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

搜索文档
百奥赛图20260626
2025-06-26 23: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生物医药行业 - 公司:百奥赛图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业务与愿景 - 公司以创新技术驱动新药研发,愿景是成为全球新药发源地,有临床前产品和服务、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两大业务条线,目标是成为创新动物模型领域全球龙头,拿下超一半市场份额 [2][3] - 2024 年海外销售收入占比 65%,未来五到十年计划扎根中国、布局全球,2024 年首次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盈利 3000 多万,预计 2025 年经营性现金流继续大幅转正 [3] 基因编辑技术平台支撑业务 - 临床前产品和服务方面,利用基因编辑平台开发超 3500 种动物模型,每年新增 300 - 500 种,涵盖多疾病领域和靶点,还提供 CRO 服务 [4] - 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方面,利用基因编辑平台开发全人源化抗体平台,启动“千鼠万抗”计划,形成全人抗体分子库,转让分子获取收入 [4] 临床前产品和服务业务优势与表现 - 优势在于开发超 3500 种动物模型且持续扩充,有高洁净冻干房,能出口活体动物模型,提供 CRO 服务,与全球众多药企合作 [5][6] - 业务板块实现良好增长,保持较高毛利率,得益于全球化布局和海外市场开拓 [6] 海外市场拓展策略与成效 - 持续投入研发,每年超 1 亿,优化全球市场和销售网络,建立四个市场和区域团队 [7] - 2022 - 2024 年海外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 64%,2024 年海外业务销售占比超 65% [7] 美国市场布局与规划 - 美国市场占全球近一半,是重点发展市场,持续扩大设施和团队规模,2023 年设施面积扩大,团队超 100 人,未来扩充至 150 - 200 人,致力于成优质供应商 [8] “千鼠万抗”计划 - 目标是针对 1000 多个靶点大规模发现抗体,形成含超 100 万个全人抗体序列分子库,赋能药企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筛选概率 [10][11] - 2020 - 2023 年研发,2023 下半年转让分子数量井喷,2024 年签约约 100 个,累计近 200 个,合同额超 200 亿,预计后续转让数量、首付款和里程碑费用增长,进入临床分子数量和里程碑收入将显著增长 [12] 抗体业务合作趋势与规划 - 早期主要与国内药企合作,2023 下半年至 2024 年与海外药企合作显著增加,2024 年超 70%转让分子与海外药企合作 [13] - 2025 年继续转让早期抗体序列分子,尝试内部立项研发 PCC 分子,以多种形式合作,通过 AI 智能体赋能和加大 PCC 分子研发投入提升人均产出 [13] 收入、研发投入、现金流与盈利情况 - 2020 - 2024 年收入快速增长,2020 年超 2 亿,2023 年近 7.2 亿,2024 年达 9.8 亿,较 2023 年增长超 30%,复合年均增长率超 35% [14] - 2024 年研发投入下降,2025 年预计平稳,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转正为 2.1 亿,预计 2025 年大幅转正且提升 [15] - 2024 年盈利 3000 多万,对 2025 年及未来盈利有信心 [16] 业务板块增长与策略调整 - 临床前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毛利率平稳,未来希望收入增长同时毛利率提升,创新动物模型业务增长更快,是业务板块中流砥柱 [17][18] - 2024 年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收入增长,驱动因素有预付款、准 PCC 分子转让和里程碑付款,2025 年计划提升转让数量,收到更多里程碑付款,PCC/准 PCC 分子转让采取从容策略,预计 2026 年及未来有更多高质量 PCC 分子交易 [20][21] 不同阶段发展特点与展望 - 2020 - 2024 年战略性大规模研发投入,2023 年底至 2024 年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增长,获认可,重心在原创研发 [22] - 2024 年通过收入增长和内部调整实现盈利,生物医药临床前产品和服务业务海外市场拓展起关键作用 [23] - 2025 年及未来进入“两翼齐飞,规模化盈利”阶段,Baromice 业务线有竞争力,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业务预计转让分子数量增长,里程碑收入推动业务增长 [24] 国内外市场研发投入与需求 - 海外药企增加早期上游创新研发投入,早期研发市场多元化发展,创新动物模型业务海外市场持续高增长,增速远超中国市场,2025 年预计保持大几十增长率 [25] - 国内市场前期疲软,2024 年下半年起复苏,由创新研发驱动,体现在对创新靶点等投入 [25] 竞争优势对比 - 与南模生物和药康生物相比,优势在于创新靶点动物模型、高洁净度动物房和全球销售网络 [26] “千鼠万抗”项目商业模式 - 核心是抗体底层技术创新和分子转让开发,转让分子获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未来预计每年签 100 - 200 个合约使里程碑付款百亿规模增长,2025 年初起重点开发 PCC 分子并转让 [27] 创新动物模型研发与后来者挑战 - 创新动物模型从研发到批量供应需一年半到两年,后来者在研发前瞻性、管线布局、资源投入和市场信息获取方面面临挑战,行业格局将由少数公司主导 [29] 药企购买原因与平台优势 - 药企购买百奥赛图抗体序列或 PCC 分子是因底层技术平台价值和研发效率提升,“千鼠万抗”平台提供全人抗体分子,节省研发时间 [30] - 千鼠万抗平台通过提供抗体分子库节省药企早期研发时间,提供高质量抗体分子,提高获得满意抗体概率 [31][32] 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 - 成为底层技术驱动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动物模型业务成全球领先者,拿下超一半市场份额,抗体分子业务持续探索,通过增长和盈利提升二级市场表现 [3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创新动物模型业务海外市场占比约 55%,2022 - 2024 年收入从 1.7 亿增至 3.9 亿,过去几年基本保持 100%以上增长,2025 年预计保持大几十增长率 [25] - 百奥赛图拥有 1200 名员工,总部在北京,主要研发生产设施在江苏南通和美国波士顿,在德国海德堡、美国旧金山和圣地亚哥有销售分支 [3]
南模生物: 关于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5 01:02
主营业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8,123.95万元,其中标准化模型业务收入16,476.85万元同比增长16.58%,模型繁育业务收入9,005.94万元同比下滑8.60%,药效评价和表型分析业务收入5,320.49万元同比增长7.14% [2] - 标准化模型业务收入增长主要由于项目数量增加,而定制化模型业务收入下降由于项目数量减少,模型繁育业务收入下降由于单价下降比例超过数量增加比例 [3] - 境内业务收入32,542.78万元毛利率41.66%,境外业务收入5,305.74万元同比增长31.88%毛利率70.9% [2] - 境外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主要由于标准化模型和药效评价业务项目数量增加,且境外销售单价远高于平均单价 [10][12] 毛利率变动分析 - 标准化模型业务毛利率增加7.26个百分点至59.08%,主要由于科研客户需求增长及成本管控措施见效 [5] - 饲养服务业务毛利率下降13.97个百分点至25.54%,主要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单价下降及笼位使用率不饱和 [5] - 工业客户毛利率普遍高于科研客户,主要由于同类型业务工业客户项目单价更高 [9] 存货情况 - 2024年末存货余额1,266.98万元同比减少19.95%,主要由于加强成本管控和提高生产效率 [20] - 存货周转率13.20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由于原材料采购模式差异及业务结构不同 [22] - 存在约2,000个自然繁育项目和150个饲养服务项目未计入存货,因相关小鼠所有权归客户所有且无法准确计量 [23] 产能与固定资产 - 公司总产能约14万笼位,2024年平均笼位使用率78.35%,部分基地因笼位调整或客户租用率不高导致使用率低于80% [35] - 琥珀路改扩建项目总投资约3.8亿元,预计2028年投产后每年可节省费用约3,000万元 [38] - 2024年固定资产净值26,239.72万元同比减少7.76%,主要由于计提折旧 [33] 核心技术专利 - 公司使用CRISPR/Cas9技术需向Broad公司支付年度专利使用费,该技术为行业通用技术 [43] - 若专利授权被收回,公司可使用基因打靶技术替代,但可能导致成本增加或效率下降 [45] 应收账款 - 2024年末应收账款账面值11,211.89万元,前五名客户应收账款合计4,598.17万元占比33.58% [46] - 2-3年账龄应收账款余额1,278.30万元同比增长335.73万元,主要由于部分工业客户经营困难及科研客户回款流程繁琐 [52] -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基于客户情况和前瞻性调整因子,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基本一致 [50]
新系统可同时在DNA多位点进行修改 基因编辑范围和精度由此扩大
科技日报· 2025-06-23 07:32
基因组编辑技术突破 - 美国耶鲁大学团队成功将同一细胞中编辑多个DNA位点的能力提升2倍,并有效减少对附近基因位点的非预期突变 [1] - 新技术使基因编辑的范围和精度同时扩大,可同时在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不同章节进行多处修改 [1] - 研究团队采用CRISPR相关蛋白Cas12结合优化后的引导RNA系统,实现人类细胞中15个不同基因位点同时编辑,是此前系统的3倍 [1] 技术应用前景 - 突破有助于深入解析癌症等复杂遗传病的成因,助力合成基因组设计与新型治疗药物开发 [2] - 成果克服当前哺乳动物基因组编辑的关键障碍,对研究单核苷酸变异相关疾病及构建合成哺乳动物基因组至关重要 [2] - 为未来精准医学和合成生物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 - 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分子剪刀",可对特定DNA片段进行剪切和插入操作 [3] - 技术操作简单便捷、成本低廉,在生命科学领域迅速推广应用 [3] - 科学家持续迭代升级技术,推动其从"分子剪刀"变为"分子手术刀",以提升在精准医学、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作用 [3]
海大5000万元买“无刺草鱼”技术引热议,基因编辑是丰饶之角还是潘多拉魔盒
南方农村报· 2025-06-17 11:31
基因编辑技术投资动态 - 海大集团斥资5000万元购买"无刺草鱼"基因编辑技术 [2] - 日本批准基因编辑罗非鱼上市 泰国颁布基因编辑水生动物的认证标准 [3] - 基因编辑被称为"农业5G"技术 引发公众对技术安全性的讨论 [4][5] 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对比 - 基因编辑是对生物自身基因的精准改造 不插入外源基因 与传统育种产品相似 [12][13] - 转基因技术需加入外源基因 如转基因三文鱼通过外源基因缩短生长周期至18个月 [17][18][19] - 基因编辑育种效率更高 新品种培育仅需4-6年 而杂交育种需8-10年 转基因育种需8-12年 [25][26]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案例 - 通过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 培育无刺草鱼 [22] - 基因编辑可使半滑舌鳎雄鱼生长速度提升2倍 [30] - 中国已培育快大型半滑舌鳎 无肌间刺鲫鱼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基因编辑动物 [35] 基因编辑动物监管现状 - 中国将基因编辑动物等同于转基因生物管理 需完成全流程安全评价 [37][38][39] - 目前尚无基因编辑动物通过生物安全论证 缺乏专门的安全评价指南 [43] - 欧盟考虑简化监管政策 不再将未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视为转基因 [56] 基因编辑产业化进展 - 中国政策支持生物育种产业化 将基因编辑技术列为关键育种技术 [62] - 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制定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 [63][64] - 全球范围内基因编辑动物产业化加速 阿根廷 美国 日本已批准多种产品上市 [72]
南模生物: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13 19:15
公司治理调整 - 拟将董事会成员人数由9人调整为11人,其中独立董事由3人调整为4人,非独立董事由6人调整为7人[51] - 取消监事会设置,监事会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52] - 修订《公司章程》相关条款以适应调整[51][52] 2024年度经营表现 - 实现营业收入3.81亿元,同比增长4.01%[8]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49.5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8] - 扣非净利润-1,550.96万元,同比减亏60.75%[8]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7,156万元,同比增长256.35%[8] 主营业务分析 - 标准化模型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6.58%,毛利率提升[13] - 定制化模型收入3,390万元,同比下降13.87%,毛利率下降[13] - 海外收入5,305万元,同比增长31.88%,但毛利率下降8.41个百分点[12]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19.67%,同比下降2.22个百分点[8] 2025年经营计划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0%[42] - 琥珀路基地改扩建项目即将施工,完成后将增加小鼠笼位和实验区域[21] - 加强海外市场拓展,完善全球营销网络[24] - 持续优化研发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20] 财务与资本管理 - 2024年度拟不进行利润分配[44] - 2024年实施两次股份回购,累计金额1,000.47万元[45] - 续聘中汇会计师事务所为2025年度审计机构[47] - 货币资金2.01亿元,同比增长105.66%[38]
噬菌体疗法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 成攻克多重耐药利器
环球网资讯· 2025-06-13 16:07
噬菌体疗法行业 - 噬菌体疗法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为重症感染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相比传统抗生素具有精准识别并裂解特定细菌、保持人体正常菌群平衡的优势 [1] - 噬菌体疗法具有靶向性强、副作用小、不易诱发耐药性的特点,解决了临床最棘手的多重耐药菌治疗难题 [1] -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从单一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甚至"超级细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1] 噬菌体技术特点 - 噬菌体是专门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具有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等病毒特性,但对人体无害 [1] - 噬菌体疗法通过噬菌体裂解细菌来治疗病原菌感染,20世纪20-30年代曾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后因抗生素普及而停用 [2] - 目前行业正探索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噬菌体,未来有望实现"按需编程"的个性化治疗 [2] 临床应用案例 - 18岁囊性纤维化患者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传统抗生素治疗无效,体重降至30公斤 [2] - 通过噬菌体库筛选匹配到两株高效裂解CRPA的噬菌体,采用雾化吸入联合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治疗 [2] - 经过42天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好转,体重增加3公斤,能下床活动 [2]
细胞与基因疗法: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下的万亿级蓝海市场,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6-04 21: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细胞与基因疗法(CGT)行业应用广泛,技术壁垒高,在研管线丰富,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未来随着更多产品获批上市和“中国新”靶点的探索,市场将进一步增长,尽管资金环境紧缩,但实体癌症适应症等领域的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仍是热门赛道 [5] - CGT行业发展方向呈现从传统细胞治疗向与基因修饰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多依赖进口,中游研发投入高,下游抗肿瘤需求增长,政策支持行业发展,竞争格局呈现梯队分布 [6][20][3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细胞与基因疗法概况 - CGT指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的细胞经体外改造后输入人体用于疾病治疗的过程,包括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基因工程技术等的突破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6] - 细胞治疗主要分为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其它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按载体类型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 [6] 发展历程 - 1972年提出基因治疗概念,1984年腺相关病毒首次用作基因递送载体,1990年FDA批准全球首次人体基因治疗临床实验,2013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发明,2017年全球首款CAR - T产品获批,2021年中国首款商业化CAR - T产品获批 [15][16][18] 产业链分析 上游环节 - 中国CGT领域上游关键性原材料与生产工艺以进口品牌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大,生产中高端设备系统和主要原材料多进口,磁珠成本高,外包服务商可降低成本,CGT CRO业务毛利率约60% - 65%,CDMO业务毛利率40% - 50% [19][24][25] 中游环节 - 中国CGT药物快速发展,获批数量稳定增长,未来将有多个药物进入BLA申请阶段,2024年全球17款CGT疗法获批,国内4款上市,CGT产品研发费用高于传统药物,通用CAR - T技术或带来成本降低希望 [27][28] 下游环节 - 抗肿瘤是CGT治疗主要场景,患者人数增长推动需求增加,2023年中国十大高发癌症患者众多,中国积极探索新靶点,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相关基因疗法有进展 [31][32] 行业规模 - 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由0.26亿人民币增长至32.7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233.71%,预计2024 - 2028年由84.40亿人民币增长至526.5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58.04% [33] - 历史规模增长因在研管线推进、产品获批增多,未来增长因在研管线丰富和“中国新”靶点成果多 [34][36] 资金环境 - 2023年中国CGT研发资本市场进入冷静期,投融资事件和金额下滑,但实体癌症适应症等领域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受关注,不同类型企业获融资情况不同 [35] 政策梳理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等,有指导性和鼓励性政策,规范和支持CGT行业发展 [40]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梯队情况,第一梯队有药明巨诺、永泰生物等,第二梯队为百暨基因、亘喜生物等,第三梯队有华道生物、吉凯基因等 [43] - 竞争格局形成因跨国制药巨头实力强,CGT疗法突破,国内企业产品获批提升竞争力,部分企业向CDMO转型,中国在研管线丰富 [44][45][46] 上市公司速览 - 涉及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永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 [50] 企业分析 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存续,注册资本64743.31万人民币,提供细胞和基因治疗多方面技术服务,致力于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开发及转化应用 [52][57] 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存续,为多疗法药物研发打造全流程研发生产服务体系,在中国、美国、英国运营,与多地合作伙伴保持合作 [58][63] 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存续,是行业领先的一体化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提供全周期创新研发解决方案,打造赋能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 [64][69]
细胞与基因疗法: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下的万亿级蓝海市场头 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6-04 20: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细胞与基因疗法(CGT)行业应用广泛,技术壁垒高但在研管线丰富,市场规模稳定增长 中国已成为免疫细胞临床试验主要地区,研发进展显著 未来随着更多产品获批上市和“中国新”靶点探索,行业市场将进一步增长 尽管资金环境紧缩,实体癌症适应症等领域的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仍是热门赛道[4] 各部分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细胞与基因疗法是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细胞经体外改造后输入人体治疗疾病的过程,包括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 细胞治疗分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其它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按载体类型分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 其发展趋势是从传统细胞治疗向与基因修饰结合的方向发展[5] -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分为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 细胞治疗以体外治疗为主,基因治疗以体内治疗为主 按治疗方式分干细胞治疗、过继细胞转移疗法、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四种[6][7] 行业特征 - 应用领域广泛,全球在研的CGT临床试验已覆盖遗传病、恶性肿瘤、传染病以及慢性病等治疗领域[13] - 技术壁垒较高,药物生产难度大、质量控制严格,生产耗时、技术门槛和成本高,企业通常缺乏完备团队及设施[14] - 在研管线丰富,近年来更多药物进入IND甚至BLA阶段 2016年起中国成为免疫细胞临床试验主要开展地区,2023年多个CAR - T等获批IND,AAV产品获批临床情况良好,已有三款推进到临床Ⅲ期 2024年1 - 3月有32款CGT疗法获批IND,CAR - T疗法是获批上市的主流[15] 发展历程 - 启动期(1990 - 01 - 01~2012 - 01 - 01):1990年FDA批准全球首次人体基因治疗临床实验等,此阶段基因治疗取得初步成功但存在安全风险[17][18] - 高速发展期(2021 - 01 - 01~至今):2013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发明,2017年美国诺华的Kymriah获批成为全球首款CAR - T产品,2021年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成为中国首款商业化CAR - T产品 此阶段基因编辑技术提升了基因治疗精确性和效率,各国出台政策支持行业发展[19]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上游 - 中国CGT领域产业链上游关键性原材料与生产工艺以进口品牌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大 上游为医疗原材料供应商,中高端设备系统及主要原材料多进口,磁珠成本高,国产替代可降低成本[20][24] - 外包服务商可降低生产研发成本 CGT CRO服务集中于临床前及更早期,服务对象多为科研院所、新药研发企业;CGT CDMO提供临床前、临床研究及商业化生产阶段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 小分子药物的CRO及CDMO业务综合毛利率略低于大分子药物[25] 产业链中游 - 中国CGT药物快速发展,获批数量稳定增长 与传统药物相比,CGT在各阶段投入较高,但通用CAR - T技术有望降低成本,其应用或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信号[27] 产业链下游 - 抗肿瘤是CGT治疗主要场景,患者人数持续增长,需求端市场稳定增加 中国在积极探索新靶点,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已有相关疗法获批上市,多款DMD靶点基因疗法临床进度较快[30][31] 行业规模 - 2019 - 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由0.26亿人民币增长至32.7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233.71% 预计2024 - 2028年,市场规模由84.40亿人民币增长至526.5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58.04%[32] - 历史规模增长原因是更多药物进入IND和BLA阶段,中国成为免疫细胞临床试验主要地区,细胞疗法发展迅速,2024年全球有17款CGT疗法获批,中国有4款产品获批上市[33] - 未来规模增长原因是CGT疗法在研管线丰富,未来更多产品获批上市将驱动市场增长;“中国新”靶点成果丰富,药物研发进程显著[35][36] 政策梳理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创新药等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转型[40] -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有助于巩固外资信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外资流入[40] - 《关于体细胞临床研究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为体细胞临床研究提供管理框架和技术指导,规范研究行为,推动细胞治疗领域发展[40] - 《体内基因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体内基因治疗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提出要求,规范基因治疗产品发展[40] - 《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在《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基础上,规范和指导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和评价[40]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梯队情况,第一梯队有药明巨诺、永泰生物等;第二梯队为百暨基因、亘喜生物等;第三梯队有华道生物、吉凯基因等[41] - 竞争格局形成原因是跨国制药巨头实力强,全球已有超70款CGT产品上市,在研管线中基因治疗占半壁江山,适应症集中在肿瘤和罕见病[42] - 竞争格局变化原因是部分CGT企业向CDMO转型,布局产业链上游增强竞争力;中国CGT在研管线丰富,未来产品获批上市将使市场竞争更激烈[44][45] 上市公司速览 - 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02126):总市值89.5亿,营收规模8681.5万,同比增长 - 1.1%,毛利率50.4%[48] - 永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06978):总市值55.0亿,营收规模652.6万,同比增长17.9%[49] 企业分析 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688238】 - 公司信息:存续企业,注册资本64743.31万人民币,总部在上海,属医药制造业 经营范围包括药品生产、委托生产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技术服务、开发等[50]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4年部分季度的多项财务指标,如营业总收入、归属净利润等的同比增长情况,以及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等[51] - 竞争优势:深耕细胞和基因治疗核心领域,提供CRO、CDMO及相关技术服务,推动产业技术开发及转化应用[53] 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759】 - 公司信息:存续企业,注册资本178739.4297万人民币,总部在北京,属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 经营范围包括药用化合物等的研究与开发及相关技术服务[54]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4年Q1的多项财务指标,如营业总收入、归属净利润等的同比增长情况,以及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等[55] - 竞争优势:是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研发服务企业,打造了贯穿药物发现、临床前及临床开发全流程的研发生产服务体系,在多地开展运营,与众多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关系[57] 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347】 - 公司信息:存续企业,注册资本87241.822万人民币,总部在杭州,属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 经营范围包括医药相关产业产品的技术开发、咨询等服务[58]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4年部分季度的多项财务指标,如营业总收入、归属净利润等的同比增长情况,以及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等[59] - 竞争优势:是行业领先的一体化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提供全周期创新研发解决方案,打造赋能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解决全球健康问题[61]
揪出“内鬼”基因 根治“水稻流感”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1:42
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抗病领域的应用 - 科研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下降44%,且未使用化学农药 [1] - 采用"基因编辑+诱导免疫+物理屏障"组合技术,为水稻提供绿色防控方案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该研究开辟了作物抗病改良与生物农药结合的新范式 [1] 纹枯病对水稻产业的影响 - 纹枯病导致我国每年水稻减产超百万吨,是影响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1] - 该病害具有传播范围广、感染性强特征,被称为"水稻重度流感" [2] - 传统防治手段效率低,目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年防治规模远超其他病害 [2] 基因筛选技术突破 - 团队筛查上万个基因,发现OsERF7和PPS-b两个关键感病基因 [3][4][5] - 敲除OsERF7基因使改良水稻病斑面积缩小32%,病情指数降低21.4% [5] - 筛选标准需确保基因编辑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4] 纳米疫苗技术创新 - 研发MSN-SA纳米疫苗可穿透植物表皮蜡质层,激活免疫信号通路 [6] - 纳米颗粒分解后形成生物硅物理屏障,降低病原菌侵染效率 [6] - 纳米技术推动农药向高效、智能、环保方向发展 [6] 协同防控效果验证 - 基因编辑与纳米疫苗组合使防控效果提升44% [7] - 大田试验显示病情控制在4.07级,达到化学药剂68.5%的效果 [7] - 该方案减少70%化学农药使用量,产量损失控制达常规农药89.7%效果 [7]
为基因魔剪打造智能“快递”系统
科技日报· 2025-05-21 06:04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 - CRISPR-Cas9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效率极高,被誉为"基因魔剪"[1] - 碱基编辑器和引物编辑器等新一代工具可在不切断DNA双链前提下实现更安全精细的修改[1] - 基因编辑技术需要高效安全的递送系统才能发挥功能[1] ENVLPE递送系统突破 - 德国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病毒样颗粒递送系统ENVLPE,发表于《细胞》期刊[2] - ENVLPE能高效运送碱基编辑器或引物编辑器至目标细胞,克服早期系统两大瓶颈[3] - 系统核心结构基于修饰的非传染性病毒外壳,可携带先进CRISPR工具[3] ENVLPE技术优势 - 利用细胞内部天然运输机制确保组件完整组装,避免功能缺失[4] - 配备分子屏障保护编辑器脆弱部分免受降解[4] - 在失明小鼠模型中仅需1/10剂量即实现视力恢复,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系统[5] 癌症治疗应用 - ENVLPE可高效去除T细胞表面引发免疫排斥的分子[6] - 有望开发通用T细胞产品,降低治疗成本并提高可及性[7] - 系统高度模块化,推动精准细胞工程发展[7] 未来发展计划 - 结合自然多样性资源和AI技术提升靶向精度[7] - 寻求转化研究资金和药企合作优化治疗平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