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冬病夏治
icon
搜索文档
冬病夏治靠三伏 9个食疗方“吃”走体内寒气
人民网· 2025-07-31 09:50
三伏天食疗驱寒核心观点 - 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但易受寒湿侵袭 需通过食疗温通祛寒以预防冬季旧疾 [3] - 中医"冬病夏治"黄金期 针对脾胃虚寒、怕冷畏风、关节酸痛人群效果显著 [3] - 食疗需遵循温补阳气、忌食寒凉、辛开苦降三大原则 [5][6][7][8][9][10] 驱寒食疗原则 - 温补为要 选择温热食材温养脾肾阳气 以阳气驱散内寒 [6][7] - 严忌寒凉 避免冰镇饮品和寒性水果 冰箱食物需加热后食用以防损伤脾阳 [8][9] - 辛开苦降 使用生姜葱蒜花椒等辛温调料发散寒气 搭配苦味食材清心火助消化 [10] 具体食疗方及功效 - 参杞姜枣茶:党参10克枸杞15克红枣6枚生姜3-5片 温中补气生津 适宜气血不足畏寒疲劳者 [13][14] - 双花陈皮饮:干桂花2克玫瑰花3-4朵陈皮丝5克 理气温中解郁 适宜脾胃虚寒气郁者 [15] - 黄芪暖阳茶:黄芪15克桂枝10克大枣3枚 固表通阳御外寒 适宜阳虚易感风寒者 [16][18] - 花椒芽炒蛋:鲜花椒芽50克鸡蛋2-3个 散寒除湿止痛 适宜需散寒除湿者 [18] - 山药栗子焖鸡:鸡肉300克山药200克板栗150克 温补脾胃肾阳 适宜脾胃虚寒肾阳不足者 [18] - 茴香苗拌豆干:鲜茴香苗80克豆腐干100克 醒脾健胃助消化 适宜脾胃气滞消化不良者 [19] -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0克生姜30克羊肉250克 温中补血散寒止痛 适宜寒性痛经体虚畏寒者 [19] - 薏仁冬瓜陈皮鸭汤:老鸭半只薏苡仁30克冬瓜300克陈皮5克 健脾温阳化湿利水 适宜寒湿体质者 [19][21] - 胡椒猪肚糯米粥:猪肚丝适量糯米100克白胡椒碎10克 温中暖胃补虚 适宜胃寒虚弱者 [22]
臀部才是人体的“湿气窝”!一个小动作排寒湿、清淤堵,一身轻松
洞见· 2025-07-28 19:00
产品核心功能 - 针对夏季湿寒问题设计 通过艾草坐垫实现"冬病夏治"效果 无需传统艾灸的穴位定位和操作门槛 [11][12][26] - 采用老藤编织席面与艾绒内胆组合 兼具凉感透气与药效渗透功能 可作用于会阴穴调理全身 [21][26][64] - 对比传统艾灸具有显著优势:避免烟熏烫伤 支持多场景使用(坐/躺/踩) 单次成本降低至25元以下 [14][16][29][42] 材料与工艺 - 内胆采用伏牛山三年陈艾 符合《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用标准 具有通经活络功效 [54][58] - 藤编工艺含50年匠人手艺 内置透气孔结构 解决久坐闷热问题 [64][70][72] - 可拆卸设计配合防滑硅胶底 支持机洗且使用寿命达3-5年 [34][36][42] 市场反馈 - 冬款曾创下数千单秒空记录 用户复购需求强烈 [31][32] - 实测显示使用后改善便秘/头油/水肿等问题 裤腰尺寸明显减小 [51][52][61] - 考研党与上班族验证其缓解久坐不适效果 高温环境下保持体感干爽 [66][68][75] 促销策略 - 当前活动价29元/个 49元/2个 较市场同类产品100+元定价优势显著 [40][42][77] - 捆绑销售策略强调家庭多场景应用 摊薄单件使用成本至25元以下 [42][77]
岐黄妙手 方寸焕新
河南日报· 2025-07-28 07:29
中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三伏期间中医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刮痧、艾灸、拔罐、敷贴等需求旺盛,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欢迎[1] - 中医药学被定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国家层面强调需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1] - 中医外治疗法正与现代医学协同、与现代科技交融,焕发新生机[1] 针灸技术传承与创新 - 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人胡斌团队通过"五神针与腹四针联合"方案治疗失眠,疗效显著[4] - 针灸治疗结合智能睡眠监测设备采集生理指标数据,实现治疗效果量化评估[4] - 团队获批"穴药协同系列安眠贴与数智辅助设备研发"项目,构建"文献发掘—临床循证—科学基础—智能转化"四位一体研究范式[7] 推拿技术应用拓展 - 推拿科针对脊柱侧弯问题,结合传统手法与新研发手法有效改善患者症状[9] - 中医运动医学中心成立,融合中医导引(如八段锦)与现代运动康复理念,提供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9] - 教学上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解剖学、影像学技术,提升学生实操感知能力[8] 中医外治技术革新 - 刮痧技术通过观察皮肤反应综合判断身体状况,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10] - 创新"益元灸"融合经络、腧穴、灸法、药物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总有效率达82%[13][14] - 督灸、火龙罐、耳穴压豆等改良技术广泛应用,适应症从慢性病扩展到运动损伤等领域[15][17][18] 中医外治疗法市场表现 - 中医特色疗法如刮痧美容、埋线减肥、智能艾灸等形成"创新工坊"模式,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12] - 中药外治技术从传统内服方药扩展到熏蒸、外敷、泡浴等形式,公众认知度显著提升[12] - 督灸等季节性疗法形成稳定消费群体,患者反馈冬季感冒频次明显减少[12]
为职工办实事 广州白云机场三伏天灸送安康
中国民航网· 2025-07-25 14:15
公司员工关怀活动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工会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开展"三伏天灸"健康服务活动 [1] - 活动在航站楼党群服务中心与综合服务大楼员工服务中心同步进行 [1] - 针对地勤、安检、值机等不同岗位员工设置双服务站点 [1] - 医护人员根据员工作息习惯与身体状况精准选取穴位进行贴敷 [1] - 志愿者引导秩序并提供祛湿凉茶 [1] - 活动依据"冬病夏治"中医理论选用生姜、白芥子等温热药材 [2] - 活动可帮助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或户外作业的机场员工温经散寒、增强免疫力 [2] 公司其他员工服务 - 近期还推出流动雪糕车送雪糕活动 [2] - 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 [2] - 后续将持续推出员工关爱服务 [2] 公司发展战略 - 通过员工关怀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 [2] - 目标打造平安顺畅的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2]
最热三伏天,低欲望的年轻人掏空口袋“吸阳气”
36氪· 2025-07-25 07:23
行业趋势 - 中国年轻群体在三伏天养生需求激增,"三伏"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热门时令节日 [1] - 2023年中国民间中医馆数量新增1.2万家,养生保健机构数量同比增长53% [13] -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同比增长25.3% [13] - 《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国内营养品市场规模将达3200亿元 [15] 消费行为 - 18-35岁年轻人占科学养生消费群体的83.7%,年均消费1000元 [15] - 三伏贴疗程价格204元(68元/次),DIY材料包成本降至12元/次 [17] - 养生馆艾灸服务120元/次,家用艾灸套装成本80元可重复使用 [18] - 养生茶等产品溢价显著,成本不足零头的138元产品热销 [27] 产品创新 - 三伏贴、艾灸、刮痧等传统疗法结合现代包装成为热门赛道 [13] - 蒸汽眼罩式三伏贴、艾草关节贴等便捷型产品受追捧 [26] - 养生茶饮从无糖茶升级为功能性饮品(绿豆水、红豆薏米水等) [23] - 新中式包装+功效宣传的产品组合形成标准化销售公式 [27] 市场供需 - 中医院三伏贴门诊供不应求,部分需找黄牛代排挂号 [10] - 艾灸馆预约排期满负荷运营,技师需轮班用餐 [13] - 养生DIY材料包电商销量激增,买家秀显示普及度高 [17] - 山姆、胖东来等商超的养生类商品出现代购抢货现象 [36] 商业模式 - 中医馆正在替代传统美容院成为年轻群体新消费场景 [13] - 养生消费品从医疗场景延伸至日常快消品领域 [21] - 企业通过"功效+便捷性"组合满足年轻人低付出养生需求 [25] - 行业形成"线下服务+线上DIY+快消品"的完整产业链 [14]
中医帮忙 安然度夏(健康驿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5 06:28
中医药行业夏季养生服务 - 三伏贴服务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中医医院开展 医护人员7月22日为市民提供敷贴服务[2] - 2025年三伏天周期为7月20日至8月18日 共计30天 医疗机构在此期间重点推广冬病夏治疗法[4] 冬病夏治特色疗法 - 中日友好医院定义冬病夏治为针对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进行的治疗 适用哮喘/慢阻肺/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5] - 三伏贴采用白芥子/细辛等药材 需在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一次 主要作用于肺俞穴/肾俞穴等穴位[6] - 辅助疗法包括艾灸足三里/关元穴位 以及生姜羊肉汤/黄芪山药粥等食疗方案[7] 中医夏季睡眠调理方案 - 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议夏季作息遵循"夜卧早起"原则 晚上11点前入睡 午间11-13点适当午休[9] - 推荐安神茶饮包含百合/麦冬/莲子心组合 脾胃健康者可添加荷叶增强效果[10] - 外治疗法涉及足三里穴艾灸/膀胱经刮痧/安眠穴针刺等专业医疗手段[10] 三伏天晒背养生指南 - 中国中医科学院指出晒背最佳时段为上午8-10点 初次不超过10分钟 逐步增至20-30分钟[13] - 适宜人群包括阳虚体质/寒湿痹证/骨密度低下者 需在通风环境进行并补充电解质水[11][13] - 禁忌人群涵盖光敏性疾病/阴虚火旺/湿热内蕴患者及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人群[11][12] 中医药膳推荐 - 绿豆百合莲子粥适合清热解暑 含绿豆50克/干百合20克/莲子15克 脾胃虚寒者慎用[14] - 冬瓜薏米老鸭汤针对湿热体质 需带皮冬瓜300克/薏米30克/老鸭半只同炖90分钟[14] - 姜枣茶适用空调房人群 含红枣6个/生姜3片 煮沸后小火焖10分钟[14]
中药茶饮成消暑“新宠”,线上中医开方环比增长超80%
广州日报· 2025-07-22 22:22
中医养生消费趋势 - 全国多地气温持续攀升推动中医养生需求增长 美团中医问诊开方量环比增长超80% [1] - 20-30岁年轻用户成为中医养生消费主力 95后用户占比达44% [1] - 冬病夏治、祛暑祛湿、两性健康及痛症调理成为最受关注的中医养生方向 [1] 线上中医服务模式 - 年轻用户偏好线上平台开方抓药模式 通过线上复诊沟通与送药上门服务完成中医消费 [1] - 初伏前夕中医酸梅汤方搜索量环比增长70% 祛湿茶饮方搜索量环比增长60% [1] - 乌梅、陈皮、甘草、玫瑰花成为夏季养生茶饮方的主流药材选择 [1] 三伏养生专业建议 - 中医专家强调三伏天宜食"苦酸"搭档 推荐山楂、苦瓜、乌梅汤等解暑不伤脾胃的食疗方案 [2] - 晨起饮用黄芪山楂汤具有升阳养气、利水消肿功效 被视为比冰咖啡更健康的替代品 [2] - 需防范空调直吹及食用冰西瓜导致的寒气入侵 避免给秋冬季节咳嗽腹泻埋下隐患 [2] 线上问诊服务拓展 - 上海市级名中医李雁教授已在美团中医平台开设问诊挂号服务 [2] - 三伏养生问诊咨询成为平台热门服务项目 开通首月即获得显著关注度 [2]
冬病夏治 三伏贴敷
北京青年报· 2025-07-21 09:06
三伏贴服务升级 - 北京中医医院今年三伏贴服务全面升级,新增综合门诊、老年病门诊、健康管理门诊、针灸科门诊、杂病门诊、特需门诊等多个科室提供贴敷服务 [1] - 互联网医院"三伏贴专区"持续开放,患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问诊评估并邮寄到家 [2] - 线下贴敷更加便捷,患者只需在每伏中任意连续三天前来医院贴敷,各科室分诊台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协助 [2] 三伏贴产品特点 - "温阳化痰穴贴"由炒芥子、细辛、百部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 [1] - 该产品已连续14年作为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专项工作指定用药,供应全市17个区县、经开区800余家医疗机构 [1] - 产品可常温保存,使用方便,直接敷贴即可 [1] 三伏贴适用人群 - 适用于冬季易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3] -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及60岁以上老年易感患者 [2][3] - 适用于小儿、老人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者,需符合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 [3] 三伏贴使用规范 - 2023年三伏期为7月20日至8月18日,共30天 [2] - 成人每次贴敷6至8小时,3岁以上儿童2至4小时,3岁以下1至2小时 [2] - 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正确治疗方法 [2] 不适用人群 - 发热性疾病患者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不宜使用 [3] - 内火较重者如咳吐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者不宜使用 [3] - 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及对敷贴药物过敏者不建议使用 [3]
三伏贴开敷,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新京报· 2025-07-21 07:00
三伏贴治疗概述 - 三伏贴治疗时间为7月20日至8月18日共30天 是传统医学"冬病夏治"的重要时机 [1] - 北京多家医疗机构已开放三伏贴预约通道 入伏后正式启动贴敷服务 [1] - 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合适方案 [1] 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 适用人群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过敏性鼻炎患者 以及体虚易感冒的老人和儿童 [1] - 需符合中医阳虚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辨证标准 [1] - 禁忌症包括发热性疾病 活动性肺结核 皮肤创伤过敏等特殊情况 [1] 治疗注意事项 - 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出汗 减少空调直吹以保障药物吸收 [2] - 饮食宜清淡 忌寒凉过咸食物 慎食海鲜牛羊肉 [2] - 取下贴敷后仅用清水冲洗 避免使用洗浴用品刺激皮肤 [2] - 小儿体弱者需缩短贴敷时间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 医疗机构服务安排 - 北京中医医院自6月21日起开放多科室门诊预约贴敷服务 [2] - 广安门医院开通专题号预约 全院自助机支持挂号取号缴费服务至8月18日 [2]
三伏贴开贴首日,感受暑气下的中医温度
新华社· 2025-07-21 04:28
行业趋势 - 中医养生热潮持续升温,"三伏贴"等传统疗法受众显著增加,北京市多家中医医院贴敷人次呈现上升趋势[1] - 三伏贴应用范围从呼吸系统疾病拓展至风湿类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引发的健康问题[4] - 中医理念延伸至八段锦、中药代茶饮等领域,形成多元化养生生态[5] 市场需求 - 广安门医院单日线下挂号患者达2000人,线上预约量突破2万人,反映需求爆发式增长[1] - 患者对疗效的认可形成口碑效应,如哮喘症状改善案例推动复购率提升[3] - 社区医疗场景需求凸显,北京市将三甲医院制剂调剂至数百家基层机构以提升可及性[4][5] 产品与技术 - 广安门医院"消喘膏"采用穴位贴敷(肺俞穴、心俞穴等),通过温经通阳机制预防冬季呼吸道疾病[3] - 产品迭代优化胶布材质,采用脱敏胶布+普通胶布双层固定法降低过敏率至30%以下[3] - 主流医院开发差异化制剂,如北京中医医院"温阳化痰穴贴"、西苑医院"补肺咳喘贴"形成产品矩阵[4] 渠道拓展 - 政府推动分级诊疗,三甲医院制剂通过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实现全市医疗机构覆盖[4] - 社区医院承接下沉需求,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网点服务便捷性提升50%以上[5] 行业影响 - 三伏贴单日服务规模突破2.2万人次(线上+线下),显示中医预防医学市场容量达十亿级[1][3] - "治未病"理念普及率提升,带动中医外治法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