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

搜索文档
“俄罗斯商品馆”偃旗息鼓了?俄罗斯最大乳企首家品牌店来华!
搜狐财经· 2025-06-04 10:42
俄罗斯乳业巨头Ekoniva中国市场布局 - 俄罗斯最大乳业集团Ekoniva在中国西安开设首家品牌专卖店,主要销售天然乳制品及调制咖啡饮品 [2] - 公司从2020年开始向中国供应乳制品,初期采用海运方式耗时两个月 [4][5] - 2023年9月在西安设立代表处,2024年1月成立贸易公司Ekoniva(西安)乳业有限公司,并启动铁路运输首批超高温灭菌奶 [5] - 2024年4月与西安浐灞国际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中国市场布局 [5] - 计划通过社交平台和电商直播推广产品,当前供应超高温灭菌乳和奶油,2024年自营出口量达442吨,未来将增加半硬质和特级硬质奶酪品类 [6] 中国乳制品行业现状 - 国内原奶价格持续下滑,2024年行业亏损面达90%,奶价与成本出现历史首次倒挂 [9] - 2024年4月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同比下跌10.5%至3.07元/公斤,尚未明显回升 [9] - 行业产能调整初见成效,2025年下半年情况预计优于上半年 [9] - 市场竞争激烈,新鲜乳制品转向打折促销,价格战持续 [9] Ekoniva的市场机会与挑战 - 2024年前后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引发购买热潮,但存在产地造假等乱象,消费者热情能否延续至乳制品赛道尚待观察 [2][10] - 公司主营超高温灭菌乳,与中国市场"新鲜乳"消费趋势存在差异 [10] - 部分消费者反馈产品缺乏独特性,品牌持久竞争力仍需验证 [10]
新西兰至6月3日全球乳制品贸易价格指数 -1.6%,前值-0.9%。
快讯· 2025-06-03 22:45
全球乳制品贸易价格指数 - 新西兰至6月3日全球乳制品贸易价格指数环比下降1 6%,较前值-0 9%进一步扩大跌幅[1]
蒙牛乳业20250527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国乳制品行业 - 公司:蒙牛乳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蒙牛乳业基本情况 - 蒙牛是中国乳制品行业双龙头之一,长期专注液态奶,产品有常温液态奶特仑苏、纯真,低温鲜奶每日鲜语等,还通过妙可蓝多扩展冰淇淋和奶粉业务。中粮集团入驻后,内生与外延并举,扩展业务单元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3] 收入和利润表现 - 长周期收入持续增长,但 2020 年和 2024 年受外部事件冲击收入下降,新业务拓展有望实现未来收入稳健增长。2016 年和 2024 年因商誉减值计提,表观利润波动大,但现金压力不明显,分红坚挺[4][5] 核心管理层影响 - 2024 年中旬总裁高飞上任,对公司改革调整使渠道终端短期平稳。调整完毕后有望提升经营效能,实现收入增速回补和经营效率提升,2025 年预计双重改善[6] 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 - 过去十年销量增长平稳甚至原地踏步,与青少年人口基数收窄有关。过去两年量价双跌受人口结构和原奶价格下跌影响,原奶成本占比大且品质同质化,价格传导至终端[7] 蒙牛乳业潜在增长机会 - 液态奶占比超 80%是中流砥柱,冰淇淋和奶酪业务是潜在增量。背靠中粮集团,各业务单元及海外布局提供增长基础,上游控股牧场保障供应链[9] 中国乳制品市场增长机会 - 城乡消费差异大,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和南方西式饮食习惯普及,以及冷链物流发展,可能驱动奶制品消费量增加[10] 中国乳制品行业未来趋势 - 中老年人对老年奶粉等需求增加,原奶供需企稳稳定价格缩小竞争范围,国内外奶价倒挂减少进口推动加工环节变革,高品质健康化驱动液态奶升级,低温产品功能性升级[11] 蒙牛在中国市场布局 - 上游控股牧场战略合作保障奶源,常温液态奶是基本盘,延展不同产品,鲜奶每日鲜语增长快,冰激凌拓展海外市场,渠道扁平化和数智化改造提升效率[12][13] 中国乳制品行业挑战与机遇 - 挑战是常温酸奶消费量滑坡,大单品回落;机遇是人均收入增加和城乡消费差异有增长潜力,头部公司布局和渠道管理推动行业发展[14] 蒙牛乳业海外业务 - 布局东南亚爱雪品牌和澳洲奶粉、原奶业务,有望成为供应链跳板,进军欧美市场[15] 2025 年乳制品行业盈利格局 - 原奶供需均衡,奶价企稳,缓解竞争压力,龙头和中型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改善,原奶减值损失收窄,驱动下游盈利改善[16] 蒙牛商业减值及未来预期 - 2024 年商业减值压制净利率,但实际现金压力不显著,经营稳健。渠道调整短期或影响收入,预计增长不慢于行业。目前估值低,2025 年盈利压力减弱,经营与估值错位或扭转,估值有提升空间[1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蒙牛常温酸味棒等大单品 2025 年企稳,公司推出新选择补足主力产品增长压力[14] - 蒙牛目前市盈率约 13 倍,处于历史低位[17]
全球超高温 (UHT) 乳制品市场前10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
QYResearch· 2025-05-20 17:04
行业概述 - UHT乳制品采用超高温灭菌工艺,在135°C至150°C下加热2-5秒后迅速冷却,无需冷藏即可保存6-12个月 [1] - 2031年全球UHT乳制品市场规模预计达1831.2亿美元,2025-2031年CAGR为3.2% [1]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前五大生产商(雀巢、达能、伊利、蒙牛、Lactalis Group)合计占据29%市场份额 [5] - 主要厂商还包括Arla Foods、FrieslandCampina、Fonterra等17家企业 [1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UHT工艺显著降低腐败率,利乐包装和PET瓶技术可保持风味与营养价值 [9] - 可回收包装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低温运输节省能源成本 [9] 市场挑战 - 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偏好新鲜乳制品,植物基替代品(如燕麦奶)抢占健康消费市场 [10][11] - 美国消费者认为UHT牛奶口感与营养劣于冷藏牛奶,初始设备投资成本高昂 [11] 产品与渠道分布 - 产品类型涵盖超高温牛奶、奶酪及其他品类 [12] - 销售渠道分为线上与线下,重点关注北美、欧洲、中国和日本市场 [12] 数据来源 - 数据由QYResearch基于2024年头部企业调研得出,涵盖产能、销量及价格等指标 [11][12]
关于经营计划、渠道拓展,光明乳业这样说|直击业绩会
国际金融报· 2025-05-15 19:37
公司业绩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2.8亿元,归母净利润7.22亿元,完成利润目标 [1] - 液态奶业务营收141.66亿元,同比减少9.47% [1] - 其他乳制品营收77.91亿元,同比增长5.87% [1] - 牧业和其他板块合计营收约22亿元 [1] - 境外市场营收74.39亿元,占比超30% [1] 行业形势 - 乳制品行业周期性矛盾加剧,业绩普遍承压 [1] - 液态奶短期受原奶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影响,长期基本面向好 [4] - 国家促增长和促消费政策及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为行业提供持续动能 [4] 2025年经营目标 - 目标营业总收入261.96亿元,归母净利润3.3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大于3.48% [4] 盈利能力提升措施 - 牧业端提升公斤奶竞争力 [4] - 生产端协同销售提升产能利用率,深化降本增效 [4] - 物流端优化区域规划,借助科技降低劳动密集度 [4] - 产品端巩固鲜奶市场份额,抢占即时零售渠道,开拓茶饮原料奶市场 [4] 业务增长规划 - 推进光明优倍、如实等大单品 [5] - 针对现制茶饮、烘焙及餐饮渠道推出定制化乳制品 [5] - 新鲜产品抢占即时零售渠道,常温产品借助量贩休食渠道下沉市场 [5] - 推进传统经销商"量质齐升" [5] 市场合作 - 与MANNER咖啡合作推出光明致优娟姗拿铁,拓展B端市场 [4]
乳制品年报|14家乳制品公司营业收入下滑 皇氏集团、品渥食品、熊猫乳品下滑最严重
新浪证券· 2025-05-15 17:55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A股19家乳制品行业公司总营业收入1848.27亿元,同比减少7.44% [1] - 14家公司营业收入下滑,前一年仅为6家,占比接近74% [1][3] - 归母净利润总额从130.97亿元下滑到95.76亿元,净利润下滑公司达13家 [1] - 行业面临"供给过剩、需求走弱、库存偏高"三大压力 [1] - 乳业指数从2021年1月高点至2024年9月低点跌幅超50%,2024年9月起出现明显上涨 [1] 龙头企业表现 - 伊利股份以1157.8亿元收入占据行业首位,但同比下滑8.24% [1][2] - 光明乳业收入242.78亿元(下滑8.33%)、新乳业106.65亿元(下滑2.93%)、三元股份70.12亿元(下滑10.73%) [1][2] - 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已连续三年收入下滑 [2] - 9家公司营业收入在20亿元以下,占比近一半 [1][2] 收入下滑企业分析 - 收入下滑最严重的五家企业:皇氏集团(-29.21%)、品渥食品(-21.98%)、熊猫乳品(-19.29%)、佳禾食品(-18.68%)、西部牧业(-16.46%) [3][4] - 皇氏集团低温奶和常温奶收入分别下滑15.48%及21.19%,产能利用率仅61% [3] - 品渥食品旗下德亚乳品收入减少24.9% [4] - 熊猫乳品所有产品均下滑,管理层称"2024年消费较弱" [4] 收入增长企业亮点 - 5家收入增长企业:海融科技(+13.89%)、贝因美(+9.7%)、一鸣食品(+4.09%)、天润乳业(+3.33%)、骑士乳业(+3.22%) [5] - 海融科技为喜茶、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定制奶盖专用奶油 [5] - 贝因美奶粉收入增长7.33%,但综合毛利率下降4.12个百分点至42.95% [5] 细分领域表现 - 液体乳领域:四大企业均出现收入下滑 [1][2] - 奶粉领域:贝因美实现增长但毛利率承压 [5] - 烘焙原料领域:海融科技受益于烘焙与现制茶饮赛道增长 [5] - 炼乳/奶油领域:熊猫乳品全线下滑 [4]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乳制品消费提示 液体乳与含乳饮料易被混淆
深圳商报· 2025-05-14 01:52
【深圳商报讯】(驻穗记者姚嘉莉)5月13日,为帮助消费者选购安全、优质的乳制品,广东省市场监 督管理局发布消费提醒。 据介绍,乳制品包括液体乳、乳粉和其他乳制品等。其中液体乳分为巴氏杀菌乳、高温杀菌乳、调制 乳、灭菌乳和发酵乳,乳粉分为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粉和乳清粉等,其他乳制 品分为炼乳、稀奶油、无水奶油、再制干酪、特色乳制品、浓缩乳等。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购买时,一看标签,二看包装,三看产品名称和执行标准,四看配料表 和营养成分表,五查询食品生产许可,六看特殊人群选择建议。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指出,液体乳与含乳饮料容易被消费者混淆,液体乳的配料表一般为"生牛乳""鲜牛 奶"。含乳饮料除了乳粉、牛奶以外还有水、甜味剂等,水通常排第一位。液体乳和含乳饮料营养成分 表中蛋白质含量高低不同。液体乳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高于2.3g/100g;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低,一 般高于0.7g/100g。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市监部门表示,乳制品在生产、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可能意 味着原料或包装材料被污染、生产过程卫生控制不到位、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差、包装不密封 ...
新西兰至5月6日全球乳制品贸易价格指数 4.6%,前值1.6%。
快讯· 2025-05-06 23:39
全球乳制品贸易价格指数 - 新西兰至5月6日全球乳制品贸易价格指数环比增长4 6%,较前值1 6%显著提升 [1]
最难时刻已过去,伊利要努力实现净利率目标|直击业绩会
国际金融报· 2025-05-04 16:13
行业现状与公司定位 - 乳制品行业最艰难时刻已过去,结构化升级机会显现 [1] - 2024年行业面临上游原奶增产与下游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企业普遍承压 [2] - 公司2023年营收1157.8亿元(同比下滑),归母净利润84.53亿元(同比下滑),但剔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稳居亚洲乳业第一 [3] 管理层经营策略 - 采取"低库存、稳价盘"策略,通过优化渠道和进货节奏改善经销商盈利与库存健康度 [4] - 强调业务均衡发展,各板块需达到行业"数一数二"水平以增强持续竞争力 [5][6] - 快速应对行业变化与高效资源配置是公司在不确定环境中的核心能力 [5] 业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2024年液态奶、冷饮业务市场份额第一,奶粉整体销量市场第一,奶粉及奶制品板块规模达296.75亿元(历史新高) [8] - 婴幼儿奶粉细分市场"坐二冲一",金领冠品牌营收双位数增长,奶酪to B业务与海外业务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8] - 新品收入占比超15%,功能性乳制品与深加工项目(如与同仁堂合作的7款产品)被视为未来增长点 [10][11] 增长目标与近期业绩 - 2024年经营目标:营业总收入1190亿元,利润总额126亿元,力争实现9%净利率 [14] - 2024年Q1营收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24.19%),下半年将制定新五年战略 [14] - 看好to B业务潜力(如茶饮、烘焙原料定制),行业规模约三四百亿元 [10] 行业趋势与机遇 - 线上渠道增长、一线城市消费力增强及乳制品结构升级带来长期机会 [10] - 功能性乳制品(针对儿童、健身人士、老年人)市场待开发,老龄化将催生新需求 [10]
面对三十年来首度“双降” 伊利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华尔街见闻· 2025-05-01 20:01
2024年,包含全脂奶粉、产成品在内的存货计提减值12.3亿元。 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落后导致设备、建筑物闲置,带来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减值3.7亿元。 前所未有的行业压力,让乳制品龙头伊利(600887.SH)终结了连续三十年的增长。 2024年营收确定为1157.8亿元,同比下滑8.24%;净利润84.5亿元,同比下降了18.9%。 四季度,伊利进行了高达52亿元的大额计提,导致单季度亏损24.2亿元,进一步让全年利润承压。 其中主要项目为对澳优(1717.HK)的30.4亿元商誉减值。 四年前,伊利斥资62亿元收购澳优三分之一股权,看重其位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黄金奶源地"的供应 链布局,以及在高端羊奶粉市场的优势。 然而行业急转直下,澳优业绩连续下滑,近三年市值萎缩近七成。 扣除对澳优"隐雷"的主动触发,这份计提资产减值报告中的其他项目,流露了不少行业之难。 雪上加霜的原奶供过于求与持续跌价,让部分原奶供应商还款能力下降。 伊利计提收提应收保理款、小额贷款、应收账款等信用减值5.6亿元。 本轮原奶下行周期已持续三年以上,奶价相比2021年已下跌超过三成。 伊利的压力可想而知。 龙头苦周期 20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