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回暖

搜索文档
两融:十年一剑,再破两万亿
华创证券· 2025-08-06 23:37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证券行业维持"推荐"评级 [1] 核心观点 - 两融余额时隔10年再度突破2万亿元,2025年8月5日达20003亿元,反映市场情绪活跃且杠杆资金使用更规范 [1][2] - 2025年A股日均成交额14334亿元(历史第二为2024年10634亿元),H股日均成交额2273亿元(历史第二为2021年1385亿元),A+H合计16607亿元创历史新高 [2][10] - 南向资金成为港股核心驱动力,2025年1-8月累计净流入8245亿元,超2024全年水平并创历史新高 [3] 市场表现分析 两融数据 - 两融余额从2024年9月的13860亿元持续攀升至2025年8月的20003亿元,期间单周最大净买入达1409亿元(2024年10月11日) [6][7] 成交额排名 - 2025年A股日均成交额居历史首位(14334亿元),H股日均成交额2273亿元同样位列第一 [10][11] 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 - 央行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证监会推出"活跃资本市场"组合拳 [3] 资金流向 - "国家队"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 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高权益配置比例 - 南向资金定价权提升推动A+H市场融合 [3] 投资建议 - 证券板块PB估值1.55倍,处于5年64.45%分位及10年42.27%分位,与业绩增速呈现背离 - 25H1上市券商归母净利润同比+63.0%~77.2%,其中国联证券同比+1183%、华西证券+1025%~1354% - 推荐标的:国泰海通A+H、广发A+H、中金H等头部券商及东财、指南针等特色机构 [4]
“3年终于回本了!”基民“解套”众生相
中国经济网· 2025-08-04 08:59
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基金回本""终于解套"的讨论越来越多。随着市场回暖,Wind数据显示,截 至8月1日,今年以来已经有6只公募基金翻倍,葛兰、高楠、闫思倩、赵蓓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代表 作反弹幅度超过50%,很多曾经被深度套牢的基金账户,如今正悄然翻红。 对于在市场高点入场的基民而言,账户终于"回本"的这一刻,犹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抵达终点线。然而 终点之后,不同人的选择却大相径庭:有人如释重负赎回离场,有人小心翼翼分批撤退,有人反而坚定 加仓,还有新入局者正跃跃欲试。基民们的"回本时刻",映照出一幅投资市场的众生百态。 高乐是一位2019年入市的基民,彼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就碰到了牛市,但苦于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他 只能逐月增加定投,被动在2019年到2021年的牛市中形成了"倒金字塔式"加仓,恰好在2021年市场高点 时把仓位提到了比较高的位置。 来源:证券时报 "3年,终于回本了!"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基民晒出了自己从2022年开始购买某医药基金,持有3年终 于解套的截图,收获了800多条评论,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晒起了自己的投资收益。 像高乐和王倩这样选择止盈的投资者不在少数,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 ...
3年,终于回本了!基民“解套”众生相
证券时报· 2025-08-04 06:48
市场回暖与基金表现 - 今年以来已有6只公募基金实现翻倍收益 [1] - 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代表作反弹幅度超过50% 包括葛兰 高楠 闫思倩 赵蓓等 [1] - 医药基金持有3年后解套 引发社交平台广泛讨论 [1] - 基金账户从深度套牢状态转为盈利 市场呈现回暖迹象 [1] 投资者行为分析 - 部分投资者在基金回本后选择立即赎回 如浮亏40%后绿转红案例 [2] - 采用分批赎回策略 净值每上涨5%赎回10% 以平衡风险与收益 [2] - 市场回暖初期往往伴随基金赎回 反映投资者信心修复过程 [2] - 有投资者在低位加大定投金额 实现30%盈利后继续追加投资 [3] - 资深投资者进行调仓 将高波动基金转换为低位波动较小品种 [4] 行业投资机会 - 悦己消费和文化产业升级领域受关注 与文化软实力崛起相关 [3] - 算力和创新药基金近期反弹较多 成为调仓对象 [4] - 钢铁 光伏等低位板块受益于反内卷政策 吸引资金流入 [4] 投资者心理与策略 - 投资者呈现分化状态 包括赎回离场 分批撤退 坚定加仓和新入局者 [1] - 过往被深套经历影响当前决策 部分投资者心有余悸 [2] - 回本被视为新一轮投资起点而非终点的理念正在形成 [4] - 风险偏好 投资目标和后市判断差异导致行为分化 [4]
基民晒账本:“三年,终于回本了”
证券时报· 2025-08-04 03:37
市场回暖与基金表现 - 截至8月1日,今年以来已有6只公募基金实现翻倍收益 [1] - 葛兰、高楠、闫思倩、赵蓓等知名基金经理的代表作反弹幅度超过50% [1] - 社交平台上关于"基金回本"的讨论显著增多,反映出市场情绪回暖 [1] 投资者行为分析 - 部分投资者在基金回本后选择立即赎回,如高乐在浮亏40%后回本即赎回 [2] - 另一部分投资者采取分批赎回策略,如王倩设定净值每上涨5%赎回10% [2] - 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透露,反弹幅度较大且刚回本的基金出现赎回潮 [2] 差异化投资策略 - 林洋在净值下跌过程中坚持定投,并在去年9月市场低位时加大投资,目前实现30%盈利 [3] - 赵梦利用反弹机会进行调仓,将高波动基金转换为低波动行业基金 [3] - 部分投资者看好文化产业升级,选择加仓相关主题基金 [3] 市场行为特征 - 市场回暖初期往往伴随基金赎回现象,反映投资者信心仍在修复阶段 [2] - 投资者在回本后的不同选择体现了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差异化 [3] - 资深投资者将回本视为新一轮投资的起点而非终点 [3]
“3年,终于回本了!”基民“解套”众生相
券商中国· 2025-08-03 22:52
市场回暖与基金表现 - 近期市场回暖,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已有6只公募基金年内收益翻倍 [2] - 多位知名基金经理代表作反弹幅度超过50%,包括葛兰、高楠、闫思倩、赵蓓等 [2] - 部分曾被深度套牢的基金账户近期悄然翻红,基民在社交平台讨论"基金回本"现象增多 [1][2] 投资者行为分析 - 市场高点入场的基民在回本后呈现分化:有人立即赎回,有人分批撤退,有人加仓,也有新投资者入场 [2] - 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透露,反弹幅度较大且刚回面值的基金出现赎回潮,反映投资者落袋为安心态 [2] - 历史经验显示市场回暖初期常伴随基金赎回,投资者信心修复需要时间,容易错过低位布局机会 [3] 差异化投资策略案例 - 案例1:高乐在2021年高点买入基金浮亏40%后回本即赎回,体现风险规避倾向 [2] - 案例2:王倩采用分批赎回策略,净值每涨5%赎回10%,平衡踏空风险与收益锁定 [2] - 案例3:林洋通过低位加仓定投实现30%盈利后继续追加,看好悦己消费和文化产业升级赛道 [3] - 案例4:资深基民赵梦将高波动的算力、创新药基金调仓至钢铁、光伏等低位板块,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 [4] 行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 文化产业升级被部分投资者视为长期机会,现象级IP(如《哪吒》、泡泡玛特)出海反映文化软实力崛起 [3] - 反内卷政策推动钢铁、光伏等传统行业成为调仓方向,显示政策导向对资金配置的影响 [4] - 投资者行为差异本质源于风险偏好、投资目标及对后市判断的分化,理性认知风险边界是长期投资关键 [5]
杭州新房和二手房价指数超越多个一线城市,位居全国前列|老蒋侃房
搜狐财经· 2025-06-16 20:0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蒋敏华 | | 城市 | 环比 | 同比 | 1-5月平均 | | | 环比 | 同比 | 1-5月平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年同月 | 上年同期 | 城市 | | | 上年同月 | 上年同期 | | | | 上月=100 | =100 | =100 | | | 上月=100 | =100 | =100 | | 北 ਜੇ | 京 海 | 99.6 99.5 | 95.7 | 94.7 97.8 | 唐 秦皇岛 | ш | 99.5 99.5 | 93.0 93.7 | 92.6 | | | | | 98.0 | | | | | | 93.1 | | 石 家 庄 | | 99.7 | 96.7 | 96.3 | 包 | ਜੇੱ | 99.7 | 93.8 | 93.6 | | 太 | 順 | 100.0 | 100.9 | 101.0 | ਦੇ | 东 | 99.8 | 94.9 | 94.1 | | 呼和浩特 | | 99.7 | 94.1 | 94.0 | 锦 | ...
盈信量化(首源投资)::放量了!接下来,市场会迎来重返3400点吗?
搜狐财经· 2025-06-06 17:51
市场行情分析 - 三大指数冲高回落 最高点达3391点 港股小幅回调 A股缺乏持续上涨动力 [1] - 成交量放大300亿以上 近3000家个股下跌 市场呈现分歧状态 部分资金减仓与加仓并存 [1] - 早盘持续放量至11点30分 显示节后连续3日上涨后部分浮盈筹码离场 [3] 板块表现 - 白酒板块冲高回落 银行板块同步冲高回落 证券板块未能延续涨势 拖累大盘指数表现 [3] - TMT板块连涨3天后熄火 市场缺乏明确炒作主线 但个股分化中未见跌停板 显示情绪面尚可 [5] 关键点位突破条件 - 重返3400点需满足两大条件:北向资金显著流入 白酒及证券等权重板块明显上涨 [5] - 当前市场未达突破条件 但未兑现的预期反而形成潜在上行空间 [5] 交易策略 - 在板块轮动乏力阶段 仓位管理成为核心策略 建议保持部分仓位以应对涨跌双向波动 [3] - 指数预判对个股操作指导有限 需区分ETF与个股交易逻辑差异 [7] 市场情绪与结构 - 早盘近3000只个股下跌但指数跌幅有限 显示权重板块(白酒/银行/证券/地产/保险)对指数支撑作用 [7] - 半日调整或为后续行情蓄力 市场认知分歧导致交易行为分化 [7]
市场回暖,银行信贷员的日子怎么反而变难了?
虎嗅APP· 2025-05-03 10:44
银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 信贷经理收入不增反减现象普遍 开单量仅增加10%~20%但贷款金额和利率下降导致利润缩水 [7][9][10] - 贷款额度缩小明显 房价波动导致抵押物贬值 如1000万房产三年后仅估值850万 客户风险偏好降低 贷款成数从70%降至50% [12] - 提前还款比例持续上升 市场回暖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下滑 [13] - 利率下调压缩利润空间 首套利率从4 1%降至3 5% 二套利率从5 25%可转首套导致1%~2%利润消失 [14][15] 坏账风险加剧 - 经营贷坏账率显著上升 2021年发放的300万经营贷对应千万房产现仅值七八百万 资不抵债情况频发 [20] - 坏账处理方式中资不抵债最严重 需返还业务抽佣并扣减收入 每100单坏账从0~1单升至2~3单 [22][23][24] - 不良资产处置折扣加大 反映个人贷款不良率快速攀升 [26] 行业竞争与获客困境 - 营销费用攀升至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 银行从拜访房企转为争夺渠道资源 支行行长亲自对接渠道公司 [28][29][30] - 渠道公司掌握议价权 可根据佣金比例分配客户资源 [29] - 四大行依靠基本盘 小银行处境最为艰难 面临双重挤压 [40][41] 从业人员生存状态 - 人员流动率创新高 小组半年更换近半人员 部分转行中介或保险行业 [33][34][35] - KPI压力催生副业模式 包括短视频获客 太极教学等创新尝试 [36] - 线上获客成为少数成功案例 但普遍存在过劳现象 [38][39] 市场结构性变化 - 业务下沉分配不均 优质渠道和网点获得更多客源 非平均分配导致旱涝不均 [11] - 经营贷风险分层明显 个人房贷最优 个人经营贷次之 公司经营贷风险最高 [20] - 行业从资金供给方主导转为需求方主导 银行获客主动性显著增强 [30]
市场回暖,银行信贷员的日子怎么反而变难了?
虎嗅· 2025-05-02 17:03
行业现状 - 全国范围限购门槛降低导致刚需涌入市场 上海10月至12月连续3个月二手住宅成交超2万套/月 2024年初单月达2.6万套 [3] - 银行个人按揭业务量增加但信贷员单量仅增长10%-20% 贷款金额和成数偏低 利率普遍3%开头导致利润压缩 [8] - 市场回暖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下滑 主因包括房价波动(如1000万房产三年后估值850万) 客户杠杆使用率从70%降至50% 提前还款增加 [10][11][12] 信贷员收入结构 - 基本工资+提成模式转变为仅最低基本工资(上海标准) 业务量增加但收入同比下降 [6][8] - 开单量上升但分配不均 客源/渠道优势机构获得更多业务 部分网点出现"忙闲两极分化" [9] - 利率下调导致利润空间收窄 首套利率从4.1%降至3.5% 二套转首套使利差减少1%-2% [14] 风险暴露 - 坏账率从0-1单/100单升至2-3单/100单 主要集中于2021年发放的经营贷(300万贷款对应现估值700-800万房产) [19][24][25] - 坏账处理中资不抵债情况最严重 需返还业务抽佣并扣减当月收入 单笔坏账即可导致收入负增长 [23][28] - 个人贷款不良资产快速上升 反映在近期不良资产折价幅度加大 [26] 市场竞争 - 获客成本上升 渠道佣金达0.3%-0.5%/单 银行从"开发商求银行"转变为"银行求渠道"的供需关系逆转 [31][32] - 营销费用增加用于客户拜访KPI完成 但对公优质客户和按揭资源均有限 [30] - 小银行处境尤为艰难 夹在四大行稳定基本盘和灵活渠道之间 [46] 人员流动 - 信贷员离职率创新高 部分转行中介/保险 或通过副业(如小红书太极课99元/节)补充收入 [37][38][39] - 留存人员积极探索新获客方式(短视频等) 但仍面临高强度KPI压力 [40] - 行业压力直观体现为从业人员外貌变化(消瘦/脱发) 仅少数通过线上转型改善状况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