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张瑜:从竞技到经济——算算体育赛事的“经济账”
一瑜中的· 2025-08-29 16:34
核心观点 -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而非消费意愿[3] - 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2020年中国0.84% vs 发达国家平均0.85%),但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均值的1/6[3][5] - 中国体育消费结构呈现"重商品、轻服务"特征,2020年体育实物消费占比超60%,而观赛与健身服务支出仅占11%[3][6] - 中美体育产业结构差异显著,2023年中国竞赛商演增加值占体育产业2%,而美国2014年已达32%[4] - 中国体育赛事对GDP和就业拉动估算均在0.1%左右,约为欧美的1/5-1/4[4][8] 消费潜力分析 - 收入水平是体育消费的决定性因素,23个样本省市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相关(2023年相关系数0.88)[5][15] - 日本经验表明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体育消费,1974-1993年日本家庭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复合增速超10%,1994-2003年则连续10年下降[18] - 高收入群体体育消费意愿更强且更抗经济波动,2009年日本最高收入阶层体育消费支出占比超1.5%,与其他阶层差距扩大[20][21] 消费结构特征 - 中国体育消费以实物为主,2020年实物消费占比超60%,明显高于欧盟的35%[3][6] - 即便高收入地区如北京、厦门仍以实物消费为主,17个样本省市中仅6地体育服务消费占比超50%[6][25] - 日本体育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从1980年27.5%增至2011年58%,增量主要来自赛事和健身服务[26] 赛事经济分析 - 2023年欧美体育赛事经济拉动达128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0.4-0.5%,而2024年中国预计仅208亿美元,拉动GDP约0.1%[29] - 欧美拥有全球近90%顶级体育IP,2024年全球收入最高500个体育IP收入达1700亿美元[33] - 上海居民观赛消费倾向强于美国(1万美元收入下上海支出73美元 vs 美国38美元),但美国观赛渗透率达61%,远超上海的5%[34] - 经济大省不一定是赛事大省,广东、江苏、浙江的赛事表演产业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全国整体[36] 就业拉动效应 - 2020年中国体育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约0.15%,低于英美(约0.5%)及日韩法(0.2%-0.3%)[38] - 人均体育支出越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越大,体育从业人员占比也越高(相关系数约0.7)[38] - 美国体育赛事对GDP和就业拉动均值均为0.44%,上海2023年分别为0.25%和0.24%[39] - 体育服务业就业弹性高于体育制造业,应重点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和竞赛表演业[38]
增速超10% 体育产业成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增长极
行业政策导向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并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通过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和丰富赛事活动激发消费需求 [1] - 体育产业被定位为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需调动市场力量提升经营主体活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1] - 体育产业近5年年均增速超10% 赛事经济、户外产业和冰雪经济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1] 消费潜力与产业联动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形成巨大体育消费潜力 需通过降低消费门槛和创新模式转化潜在需求 [2] - 体育产业具有强大融合力 能带动制造业、服务业、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并优化产业结构 [1][2] 体育制造业发展现状 - 体育用品制造业年产值规模达1.47万亿元 占体育产业总规模40% 生产企业超6.3万家 [3] - 形成覆盖竞技体育、群众健身和康复训练的15大类产品体系 冰雪装备实现全场景覆盖 [3] - 2024年体育用品出口额284亿美元 同比增长6.8% 产品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城市足球篮球联赛带动经济增量 赛事经济能整合场地设施、装备制造和健身休闲等业态 [4] - 马拉松赛事显著拓宽跑步类鞋服市场规模 国货潮品销量实现快速增长 [4] - 区域合作办赛成为新趋势 长三角体育产业规模1.5万亿元占全国超40% [5] 区域发展格局 - 京津冀发挥冬奥会长尾效应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 [5] - 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十五运"契机推动三地通关便利化和体育湾区建设 [5] - 体育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显著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重要载体空间 [4][5]
力盛体育: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2亿元 同比增加21.94%
新浪证券· 2025-08-26 22:2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1.94% [1] - 归母净利润1532万元,同比增长11.97%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319% [1] - 境外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6.41%,营收占比52.05% [2] - 境内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8.57%,营收占比47.59% [2] 业务板块表现 - 体育赛事经营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30.2%,营收占比70.62% [1] - 上半年运营国际/亚洲级、国家级及区域级赛事共55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0场次 [1] - 体育场馆经营收入6717万元,同比增长22.74%,营收占比24.72% [1] - 海南国际赛车场项目已投入专项资金1.84亿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4] 战略布局与业务拓展 - 引入国际顶级赛事,拓展亚洲中东地区、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 [2] - 通过"赛事+文旅"模式覆盖上海、浙江、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及地区 [2] - 成为"中国男子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独家官方运营推广机构,计划举办20余场赛事 [3] - 截至6月底已成功举办7站高尔夫赛事,吸引200多名国内外顶尖选手参与 [3] - 通过上海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持有鲸鱼机器人5.047%股份,探索"体育+"领域 [3] - 海南国际赛车场项目作为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一期工程核心,集汽车旅游、文化、生活功能于一体 [4] 政策与行业机遇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指出发展体育产业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5] - 公司通过海南项目落实扩大旅游消费、增加优质赛事、延伸汽车消费链条等政策 [5] - 依托海南自贸港区位优势、气候条件及免税优势,未来有望引入国内外赛事 [4]
比星巴克还热闹,聪明人开始靠商场“爬墙”赚钱了
36氪· 2025-08-26 18:29
体育内容进商圈的消费趋势 - 运动体验场馆如攀岩、篮球、射箭、网球、冲浪和滑雪加速进驻一二线城市商场 成为线下零售业态重要组成部分 [2] -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8月22日提出增加体育产品供给、拓展消费场景等政策 进一步推动体育与商业融合 [3] - 体育赛事从传统场馆转移至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商圈场景 提升消费活力与商业价值 [3][12] 代表性运动项目的商业表现 - 攀岩馆在商场人流量显著 上海陆家嘴门店午间客流超过星巴克 成都香蕉攀岩试营业单日接待超700人次 [2][6] - 射箭运动因低门槛和装备便利性吸引新手 上海市级比赛年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 形成固定爱好者群体 [6][7] - 广州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港澳及周边省市用户增长 广东区域2025年上半年滑雪用户同比增速超8% [9] 商业模式与消费动因 - 商场利用中庭或顶层闲置空间降低租金成本 上海某攀岩馆设计跨3-12楼动线 形成差异化优势 [6] - 一站式沉浸式娱乐消费受追捧 上海、武汉等城市购物中心约16%面积规划为娱乐区域 [10] - 体育培训机构进驻商圈满足家庭消费需求 家长可在孩子训练时购物社交 节省时间成本 [1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应 - 体育产业到2025年总规模目标达5万亿元 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 [13] - 三对三篮球赛等赛事在商圈举办 显著带动餐饮、购物等业态人气与经济效益 [12] - 体育消费拉动"马拉松经济""冰雪经济"等热点 为零售业带来潜在消费附加值 [13][15]
体育产业跑出“加速度” 体育消费打开“新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8-26 17:23
政策支持与产业目标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赛事活动、激发消费需求、推动用品升级和提高经营主体活力等措施[2] - 国家将体育消费纳入顶层设计并提升至战略层面 要求扩大产业和消费规模并优化消费环境[2] - 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达5万亿元 强化赛事与文旅等领域深度融合[3] - "十五五"规划编制中 未来政策呈现消费驱动、科技赋能和融合发展特征[6]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2] - 2025年国内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3] - 每增加1元体育消费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7.8元[3] 新兴业态与创新模式 - 通过"体育+旅游""体育+商业"等融合模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机制[2] - 科技赋能催生智能化健身设备如折叠跑步机和智能健身舱[3] - 发展"买服务""买体验"的新消费模式[3] - 推动"体育+国货"等消费新模式和草根赛事如"村超""苏超"[5] 产业挑战与结构性矛盾 - 存在"重硬件轻服务"问题 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大[4] - 健身房、滑雪场等设施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4] - 体育设施和赛事资源向经济发达城市集中 农村地区基础薄弱[4] - 小众运动和数字体育等新兴领域商业模式不成熟[4] - 数智化转型存在技术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风险[4] - 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和专业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发展[4] 发展路径与解决方案 - 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 加快建设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5] - 通过体彩公益金支持健身设施建设[5] - 数智化转型需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标准建设协同推进[5] - 形成"顶层设计-任务分解-落地执行"的闭环管理体系[5] - 扶持体育产业"小巨人""瞪羚""隐形冠军"企业[5]
国常会解读:调动市场力量激发体育消费新潜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7:13
政策导向与产业规划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及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调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1] - 政策方向包括增加体育产品供给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 强化产业要素支撑 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1] - 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 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 [1][2] 产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体育产业增加值"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达11.6% 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2]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2] - 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3] 消费市场特征与趋势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2] - 体育消费内容从运动鞋服扩展至参赛 观赛 体育培训等多元化需求 [5] - 95.9%的"苏超"现场观众产生门票外延伸消费 第九轮赛事现场观众规模突破20万人 [6] 赛事经济与区域发展 - 赛事经济成为拉动城市文旅餐饮消费重要抓手 "赛事进景区 进街区 进商圈"模式成效显著 [5][6] - "苏超"主办城市依托地域文化转化赛事流量 外地观众以31-45岁群体为主占比51.5% 带动"过夜经济"效应 [6] - 群众赛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包括湖北"汉超" 浙江"浙BA" 广东"粤超"等地方版赛事持续涌现 [7] 供给端创新与突破 - 体育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提高 碳纤维自行车 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实现技术突破 [5] - 市场化办赛条件持续优化 自2014年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后 马拉松等赛事快速发展 [2][5]
多店同开,元隆雅图以文创激发体育消费新动能
行业政策与市场机遇 -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为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要求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赛事活动、推动用品升级并拓展消费场景 [1]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大湾区全运会)筹备推进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体育产业与消费市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公司业务部署与实施 - 元隆雅图作为官方特许商品生产商与零售商 通过旗下元隆国际控股集团在香港启德体育园、湾仔及西九龙站开设零售门店 在澳门塔石体育馆开设首家特许店并计划扩展至更多零售点与自助售卖机 [2] - 推出百余款官方特许商品 包括吉祥物公仔、粤语文创水杯、冰箱贴及城市限定系列 结合香港维港夜景、中环摩天轮等城市符号与赛事元素 [2][3] - 赛事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以中华白海豚为灵感 粉色造型寓意运动后血管扩张的科学概念 商品设计兼具文化温度与纪念收藏价值 [3] 公司战略与能力建设 - 元隆雅图作为国内领先IP运营与特许商品开发企业 已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等十余届大型体育赛事 具备IP资源、创意设计、开发生产及零售运营的全链条能力 [4] - 港澳多店同步启幕是公司C端零售战略与国际化布局的关键实践 通过文创产品将赛事精神转化为可触摸、可收藏的文化体验 [4]
国常会再部署扩大内需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两新”
搜狐财经· 2025-08-25 00:54
体育产业政策与消费潜力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并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增加体育产品供给 丰富赛事活动 推动用品升级和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来培育增长点 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1][6] - 体育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增加值1.49万亿元 占GDP比重1.15%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在2020-2023年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6][7] - 体育产业具有强融合力 能带动制造业 服务业 文化 旅游 健康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 以江苏"苏超"为例 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1][6][7] "两新"政策实施成效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稳投资 扩消费 促转型 惠民生方面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7月16日全国2.8亿人次申领补贴 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 [2] - 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3% 信息传输软件业和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金额分别增长27.8%和28.3% 民营企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3% 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 [2]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 支持工业 能源电力 交通运输等约8400个项目 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 [3] 财政与金融支持措施 - 国务院要求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创新消费投资场景 优化环境 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财政部会同央行等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与以旧换新补贴形成"组合拳" [4] - 2024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下达 持续支持地方政策实施 [2][3] - 政策执行中存在"先涨后补" 捆绑销售等套补行为 国家发改委要求全链条防范风险 依法严肃处理骗取套取补贴资金行为 并取消违规经营主体资格 [5] 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 国家将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拓展消费场景 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提高经营主体活力 [6] - 下一步将对标体育强国建设目标 坚持规划引领 强化政策赋能 壮大经营主体 培育新兴业态 持续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政策 加快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 [7]
体育消费有望成为拉动内需“潜力股”
证券日报· 2025-08-24 23:41
政策导向与战略定位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并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将体育消费明确定位为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1] - 政策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 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并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 [1] - 政策支持与市场力量驱动有望推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目前体育产业正处于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关键期 [3] 产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增加值达1.49万亿元 [2]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 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向成为支柱性产业目标迈进 [2] - 2023年上半年七地监测511场重点赛事活动 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2] 消费潜力与市场需求 - 体育消费契合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趋势 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提升进一步推动需求 [3] - 体育产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为消费增长提供支撑 [3] - 体育消费产业关联效应显著且发展空间广阔 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潜力板块 [1][3]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 高品质体育赛事和体育用品供给相对短缺 需通过政策引导激发消费潜力 [3] - 需丰富赛事供给并提升品牌影响力 完善体育产业体系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4] - 需加强体育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市场秩序 利用金融支持创新产品保障企业融资需求 [4] 未来政策与产业规划 - 国家体育总局将研制推动赛事经济的政策文件 强化赛事与产业协调联动 [4] - 政策旨在进一步丰富赛事供给并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 推动赛事成为激活消费的强引擎 [4] - 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并培育自主品牌赛事 提升赛事运营专业化水平 [4]
国常会再部署扩大内需,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两新”
第一财经· 2025-08-24 23:20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 - 全国2.8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4]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通信器材、家具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7%、25.4%、24.1%、22.9%,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0.8%[4] - 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3%,信息传输软件业和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金额分别增长27.8%和28.3%[4] - 民营企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3%,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4]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支持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5] - 今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下达继续支持以旧换新政策[4] 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与监管措施 - 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与现有补贴政策形成组合拳[7] - 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依法追缴国家补贴资金并取消违规经营主体参与资格[7][8] - 全链条防范项目和资金风险,严肃处理挤占挪用国债资金及骗取补贴等违法行为[8] - 需提升核验手段和监管水平,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协同发力释放内需潜力[8] 体育产业发展与消费潜力释放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1.49万亿元[10]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10]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10] - 单场"苏超"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10] - 需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赛事活动、推动用品升级,培育产业增长点[10] - 通过降低消费门槛、创新消费模式转化潜在需求,形成供需动态平衡[11] - 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政策,建设高质量目的地以优化发展环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