年变薄、变瘦、变硬的黑土重泛油光。"永发村村民杨维杰掬起一捧 土说。老杨的120亩耕地中,近50亩毗邻侵蚀沟,如今全部治理复垦。 如何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 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 "这个工作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强调,"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 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今年金秋,黑土地上传来好消息:黑龙江 ...
 “四良”融合绘出好丰景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10
10月14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岷江两岸稻浪渐隐,晒谷场上一片金黄。这里是"天府 粮仓"核心区,良田育良种,良机配良法,在"四良"融合驱动下,永丰村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9月中旬稻谷基本收完了,田里现在种的是轮作的川芎和西葫芦,来年这一大片地会种上小麦。"谈起 今年粮情,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神态轻松,"我种了2000多亩土地,今年稻谷每亩单产基本能达1400 斤。总体来看,今年还行!"怎么个"行"法?王元威打开了"话匣子"。20年前王元威种地不到300亩,从 播种到收割全靠肩扛背驮,产量基本靠天。2009年,眉山市东坡区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 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育秧流水线一键启停、育秧小车整齐摆放、高效率农机轮番登场。"高标准 农田建成后,靠天吃饭的日子翻了篇儿。以前水稻产量差异化很大,现在不管是干旱还是水灾,基本上 能够做到稳产保产。" "我从2012年开始改种新品种,中试平台试验田会筛选好的品种并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这对提高水稻产 量和品质作用非常大。"永丰村种粮大户巫志祥提到的中试平台是位于永丰村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 研发平台。 据介绍,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带领团队连续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