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研发

搜索文档
大收购!千亿创新药巨头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20:46
收购交易概述 - 中国生物制药拟以不超过9.5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剔除礼新医药持有的4.5亿美元现金后,实际付款净额约为5亿美元 [2][6] - 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此前中国生物制药已通过C轮融资持有礼新医药4.91%股权 [2][6] - 中国生物制药股价年初至今最大涨幅达140%,7月15日收盘价6.37港元/股创三年新高,市值达1195亿港元 [3] 礼新医药核心资产与技术优势 - LM-108是目前全球唯一同时获得两项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的CCR8单抗药物,针对PD-1经治的MSI-H/dMMR晚期实体瘤和CCR8阳性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7] - 礼新医药拥有7个临床阶段项目和近20个临床前项目,自主研发抗体、ADC、TCE及肿瘤微环境四大平台 [10] - LM-302(Claudin18.2 ADC)为潜在FIC产品,已在中国进入Ⅲ期注册临床,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并计划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 [7] - LM-305(GPRC5D ADC)为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GPRC5D抗体偶联药物,全球多中心I期试验已启动 [10] 国际化合作与商业化潜力 - 礼新医药累计对外授权近40亿美元(约300亿元人民币),包括与阿斯利康达成的6亿美元LM-305全球授权协议(首付款5500万美元) [9][10] - 与默沙东达成PD-1/VEGF双抗LM-299全球独家授权协议,总金额32.88亿美元(含8.88亿美元预付款),该靶点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超200亿美元 [11] - 公司管线中LM-108、LM-302等资产均具备全球FIC/BIC潜力,临床开发进度领先 [7] 战略协同与行业影响 - 中国生物制药现有管线包括PDE3/4、HER2双抗ADC、FGF21等后期临床资产,与礼新医药技术形成互补 [8] - 礼新医药在肺癌、消化道癌症、自免性疾病领域的创新管线将显著提升中国生物制药在肿瘤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8] - 礼新医药成立仅五年多即实现两项重磅跨国药企授权,具备中美澳三地临床经验 [10][12]
本土传统药企出手!正大天晴母公司拟以5亿美元并购礼新医药
第一财经· 2025-07-15 20:13
收购交易 - 中国生物制药将以约5亿美元的净代价100%收购礼新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收购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1] - 礼新医药此前已开展两笔总额近40亿美元的授权交易 其中一笔为2024年11月以8 88亿美元首付款和技术转移里程碑及最高24亿美元其他里程碑付款将LM-299(PD-1/VEGF双抗)全球权益授予默沙东 [1] - 礼新医药目前有8项临床阶段资产包括LM-299 LM-305 LM-108 LM-302等 另有约20个项目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1] 公司战略 - 中国生物制药表示礼新医药研发和管理团队将连同其双抗 ADC等技术平台一起加入公司 推动全面创新和国际化业务加速 [2] - 公司创新产品收入占比从2018年16%提升至2024年42% 预计2025年突破50% 计划未来三年每年上市约5款创新产品 2027年创新产品收入占比有望达60% [2]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生物制药现金净额达143 96亿元 [4] 行业趋势 - 过去中国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并购以跨国药企为主 本土传统药企出手较少 [1] - 2023年12月以来本土生物科技行业开始出现并购案例 如亘喜生物12亿美元卖身阿斯利康 信瑞诺医药35亿美元并入诺华等 [2] - 业内人士认为跨国药企从全球市场角度考虑并购 本土企业销售优势在国内市场 且资金实力是否足够值得商榷 [3]
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涨超3%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5 16:37
港股创新药ETF表现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盘中涨超3%,触及1.273元历史新高,成交额突破90亿元,居全市场医药类ETF第一 [1] - 近1个月资金净买入超11亿元,日均成交额68亿元,最新规模136亿元,为全市场规模最大、交投最活跃的创新药品种 [1] - 近一年回报达101.62%,位列全市场国际股票型基金第1/298 [1]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优势 - 2019年至今累计收益率82.2%,年化收益率9.6%,明显高于其他医药指数 [4] - 波动率30.4%,低于其他医药指数,年化夏普比率0.15,风险调整后收益更优 [4] - 医药行情反弹时弹性更大(如2019年、2025年初),行情回落时更抗跌(如2021-2024年连续下跌) [4] 行业配置特点 - 港股创新药指数前三大行业权重达93.1%,其中其他生物制品(45.6%)、化学制剂(40.0%)、医疗研发外包(7.6%)占比最高 [5] - 相比港股通创新药(前三大权重74.9%)、恒生生物科技(80.2%)等同类指数,行业集中度更高 [5] 历史业绩对比 - 2019年涨幅49.9%(夏普比率2.15),2020年涨幅40.0%(1.61),均显著跑赢恒生医疗保健等基准 [6] - 2025年截至6月28日涨幅54.4%(夏普比率4.56),同期恒生医疗保健涨幅46.7%(5.14) [6] 配置逻辑 - 港股创新药指数成分更纯粹,前十大样本对创新药投资代表性高 [3] - 中国药企海外License-out交易跨越式发展,展现全球竞争力 [3] - 政策与AI加持下,2025-2026年或进入收获期,研发周期5-7年匹配投入产出比提升 [3]
多重利好共振、推升经营 力生制药25H1净利同比预增222.42%-246.85%
全景网· 2025-07-15 08:45
业绩预告 - 2025年1-6月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亿元-3.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2.42%-246.85%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00亿元-1.15亿元,同比增长0.83%-15.95% [1] 业绩驱动因素 - 积极开拓市场并扩大产品销量,克服产品降价因素 [1] - 天士力集团分红影响,全资子公司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获得现金分红款3.04亿元 [1] - 通过创新提升销售质量,内部精益管理和产业链一体化配套措施降本增效 [1] 战略布局 - 加大心脑血管为主的老慢病领域新产品研发投入 [1] - 加快新品上市步伐并优化产品结构 [1] - 营销改革抢抓市场机遇 [1] 行业竞争力 - 品牌护城河、成本控制能力与精准战略卡位展现抗风险能力 [2] - 集采常态化与行业分化加剧背景下保持竞争力 [2] 未来展望 - 创新药管线逐步兑现、医保续约放量及新产品上市推动下半年高增长 [2] - 全年盈利水平或再超预期 [2]
血亏超4亿,募资缩水,护肤品败走!禾元生物“带伤”IPO
南方都市报· 2025-07-14 19:29
科创板上市进展 - 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成功过会 距上市仅一步之遥 [1] - 2024年7月4日正式提交注册申请 [1] 募资情况 - 本次拟发行近9000万股 拟募集资金约24亿元 [2] - 募资规模较2022年计划的35亿元大幅缩水 [4]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16.58亿元)、新药研发(超6亿元)及补充流动资金(1亿元) [2][3] 主营业务与收入结构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2406.14万元 占比95.42% [6] - 其他业务(主要为美妆原料销售)收入115.47万元 占比4.58% [6] - 美妆业务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8.23万元、79.12万元、115.47万元 [5][6] 财务状况 - 2022-2024年连续亏损 净利润分别为-1.22亿元、-1.87亿元、-1.51亿元 [8][9] - 2024年一季度营收414.31万元(同比下滑37.88%) 净利润-4819.52万元(同比下滑超60%) [10] - 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收700-1300万元 净利润-8700至-7300万元 [10] 研发与产品管线 - 核心产品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III期临床 2024年9月NDA获受理 [11] - 该产品研发历时19年 有望打破人血清白蛋白治疗药物进口依赖 [11] - 目前公司尚无获批上市药品 收入主要来自药用辅料和科研试剂 [10] 诉讼风险 - 涉及与美国Ventria Bioscience的专利纠纷 包括337调查和法院诉讼 [12] - 2024年公司发起反诉 指控对方侵犯其多项美国专利 [12] - 诉讼涉及培养基领域专利 不影响HY1001药品研发和销售 [13] 历史业务尝试 - 曾布局护肤品牌"叁的三次方"和"MAGGIC DOCTOR" 均已注销 [7] - 医美企业华熙集团、朗姿股份曾通过投资基金持有公司0.82%股份 [7]
复星自研罕见病创新药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已在多省市投入临床使用
中金在线· 2025-07-14 17:21
复星医药MEK1/2抑制剂芦沃美替尼临床进展 - 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MEK1/2抑制剂芦沃美替尼(FCN-159)治疗复发/难治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儿童患者的关键研究成果在2025年EHA年会上发布 [1] - 芦沃美替尼已完成首批发货并在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医院开出首批处方 [1] - 该药物是中国首个且唯一拥有LCH成人患者及NF1儿童患者双适应症的MEK1/2抑制剂 [1] 药物机制与审批进展 - 芦沃美替尼通过阻断MAP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1] - 5月29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LCH成人患者及2岁以上NF1儿童患者 [1] - 儿童LCH适应症已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1] 临床研究数据 - II期研究显示芦沃美替尼治疗难治/复发性LCH患儿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2] - 研究由北京儿童医院张蕊教授牵头,未出现因TRAE导致停药案例 [2] - 目前儿童LCH领域尚无获批药物 [2]
病毒学家李文辉:打开乙肝病毒之门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12:24
科学家李文辉的科研成就 - 发现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功能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这是过去30年乙肝研究领域最重要的里程碑式发现[12] - 该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研究乙肝病毒的技术手段,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肝病药物[12] - 2012年在科学期刊Elife发表相关论文,2016年获得全球乙肝研究领域最高荣誉"巴鲁克·布隆伯格奖",2022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3][12][38] 华辉安健公司发展 - 2015年由李文辉与妻子隋建华等联合创立,专注于研发治疗乙肝和丁肝的创新药物[28] - 核心药物立贝韦塔已获国家药监局上市申请受理,有望在2024年获批上市,可能成为乙肝合并丁肝感染领域的领先药物[3][29] - 公司文化强调包容开放与高标准,研发原则是"如果自己生病愿意使用该药物才值得开发"[28][29] 科研方法与理念 -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为这是北生所涌现顶尖科学成果的关键[23][24] - 倡导"探险式"科研而非"赛跑式",注重原始创新而非重复性论文发表[18][19] - 通过每周研究员讨论会(PIClub)进行尖锐的学术批评与跨领域碰撞,激发创新灵感[25][26] 乙肝病毒研究背景 - 乙肝病毒直径仅42纳米,只能感染人类、黑猩猩和树鼩,研究团队通过建立树鼩肝细胞模型最终发现受体[11] - 全球每年约13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其中83%由乙肝引发,中国有近1亿感染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肝病[10] - 现有药物均无法根治乙肝,患者需终身服药,受体发现为开发根治性药物提供新路径[10][12]
首批出炉:看好热门方向!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22:53
绩优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上半年累计净值增长率达75.18%,成为权益类基金业绩亚军 [3] - 前三大重仓股为三生制药(1.10亿元)、信达生物(1.04亿元)、热景生物(1.04亿元) [4] - 多只创新药企获显著加仓:诺诚健华(+2794.14%)、益方生物-U(+1751.97%)、一品红(+1896.74%)、康弘药业(+1476.98%)、信达生物(+1985%)、泽璟制药-U(+2648.57%)、热景生物(+2675.42%) [4] - 三生制药和石药集团新晋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市值分别为1.1亿元和9754.98万元 [5] 创新药行业展望 - 三季度创新药发展将聚焦管线海外授权和国内销售放量两个方向 [5] - 中国创新药在多个靶点的研发进度和疗效超过海外药企,海外药企存在补充管线需求 [5] - 国内销售预期需观察季报、医保和商保谈判结果 [5] - 投资策略将围绕临床数据读出、管线海外授权和国内销售放量展开 [5] 中短债基金市场表现 - 德邦短债总份额增长超30亿份至54.82亿份,增幅125% [8] - 东方红益鑫纯债份额从2.14亿份增至16.05亿份,增幅超6倍 [9] - 东方红短债基金份额从20.61亿份增至39.63亿份,接近翻倍 [9] - 汇安永福90天持有中短债份额从1.84亿份增至18.2亿份,增幅889.13% [10] 债券市场展望 -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存,内部流动性宽松是最确定性因素 [10] - 组合配置将采用投资级加杠杆策略,久期交易策略辅助,期限结构向纺锤型调整 [10] - 下半年外需压力可能加大,内需政策拉动效果或放缓,债市在三季度中上旬或处于偏顺风环境 [10]
医药行业周报:BD或为传统Pharma贡献常态化利润,戴维斯双击正当时-20250713
华源证券· 2025-07-13 22: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医药行业在创新药带领下有望反弹,医疗消费和医药制造业绩触底反弹,估值逐步修复,结构性行情持续演绎 [45] - 行业具备创新产业初具规模、出海能力提升、老龄化加速、支付端改善、AI带来机遇等积极因素 [45] - 坚持创新药为全年主线,关注下半年出海+老龄化等估值相对低位资产 [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BD或为传统Pharma贡献常态化利润,戴维斯双击正当时 - 传统Big Pharma深化创新转型成果显著,BD交易将成经常性收入和利润来源,提升国际化收入占比,开启业绩第二增长曲线,带动估值重估 [9] - 2024年传统Big Pharma收入/利润高速增长,原因是创新收入及占比提升、仿制药业务出清、出海授权提供业绩增量 [9] - 传统Big Pharma创新收入及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恒瑞医药创新药收入138.92亿元(含税),同比增长30.6%,约占总产品销售收入52%,翰森制药占比约75%,中国生物制药占比约42% [12] - 传统Big Pharma持续加码创新研发投入,管线质量提高,具备出海预期底层逻辑 [15] - BD授权收入成传统Big Pharma业绩增长第二曲线,除一次性首付款,后续持续里程碑收入是重要利润增量来源 [23] 行业观点:坚持创新药作为全年主线,关注制造出海+老龄化消费等估值相对低位资产 - 本周(7.7 - 7.11)医药指数涨1.82%,相对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1.00%;年初至今涨12.11%,超额收益10.08% [24] - 本周上涨个股350家,下跌131家,涨幅居前为前沿生物 - U(+41.43%)等,跌幅居前为ST未名(-18.51%)等 [24][25] - 本周细分赛道涨跌幅:医疗服务II(6.5%)、医药生物(1.8%)等;年初以来化学制剂(+27.7%)、化学原料药(+24.5%)等 [30] - 截至2025年7月11日,申万医药板块整体PE估值35.79X,排申万一级分类第11,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和化学原料药等板块估值相对较高,医药商业和中药估值相对较低 [33] - 建议关注创新药械及产业链、制造出海、国产替代、老龄化及院外消费、高壁垒行业、AI主线相关公司 [45][46][49] - 本周建议关注组合:微芯生物、华纳药厂等;七月建议关注组合:热景生物、微芯生物等 [5][50]
华创医药周观点:中药企业的创新布局2025/07/12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 2025-07-12 15:05
行情回顾 - 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上涨1.80%,跑赢沪深300指数0.98个百分点,在中信30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6位 [5] - 本周涨幅前十名股票包括前沿生物-U(41.43%)、美迪西(38.92%)、联环药业(38.58%)、康辰药业(27.28%)、启迪药业(26.89%)等 [5] - 本周跌幅前十名股票包括ST未名(-18.51%)、神州细胞(-13.36%)、舒泰神(-11.61%)等 [5] 医药板块整体观点 - 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处于低位,公募基金(剔除医药基金)对医药板块的配置也处于低位 [9] - 考虑到美债利率等宏观环境因素的积极恢复、大领域大品种对行业的拉动效应,对2025年医药行业增长保持乐观 [9] - 投资机会上认为有望百花齐放,重点关注创新药、医疗器械、创新链(CXO+生命科学服务)、医药工业等领域 [9] 创新药领域 - 看好国内创新药行业从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换,迎来产品为王阶段 [9] - 2025年建议更加重视国内差异化和海外国际化的管线,看好最终能够兑现利润的产品和公司 [9] - 重点关注前沿生物-U(41.43%周涨幅)、神州细胞(-13.36%周跌幅)等个股表现 [5] 医疗器械领域 - 影像类设备招投标量回暖明显,设备更新持续推进 [9] -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有补贴政策推进,叠加出海加速 [9] - 骨科集采出清后恢复较好增长,神经外科领域集采后放量和进口替代加速 [9] 创新链(CXO+生命科学服务) - 海外投融资有望持续回暖,国内投融资底部盘整有望触底回升 [9] - CXO产业周期或趋势向上,目前已传导至订单面,有望逐渐明显传导至业绩面 [9] - 生命科学服务行业需求有所复苏,供给端出清持续 [9] 医药工业领域 - 特色原料药行业成本端有望迎来改善,估值已处于近十年低位 [9] - 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成长周期,建议关注重磅品种专利到期带来的新增量 [9] 中药领域 - 基药目录颁布虽延迟但预计不会缺席,独家基药增速远高于非基药 [11] - 2024年央企考核体系调整后更重视ROE指标,有望带动基本面大幅提升 [11] - 新版医保目录解限品种、兼具老龄化属性+中药渗透率提升+医保免疫的OTC企业值得关注 [11] 药房领域 - 处方外流+格局优化等核心逻辑有望显著增强,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14] - "门诊统筹+互联网处方"成为处方外流较优解,更多省份有望跟进 [14] - 上市连锁药房相比中小药房具备显著优势,线下集中度稳步提升 [14] 医疗服务领域 - 反腐+集采净化医疗市场环境,有望完善医疗行业市场机制 [14] - 商保+自费医疗快速扩容,为民营医疗带来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 [14] - 建议关注具备全国化扩张能力的优质标的 [14] 血制品领域 - 十四五期间浆站审批顺向宽松,采浆空间进一步打开 [14] - 各企业品种丰富度不断提升、产能稳步扩张,行业中长期成长路径清晰 [14] - 疫情放开后供给端和需求端均有较大弹性有待释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