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融合

搜索文档
菏泽市定陶区:以才聚势 以智赋能 产才融合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凤凰网· 2025-06-16 11:05
人才战略与产业布局 - 菏泽市定陶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聚焦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1+3"特色产业布局 [1] - 已吸引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及96支创新创业团队(个人)聚集 [1] 党管人才与引才机制 - 区委书记挂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高效联动的党管人才格局 [2] - 通过"归雁兴陶"计划吸引高端人才返乡创业,如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董事长曾庆熙带动产业链协同迁移 [2] - 嘉泽电子材料项目将生产基地及76名高技能人才整体迁移至定陶 [2] 平台载体与产学研融合 - 润鑫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及6个"园中园"精准承载不同产业领域人才和项目 [3] - 35.6亿元打造的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产业园采用"先招商后建设"模式,吸引留美博士顾世海团队入驻 [3] - 园区企业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13所高校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及科创园 [3] 人才服务与生态优化 - 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重点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政策知晓率达100% [4] - 实施"范蠡兴陶"工程,组织16期专题培训及100余名企业家赴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进修 [4] - 提供购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绿色通道,建设一站式人才公寓及"15分钟人才服务圈" [5]
张家港举行第五届校政企联盟合作大会
中国青年报· 2025-06-14 18:00
校政企合作 - 137所高校与近200家港城企业参与江苏省张家港校政企联盟合作大会暨百校千企万岗对接活动 [1] - 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强调校政企合作将支撑构建"4+4+N"产业体系,打造5个千亿级和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张家港设立总规模15亿元的人才一号母基金,实施高校毕业生"强基"、人工智能"强链"、特色半导体"强芯"三大人才计划 [3] 人才引进成果 - 张家港与全国200多所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吸引超10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4] - 目前张家港人才总量突破4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高技能人才13.28万人 [4] - 云南、湖北、河南三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与张家港市人社局签署人才高地建设跨区域合作协议 [5] 企业案例 - 江苏七洲绿色科技研究院与西北大学硕士合作研发新型绿色化肥 [3] - 永钢集团炼钢二厂车间通过东北大学毕业生严把质量关并实践轮岗技能 [3] - 沙钢集团炼铁厂车间主任助理韩旭从重庆大学硕士成长为技术骨干,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并晋升中层干部 [4]
畅通人才招引的现代“驿路”
科技日报· 2025-05-19 09:32
人才招引策略 - 高邮市实施人才强链行动,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精准匹配"首席专家"和"特聘导师",并辅以部门业务科室和"优青联络员" [1] - 高邮市在人才资源富集区域建成六大引才"驿站",包括秦邮人才"长安驿""珞珈驿""津门驿"等 [1] - 高邮市建立"人才问诊月月访"制度,深入摸排企业产品改良、技术改进、创新改革的需求清单 [2] 引才机制与成果 - 2024年高邮市梳理企业人才需求125项、技术需求82项,通过人才专员"秒上传"、人才专班"精筛选"、科技镇长团"准投送"的机制帮助企业匹配人才 [2] - 高邮市聚焦储能(氢能)、智慧照明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出台重大引才专项政策 [2] - 高邮市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建产才攻关联合体,推动顶尖人才参与光储充、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产业技术攻关 [2] - 高邮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近千名高层次人才参赛,落地各类人才科技成果40余项 [2] - 高邮市联合江南大学建成生命健康公共服务中心,实现成果转化20项、专利转让8件,引进企业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8名 [3] 人才服务与保障 - 高邮市为人才提供创业服务、金融支持和安居保障,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 [4] - 高邮市完善重点人才"三包一"服务机制,由组织、人社部门及企业组成三人专班促进产才对接 [4] - 高邮市为19名高层次人才争取天使梦想基金1.2亿元,并在发展关键期提供"人才贷""人才投"等金融产品 [4] - 高邮市每年为各类人才企业争取投融资资金近亿元,定向助力企业转型攻坚 [4] - 高邮市计划推进"新高邮人"服务十大行动,解决人才生活琐事和关键小事 [4]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徐州再进一步
扬子晚报网· 2025-05-15 14:11
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 - 徐州在《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排名第40位 [1] - 徐州在《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排名第61位 [1] - 新质人才供给指标全国第37位 需求指标第42位 吸引指标第34位 生态指标入围百强 [2] 人才吸引力提升趋势 - 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从2020年第73位升至2024年第61位 五年跃升12位 [2] - 智联招聘数据覆盖3.49亿+职场人跨城求职行为 [2] - 人才流入占比 人才净流入占比等6大核心指标驱动排名上升 [2] 人才政策体系 - 实施"彭城英才计划20条"政策体系 配套"攀峰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细则 [3] - 开展名校名所行招才引智活动 每年引进大学毕业生超4万人 [3] - 人才资源总量达187万人 高层次人才超16万人 高技能人才超36万人 [3] 产业与人才融合 - 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布局人才链 半导体 新能源 高端装备产业吸引新质人才 [4][5] - 徐工集团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平台推动产才融合 [4] - 人才码和人才会客厅平台解决高层次人才"关键小事" [5]
重庆推出近2万套租赁房源 满足高校毕业生多样化租房需求
搜狐财经· 2025-04-28 14:12
高校毕业生留渝就业创业支持措施 - 重庆市政府举办"2025高校毕业生租房暨人才安居服务推介活动" 筹集近2万套租赁房源及一二手房源 覆盖中心城区核心地段 [1][3] - 活动采取"线上+线下"模式 线上通过"渝房通"微信小程序展示房源及优惠政策(4月至6月底) 线下在大学城熙街设主会场并开展高校巡回推介 [3] - 租赁企业提供租金折扣 免费换房等专属优惠 现场配套房源咨询 签约指导等服务 [1][3] 政策支持与实施效果 - 重庆出台《促进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工作方案》 优化就业创业政策与服务保障 已促成13.3万名青年留渝 [3] - 政策宣传区通过展板 手册及专员讲解人才安居 公积金贷款等政策 搭建政府 企业 人才三方对接平台 [1][3] 城市人才战略规划 - 重庆深化"产才融合"战略 以优质安居环境赋能青年成长 推动人才与城市双向发展 [3] - 住房城乡建委联合人力社保局等部门持续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强化从"落脚"到"扎根"的全周期服务 [1][3]
湾区突围:百万英才构筑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广东支点”
南方都市报· 2025-04-27 14:30
招聘活动概况 - 广东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 从3月16日至4月下旬覆盖北京 上海等8座城市 累计释放超60万个岗位 [1][2] - 活动由省委书记亲自挂帅 各牵头地市书记 市长参与 采用"岗位对接+文化浸润+政策赋能"立体引才矩阵 [1][3] 人才签约案例 - 北京站吸引京津冀地区上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 276名博士通过"云端服务"完成精准匹配 [2] - 上海站比亚迪 鹏城实验室等5家单位现场签约11名博士后 杭州站广东人和机器人公司以80万年薪揽入浙大双博士 [2] - 武汉站阿根廷博士费德签约广东台山企业 东莞通过校地企合作协议构建长效引才机制 [2][5] 新兴产业岗位分布 - 半导体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 直接紧扣热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 - 东莞智造湾区展区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展示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等创新成果 [4] - 佛山携带自适应机器人等黑科技亮相 珠海逾10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超300个岗位 包括联邦制药等行业领军企业 [5] 企业参与与产业生态 - 华为 比亚迪 腾讯 美的等头部企业创新层出不穷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前列 [9] - 东莞处于转型期机遇众多 大湾区大学开放性平台能整合学科资源 松山湖环境适宜科研 [5] - 广东研发人员135万人占全国1/7 在站博士后1 3万人全国第一 科创企业与大科学装置实现产业协同 [9] 政策支持与就业服务 - 应届毕业生深圳求职可享15天免费住宿 江门急需人才最高获150万元补贴 佛山领军人才扶持达60万-1000万元 [7] - 自主创业有1万元一次性资助 小微企业贷款最高500万元且获50%贴息 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就业服务体系 [7] - 线上招聘持续至5月中旬 提供超30万个机会 形成"线下精准对接+线上云端匹配"立体化网络 [6]
济南能不能支棱起来?
虎嗅APP· 2025-04-05 21:40
济南人口增长与人才政策 - 2024年末济南常住人口达951.5万人,同比增加7.8万人,增速0.8%,增量超过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略低于长沙、杭州 [3][4] - 2021-2023年济南常住人口分别增长9.4万、7.9万、2.2万人,2024年增速较2023年(0.2%)翻倍 [12][13] - 济南两年内三次迭代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新增青年科创人才支持政策,年投入资金增加近2000万元 [6][8][10] 山东人口危机与省会责任 - 山东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2.8万人,连续三年累计缩减近90万,成为全国经济前四强中唯一人口负增长省份 [15][16] - 山东人口流失主因包括自然增长率下降(三年自然增长-48.35万人)和机械增长恶化(两年净流出超43万人) [19] - 济南需在2025年实现常住人口1000万目标,目前缺口近50万,且青岛已率先突破千万人口 [20][21] 产业与人才协同战略 - 济南四大主导产业(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释放大量人才需求,但存在产业链与人才链脱节问题 [25] - 驻鲁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率从68.21%升至87.37%,济南吸引24.46%毕业生,与青岛、烟台合计占比超六成 [24] - 济南首创"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2025版政策强调产才融合,计划精准招引紧缺型人才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