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式联运
icon
搜索文档
黄金水道”日渐繁忙 内陆城市“向海而兴
齐鲁晚报· 2025-06-17 11:34
通江达海 - 小清河复航后航道标准提升至三级,可满足2000吨级船舶通航需求,为济南等内陆城市提供"家门口"的出海口 [1] - 济南至天津港的运输距离从公路400多公里缩短至水路200公里,显著降低物流成本 [1] - 小清河全长237公里(通航段169公里),是山东省内河航道布局规划中的核心"一横" [1] 运输规模与品类 - 2024年2月正式通航以来已完成500余航次海河直达、河海联运运输 [2] - 运输货物从最初的铝矾土、方解石拓展至30余个品类,涵盖工业原材料、建筑材料、农产品等 [2] - 超限件运输成为亮点,27.3米长的风电部件、500吨重的化工设备通过水路运输,成本较公路降低30%以上 [2] - 全年组织11次超限件河海直达运输,覆盖温州港、天津港、福州江阴港、东营广利港等港口 [2] 多式联运发展 - 2024年一季度小清河吞吐量达去年全年的45%,集装箱量占63%,显示强劲增长态势 [3] - 形成"公水联运"、"水铁联运"等多种模式,与欧亚班列无缝衔接,构建"河—海—陆—铁"立体运输网络 [3][4] - "四港合一"规划落地,整合遥墙国际机场、董家铁路货运站和公路网,打造立体交通枢纽 [3] - 2024年搭建与京杭运河的联运通道,实现货物"双向互动" [3] 政策支持 - 山东省出台奖补政策(2023-2026年),覆盖船舶通行费、过闸费、建造补贴等 [5] - 船舶建造按吨位补贴:1000吨级60万元/艘、2000吨级80万元/艘,新能源船舶最高96万元/艘 [5] - 运输经营按装卸量双向补贴5元/吨,沿海港口至济南港航次补贴4万元,新能源船舶最高4.8万元 [5] - 集装箱运输重箱补贴25元/标箱,年度稳定运营超50航次的企业最高奖励60万元/年 [5] - 单船年度运营300航次可获1410万元政策红利(省级1335万元+市级75万元) [6] 经济影响与未来展望 - 小清河复航打破内陆城市运输瓶颈,优化区域交通格局 [7][8] - 预测2030年、2035年货运量分别达650万吨、1600万吨,运能相当于再造胶济线 [8] - 形成"航运带动物流,物流拉动产业,产业推动合作"的经济循环链 [8] - 小清河成为连接省会经济圈、贯通鲁中、直达渤海的陆海联运枢纽和经济"大动脉" [8]
中亚班列搭建湖北与中亚“双向奔赴”通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6-16 16:36
得益于中亚班列强大的"带货"能力,产自中亚的棉纱、锑精矿、麦麸颗粒、大麦等进入湖北市场。同 时,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等"湖北造"正加速走向中亚国家。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胡继亮表示,武汉中亚班列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提高运输时 效,以全链条整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湖北的光电屏等产品进入中亚市场,助力当地发展;中亚的粮油 等产品平价走进武汉市民生活,丰富民众餐桌。未来,随着高附加值农产品、矿产贸易的拓展,中亚班 列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加速器"的价值功能将进一步释放。(完) 2023年,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斯克至武汉新通道开通,此后多条中亚粮食物流新通道陆续开通。截至目 前,中亚班列跨境运输线路可通达中亚国家13个城市。中亚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多式联运叠加效应凸 显,来自中亚的货物转运至阳逻港,经长江黄金水道发往长江沿线各大城市,而长三角、珠三角的货物 在武汉集结后直达中亚,逐渐形成"江海—铁路—陆路"的立体交通网络。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物流带动运输、贸易协同发展,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5年5月,华中区域首列中亚 农产品回程运贸专列抵达武汉,通过运贸一体化模式, ...
安通控股拟12.1亿投建集装箱 负债率21%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全国前三
长江商报· 2025-06-16 08:51
投资计划 - 公司拟投资不超过12.1亿元(含税)用于建造20GP(加强型)、20HQ(加强型)和40HQ(标准型)等集装箱,采用自有资金与银行融资相结合的方式 [1][3] - 投资目的是满足运力规划及老旧集装箱资产更新迭代的管理要求,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客户黏性 [3] - 公司提请董事会授权管理层根据业务需求及市场行情择机开展集装箱招投标及采购工作 [3] 财务状况 - 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优化,从2021年的30.75%降至2024年的21%,3年优化近10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末为21.73% [1][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在手货币资金24.7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24.27亿元,短期借款1.3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24亿元 [1][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89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70.52亿元 [4] - 2024年实现营收75.49亿元(同比增长2.80%),净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7.53%) [8]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20.42亿元(同比增长26.35%),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增长371.53%) [9] 业务表现 - 2024年完成计费箱量291.01万TEU(同比增长10.85%),集装箱吞吐量1580.12万TEU(同比增长14.99%) [3] - 内贸集装箱平均运价2024年同比下降6.15%,前三季度较年初下降11.67%,但第四季度较前三季度增长55.89% [8] - 国际物流相关业务收入7.2亿元,国内物流相关业务收入68.28亿元 [8] - 海运业务收入63.45亿元,铁路业务收入2.24亿元,公路业务收入9.78亿元 [8] 战略布局 - 公司秉持"三港一航"战略,与上港集团、天津港集团、广州港集团合作,贯通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 [1][6] - 依托"水、公、铁与多式联运"融合模式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6] - 终止收购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和广州招商滚装运输有限公司股权,战略重心转向内生增长 [5] - 在全国设立43个海运网点,覆盖161个业务口岸,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在95个主要港口位列前三 [2][7] - 主营国内航线干线34条,基本覆盖国内主要干线港口 [2][7] 行业影响 - 2024年内贸集装箱物流市场竞争激烈,受新增运力投入和沿海干散货市场低迷影响 [8] - 国际海运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部分航线运力供给紧张推动运价上涨,公司抓住机遇实现国际物流业务收入增长 [8] 创新举措 - 依托现代化船队与数字化网络布局,以及上海、天津、广州三港自动化码头设施 [10] - 将天津—上海、上海—广州双线打造为南北物流高效通道,配置1.5万吨级和3.5万吨级船舶高频次快航(3—4天/班,未来将升级到2天/班) [10]
吉林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15 05:57
海铁联运与运输效率 - 海铁联运无缝衔接使运输效率提升近40% [1] - 吊车搭载传感器读取集装箱识别码并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作业 [1] - 货物"入港即入区"模式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1] 开放通道体系建设 - 长春兴隆铁路口岸通过中欧班列运输中国一汽新能源汽车至欧洲 [2] - 吉林推进中欧班列、空中丝路、网上丝路及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 [2] - 长春至大连铁海联运实现"天天班",卡车航班和国际公路运输推动外贸新业态突破 [2] 跨境贸易与产业转型 - 珲春铁路口岸"直提直装+主动披露"模式将通关效率提升至"分钟级",节约集装箱费用 [3] - 2024年珲春各口岸过货量达420万吨,同比增长21% [3] - 吉林省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同比增长207.8% [3] 外贸政策与营商环境 - 长春新区税务局专家服务团队帮助企业对接海外项目资源 [4] - 吉林省开展"数链全球吉品出海"系列活动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4] - 2024年吉林省外贸进出口达1764.1亿元,同比增长5.1% [4]
将“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海铁联运助力“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口岸行
华夏时报· 2025-06-13 12:38
多式联运发展现状 - 青岛港"现代海王星"集装箱船单次装卸量达6300个集装箱,耗时30小时完成 [2] - 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中亚班列1.2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首破万列 [2] - 12个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案例加速落地 [2] - 山东港口物流集团2024年海铁联运操作量达420万标箱,连续10年全国沿海港口第一 [7] 协同运营模式 - "关地港铁企"五方协同机制:海关提供通关便利、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港口提供码头服务、铁路保障运力、企业深度参与业务模式 [3] - 青岛港形成400多家核心企业参与的物流生态圈,实现铁路箱优先上船、智能通轨零换乘、三线合一规划 [4][5] - 山东建成五纵四横铁路网和两纵三横多环双核高铁网,拥有26个20万吨级码头和2个40万吨级码头 [7] 区域发展案例 - 山西通过铁水联运专班实现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带动高端制造和跨境电商产业集聚 [9] - 河北创新"港口+内陆港"体系,石家庄国际陆港构建五位一体运输体系,计划打造京津冀国际陆港"第三极" [11] - 国铁济南局公转铁项目2013年以来累计增量4.5亿吨,年均增长20%,山东占沿黄9省区出口额的84.3% [8]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陆海通"数字平台实现物流全链路智慧化运营,推进"一单制""一箱制"改革 [7] - 石家庄至广州多式联运班列采用"五优先"服务,50小时完成运输 [11] - 青岛港通过方案式定制服务和智能通轨投送实现铁路配送精准高效 [5]
北京平谷国际陆港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恢复运营
新京报· 2025-06-11 21:08
进口肉类监管场地恢复运营 - 首批约25吨来自英国的进口冷冻猪产品顺利抵达北京平谷国际陆港进口肉类指定冷库并完成监管查验工作 [1] - 北京平谷国际陆港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正式恢复进口肉类查验业务 [1] - 监管场地于2024年启动资质恢复工程并于2025年2月通过验收 [1] 物流基础设施升级 - 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对监管场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完善查验区、样品预处理室等专业设施 [1] - 配备先进的自动化仓储设备和智能冷链管理系统确保进口肉类高效安全储存与查验 [1] - 已形成"公铁海航"多式联运网络中欧班列(北京-莫斯科)实现常态化开行 [2] - 中老铁路(万象-昆明-北京·平谷)"京滇·澜湄线"打开进京通道 [2] - 天津港、青岛港等城际班列稳定开行 [2] 业务发展影响 - 进口企业可直接在北京平谷完成查验大幅缩短通关时间直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1] - 为首都市场的进口肉类供应提供保障 [1] - 推动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从单一"物流通道"向"贸易与产业高地"转型升级 [1] - 促进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协同发展 [1] 未来规划 - 将持续强化口岸服务功能 [2] - 着力构建"服务首都、辐射京津冀、联通全国"的现代物流体系 [2]
“公铁空”多式联运,广东荔枝成交额增长超560%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6:00
物流与供应链创新 - 公司通过空运实现广东荔枝24小时内从湛江直采直发至新疆乌鲁木齐[1] - 公司联合中铁快运打造"高铁+冷链"网络,广州至武汉的荔枝运输仅需4小时[1] - 采用全程冷链空运和直接配送至门店模式,确保新疆消费者第一时间获得新鲜荔枝[1] 销售业绩与市场表现 - 广东荔枝在京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60%[1][2] - 乌鲁木齐某超市的广东荔枝货架两小时内售出上百斤[1] - 公司日订单量超2500万单的外卖业务助力荔枝销售,推出"满15减10"优惠券活动[2] 农业合作与产地直采 - 公司发起行业最大规模助销广东荔枝专项行动,与果农、合作社直接合作[1][2] - 在广东茂名根子镇柏桥村,公司采购量占全村总量的30%-40%[2] - 开展"包园合作"模式深入主产区,依托冷链物流确保运输品质[2] 渠道与消费者触达 - 通过七鲜、华冠超市、便利店及拼拼团购店等多渠道销售荔枝[2] - 采用即时零售、线下商超、农户直通车、社区团购等方式满足需求[2] - 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推出京东外卖荔枝优惠活动[2] 行业背景与规模 - 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占全国一半以上和全球三分之一[1] - 公司通过百亿农补专项进一步惠及农户与消费者[2]
研判2025!中国内河水运行业相关政策、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不断优化完善,赋能经济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6 09:20
内河水运行业概述 - 内河水运是指通过国内江湖河川等天然或人工水道运送货物和旅客的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能耗小、运价低等优势,在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内河航道里程仅7.36万公里,2022年末已超12.8万公里并持续增长,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居世界首位 [1][11] - 2024年全国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3.77亿吨(同比+3.9%),集装箱吞吐量4040万标箱(同比+5.2%),内河货运量约50亿吨较"十三五"末增长31.6% [1][13][15] 行业政策支持 - 2024年11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发展内河深水航道和大型码头 [4][6] - 2025年3月《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主干线大通道、畅通高等级航道网等重点任务,目标2030年建成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 [4][6] - 地方政策同步推进:江苏提出2035年建成二级航道网,浙江计划2030年实现2000吨级船舶通达海港,干线航道覆盖60%以上省级产业平台 [7][8] 行业发展现状 - 2023年水路固定资产投资2016亿元(同比+20.1%),2024年增至2208亿元(同比+9.5%),其中内河建设占比超50% [9] - 长江干线货运规模连续20年居世界内河首位,2024年货物吞吐量40.2亿吨(同比+3.9%),京杭运河年运量超8亿吨 [17][19] - 江苏省内河港口表现突出:2024年货物吞吐量超30亿吨(同比+2.1%),集装箱吞吐量2027万标箱(同比+9.0%) [17] 服务领域与趋势 - 主要服务大宗散货(煤炭、矿石等占比76.6%)、制造业(汽车、装备)及新兴产业(新能源设备等) [21] - 未来趋势包括: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船舶应用)、多式联运模式创新、港口数智化升级(提升运行效率) [23][24] - 行业将加速集中度提升,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构建覆盖广泛的运输服务网络 [23]
山东首条化工品“公路-内河-海运”多式联运通道开通
大众日报· 2025-06-04 17:17
多式联运通道开通 - 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联合山东海河港口有限公司、山东远洋海运集团开通省内首条化工品"公路-内河-海运"多式联运通道 [1] - 2000吨硫酸铵产品通过"济南港-小清河-潍坊港-烟台港"创新组合路径完成全程运输 [1] - 该通道实现化工品出口内河规模化运输的历史性突破,填补省内化工品行业空白 [1] 创新与效益 - 开创"新客户开发、新货种拓展、新流向开辟、全程物流新通道建立"的"四新"突破 [1] - 采用"公路集运+内河航运+海运接力"方案,较传统陆运模式每年降低物流成本15%-20%,减少碳排放约30% [1] - 该模式被评价为绿色低碳物流的实践样板 [1] 发展规划 - 计划年内新增3-5条特色物流通道,持续提升区域物流服务能级 [2] - 重点培育更多创新性的"四新"项目 [2] - 为腹地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2] 供应链体系构建 - 强化与山东海河港口联动协同,协调潍坊港、烟台港双港资源 [2] - 打造无缝衔接的中转枢纽,提供"门到港"全程海运解决方案 [2] - 成功构建"河海联运、港港联动"的新型物流供应链体系 [2] 战略意义 - 标志着山东省"通江达海"战略取得又一突破 [2] - 小清河复航后不断丰富承运货种品类,展现强大发展潜力 [2] - 为内河航运与现代物流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山东方案 [2]
多式联运量质齐升支撑物流降成本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6
多式联运发展概况 - 2024年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同比增长15.6%,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6.5% [1] - 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全面落地,重点联系企业通过"一单制"完成的箱量占比约8% [1] - 公铁联运、空陆联运、江海联运成为新增长极,枢纽布局和通道网络持续优化 [1] 枢纽建设与政策支持 - 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累计支持37个枢纽城市(群),直接服务150多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和70多个产业集群 [2] - 49.0%的物流园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建有铁路物流基地、港口码头或机场等货运枢纽 [2] - 2024年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包括《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和《空陆联运货物交接区设施设备配置要求》等标准发布 [2] 网络建设与国际联运 - 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中亚班列开行1.2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首破万列 [3] - "国际班轮+国际班列""集装箱直航+跨境公路"等联运网络不断完善,12个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加快落地 [3] - 内外联通、陆海联动的国内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格局基本建立,支撑重点物资和"新三样"产品运输 [3] 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 自动化码头数量达52座(其中集装箱码头21座),无人码头和无人集卡提升智能转运水平 [3] - 铁路货运量占比9.1%,水路货运量占比17.3%,较2017年分别提升1.3和3.1个百分点 [3] - 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90%,新能源车船加速应用 [3] 港口与龙头企业表现 -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海铁联运班列达27条,内陆无水港38个,海河联运航线40条 [4] - 海铁联运业务辐射16个省(区、市)67个地级市,"一单制"获交通运输部公开推介 [4] - 多式联运被视为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