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

搜索文档
成都加码培育中小企业,力争三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350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23:30
成都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 - 成都计划到2027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3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2000家,累计目标分别为700家、4000余家、8000家 [1][2] - 当前成都已培育"小巨人"企业354家(全国城市第7)、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100余户(占全省60%以上) [1] - 计划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7%,户均高价值专利3件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8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5% [2] 成都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及10个千亿级产业,拥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2024年预计兑付企业奖补超20亿元,发放"壮大贷"等政策性贷款50亿元 [3] 创新成果路演活动 - 活动共有38个项目路演,涵盖成都本地及外地企业,涉及伺服控制系统、蛋白组学检测等领域 [4] - 成都乐恩自动化展示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伺服控制系统,寻求医疗康养等场景支持 [4] - 北京烛远生物通过路演寻求与成都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探索蛋白组学检测技术落地 [4] 科研成果转化挑战 - 初创企业普遍面临融资与科研成果转化难题,高校创新端与企业应用端存在差异 [5][6] - 四川迪亚生物案例显示,产学研融合需解决市场反馈与商业化路径问题 [6]
南开大学今年启动“数学与人工智能实验班”招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5-28 19:29
南开大学数学与人工智能实验班项目 -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启动数学与人工智能实验班项目,并与多点数智有限公司、智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淡水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共建备忘录 [1] - 数学与人工智能实验班将于2025年高考启动招生报名工作,纳入"省身班"管理体系 [1] - 采用"数学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双轨培养以及"高校-企业产学研融合"等创新模式,旨在打造兼具数学严谨性与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 合作企业参与情况 - 多点数智有限公司、智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淡水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人工智能与投资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参与共建 [1] - 企业将深度参与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及学生实习指导 [1] - 还将有多家校友企业与数学科学学院签订共建备忘录,助力实验班建设 [2] 项目意义与目标 - 项目是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实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 [2] - 旨在推动解决智能算法、金融科技、智慧产业等领域的技术难题 [2] - 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案例 [2] 项目发展规划 - 合作企业将在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 [2] - 推动实验班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2]
再添6家企业 港中大创博港上海基地科研转化项目已达11个
新华财经· 2025-05-28 16:12
沪港创新合作 - 上海杨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化合作 新增6家初创企业入驻港中大创博港上海基地 目前基地共有11个科研转化项目 [1] - 香港中文大学在医学 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等领域全球领先 上海具备产业配套和应用场景优势 两地优势互补推动技术应用落地 [2] - 港中大上海中心作为联络枢纽 促进沪港科研合作及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 合作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 [1] 产学研深度融合 - 港中大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沪港创新群体提供交流协作平台 [1] - 杨浦区构建"三区联动"和"三城融合"机制 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新入驻项目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 [2] 人才联合培养 - 沪港启动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 聚焦集成电路 生物医学 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支持科研人员在港中大取得突破性成果 [2] - 上海杨浦通过教育"源动力"和人才"蓄水池"建设 持续集聚创新创业力量 强化两地人才支撑 [1][2]
沪港携手推动科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开展医疗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5-28 15:00
沪港人才培养合作 - 上海市人才工作局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启动博士后项目,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前沿领域 [3] -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作为联络枢纽,推动两地科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与转化 [3] -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指出上海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方面成就显著,为合作创造广阔空间 [3] 沪港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 - 6家初创企业入驻香港中文大学创博港上海基地,连同2023年首批5个项目,目前共有11个项目进驻 [4][5] - 杨浦区以建设"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为抓手,深化"三区联动"和"三城融合",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5] - 杨浦区希望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激活教育源动力、点燃科技新引擎、筑牢人才蓄水池,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5] 沪港医疗领域合作 - 香港养和医疗集团与联影医疗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重点推进联影uCT960+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7] - 合作旨在提升早期病灶检出率和治疗规划精准度,为香港及全球患者提供先进诊断技术支持 [7] - 香港养和医疗集团在系统应用与优化方面提供指导,联影医疗发挥创新与整合技术优势,共同完善系统性能 [7]
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长江流域蓝莓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消费日报网· 2025-05-27 15:21
行业会议概况 - 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长江流域蓝莓产业发展大会在怀宁县召开,吸引全国小浆果产业链300余人参会,聚焦产学研融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2] - 会议由中国园艺学会、吉林农业大学等机构指导,iFresh亚果会主办,怀宁县蓝莓产业相关单位承办,多家科研机构及媒体协办[4] - 参会嘉宾包括多地政府领导、高校代表及产业专家,如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马红霞、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江海洋等[6] 怀宁县蓝莓产业现状 - 怀宁县将蓝莓作为主导产业,种植规模从"1棵苗"发展到10万亩,形成"怀宁蓝莓"特色品牌,并协同发展粮油、黄茶等产业[8] - 怀宁县蓝莓种植面积已达9.5万亩,地处北纬30°黄金种植带,是长江流域优势产区,产业体系完善并带动集体增收与就业[11] - "十四五"目标为"双十双百",力争成为全国蓝莓产业单打冠军、深加工集散中心及休闲旅游区[12]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发展 - 安徽农业大学将深化与怀宁产学研合作,推动蓝莓技术升级,发挥高校科研优势[8] - 吉林农业大学聚焦小浆果育种及寒地栽培技术,计划加强产区合作,推动抗逆品种选育与功能性产品开发[9] - 会议设置30余位专家学术报告,覆盖育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并举办技术对接活动[11]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 怀宁、靖宇、麻江、无为等产区代表现场推介,展现我国蓝莓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及三产融合实践[9] - 大会通过学术研讨、产区推介等形式促进全国产区经验交流与协作,推动产业迈上新台阶[12] 产业活动与规划 - 会议持续至5月23日,包含实地考察怀宁种植基地与加工企业环节[11] - 怀宁县计划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愿景[12]
南非大学生对话会热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新华网· 2025-05-25 09:50
中国新能源与科技创新发展 -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令人赞叹,电池技术和智能网联系统的应用展现了绿色交通的未来图景 [2] - 北京汽车集团展示了新能源汽车的完整生产过程,体现了行业在制造环节的成熟度 [2] 产学研融合与创新模式 -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实现课程教学与商业孵化无缝衔接,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完整价值链 [2] - 中国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由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2] 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 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相关经验值得南非学习借鉴,特别是在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1] - 南非青年通过实地访问中国高校与企业,深刻感受到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1][2] 青年交流与技术转化 - 南非学生认识到工程师的使命不仅限于学位和工作,更需通过创业创新将技术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 [2] - 中国之行促使南非青年反思非洲需加快行动,以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2]
沈阳:聚智赋能促振兴
人民网· 2025-05-23 09:42
人才引进政策 - 沈阳市启动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引进培养2000名高层次人才和150个高水平人才团队,已支持1500余名高层次人才和140余个创新团队 [4] - 2023年认定人才2877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90人,推荐9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和26名国家特殊高层次人才,获批国家杰青2人、优青5人,国家特支青拔4人 [5] - "兴沈英才计划"每年列支15亿元人才资金,新毕业博士可获16万元综合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最高400万元 [13] 人才引育成果 - 2024年吸引超17万高校毕业生留沈,"博士沈阳行"活动吸引6860名博士参与,855人签约落地 [7] - 新增技能人才6.9万人,高技能人才2.6万人,组建131家"政校企·园"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 [8] - 48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占全省50.5%,沈鼓集团张勇、黎明航空洪家光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 [5] 科创平台建设 - 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达79个,平台总数1710个,打造"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 [9] - 浑南科技城首批入驻50个重点科技项目,烯材科技核心团队含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中科院院士 [11] - 2024年新建8家学会服务站、20家专家工作站,引入5家全国学会和21位专家,取得8项专利突破 [12] 企业培育与成果 - 科技型企业总数超25000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5092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221家 [11] - 海智工作站推动29项成果转化,沈阳国际软件园引入德国AI团队,孵化12家科技企业 [12] - "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等实现国产首台(套)突破 [4] 人才服务生态 - "沈阳人才"APP整合16个部门40项服务,办理7.8万件事项,实现10亿元资金"即申即享" [13][14] - 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服务提升至2次,D类人才纳入配偶安置保障范围 [15] - 47家国有A级景区对人才免门票,高层次人才体检满意率达100% [15]
生态种养“虾”路宽 消费赋能“红”产业——山东鱼台解锁“一只虾”的产业富民密码
中国发展网· 2025-05-20 16:12
中国发展网讯随着夏季来临,山东省鱼台县小龙虾消费进入旺季。 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南锣鼓巷美食街,空气中已经弥漫着令人垂涎的龙虾香气。一只只红亮油 润的麻辣小龙虾堆叠在大盘中,食客们围坐一桌,顾不上戴手套伸手抓起小龙虾轻轻一掰,虾壳应声而 开,露出雪白紧实的虾肉,蘸上香辣的汤汁放入口中,麻辣瞬间在舌尖炸开,紧接着是虾肉的鲜甜。那 独特的口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品尝,完全停不下来。 蒜蓉、麻辣、柠檬、椒盐、十三香……通过多种烹饪手法,鱼台小龙虾披上了千姿百态的风味外衣,从 传统红烧的醇厚,油焖的馥郁,到创新蒜蓉的细腻、冰镇的清新,每一次烹饪尝试都引领着一场味觉的 奇遇,展现了鱼台传统文化与当代美食潮流的精妙融合。 那你知道鱼台小龙虾好吃的秘密吗? 鱼台,这片被微山湖温柔环抱的沃土,自古便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这里,碧波荡漾的湖水与广袤 的绿色田野相映成趣,滋养出一方水土的独特韵味。而鱼台小龙虾,便是这方水土孕育出的珍宝。 2011年,"鱼台龙虾"被农业部登记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鱼台龙虾"入选"济宁礼飨"区域品牌, 2019年鱼台县荣获"中国生态食材之乡"的美誉;2020年鱼台小龙虾特色农 ...
领军企业要当好科技创新发动机
经济日报· 2025-05-20 06:08
领军企业的科技创新角色 - 企业是打通技术和市场的关键角色,尤其是领军企业应肩负科技创新领头羊责任 [1] - 领军企业具有强大研发实力、核心技术优势、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是创新体系重要力量 [1] -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升级,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1] - 广汽埃安联合上下游构建高效供应链体系,实现零部件生产与整车制造紧密协同 [1] - 新希望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培育高蛋白玉米,减少对进口大豆依赖 [1] 领军企业的创新挑战 - 部分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中创新主导权不足,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1] - 部分企业间沟通机制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出现联手反而失手的现象 [1] 政府政策导向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 领军企业的创新策略 - 企业需从"追赶式"创新转向"定义式"创新,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2] - 资金方面需确保充足稳定的长期研发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向创新链前端延伸 [2] - 人才方面需完善薪酬绩效、评价考核和容错机制,吸引技术骨干、复合型人才和国际专家 [2] 领军企业的产业转型角色 - 企业需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敢于承担高风险、长周期的科研项目 [2] - 需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 [2] - 需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 [2] 领军企业的协同作用 - 企业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速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转化 [3] - 需发挥"链主"作用,拉动上下游协同技术攻关,形成"大企业搭台、小企业创新"的生态 [3] - 大企业可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向中小企业共享资源和能力,降低其创新成本 [3]
万德股份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顺利召开 深耕专用精细化学品领域,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
全景网· 2025-05-16 21:31
公司概况 - 万德股份是国内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硝酸异辛酯)的主要生产商,并提供柴油抗磨剂、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咪唑啉、破乳剂、稠化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等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1] - 产品服务于油品调和、石油炼制、油田开采等领域,已形成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及国际石油企业为主的客户体系 [1] - 2024年是万德股份上市的第一个完整年度 [1] 2024年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27亿元 [2] - 实现归母净利润3063.46万元 [2] - 扣非净利润2590.58万元 [2] - 基本每股收益0.35元/股 [2]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共预计派发现金红利881.54万元 [2] 市场表现 - 国内市场实现收入3.22亿元,同比增长2.44% [2] - 国外市场实现收入2.05亿元 [2] - 公司不断强化产销协同,积极转变营销观念,完善营销机制,优化营销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2] 研发投入与成果 - 全年研发支出1286.77万元,研发支出强度2.44% [2] - 新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新申请且已受理专利7项,发表专业论文3篇 [2] - 公司获批成立的西安市绿色微化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西安市工程研究中心 [2] - 公司入选陕西省第一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备案企业名单 [2] - 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2] 未来发展策略 - 未来将在双碳政策驱动下,围绕低碳绿色发展的新生态 [3] - 伴随数智技术应用的新场景,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要求 [3] - 秉承"创新、和谐、责任"的企业文化,坚持"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理念 [3] - 继续在专用精细化学品领域深耕细作,以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成套解决方案作为主攻方向 [3] -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为精细化学品提供本质安全、智能高效、低碳清洁的系统解决方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