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
icon
搜索文档
展现非遗魅力 推动保护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5-28 15:21
文化保护与传承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 [1] - 该艺术在20世纪40年代一度濒临失传,因体系庞大、曲牌绵长,依靠师徒相传、口传心授,难以记诵 [1] - 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 国际影响力 - 木卡姆艺术受到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人民的喜爱,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2] - 塔吉克斯坦媒体集团创始人赞叹演出高质量,期待艺术家赴塔吉克斯坦演出 [1] - 乌兹别克斯坦电视台总编辑表示深受中国人民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艺术的启发 [2] 创作与发展 - 新疆成立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1] - 木卡姆艺术创作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为创作提供丰富鲜活素材 [1] - 艺术团通过活态传承实现保护与创新的结合 [1]
非遗技艺如何转化为“指尖经济”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5-28 11:32
非遗产业发展现状 - 庆阳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县级616项 形成"基地+工坊+传承人"立体保护网络 培育13家非遗手工作坊 开发5000多种文创产品 年产1000多万件 带动10万人就业 [2] - 庆阳香包年产值达7500万元 产品远销26国 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 形成"专业团队设计+千家万户生产+龙头企业营销"产业路径 [9][10] - 非遗传承面临核心矛盾:传统技艺需后继有人但传承人需解决生计问题 部分项目与现代生活脱节 市场化程度不足 [4][6] 代表性企业及商业模式 - 甘肃妙剪生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剪纸艺人马路创立 年收入20多万元 开发肖像定制剪纸占收入1/3 设立创研馆和研学体验馆 [5][6] - 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兰芳创立 香包产品获8万美元外贸订单 采用"设计打样+分散加工+集中缝合"生产模式 辐射30多个乡镇1000多人 [7][8][10] - 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左焕茸创办 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研发40余款新品 年产30万件 培训1200余名农村妇女 开发防鼻炎等功能型香包年订单120万元 [9][13] 产品创新方向 - 剪纸领域:开发"剪云裳"剪纸服饰系列 全网播放量140亿次 推出婚庆服装/床品/丝巾等100多款产品 首秀视频点击量超500万次 [11][12] - 香包领域:设计"巳巳如意"生肖蛇香包销售1万多个 融合醒狮帽与蝙蝠纹样 在深圳展销快速售罄 [13] - 皮影领域:开发皮影床头灯(单价600-700元)、书签、耳坠等文创产品 获得两项专利 计划拓展家装挂件市场 [14] 产业支持体系 - 政府举办19届香包民俗文化节 推动文旅融合 2008年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7] - 建立数字化传播体系 通过驻美使馆活动展示剪纸/皮影技艺 吸引大量国际受众 [1][2] - 实施"非遗+"融合战略 推动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完整产业链 [10][14]
郓城农商银行发力金融支持,为非遗传承事业增添强劲动力
齐鲁晚报网· 2025-05-28 09:38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 郓城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大洪拳、郓城剪纸、山东琴书和木雕技艺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 [1] - 郓城农商银行通过金融服务支持非遗传承人,助力非遗文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1] 金融支持非遗企业 - 郓城农商银行为非遗企业和手造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已为39户企业发放贷款3235万元 [3] - 公司依托"驻村金融服务员"资源优势,针对非遗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批"机制 [3] 漆器艺术馆案例 - 山东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李程创办漆器艺术馆,获得郓城农商银行140万元信贷支持 [2] - 艺术馆建成后接待游客8万余人,举办50期非遗传习班,培养乡村手艺人960余名 [2] 花糕工作坊案例 - "花糕姑娘"赵鑫获得8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成立花糕工作坊,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4] - 赵鑫通过创新花糕制作工艺,在农民技能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 [4] 藤编扶贫车间案例 - 藤编能手杨其分获得10万元"好郓兴商贷"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7] - 扶贫车间产品产量大、质量精,订单逐渐增多 [7] 金融服务创新 - 公司创新推出"好郓巾帼贷"、"好郓兴商贷"、"好郓青春贷"等10余款"好郓"系列产品,满足特色经营客群融资需求 [7] - 实施客户经理驻村制度,设立驻点办公室,累计开展驻点办公3.76万次 [7] - 已为789户特色产业客户发放贷款2.45亿元 [5]
守正不是守旧 创意引领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5-28 08:27
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 全国各地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果 [1] - 非遗项目出现"冷热不均"局面,与现代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项目面临传承人群体缩减、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1] - 部分传统技艺已脱离现代生活需求,需挖掘文化魅力并开发新实用功能 [1] 非遗项目的守正创新 - 非遗项目流传千百年的关键在于源于生活,要保持生命力不能脱离生活 [1] - 传统技艺所守之"正"是技术层面的艺术特色、工艺优势和文化层面的工匠精神、传统底蕴 [1] - 杜绝创新的"守"会将非遗项目逼入脱离时代的死胡同 [1] 非遗IP开发与市场认可 - 近年来很多地方依托非遗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和消费者喜爱 [2] - 文创产品通过创意实现载体更新、形式创新,保留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 [2] - 庆阳的"剪云裳"将剪纸艺术转移到服饰上,保留传统技法和图案并融入现代时尚 [2] 破解非遗技艺传承困局 - 通过守正创新推进传统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 [2] - 激活非遗的文化魅力、市场活力、传承动力 [2]
《黑神话:悟空》里这项绝活,在直播间“重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15:12
行业现状 - 陕北说书作为黄土高原口传艺术在延安、榆林等地有深厚群众基础 表演形式包括自弹自唱的坐场和多人走场 [3] -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安市曲艺馆开展全面普查和常态化展演活动 [17] - 目前快手平台活跃着超过600位陕北说书人 每月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2亿次 [17] 商业模式创新 - 传统线下演出场景包括庙会、红白喜事等 艺人年演出周期集中在3-6月 [10] - 线上直播成为新渠道 头部艺人高小青直播间单场观众近万人 账号累计粉丝达150万 [4][13] - 直播打赏构成收入来源 观众会通过递送饮料等实物形式表达支持 [3][13] 代表企业/人物 - 高小青团队年演出量密集 采用电子琴、二胡等创新配器 账号粉丝规模居行业前列 [3][13] - 艺人王成通过直播间转型 从服装带货转向说书后单场观众达3万人 [15] - 熊竹英实现跨圈层合作 包括与《黑神话:悟空》游戏联动 推动传统艺术年轻化 [17][18] 用户特征 - 核心受众呈现地域集中性 线下演出观众多来自本地社区 [3] - 线上用户形成追更习惯 对长篇故事保持连续数月的高粘性观看 [6] - 年轻群体渗透率提升 00后通过网络主动寻求拜师学习 [19] 内容生产 - 传统大书需4个月完整演绎 艺人需掌握"九腔十八调"等复杂技艺 [3][6] - 表演注重细节刻画 通过语言张力实现"一人千军"的叙事效果 [6][7] - 创新方向包括与RAP、评弹等艺术形式融合 拓展表现边界 [17][18] 行业影响 - 直播平台成为传承主阵地 快手专项扶持推动艺人商业化 [15][17] - 非遗技艺通过数字化获得新生 艺人收入渠道从乡村巡演扩展到线上内容变现 [13][15] - 跨界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黑神话:悟空》案例实现文化出海 [18]
从乡土手艺到国际订单:凤翔泥塑的产业化破局与年轻化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3:16
行业概况 - 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1] - 行业采用"非遗+文旅"模式,建有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发展势头良好 [1] 商业模式 - 新明泥塑工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闭环合作模式,直接带动320多人就业,形成研发-培训-生产-销售完整链条 [3] - 通过免费培训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量化加工,统一销售 [3] - 工坊开创"文创聚集+横向联合+规模生产+全民消费+旅游研学"的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3] 产品创新 - 破解传统泥塑易碎缺陷,研发20多个规格180多个新品种,实现"摔不烂"特性并支持流水线作业 [2] - 90后传承人开发萌宠系列、体验包等爆款产品,将泥塑图案与生活用品结合,2023年龙年生肖设计供不应求 [4] - 坚持"两变两不变"原则:造型材质可变,但保留传统纹饰(蝌蚪纹、蛙纹等8种)和五行色彩体系(白青黑赤黄) [6] 市场拓展 - 三次登上生肖邮票(2002、2003、2017年)后市场订单激增,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2] - 与数十家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增加现代元素 [6] - 开发社火脸谱、剪纸等配套研学课程,年接待数万人次,覆盖中小学至高校群体 [5] 文化传承 - 通过文创大赛等形式吸纳年轻力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拓展生活场景应用 [7] - 保留传统纹样(如蝌蚪纹、云纹等)和五行色彩体系,坚守文化根脉 [1][6] - 作品蕴含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展现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 [6]
非遗架起粤港澳青少年连心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09:38
据新华社广州电(记者赵紫羽、仇清漪)一针一线绣潮韵,一槌一舞跳英歌。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 务办公室指导、汕头市港澳事务局主办的"同心同行"粤港澳青少年主题系列活动——"小小非遗传承 人"分享会近日在广东汕头举行。 近年来,汕头市积极开展汕港澳新生代文化交流传承工作,推动汕港澳348对学校幼儿园结对共建,近 400个汕港澳亲子家庭友好结对,并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汕港澳青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厚植家 国情怀。 "红桃粿外形像桃子,上面印有美丽的花纹,有吉祥的寓意。"分享会现场,来自香港的5岁小姐弟徐梓 惠、徐梓博将非遗红桃粿的制作心得一一道来。妈妈张诗培说:"我是汕头人,红桃粿的香味就是我童 年的味道。所以这次活动特意让孩子们学习制作红桃粿,让他们感受这份传承。" (责编:李昉、孙竞) 本次活动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同心同行"粤港澳青少年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活动分为征 集、研学、展示三阶段,鼓励汕港澳三地少儿参与非遗体验,并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和非遗的互动故 事。 "爷爷说把新年愿望和对亲人朋友的祝福都写在红纸上,新的一年就会大吉大利。"来自香港的陈源东、 陈源迪两兄弟分享了家里过年写挥春的故事。爷爷陈 ...
"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09:20
项目启动背景与意义 - "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汇聚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及非遗传承领域代表,推动传统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1] - 项目定位为系统性工程,通过全媒体矩阵和数字化技术挖掘景德镇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非遗"真实性记录、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1] - 景德镇被称作"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样本区",项目落地被视为对文化遗产的深度赋能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探索[1] 技术应用与成果 - 采用"学术+艺术+技术"三维传播体系,结合高校学术资源与现代科技推动非遗技艺向产业创新升级[1] - 景德镇陶瓷研究院已用时域光学孪生技术将一万余件陶瓷器转化为数字资产,并复现明代甜白釉等失传技艺[1] - 数字技术使瓷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数字使者",凸显技术对非遗活化的关键作用[1] 项目运营框架 - 构建"数字化记录+新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三位一体生态,包括建立非遗数据库、采集口述历史资料[2] - 开展新媒体直播运营,通过多元平台展示非遗并推广销售景德镇特色产品[2] - 线下设立"数字陶瓷研究基地",开发非遗展览和艺术品数字化业务[2] 行业协同与展望 - 项目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参与,展现景德镇创新活力[2] - 未来计划从景德镇辐射全国非遗品类,通过政产学研媒协同推动数字化传承[2]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科技日报· 2025-05-27 09:07
行业概况 - 蜀锦是蜀地(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物,位居四大名锦之首,被誉为"天下母锦",以其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闻名 [1] - 蜀锦产业当前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行业资深人士对其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 [1] - 蜀锦生产历史悠久,早在3000余年前古蜀之地已开启养蚕缫丝之业,五代十国时期蜀锦已在丝绸之路上广泛流通 [2] - 成都自汉代起设立蜀锦专管机构,城市地名如锦里、锦江等均体现蜀锦与城市的深厚渊源 [2] 生产工艺 - 传统手工制作蜀锦工序繁复精密,每日仅可织造8厘米,有"寸锦寸金"之称 [2] - 完成一幅蜀锦需经过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上百道工序 [2] - 织造环节涉及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多种复杂技艺 [2] 保护与传承 - 2000年起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 [3] -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2009年蜀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当前蜀锦在传承传统技艺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及拓展市场逐步走向复兴 [3] 科技创新 -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运用AI、大数据算法和矢量绘制技术对蜀锦进行数字化修复整理,包括超分辨率重建、矢量化绘制与建模等 [4]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织绣非遗数字基因库,开展数字织造、数字刺绣等项目,为产业升级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4] - 该校已对400多幅蜀锦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寓意进行挖掘解析,并建立传统纹样"基因库" [5] - 该校团队正致力于唐代色谱构建工作,以更全面还原蜀锦历史风貌 [5] - 通过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推进,助力四川织绣非遗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5]
亮出好项目 签下大订单 豫企文博会收获颇丰
河南日报· 2025-05-27 07:38
5月24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产业招商会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现 场,来自河南的两家企业签下大单。 其中,河南省国脉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与比亚迪股份公司签约,携手打造"非遗传承与科技融合创新"全 国示范高地。 河南国脉文化产业园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构建了完 善的综合性研学体系。比亚迪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者。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领 域展开深度合作,打造"文化+科技"的"迪空间",让民众在"迪空间"沉浸式感受科技与中国文化融合的 独特魅力。"迪空间"还将融入木版年画、皮影艺术、传统剪纸、篆刻艺术等研学课程,合作设计开发创 作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中国礼和非遗展演活动及联名的文创佳作。 签约仪式上,河南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四川黑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清美(北京)文化旅游发展 有限公司三方签约,签约金额为9800万元。三方将联合出品《护鼎英杰》动漫影视项目。 洛邑古城是洛阳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留存着文峰塔、河南府文 庙、妥灵宫等历史遗存,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度假于一体。2024年以来,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