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从硅谷到深圳“机器人谷”,全球硬科技新范式何以再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21:35
作 者丨林典驰 编 辑丨孙超逸 当硅谷核心区Pa l o Alt o的咖啡馆里,工程师们用马克笔在玻璃窗上推演算法时,大洋彼岸的 深圳众擎机器人,正在大街上漫步。机器人的走路仪态酷似人类,以至于英伟达高级AI研究 科学家Jim Fa n也转发感叹,"这是真的么?很难分得清是真实的或是三维动画和So r a生成 的。" 东西方的科技碰撞一触即发,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深圳的机器人不仅能够走路,还能够助人爬 山、冲泡咖啡、送餐。 有意思的是,生产这些机器人的公司大多来自于深圳南山区,这里渐渐孕育出了一个"机器人 谷",它位于深圳大学城及其周边,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恰好也是阳台山南部余 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 在这条狭长的谷地中,拥有诸如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近十所知名高校和 研究机构,更是有着密度堪比硅谷的机器人公司矩阵,以及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特 色,成为一条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产业集群特色的"科技走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在深圳"机器人谷"诞生了完整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近百家 机器人公司中,拥有诸多细分领域的龙头,如无人机龙头大疆,机器视觉识别领域的龙头奥比 中光, ...
从硅谷到深圳“机器人谷”全球硬科技新范式何以再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9:52
深圳"机器人谷"产业集群 - 深圳南山区形成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特色的"科技走廊",沿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聚集近十所高校及研究机构,产学研一体化特征显著[1][3] - 区域内拥有近百家机器人公司,包括大疆(无人机)、奥比中光(机器视觉)、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全球出货量第一)、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等细分领域龙头[2][6] - 产业链本地化率达60%,半径10公里内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闭环,头部企业国产化率超90%[9] 技术突破与创新模式 - 企业实现"机电智一体化"融合,如速腾聚创突破激光雷达和灵巧手技术,优必选将群体智能技术引入工业人形机器人[4][11] - 关键技术专利增长显著:2021-2023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9%,柔性关节、多模态感知等领域形成专利护城河[5] - 智平方发布搭载自研具身大模型AlphaBot 2的通用智能机器人,融合DeepSeek技术实现长程任务推理[11][12] 供应链与产业生态 - 深圳电子制造生态全球最密集,支持"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的极限效率,如华强北电子市场缩短研发周期[6] - 供应链高度集聚:触觉传感器、伺服电机、机械臂等核心部件均可本地快速交付,企业定制零件效率提升50%且成本节省30%[6][9] - 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值达1797亿元(全国第一),聚集超1600家企业覆盖全产业链[6] 资本与政策支持 - 深圳设立百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如乐聚机器人获松禾资本1000万元天使投资[4][5]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越疆科技(协作机器人全球前二)、优必选等企业,形成"孵化摇篮"效应[4][7] 全球竞争差异化路径 - 大湾区唯一同时具备机电技术与人工智能优势的区域,英伟达CEO黄仁勋称此组合全球罕见[10] - 对比硅谷"软硬分离"模式,深圳以"具身智能"突围,如众擎机器人实现"体能+智能"融合,英特尔选择在深圳发布具身智能解决方案[10][12]
2025 VS 2024,企业出海的变与不变
吴晓波频道· 2025-04-23 00:04
中国企业出海趋势 - 2024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024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7.1% [4] - 出海模式从"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向"品牌出海"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不断涌现 [6][13] - 东南亚成为重要增量市场,2024年对东盟投资增长12.6%,泡泡玛特东南亚营收达24亿元,同比增长619.1% [20] 全球化新特征 - 全球化未结束但形式改变,主角从发达国家转向亚洲,需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应对复杂环境 [9][11] -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2000年美国GDP是中国的8倍,2024年缩小至1.5倍,中国GDP将超越美国 [16][17] - 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催生庞大增量市场,中国招商打法转变为"市场换空间" [21] 本土化战略关键 - 需从能力"溢出"转向对当地的"付出",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提供就业,口碑反哺市场 [22][24] - 产业集群经验可赋能出海,华立集团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200+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生态 [29][33] - 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整合2000+企业和200+服务机构,实现资源互通和抱团出海 [34] 峰会核心议程 - 探讨全球化3.0时代破局,聚焦供应链重构、本地化实践、产业链协同等议题 [39][40][41] - 发布《2025中国企业出海人才培养报告》,解决人才卡点问题 [42][43] - 设置"新马游学"和"出海必修课",涵盖政策洞察、标杆参访及全生命周期管理 [79][80] 行业案例数据 - 中国出海微短剧单月收入达5970万美元,下载量增长1893%,东南亚占比超780万次 [20] - 网易游戏《巅峰极速》占领泰国、马来西亚免费榜榜首,文娱领域表现突出 [20] - 泡泡玛特海外业务中东南亚贡献47.3%营收,显示区域市场爆发力 [20]
2025 VS 2024,企业出海的变与不变
吴晓波频道· 2025-04-23 00:04
中国企业出海趋势 - 2024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024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7.1% [3] - 中国企业出海正从"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不断涌现 [5] - 东南亚成为重要增量市场,2024年对东盟投资增长12.6%,泡泡玛特东南亚营收24亿,同比增长619.1% [19] 全球化新特征 - 全球化未结束但形式改变,主角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阻止全球化扩展 [8] - 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博弈的重要筹码 [9] - 2024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地建立工厂,推动出海模式升级 [10][11] 亚洲市场机遇 -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2000年美国GDP是中国的8倍,2024年仅为1.5倍 [14] - 东南亚成为中企出海重要目的地,泡泡玛特、网易等企业在东南亚市场表现亮眼 [18][19] - 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催生庞大增量市场 [19] 本土化战略 - 企业需学会"付出"而非"溢出",扎根当地才能获得市场成功 [21] - 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提供大量就业,口碑反哺市场,实现正向循环 [23] - 出海企业需理解当地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互惠互利才能长期发展 [24] 产业集群与抱团出海 -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经验可复制到海外,如东南亚、墨西哥的中国工业园区 [27] - 华立集团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数百家企业入驻作为出海第一站 [28] - 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已有2000+企业,200+服务机构,实现资源互通 [30] 第二届峰会亮点 - 聚焦全球化3.0时代破局与重构,邀请50+学者、企业家、政府代表 [35] - 关注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建立1500+企业家资源链接圈层 [36] - 发布《2025中国企业出海人才培养报告》,解决人才卡点问题 [38]
仪征:聚焦汽车产业,立足“6群8链”,奏响全面发展强音
扬子晚报网· 2025-04-21 09:18
汽车制造产能与效率 - 上汽大众仪征工厂每分钟可下线1辆新车 年产量近20万辆[1][3] - 2024年开票销售额达180亿元 同比增长40%[3] - 新能源整车产线改造项目加速落地 将整合新能源车型产能并引入高附加值车型[3] 产业链布局与集群发展 - 形成整车及零部件"1+100"产业格局 涵盖传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座椅等完整体系[5] - 构建"大众整车-零部件-地方国企"联合体 推动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制造转型[6] - 汽车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分为四大功能分区 被授予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称号[3]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 - "6群8链"产业集群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集群和八大产业链[8] - 2024年一季度八大产业链实现营收455.9亿元[9] - 规划未来3-5年打造2个千亿级、2个500亿级、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3] 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 - 开展定制化人才公寓改造 优化交通、餐饮、商业等配套设施[6] - 2024年11月启动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提升园区专业辨识度[6] - 2024年实现22个项目"拿地即开工" 位列扬州县市区第一[1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实施工业企业梯度培育 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 - 全年技改项目超80个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1] - 与南京高校合作建立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大数据研究院 大学生创业协作联盟高校达17家[11] 多元化产业发展 - 新材料产业以300万吨PTA和对位芳纶项目为支撑向绿色高端化转型[8] - 大数据产业三大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3.7万个 服务器上架率80% 智算能力20000P[8] - 临江重工聚焦LNG船和海工装备 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西门子项目"当年开工投产"[9]
20多万条企业大数据背后: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澎湃新闻· 2025-03-26 07:04
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 - 上海发布14个区级主导的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包括浦东张江+金桥新一代电子信息集聚区、静安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 [1] - 金山区碳谷绿湾产业园为上海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聚集巴斯夫、科莱恩等全球化工企业及联乐化工、新旺科技等新材料企业,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 [1] 产业集群优势 -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占地3平方公里,工业机器人产值占全国1/9、上海1/3,涵盖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商及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制造商 [4] - 中国产业集群特点为地理集中促进合作,2019年起国家部委公布500多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上海入选超20个,居全国前列 [4] - 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模速空间"孵化器集聚上百家大模型企业,从业者中超千名AI人才中1/3为28岁以下年轻人 [9] 产业政策与成本优化 - 2024年上海工业降本增效政策累计减负521亿元,其中企业融资成本占比47%,覆盖756家中小微先进制造企业,贷款利率下降近1% [11] - 上海大工业平均电价下降6分钱(同比降6.8%),天然气成本降12.9%,蒸汽成本降8.7% [11] - 上海推出4000亿元"专精特新贷",信用贷款占2000亿元,单户担保额度从2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 [13] - 2024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收成本为82.46元,低于全国均值2.7元及长三角均值2.9元 [13] 创新要素与新兴领域 - 2024年上海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万家 [9] - 上海强化智算、语料、绿电等创新要素供给,依托人才、教育、医疗资源及全球最大口岸降低企业出海成本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