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x86架构
icon
搜索文档
海外产业叙事:AMD超威半导体的崛起
新财富· 2025-11-10 16:04
公司创立与早期发展 - 1969年由杰里·桑德斯等八位仙童半导体前同事创立,最初在创始人起居室办公,后迁至加州圣克拉拉和森尼韦尔的永久办公地点[2] - 早期以"第二供应商"身份进入市场,通过逆向工程和创新改进提供高性价比替代方案,1970年推出首款自主设计产品Am2501逻辑计数器,1971年进军RAM市场推出Am3101[7] - 1972年在美国场外交易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1979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在马来西亚建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8] - 1976年与英特尔签署专利交叉授权协议,获得x86架构生产授权,共同构建"Wintel"联盟产业生态[8] 技术突破与市场崛起 - 1991年通过逆向工程开发出与Intel 80386完全兼容的Am386处理器,并通过40 MHz时钟频率实现局部性能优势[12] - 1996年推出首款完全自行设计的x86兼容处理器K5,标志着公司具备独立设计处理器能力[13] - 1999年推出划时代K7处理器Athlon(速龙),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Intel旗舰产品Pentium III,使x86处理器市场份额从近13%攀升至2001年的25%[13] - 2000年公司年收入达近50亿美元,较1999年29亿美元增长超60%,得益于Athlon的强劲表现[14] 战略收购与转型挑战 - 2006年以54亿美元收购图形芯片制造商ATI(其中42亿美元为现金支付),使公司成为业界唯一能同时提供CPU、GPU及芯片组的整合平台供应商[17] - 收购导致公司背负25亿美元债务,后续陷入连续7个季度亏损,2008年分拆制造业务成立GlobalFoundries,转型为Fabless模式[18] - 2012年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全年净亏损达12亿美元,背负22亿美元债务,股价跌至历史低点不及2美元[19] 苏姿丰时代的技术复兴 - 2017年推出基于Zen架构的Ryzen锐龙系列处理器,以更多核心数和线程数在多线程应用中超越同价位Intel产品,开启桌面处理器"核心大战"[21] - 同期推出基于Zen架构的EPYC服务器处理器,从2020年起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025年一季度在服务器CPU市场份额升至50%,与英特尔持平[22] - 2023年发布基于Zen 4架构的Ryzen 7000系列处理器,并推出Instinct MI300系列加速卡,采用Chiplet设计集成CPU、GPU和HBM3内存[26] - 2024年公司营收约2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毛利约127亿美元,毛利率达49%[2] AI算力市场的战略布局 - 2025年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授予OpenAI可购买最多1.6亿股AMD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行权价格0.01美元),若完全行使OpenAI将持有约10%股份[29] - OpenAI计划在未来四年内部署高达6GW的AMD Instinct GPU算力,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首批1GW的MI450系列,相当于千万块级别高性能GPU集群规模[29] - 推出Instinct MI450系列GPU,采用台积电2nm工艺和CDNA 5架构,提供432GB HBM4内存容量及19.6TB/s带宽,其机架级解决方案Helios提供1400TB/s系统级带宽,较英伟达NVL144系统提升近50%[26][27] - 与OpenAI的深度合作将加速ROCm软件平台优化,挑战英伟达CUDA生态垄断地位[30]
象帝先董事长回顾与展望中国算力芯片的“新十年”
是说芯语· 2025-10-30 11:34
核心观点 - 处理器芯片发展呈现“自研-放弃自研-自研”的螺旋式道路,近5年整机和平台厂商重新加入自研芯片战争,趋势是从以CPU为中心的同构计算转向CPU联合xPU的异构计算 [4][5] - 未来五年至十年,国产算力芯片的突破口在于指令系统结构的统一,建议将RISC-V作为统一指令系统,所有CPU/GPU/xPU基于RISC-V及其扩展开发,以扩大规模效应并高效利用研发资源 [5] - 架构创新难敌经济规律,指令集架构从几十款快速收敛至少数几款,x86和ARM占据主导地位是市场洗牌的结果,其成功关键在于庞大的软硬件生态系统和规模经济效应 [10][11][13] 计算模式与指令集架构演变 - 计算机经历八十多年历史,计算模式从早期集中式处理演变为分布式,再进化为集中式云中心和泛在分布智能终端构成的复杂体系 [9] - 当前核心CPU以两种主导指令集为代表:PC和服务器领域是x86架构,智能手机领域是ARM架构 [9] - x86战胜RISC架构靠的是不断向高端RISC学习并根据新应用需求增加指令子集,PC与服务器CPU同为x86架构使芯片出货量大,分摊了服务器CPU研发成本 [11] - RISC CPU失意表面原因是巨额软硬件投入成本,根源是无法颠覆已有软硬件生态系统 [11] 架构创新与生态挑战 - 进入纳米工艺后摩尔定律逐渐失效,晶体管开关速度放缓,业界依赖增加晶体管数量提升性能,基本思路是并行计算 [14] - 计算机体系结构分为激进结构、保守结构和折中结构三种类型,高端CPU常采用激进结构但导致硬件复杂、正确性难验证 [14][15] - 众核结构xPU芯片匹配图像处理、神经网络等并行计算特点,但其大规模应用首先要解决生态系统问题 [15][17] - 2009至2018年企业软件市场中,x86软件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18年全球投入x86软件开发费用高达600亿美元,远超同期服务器硬件800亿美元总收入 [19] - 软件开发费用远高于硬件,新处理器架构难以获得配套软件投资,预计未来很长时间服务器市场x86 CPU仍居主导地位 [19][20] RISC-V发展现状与挑战 - RISC-V应用较多且相对成功的场景是软件简单的嵌入式领域,如微控制器和存储类产品,但物联网需求碎片化导致定制芯片失去规模效应 [21] - RISC-V硬件生态不成熟,缺乏有竞争优势的高性价比处理器核种类和支持多核互连的高性能片上网络 [21] - RISC-V进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通用平台还有旷日持久的路程,主要障碍在于软件生态不成熟 [24] - 基于RISC-V指令集扩展支持AI子指令集和后量子密码等创新案例显示其技术可行性,如Tenstorrent等企业开发了基于RISC-V的AI加速计算方案 [30] 自研芯片趋势与统一指令集路径 - 系统和平台厂商重新研发计算芯片,云厂商自研芯片模式可行因盈利基础在增值服务而非硬件,且掌控全栈软硬件使生态移植困难较小 [25] - 苹果公司实现核心产品线处理器全线自研,成功关键在于自研系统软件配合形成优化用户体验,而非单纯芯片自研 [26][27] - 软件定义一切包括成败,指令系统越多软件生态投入越大,当前领域专用架构和其他xPU研发领域出现软件掉队现象 [28][29] - 体系结构创新未必需要新架构,可在现有指令系统框架内实现,统一基于RISC-V指令集开发可避免重复劳动和研发资源浪费 [30]
传AMD正在开发Arm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8 09:07
产品开发与规格 - AMD正在开发一款代号为"Sound Wave"的基于Arm架构的APU,预计于明年晚些时候发布 [2][3] - 该APU采用32mm x 27mm的BGA封装,包含六个CPU核心(两个P核心和四个E核心)以及一个RDNA架构的GPU [3] - 从小巧的封装尺寸判断,该设备主要瞄准移动应用市场,旨在利用Arm架构的省电特性 [3]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长期奉行通过x86架构巩固高端市场地位以确保高利润率的产品战略,但当前计划将Arm架构融入自身CPU产品中 [3] - 公司似乎已意识到边缘设备上AI工作负载的未来增长领域 [4] - 与10年前相比,公司目前拥有同时开发两种不同架构的财力,且技术主流已从CPU转向GPU [6] 历史项目与行业背景 - 公司曾开发过采用Arm架构的Opteron品牌服务器CPU"A1100",并规划了后续的K12项目,但K12项目在发布前被取消,以便优先开发Zen架构以重夺x86市场主导地位 [5][6] - 当前市场环境下,NVIDIA宣布与英特尔在x86市场合作,而AMD则准备进入由NVIDIA和高通主导的Arm架构领域 [6] - 考虑到泄露文章内容和当前市场环境,"Sound Wave"项目很可能是一个现实项目,而非"幻影项目" [7]
英特尔(INTC.US)Q3电话会:18A制程良率预计后年达行业公认的良率水平
智通财经网· 2025-10-27 15:40
财务业绩 - 第三季度营收137亿美元,超出预期区间上限,环比增长6% [1] - 第三季度毛利率为40%,较业绩指引高出4个百分点 [1] - 预计2026年Altera不再并表将带来约1个百分点的毛利率逆风 [3] - 2026年非控制性权益支出预计在12亿至14亿美元之间 [20] - 运营支出方面,160亿美元被认为是明年的合理水平 [1][8] 先进制程技术进展 - 18A制程目前良率足以应对供应需求,但尚未达到理想利润率水平,预计到明年年底实现成本结构上的利润贡献,后年达到行业公认良率水平 [1][9][11] - 14A制程起步顺利,在相同成熟度阶段相比18A,其性能和良率表现更为出色 [2][9][13] - 公司不会在2025年为18A额外新增产能,但会在全年逐步提升18A产量 [1][11] - 转向更领先的工艺组合(如Intel 3、18A、14A)将带来更好的定价和成本结构,对毛利率是贡献性的 [3][17] 供应状况与产能管理 - Intel 10和Intel 7制程产能非常紧张,导致服务器CPU和其他CPU出现供应限制 [1][5] - 供应短缺情况预计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达到顶峰,之后开始改善并逐步解决 [1][7] - 公司不计划在Intel 10和Intel 7制程上再增加产能,正通过消耗库存和“需求塑造”进行管理 [5][7] - 公司处于有利位置,可利用现有资产和在建资产为外部代工客户提供相当规模的供应,具备灵活性 [4] 人工智能战略与市场 - AI驱动着巨大增长,公司AI业务季度环比实现双位数增长 [10] - AI战略重点在于重振x86架构,针对新的AI工作负载开发定制化的CPU和GPU,并重点开拓推理市场 [1][15] - AI PC出货量预计将在2024年底达到约1亿台的目标范围 [10] - 与英伟达的合作是多代际的深度工程合作,结合双方技术优势,共同创造数据中心和PC领域的新一代AI优化产品,这是一个扩大总目标市场的增量机遇 [14][19] 产品路线图与竞争力 - 新产品Lunar Lake和Panther Lake在上市初期因采用内部先进制程而导致成本较高,会稀释利润,但随着时间推进将改善 [3] - 在客户端领域产品性能和竞争力尚可,但成本基础需优化;在数据中心领域,成本结构和性能竞争力均不足,影响利润率 [17] - 数据中心产品Coral Rapids将包含同步多线程和模块化处理功能,Diamond Rapids获得了来自超大规模客户的积极反馈 [18] - 公司成立中央工程组推动ASIC设计,旨在扩展x86 IP影响力,为系统厂商、云服务商等开发特定用途芯片 [12][15] 资本管理与投资策略 - 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本季度已偿还数十亿美元债务,去杠杆化是现金使用的首要任务 [8] - 资本支出将保持高度纪律性,严格依据明确的、可信的客户需求信号来决定 [4][8] - 公司看到了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投资机会,并且会果断地进行这类投资,同时优化运营支出分配以驱动最佳增长和投资者回报 [8]
“?红蓝厂”主导的服务器CPU迎来新势力! NextSilicon携RISC-V架构挑战英特尔与AMD
智通财经· 2025-10-23 15:22
公司概况与产品定位 - 总部位于以色列的芯片初创公司NextSilicon已筹集约3亿美元融资 [2] - 公司正开发一款基于开源RISC-V架构的中央处理器,旨在挑战由AMD和英特尔主导的数据中心服务器CPU市场 [1] - 公司旗舰芯片产品为"Maverick-2"数据流加速器,旨在加速精密科学计算任务,如核武器建模和超音速导弹 [2] - 公司计划推出的RISC-V架构服务器CPU代号为"Arbel",目前仍处于测试芯片阶段,面向高性能计算场景 [5] 技术架构与竞争优势 - NextSilicon采用名为RISC-V的开源架构技术,该技术正被英伟达和博通等芯片巨头大规模采用 [2] - Maverick-2的本质是一款"数据流/可重构"加速器,其计算单元以运行时可重构的图/数据流方式工作,不同于传统CPU/GPU指令流架构 [3] - 芯片内嵌了多颗自研RISC-V内核,用于处理难以并行化但必须高速执行的串行代码 [3] - 公司声称其技术组合能够在无需彻底重写软件代码的情况下,以更快速度和更低功耗执行英伟达GPU的部分同类计算工作 [4] - 相比于x86+GPU的主流范式,NextSilicon的"HPC优先与紧耦合架构"能够减少指令与数据搬运开销,从而提升计算平台能效与吞吐 [6] 市场动态与行业影响 - 服务器CPU市场目前由英特尔和AMD全面主导 [2] - RISC-V作为一种完全开放的指令集架构,正加速渗透服务器领域,与x86和ARM架构形成鼎足之势 [5][6] - 由于英伟达将注意力转向人工智能等低精度大型计算任务,为NextSilicon等初创企业创造了市场机会 [2] - NextSilicon的"Arbel" CPU与Maverick-2加速器旨在组成"主机+加速器"的超算集群,以挑战x86架构+GPU体系的主流范式 [5] 客户验证与发展进展 - NextSilicon的新款CPU正在接受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全面评估 [1] -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已评估由NextSilicon芯片构建的原型计算系统长达三年 [4] - 该实验室高级科学家表示,NextSilicon芯片的"性能结果令人印象深刻",显示出在不需大量软件代码修改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复杂计算能力的潜力 [4] - Maverick-2及更先进的加速系列芯片已进入实际量产阶段,而服务器CPU"Arbel"计划不久后大规模量产 [4][5]
“红蓝厂”主导的服务器CPU迎来新势力! NextSilicon携RISC-V架构挑战英特尔与AMD
智通财经网· 2025-10-23 15:15
公司核心动态 - 芯片初创公司NextSilicon正开发一款基于开源RISC-V架构的中央处理器,旨在向AMD和英特尔主导的数据中心服务器CPU市场发起冲击,并与英伟达的HPC算力集群竞争[1] - 公司已筹集大约3亿美元融资,其旗舰芯片产品"Maverick-2"数据流加速器旨在加速精密科学计算任务,如核武器建模和超音速导弹[2] - Maverick-2加速器芯片及其更先进的加速系列已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声称其能在无需彻底重写软件代码的情况下,以更快速度和更低功耗执行英伟达GPU的部分同类计算工作[4] - 公司即将推出的RISC-V架构服务器CPU代号为"Arbel",目前仍处于测试芯片阶段,计划与Maverick-2/3加速器紧耦合,服务超算中心和科学计算等数据中心负载[5][6] 产品技术特点 - Maverick-2是一款"数据流/可重构"加速器,采用非冯·诺依曼范式的智能计算架构,其主计算阵列内嵌了多颗RISC-V内核,用于处理难以并行化但需高速执行的串行代码[3] - Maverick-2的计算单元以运行时可重构的图/数据流方式工作,不同于传统的CPU/GPU指令流架构[3] - 由Maverick-2加速器与Arbel CPU组成的"主机+加速器"超算节点,据称能带来强于英特尔与AMD同类数据中心组合的性价比与能效比[4] - Arbel CPU采用HPC优先与紧耦合架构,能够减少传统CPU/GPU架构中的指令与数据搬运开销,从而大幅提升计算平台的能效与吞吐[7] 市场与行业影响 - NextSilicon的产品将对长期由英特尔和AMDx86架构主导的服务器CPU市场,以及英伟达基于ARM架构开发的Grace CPU构成新的竞争[1][2] - RISC-V作为一种完全开放的指令集架构,正加速渗透服务器领域,与ARM和x86架构形成鼎足之势,未来可能蚕食两者在各自擅长领域的市场份额[6] - RISC-V的开源特性和定制潜力使其便于按研究室的庞大HPC需求进行扩展[7] - 英伟达等芯片巨头正越来越大规模地采用RISC-V架构[2] 第三方评估与认可 -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三年来一直在评估由NextSilicon芯片构建的原型计算系统[4] -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表示,NextSilicon芯片产品的性能结果令人印象深刻,显示出在不需要大量软件代码修改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实验室复杂计算能力的潜力[4]
这颗40岁的芯片,改写历史!
半导体芯闻· 2025-10-20 18:40
产品历史与意义 - 英特尔80386处理器于1985年10月推出,是公司PC产品线中首款32位芯片,标志着IA-32指令集的起源 [1] - 该芯片最初搭载275,000个晶体管,发布时运行频率高达16 MHz,内部配备32位通用寄存器,支持高达4GB的地址空间 [1] - 其保护模式、虚拟8086模式和硬件分页功能为x86架构上的真正多任务处理和虚拟内存奠定了基础,并成为1990年Windows 3.0“386增强模式”的核心功能 [1] - 该架构被Linux内核早期版本明确针对,其保护模式和分页功能使得构建真正的类Unix系统成为可能,内核对其支持持续了20多年 [4] - 80386的核心设计在40年后仍出现在模拟器、虚拟机和传统启动环境中,其定义的架构具有持久影响力 [4] 技术规格与创新 - 基于80286,设计团队为英特尔架构引入了32位宽的寄存器、地址和数据类型,并扩展了54条指令的指令集 [8] - 芯片提供了多种寻址模式以及硬件内存管理(MMU),三级流水线加快了指令执行速度 [8] - 80386在80286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用于兼容多实例DOS的实模式和用于大内存模型的“平面模式”,在硬件层面支持多任务处理 [8] - 1988年英特尔发布了成本更低的版本i386SX,其地址总线为24位(可寻址16MB RAM),数据总线为16位宽,但保持与386软件完全兼容 [13] - 1990年发布的i386SL采用部分静态设计,非常节能,并引入了新的“系统管理模式”(SMM) [13] - 80387协处理器作为浮点单元(FPU),能将浮点运算速度提高几倍,使得CAD等应用在台式电脑上成为可能 [13] 市场推广与竞争格局 - 在遭到IBM拒绝后,康柏成为首家推出搭载英特尔新CPU电脑的公司,其Deskpro i386于1986年9月推出,起售价为6,499美元,比IBM早了近一年上市 [2][9] - 康柏与英特尔直接合作开发芯片并抢先获得硅片使用权,此举主导了整个PC行业的节奏,使“386”成为整个PC类别的代名词 [2][9] - 1988年康柏20 MHz版本的超级计算机售价高达16,000马克 [9] - 其他制造商如AMD和Chips & Technologies通过逆向工程,将386处理器的时钟速度提升至40 MHz,在386时代末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英特尔 [12] - PC行业在五年内打造出以386处理器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其应用从服务器扩展到移动电脑,甚至在1996年诺基亚Communicator 9000手机中使用了嵌入式版本(80386EX) [14] 开发背景与挑战 - 1985年个人电脑热潮中,英特尔承受巨大压力,IBM早在1981年就规定其PC处理器必须来自多家制造商,导致英特尔授予了众多仿制品许可证 [5] - 面对摩托罗拉68000系列CPU的竞争,英特尔最初希望依靠iAPX 432设计,但其过于复杂且性能进展缓慢,80386最初被设计为过渡产品以弥补432的空缺 [6][7] - 80386发布初期饱受芯片制造过程中漏洞和低良率的困扰,部分批次处理器频率仅为12 MHz而非预期的16 MHz,部分型号甚至只获准运行16位软件 [10] - 制造问题导致英特尔在1986财年首次出现亏损,使得80386的成功对公司至关重要 [10] - 该处理器直到2007年才停止生产,其指令集IA-32直到2010年代仍然是Windows和大多数Linux发行版的支柱 [4][14]
英特尔80386,40周岁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0 09:47
i386处理器的历史意义 - 英特尔80386处理器于1985年10月推出,是公司首款32位PC芯片,标志着IA-32指令集的起源和PC架构的转折点[2] - 该芯片搭载275,000个晶体管,初始运行频率达16 MHz,支持32位寄存器、4GB地址空间及硬件分页功能,为多任务处理和虚拟内存奠定基础[2] - 其保护模式和虚拟8086模式使Windows 3.0在1990年实现"386增强模式",支持多个DOS会话并行运行[2] 行业竞争与市场影响 - 康柏在1986年9月率先推出搭载i386的Deskpro电脑,起售价6,499美元,比IBM提前近一年上市,主导了行业节奏[3][10] - 英特尔早期面临多供应商压力,IBM要求处理器由多家制造商生产,导致AMD、富士通等公司获得8086系列授权并推出仿制品[6] - 摩托罗拉68000系列在1984-1985年凭借Apple Macintosh等低价家用电脑挑战PC市场,推动英特尔加速32位架构创新[7] 技术架构创新 - i386设计团队在80286基础上引入32位总线、54条新指令及三级流水线,硬件内存管理单元支持更大规模操作系统[9] - 1988年推出成本更低的i386SX版本,地址总线缩减至24位(支持16MB RAM),保持软件兼容性[14] - 1990年发布的i386SL新增系统管理模式实现节能特性,80387协处理器将浮点运算速度提升数倍,推动CAD应用普及[14] 生态系统构建与长期影响 - Linux内核最初基于i386保护模式开发,无需复杂变通方案,支持持续至2012年才移除对386的兼容[5] - 康柏早期采用微软Xenix系统推广386 PC作为服务器,Windows 2.0/386在1987年支持多DOS实例,推动多任务应用发展[11][12] - 英特尔将时钟速度从16 MHz提升至33 MHz,AMD等竞争对手通过逆向工程实现40 MHz版本,在386时代末期市场份额反超英特尔[13] - IA-32架构直至2010年代仍是Windows和Linux系统支柱,现代x86处理器核心仍基于该设计,使其成为英特尔历史上最重要的产品[5][15]
Arm,势不可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24 10:54
文章核心观点 - Arm架构正在计算领域快速崛起,对英特尔x86架构的统治地位构成挑战,行业趋势明显转向Arm [1] - Arm的开放授权模式吸引了广泛行业支持,而x86是封闭生态系统 [8] - 软件兼容性问题已基本解决,为Arm普及扫清了障碍 [11][12] - 多个科技巨头已全面投入Arm架构,预计未来五年内Arm在计算机出货量中占比将达50% [15] Arm行业生态支持 - Arm生态系统拥有众多芯片设计公司,包括苹果、高通、亚马逊、英伟达等科技巨头都在开发基于Arm的处理器 [3] - 游戏机市场也反映出架构差异,任天堂Switch系列采用Arm架构,而PlayStation和Xbox仍使用x86 [4] - 与只有英特尔和AMD两家主要生产商的x86领域形成鲜明对比,Arm生态更加多元化 [3] 架构模式差异 - x86是封闭俱乐部,而Arm的授权模式允许大量公司基于Arm的ISA设计自己的芯片 [8] - 由于x86的授权限制,想要自研芯片的公司只能选择Arm或RISC-V架构 [9] - 苹果从PowerPC迁移到x86是跟随行业趋势,而此次转向Arm是主动引领行业变革 [8] 软件兼容性进展 - 微软对Windows on Arm的重新关注取得了显著进展,改进了翻译功能并增加了64位支持 [12] - 关键应用程序如Microsoft Office套件、Adobe Photoshop、Chrome等现在都已推出Arm原生版本 [12] - 苹果的Rosetta 2翻译器由硬件加速支持,带来无缝的x86到Arm指令翻译体验 [11][12] 科技公司战略布局 - 苹果通过M系列Apple Silicon全面转向Arm,证明了该架构作为PC级架构的可行性 [15] - 微软推出首款搭载高通基于Arm的骁龙X Elite处理器的"Copilot+"电脑 [15] - 高通和Arm首席执行官预测五年内高达50%的计算机出货量将基于Arm架构 [15] - 英伟达使用Arm CPU搭配GPU技术构建专注于AI的服务器级机器 [16] - AMD曾开发基于Arm的处理器,近期报道表明Arm可能已重回AMD战略规划 [17][18] 市场应用扩展 - Arm应用已从游戏掌机、智能手机扩展到笔记本电脑、数据中心甚至家电领域 [18] - 亚马逊Graviton芯片、特斯拉信息娱乐和自动驾驶系统、LG冰箱都在使用Arm架构 [18] - 消费级桌面处理器趋势向Arm架构靠拢,英特尔和AMD正努力提高功耗效率以应对竞争 [20]
英伟达50亿投英特尔,图啥?
搜狐财经· 2025-09-19 19:25
历史背景与公司地位演变 - 2005年英特尔CEO曾提议以200亿美元收购英伟达但被董事会否决 认为成本过高并对投资GPU领域存在分歧 [2] - 二十年后英伟达成为AI芯片巨头 市值达4.28万亿美元 为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 而英特尔市值仅千亿美元 为英伟达零头 [2] - 2006年英特尔凭借x86架构CPU在个人电脑市场战胜AMD 成为顶尖芯片供应商 x86架构成为其长期价值护城河 [5] - 2006年英特尔CEO欧德宁拒绝为苹果iPhone生产芯片 认为其是利基小市场 此决定导致苹果转向Arm架构 [6][7] - 2007年iPhone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 苹果基于ARM架构的A系列芯片成功 Arm架构在便携设备中流行 [7][8] - 2020年苹果Mac产品引入自研Arm架构芯片M1 构建起软硬件一体化生态闭环 带动Arm架构从移动端延伸至计算机端 [8] 当前交易核心内容 - 2025年9月18日英伟达宣布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投资英特尔50亿美元 较英特尔前收盘价24.90美元折让6.5% 约占英特尔市值4.6% [2] - 交易核心包括英伟达对英特尔的财务投资以及双方联合开发多代定制化数据中心及个人电脑产品 [3][4] - 在数据中心领域 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架构CPU 英伟达将这些芯片整合进自身AI基础设施平台并推向市场 [3][4] - 在个人计算领域 英特尔将研发并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片组的x86架构系统级芯片 为高端CPU与GPU集成需求的PC设备提供动力 [3] - 合作重点是通过英伟达NVLink技术实现英伟达AI加速计算优势与英特尔CPU技术及x86生态系统的无缝整合 [3][4] 技术架构与市场格局 - 全球计算设备主要划分为基于Arm架构CPU和围绕英特尔x86架构搭建的两大阵营 [9] - Arm架构胜在精简高效 是移动设备首选 代表产品包括英伟达Grace芯片和苹果A系列芯片 [9] - x86架构凭兼容性和全能性称霸电脑和服务器领域 代表产品包括英特尔酷睿/至强系列和AMD锐龙/霄龙系列 [9] - 英伟达在适合AI处理的GPU领域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 但其与GPU组合提供给客户的CPU一直依赖于Arm设计技术 [9] - 2020年英伟达曾试图以400亿美元收购Arm但于2022年因监管反对而放弃 近期Arm表示有意打造自家AI芯片 可能与英伟达形成竞争 [9] 交易战略意图与影响 - 合作有助于英伟达接触更多依赖x86技术的企业客户 弥补其企业数据中心业务进展不足的短板 并在Arm之外拥有其他选择 [4][10][11]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公司计划成为英特尔至强系列服务器CPU的主要客户 双方合作将带来每年250亿至500亿美元的业务机会 [10] - 整合x86 CPU与英伟达GPU将能打造机架规模的AI超级计算机和新型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 催生前所未有的笔记本计算体验 [10] - 交易宣布后英特尔和英伟达股价上涨 而竞争对手Arm和AMD股价分别下跌4.45%和0.78% [11] - 对英伟达而言 投资英特尔旨在直接绑定x86生态核心能力 强化AI基础设施领导地位 并制衡Arm 而非挽救英特尔代工业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