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
搜索文档
青海高原冷凉蔬菜热销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产业概况与核心驱动力 - 冷凉蔬菜产业将高寒缺氧的气候劣势转化为独特优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1] - 产业充分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和洁净环境,实现从闲置土地到增收“聚宝盆”的转变 [1] 科技创新与生产效率 - 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从过去六七个人一天浇10亩地提升至一个人浇30亩地 [1] - 2025年该技术在露地蔬菜中推广面积达4200亩,覆盖菜薹、红笋、甘蓝、西芹等品种 [2] - 普遍采用旱作农业技术措施,推行地膜覆盖栽培以有效抗寒抗旱 [2] - 根据蔬菜种类科学安排种植时间,实现错峰种植和错峰上市以最大化经济效益 [2] 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 - 湟中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从2018年的300亩发展到1700亩 [1] - 拦隆口镇班仲营村拥有温室大棚1200余栋,2024年蔬菜总产量6000余吨,年产值超1900万元 [2] - 共和镇上直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0元 [3] - 班仲营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2000元,创造100个就业岗位 [4]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打造“青海茼蒿”品牌,在上海、福建、江苏苏州等地供不应求 [2] - 班仲营村通过打造“班仲营”品牌,构建“合作社+农户+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3] - 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销售模式,产品远销兰州、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批发市场 [3] 经营模式与农民收益 - 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协会”的经营模式,配套建设3600吨保鲜库和5000平方米蔬菜分级分拣配送中心 [3] - 订单农业模式与西安、兰州等地客商建立稳定合作,解决销路问题 [3] - 土地流转模式以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农户土地,提供稳定地租收入和务工机会 [4] - 企业为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销售,有农户2024年种植茼蒿收入达8万元,较以往增加2万多元 [2][3] - 村民通过基地务工每天可挣200元,满足家庭零花需求 [1]
用更多好种子守护美好生活——种业振兴行动五年间
新华社· 2025-11-15 10:47
种业振兴行动成效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到95%以上,畜禽、水产国产种源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80%和85% [3] - 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达到80%,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3][8] -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五年来,农业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的态势更加牢固 [8] 主要作物品种创新与增产案例 - 吉林省推广耐密植玉米新品种,天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公顷产量超过3万斤,品质更好使每斤多卖三分钱 [4] -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种植适合晚播的冬小麦品种“济麦60”,在晚播情况下夏收亩产达到1200多斤,比一般麦子多收300多斤 [6] - 我国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麦、抗稻飞虱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耐除草剂高油高产大豆等一批生产急需新品种 [8]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种业发展 -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突破甘蓝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育成多个早中晚熟系列品种,实现甘蓝四季供应全覆盖,种植面积超11万亩,年产约50万吨 [9][10] - 福建省科研团队运用育种芯片和大数据技术,成功筛选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大黄鱼新品系,破解长期困扰养殖业的“白点病”难题 [12] -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试种自主培育的高山蓝莓品种,更适应当地高原气候,每年11月即可采收,弥补市场空窗期 [14] “十五五”期间种业创新重点工作 - 加快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目标到2030年种质资源鉴定比例达到60%,目前表型鉴定仅完成35% [19] - 继续聚焦培育高产高油大豆、耐密宜机收玉米、高品质蔬菜等突破性品种加大攻关支持力度 [20] - 集中资源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种业企业,支持优势企业承担科技重大项目,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1][23]
“科学改种补种,尽可能减少农户损失”(秋收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9-30 05:56
灾害影响与农业损失 - 甘肃临洮县因8月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 农户4亩玉米和香菜受灾[1] - 10月中旬气温将明显下降 一旦遇上早霜作物将无法长成 补种时间窗口仅50多天[1] 灾后改种补种策略 - 根据海拔1860米河谷地区黑黏土肥力好及水热条件 选择55天成熟的白菜 30多天成熟的菠菜和白萝卜进行补种[1][2] - 补种需等待洪水退去后淤泥晒干至土黄色 地面粗糙干燥 土壤捏起散落不结疙瘩时才可播种[2] - 改种补种过程包括平整土地 铺施底肥 覆膜播种等环节一气呵成[2] 作物管护与产量预期 - 幼苗期只除草不追肥 后续打药需严格控量 防止肥料吸收不了或药剂发生酸碱中和[4] - 预计补种的菠菜亩产达3000斤 大白菜亩产2万斤 白萝卜亩产8000斤[4] 销售支持与未来规划 -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接蔬菜收购商为补种作物开辟绿色通道 受洪涝影响道路已恢复正常[4] - 农户计划明年开春改种辣椒 甘蓝等更好赚钱作物 需考虑育苗补贴 农业保险 农资农机和销售渠道等支持[4]
十字花科作物“癌症”防治获突破
新京报· 2025-09-22 23:56
科研突破核心观点 - 科研团队揭示了由感病基因GSL5介导的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隐性广谱抗性及其作用机制 [1] - 通过敲除GSL5基因,植物能重启茉莉酸抗病通路,创制出广谱高抗根肿病的油菜、白菜和甘蓝新种质 [1] - 该突破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抗性改良与高效持久防控提供了关键基因、种质和技术手段 [1] 根肿病行业影响 - 根肿病是由根肿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被称为十字花科作物"癌症",防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1] - 当前行业面临抗源单一、抗病位点抗谱窄、抗病育种周期长、抗病品种抗性丧失快等挑战 [1] 技术成果与验证 - 科研人员通过近10年科研攻关,在十字花科作物中鉴定出关键保守感根肿病基因GSL5 [1] - 创制的新种质在田间条件下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无影响 [1]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遗传学》上 [1]
武汉科学家找到油菜白菜等作物“患癌”的关键基因
长江日报· 2025-09-02 08:28
核心研究成果 - 科研团队鉴定出导致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关键感病基因GSL5 该基因被根肿菌效应蛋白劫持以关闭植物抗病通路[1] -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GSL5基因 使植物重启抗病通路并创制出广谱高抗或免疫的新种质[2] - 田间试验证实敲除GSL5基因对油菜生长发育和油菜籽产量无负面影响[2] 技术突破意义 - 打破传统种间杂交抗病育种模式 开辟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抗性的生物育种新途径[2] - 实现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广谱抗性改良和高效持久防控技术的重大突破[2] - 为保障我国优异基因和种源自主可控提供核心科技支撑[2] 病害经济影响 - 根肿病造成我国每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严重威胁食用油及蔬菜供给安全[1] - 该病害是由根肿菌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 具有抗源单一和抗性丧失快等防控难点[1] 学术认可 - 研究成果获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3]
一个缺觉的人,全身炎症水平都在升高!缓解方法→
央视新闻· 2025-08-13 21:50
睡眠不足与炎症反应关联性 - 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会引发全身炎症并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2][3] - 缺觉激活脑内促炎因子释放 损害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元通讯功能 [3] -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慢性炎症 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睡眠不足引发的全身性健康风险 - 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会影响新陈代谢 炎症 免疫力和抗压功能 [7] - 睡眠不足引发全身炎症风暴 增加脑内前列腺素D2产生和细胞因子风暴 [7] - 缺觉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增加代谢性疾病 癌症和精神疾病发病风险 [7] 改善睡眠质量的具体措施 - 成年人需每晚睡眠7-8小时 老年人需5-7小时 以起床后精神饱满为标准 [11] - 保持固定上下床时间 增加日晒和白天运动 培养条件反射改善睡眠 [13] - 每周3天以上睡不好且持续3个月需就诊睡眠医学中心或精神心理科 [13] 抗炎饮食管理方案 - 多摄入全谷物 深海鱼 十字花科蔬菜和莓类水果等抗炎食物 [14] - 减少高糖 高油 高脂食物及红肉 加工肉 动物内脏摄入 [15] - 通过运动 听音乐 旅行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维持炎症调节能力 [17] 睡眠时长健康标准 - 6小时睡眠被确立为健康底线 熬夜可能导致外貌早衰等代价 [12]
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迎来采收季 新鲜蔬菜走俏全国市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9 06:04
行业概况 -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冷凉蔬菜产业规模显著,种植总面积稳定在25万亩,总产量可达105万吨,总产值30亿元以上[2] - 西蓝花是核心品种,种植面积突破3.56万亩,预计产量7.12万吨,产值近1亿元[2] - 产业链涵盖种植、分拣、冷链运输全环节,72小时内可将新鲜蔬菜送达江浙沪、粤港澳大湾区等地[2] 产品优势 - 西蓝花品质优异,含可溶性糖、干物质、蛋白质分别比参照样本平均值高53.53%、17.65%、25.03%[1] - 气候条件独特(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保障蔬菜鲜嫩翠绿特性[1] - "美青"品种种植规模扩大至1000亩,同步开展22个优新品种大区对比试验[2] 产销模式 - 采用"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合作模式,与浙江临海市康生果蔬粮食专业合作社达成协议[1] - 众丰合作社分拣车间日处理量30-50吨,实现全程冷链运输[2] - 订单式销售供不应求,价格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 产业拓展 - 政府出台奖补政策支持产业链延伸,对尾菜回收加工给予补贴[3] - 龙头企业与外地企业合作开发尾菜深加工项目[3] - 产品供应周期延长至10月份,实现全国市场不间断供应[3] 种植带动效应 - 杨庄村基地带动37户村民参与种植700亩西蓝花[1] - 形成6个万亩、16个千亩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 - 菜心、甘蓝等品种同步发展,日采收量达130余吨[2]
巴林左旗林东镇靠“菜篮子”闯出致富新赛道
内蒙古日报· 2025-06-19 16:21
设施农业规模扩张 - 林东镇推动设施农业规模突破1.15万亩,其中后兴隆地村蔬菜基地占地191.6亩 [1] - 通过"扩规模、打市场、增质效"三措并举,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1] - 今年将新增设施农业1950亩,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2] 产业链模式创新 - 后兴隆地村采用"基地种植+净菜加工+冷链配送"全链条模式,实现采收后10小时直达北京新发地市场 [1] - 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覆盖100余人的产业链就业网络 [2] - 带动周边种植户年增收最高达1.8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5万元 [1][2] 科技赋能农业 - 推行"科技特派员+博士工作站+校地合作"三级技术服务体系,赤峰学院专家团队常驻指导水肥一体化技术 [1] - 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推动香芹产业发展 [1] - 市农科院专家开展精准帮扶,推动蔬菜亩产和优质率双提升 [1] 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 后兴隆地村成为赤峰北部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2] - 设施农业集群是落实赤峰市"十大行动"的实践成果 [1] - 深度对接"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行动"政策 [1]
直播助农 功夫更要下在镜头外(一线行走)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41
直播助农模式 - 江西省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团购"模式实现农产品销售额突破20万元 [2] - 驻村工作队采取"幕后军师"策略,培训村民主播而非直接上阵,以保障模式可持续性 [1] - 驻村第一书记陶瑛萍协调帮扶单位争取40万元消费帮扶指标,强化线下渠道支持 [2] 主播培养与运营 - 驻村工作队将两名村民主播送至市县参加电商培训,并邀请网红团队现场指导镜头表现与卖点挖掘 [1] - 主播邓媛从初期紧张进步到单场直播售出500多斤麻鸡蛋,直播效果显著提升 [2] - 团队分工明确:主播负责台前展示,驻村队员负责订单核对、物流对接及线下商超合作洽谈 [2] 产业链配套建设 - 直播助农需覆盖产品品控、物流对接、品牌推广及售后保障全环节,非仅依赖主播个人 [2] - 驻村队员李波拓展县城商超及机关食堂合作,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网络 [2] - 通过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创新应用场景,推动手机、流量与直播成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 [2]
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强烈共鸣
新华日报· 2025-05-29 07:33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南京江北新区深化"四大行动"推进"2+4+N"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季度GDP增长6%,重点建设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一港一园四基地八街区"[2] - 江苏省农科院主导全省70%以上稻麦品种培育,聚焦"4+13+N"农业全产业链,突破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2] - 徐州市泉山区布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试验田,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化路径,推动淮海科技城等创新园区发展[2] 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 -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实施用地用海用林"应保尽保"政策,全额保障重大项目要素配置[3] - 江苏省商务厅推进"1650"产业体系招商,开展跨境电商提质行动,试点南京/苏州服务业开放及自贸区生物医药创新[3] - 苏州工业园区年内目标集聚80家省级总部企业,建设中新生命科学园等标志性项目[4] 国家战略协同发展 - 如东县依托长三角资源打造海洋经济新高地,参与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5] - 无锡经开区横琴飞地联动澳门城市大学,推动跨区域技术转化与人才互通[5] - 连云港港强化中哈物流基地等"三节点一体化运营",构建"一带一路"枢纽项目[6] 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 - 东海县加速水晶加工产业园建设,联动国际设计师提升文创产品附加值,推动文体旅融合[8] - 苏州市住建局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强化农房设计与传统村落保护[7] - 淮阴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重大项目吸纳就业,保障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7] 基层治理与产业支撑 - 宿迁市纪委监委重点整治农村"三资"管理问题,优化乡村振兴资金监管[9] - 丹徒区构建干部一线培养体系,强化招商引资、生态环保等领域实践锻炼[10] - 相城区纪委监委加强关键岗位纪律教育,推动风腐同治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