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产品

搜索文档
基金公司营销“画风”生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8-20 04:09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近期多只绩优基金开启限购模式,包括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A/C类份额(单日单账户限购1000万元)、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A/C类(单日限购100万元)、建信灵活配置混合(单日限购1000万元)等 [1][2] - 限购基金多为今年高回报产品,如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回报率56.37%、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回报率135.09%、建信灵活配置混合回报率49.74%、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回报率83.82% [1][2] - 招商成长量化选股8月15日起单日限购2万元(7月24日曾限购20万元),该基金年内回报率29.55% [2] 限购原因分析 - 避免基金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现有持有人收益被摊薄,高位新资金难以快速建仓会造成资金闲置降低效率 [2] - 控制产品规模防止超过基金经理能力圈,化解"船大难掉头"问题,限制套利行为保护原持有人利益 [3] - 反映行业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型的趋势,本轮行情中基金公司对规模扩张表现克制 [3] 产品布局调整 - 限购基金集中于创新药、科技、军工等交易拥挤的热门赛道 [1][3] - 基金公司同步挖掘其他细分赛道产品,如有色/化工主题基金、"固收+"、FOF等均衡配置选择 [3][4] - 超90%的FOF产品年内取得正收益,成为资产配置新方向 [4]
“希望本轮牛市走得慢些”!沪指十年新高,还有点“懵”:有人等“倒车接人”,有人“解套离场”,有人“积极入市”
天天基金网· 2025-08-19 13:12
市场情绪与投资者行为 - 当前基金市场呈现"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分化现象,既有投资者急于赎回回本产品,也有资金涌入热门赛道[2][5] - 超过一半2021年高点成立的基金已净值回"1",但部分基民选择回本后赎回权益产品,尤其净值接近1元或创新高的产品[6][7] - 银行渠道咨询基金的客户明显增加,但实际购买量未显著提升,部分客户赎回刚回本产品[14] 资金流向与产品表现 - 净申购资金偏好成长板块基金,特别是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等宽基指数及半导体、CPO等行业主题基金[9] - 部分绩优主动权益基金净申购量可观,如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近1年收益达171.20%,中航机遇领航混合发起C达145.09%[10] - 8月以来近20只权益基金提前结束募集,但整体入场资金规模仍有限,某营业部净流入仅占交易性资产1%-2%[7][10] 行业动态与机构反应 - 基金公司对突然升温的市场准备不足,营销节奏滞后,部分机构原重点推"固收+"产品时客户已开始询问权益基金[12][13] - 银行渠道开始加强权益基金培训,总行安排晨会培训并提高权益产品推广激励[14] - 行业普遍希望行情走慢走稳,认为当前"健康牛"根基扎实,市场拥挤度中等为延续留空间[15][16] 市场特征与未来展望 - 本轮行情较去年"9·24"更稳中求进,沪指创近十年新高但未引发机构强烈感受[13] - 微信指数显示"股市""牛市"搜索量远低于去年,市场或处早期阶段[16] - 行业期待"健康牛"持续,认为百万亿级银行存款等沉淀资金若释放将推动市场[16][18]
穿越市场波动:华安盈瑞稳健优选 FOF的多资产投资智慧
搜狐财经· 2025-08-18 09:29
导读:回顾今年的市场行情,走势充满了戏剧性,不确定性如影随形。年初,A股得益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国家 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政策,市场在这些强劲利好因素的推动下迅速回暖,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板块表现活跃。但随后市 场遇冷,投资风格转向防御,一大批投资者获利回吐。等部分投资者割肉离场后,市场再度活跃,新消费、创新药等板块活跃 度节节攀升,行情热度甚至反哺了线下消费热情。 跳出A股范畴,从全球各类资产的表现来看,今年前7个月韩国综指、德国DAX、英国富时100等指数表现亮眼;黄金作为大类 资产则一如既往地受到追捧;而前两年表现欠佳的恒生指数、恒生科技等指数,今年收益已反超纳斯达克、标普500等热门海外 指数。 | 指数代码 | 指数简称 | 今年以来% | | --- | --- | --- | | KS11.Gl | 韩国综合指数 | 35.63 | | 882415.WI | 黄金 | 34.05 | | HSI.HI | 恒生指数 | 25.51 | | HSTECH.HI | 恒生科技 | 22.89 | | GDAXI.GI | 德国 DAX | 21.86 | | FTSE.GI | 英国 ...
FOF产品缘何上演“冰与火之歌”?
上海证券报· 2025-08-10 21:40
FOF产品市场现状 - FOF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部分产品因规模低于5000万元濒临清盘 同时爆款产品频现 有FOF一日售罄 [1] - 2023年已有超10只FOF清盘 多只FOF发布清盘提示公告 [2] - 摩根盈元稳健三个月持有期FOF一日售罄 发行规模达27.52亿元 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FOF发行规模65.73亿元 富国盈和臻选FOF达60.01亿元 [2] - 多只FOF规模大幅增长 易方达如意安诚FOF从0.78亿元增至32.84亿元 华安盈瑞稳健优选FOF从23.78亿元增至78.06亿元 博时臻选楚汇FOF从2.47亿元增至77.41亿元 [2] FOF产品策略变化 - 爆款FOF普遍采取多元资产配置形式 以稳健收益为目标 注重回撤控制 [3] - 公募基金发展为FOF提供更多配置工具 海外市场和商品市场表现推动FOF多元化配置 [3] - 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 更看重资产稳健增值 目标预期变化体现在银行销售渠道 [3] - 招商银行TREE长盈计划对FOF净值回撤和收益有严格要求 纳入该计划的多只FOF规模大幅增长 [4][5] 行业发展趋势 - FOF进入2.0多资产配置时代 规模增长较多的FOF均采取多元资产配置策略 [6] - 低利率环境下 财富配置从单一债券转向多元资产 [6] - FOF优势在于运用股票、债券、商品等多类子基金进行灵活资产配置 [6] - 近期新上报FOF产品多明确含有"多资产"字样 如汇添富稳健多资产FOF、永赢元嘉平衡多资产FOF等 [6] - 建议FOF进一步回归资产配置本源 布局黄金、海外市场、REITs等与A股低相关资产 [7]
【深度】城投债收益率跌进“1”时代,券商资管转型迎大考
新浪财经· 2025-08-06 17:3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券商资管固收业务依赖城投债持有到期策略,过去10年"1-3年AA沪信用债指数"年化收益率超6.4% [3] - 2022年净值化改革后,城投债策略面临挑战,信用利差极致压缩,3年期AAA级城投债收益率降至"1"开头 [6][7] - 固收类产品占券商私募资管规模82.5%,2025年6月末规模达4.5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319.68亿元 [9] - 当前一年期固收产品业绩基准要求2.7%,但五年期城投债票息已无法达到该水平 [10] 历史发展路径 - 2016年前券商资管信用债投资策略多样,2016年后因产业债违约潮转向城投债 [4] - 2022年前西部省份两年期AAA级城投债票息高达7%,超额信用利差达400bp [5] - 资管产品禁用摊余成本法后,2022年11月"债灾"导致大规模赎回,行业开始担忧固收产品未来 [5] 转型方向与举措 - 头部券商已布局多资产多策略转型,涵盖股票、商品、债券等多样化策略 [2] - 可转债产品表现突出,"第一创业可转债灵活配置1号"年内回报24.19% [15][16] - FOF产品发行量大幅增长,2025年前7月发行405只,华泰证券资管以77只居首 [17] - 全天候策略成为主流,中金、华泰等多家券商布局多资产类别投资 [18] 竞争优势与差异化 - 券商资管全牌照优势明显,可覆盖衍生品、跨境资产、公募REITs等多元领域 [12] - 依托千家营业部线下网络,客户信任度高于私募基金 [13] - 中小券商可通过特色化、差异化赛道突围,如量化策略与主观策略结合 [11][19] 未来展望 - 行业预计优秀券商资管不超过10家,转型关键时点面临路径依赖挑战 [19] - 量化策略因人员配置效率高成为转型突破口,可结合主观策略提升效果 [19] - 监管推动私募资管与财富管理协同转型,定制化产品和服务能力成为比拼重点 [19]
对国债取消免税的解读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8-01 20:06
债券税收政策调整 - 核心观点:8月8日起新发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原有免税政策[1][4] - 政策细节:仅针对利息收入中的增值税(原免税部分),不同投资者类型及券种税率差异显著(公募基金国债/地方债利息收入税率0%,其他资管产品非金融企业债利息收入税率27.45%)[3][4][5] 市场影响分析 - 新老划断效应:存续老券不受影响,新发债券需缴税,推动市场偏好转向老券(30年国债价格先跌后涨)[6] - 券种分化: - 利率债(国债、政金债)因续发机制短期影响有限,收益率或贴近老券[8] - 银行/券商金融债新发需全额缴税,收益率需补偿税收溢价[8] - 信用债因原有税率不变,与利率债税收差异收窄,相对利差缩小[9][10] 财政与机构影响 - 财政动机: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2%,政府性基金收入降2.4%,政策旨在拓宽财政收入来源[13][14][15] - 金融机构: - 银行/券商发债成本边际上升,自营债券收益税负增加,但对保险/券商利润影响微弱[16] - 银行受影响略显著,但整体对股价冲击有限[17] 投资者策略 - 个人投资者实际影响较小,无需过度反应[18][19] - 机构投资者需调整券种配置策略,关注老券与信用债的相对价值[6][9][12] 资产配置观点(非债券相关) - FOF基金经理建议: - 长期配置应注重地区分散与均衡(如创新药、军工板块)[21][24] - 区分长期逻辑与短期变量,避免追涨一致预期[22][24] - 市场工具推荐:FOF季报可作为资产配置参考,因其贴近普通投资者视角[24]
中泰资管天团 | 田宏伟:对FOF投资组合构建、基金选择以及投资目标的再思考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31 19:32
FOF投资的时代变迁与演化趋势 - FOF投资经历了从多资产配置到多策略配置的演变 随着国内投资工具的丰富 全球配置和跨资产类别配置成为可能 QDII基金 港股通 商品基金和ABS/Reits产品拓展了配置空间 [3][4] - 2022年后公募FOF多资产配置条件成熟 2024年FOF配置黄金比例显著提升 对业绩稳定作出贡献 [4][5] - 多资产配置需关注资产间低相关性 但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相关性骤升 如2009年金融危机中股票与信用债同步大跌 [7] 组合构建:从多资产到多策略 - 多策略配置在量化私募中应用广泛 结合多种指增策略可提升超额收益稳定性 高频交易策略护城河更高 [7] - 公募FOF广泛采用多策略配置 通过分散子基金组合降低单一风险因子暴露 但需警惕策略间的多重共线性风险 如2024年2月小盘股流动性危机导致量化产品大幅回撤 [8] - 真正有效的多策略配置需规避单一因子过度暴露 某团队管理的量化FOF在2024年事件中回撤较小即得益于此 [8] 基金选择的重要性 - 基金优选仍是FOF投资核心支柱 优秀基金经理的alpha能力在2025年出现全面回归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大幅超越主流指数 [11] - 评估基金经理alpha需剥离行业beta和主题beta 风险管理能力成为新考察维度 监管政策开始强调基金业绩不能过度偏离基准 [12] - FOF产品可通过资产配置和组合投资 在保留alpha能力的同时降低最大回撤 [12] 投资目标的锚定 - 绝对收益应作为基金第一目标 但需拉长考察周期至三年以上 监管层建议将投资者平均盈利幅度纳入考核 [16] - 跑赢业绩基准是资管业务本源 2021年后部分权益基金跑输沪深300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FOF产品需长期超越自身基准 [17][18] - 排名领先不应刻意追求 否则易引发羊群效应 实现绝对收益和基准超越后自然能获得较好排名 [19]
潮涌东方启新章 券商资管先行者的十五载价值投资征程
券商中国· 2025-07-28 07:22
券商资管行业发展历程 - 2010年7月东方红资产管理成为国内首家券商系资管子公司,开启行业独立化运作新篇章[2] - 2012年券商创新大会后行业规模从2800亿元(2011年)爆发式增长至1.89万亿元(2012年),2017年达18.8万亿元峰值[4][5] - 2018年资管新规推动行业转型,2024年规模调整至6.1万亿元,完成业务重构[6]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战略定位 - 坚持基本面研究的价值投资道路,2005年首只集合产品"东方红1号"即确立该方向[3] - 2013年成为首家获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开启"公募+私募"双轮驱动模式[5][11] - 投研团队超百人,覆盖权益/固收/量化/FOF/REITs五大领域,累计获95项权威奖项[6] 投研体系创新 - 权益投研形成"宏观+产业+个股"三级研究体系,扩大行业覆盖至30个细分领域[7] - 固收团队建立"风控为先+绝对收益"体系,2015年起实现权益固收双翼发展[7] - 量化领域首创金字塔结构:聪明贝塔指数(定制6类因子)+指数增强+主动量化产品[8] 产品矩阵布局 - 管理271只产品(2025年),含116只公募基金,八大类别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12] - 首批完成13只大集合公募化改造(2021年),降低投资门槛至1元起[12] - 养老FOF产品线全面布局,2022年首家获批个人养老金Y份额[13] - 基础设施REITs领域发挥"公募+专项"双牌照优势,发行多单ABS项目[9][13] 客户服务生态 - "东方红万里行"活动十年覆盖200万人次,举办14000场线下交流[15][17] - 首创"研究-投资-顾问"一体化模式,建立FOF专业内容平台每日更新[18] - 2022年推出"知己"服务生态,聚焦客户需求认知与长期陪伴[17] 行业竞争格局 - 15家券商系机构获公募牌照,4家管理规模超千亿(2025年Q1),东方红规模居首[11] - 2025年启动新三年战略,重点布局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大方向[21]
公募基金2025年二季报解读点评
2025-07-23 22:3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公募基金行业 - **公司**:易方达、招商、景顺长城、中欧、富国、华夏、前海开源、嘉实、东方红资产、南方基金、兴全、渤海汇金、国泰、广发、大成、诺安、中信保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产品发行与存量规模 - **主动权益基金**:2025 年二季度新发数量和规模显著提升,平均募资规模达 5.2 亿元,红利价值和科技成长是布局重点;老产品赎回致整体份额下降 2.2%,规模持平于 3.33 万亿元;数量达 4260 只,同比增 3.5%,环比增 1.2% [1][2][5] - **固收加产品**:规模超越 2023 年下半年水平,达 2.16 万亿元;偏债混合 FOF 扩容幅度领先,一级债基单季度扩容超 10%;二季度发行 27 支新基金,募集总规模 392 亿元,平均单支 15 亿元 [1][2][7] - **FOF 产品**:延续一季度高位,新发规模 186 亿元;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公募 FOF 基金规模 1662 亿元,环比上升 10%;普通 FOF 增长最显著,前十大管理人占比有所下降 [1][4][8] - **被动指数产品**:二季度发行 109 只,首次破百,再创历史新高;平均单支产品发行规模回落至 3.97 亿元;富国、南方和汇添富基金募集规模领先;基本面主题、宽基主题、跨境中国香港主题及行业主题产品发行规模较领先 [9] 基金表现 - **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表现出色,偏股基金指数涨幅 3.1%,跑赢宽基指数;创新药产业链领涨,红利低波资产优势显现;量化选股优势凸显,小盘成长与小盘价值产品表现突出 [1][19] - **固收加基金**:二季度所有细分品类均实现正收益,转债基金业绩最佳;整体调升股票仓位,增配港股资产 [1][22] - **FOF 产品**:2025 年至今 FOF 指数录得 3.19 个百分点的总回报,在各大类基金指数排名靠前;98%的 FOF 产品实现正向回报,偏股混合性 FOF 基金领涨 [24] 基金布局调整 - **固收加基金**:二季度整体调升股票仓位,但幅度不大;增配港股资产,尤其是港股红利和热门港股新消费领域;转债方面,不同细分品类表现分化;纯债端需关注科创债 ETF 交易拥挤度问题 [25] - **主动权益产品**:截至二季度末,股票仓位为 87.3%,环比微降 0.1%;重仓持有港股的产品数量增加,比例提升至 17%;通信、金融等行业获增配,消费和制造板块被减持 [26][27] 被动指数产品市场 - **整体表现**: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整体规模达 5.79 万亿元,环比增速 12.6%;债券型 ETF 增速高达 76.2%,商品型 ETF 增长 48.3%,LOF 和场外指数基金环比上升 10.8%,货币型 ETF 环比上升 9% [11] - **品类结构**:宽基权益类环比上升 8%,达到 2.27 万亿元,占比小幅上升至 57.6%;跨境类权益受益于港股火热行情,以 13.5%的增速成为最大品类,总计 6713 亿,占 17.1%历史新高;行业主题中科技与制造板块领先,制造板块增长最快,为 12.5% [13][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欧和南方基金**:2025 年二季度管理规模分别为 132 亿元和 101 亿元;东方红资产凭借二季度大规模新发的偏债混合型产品,管理规模位列全市场第五 [8] - **LOF 和场外指数组合**:头部集中度增加,白酒基金 LOF 仍最大,为 397 亿,与第二名南方 7 - 10 年国开债差距不足 50 亿;前十大多为债券指数组合,仅白酒基金例外 [16] - **三季度跟踪指标表现**:三季度各类型指标增长前十包含四个股指、一黄金五债券;沪深 300 领涨 1203 亿,再次破万亿关口 [17] - **竞争格局**: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继续领跑,被动非货管理人前十均有增长且排名稳定,总体集中度 CR5 从 47.9 提升到 48.3,中部机构竞争加剧长期难逆转 [18] - **FOF 产品配置**: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得到各类 FOF 显著增配;低利率环境下偏债混合型 FOF 对短债基金加仓约 3.4 个百分点,偏股混合型 FOF 增配偏股混合型基金约 3.07 个百分点;平衡混合型 FOF 及目标日期型 FOF 整体加仓债券型基金及 QD 股票基金 [34] - **重仓次数较多产品变化**:混合债券一级基金和指数型基金被重仓次数提升明显;2025 年二季度增配次数较高的产品包括诺安多策略(17 次)、中信保诚多策略(14 次)以及可转债 ETF(14 次) [35] - **FOF 产品直投股票比例**:截至二季度,149 只 FOF 直接配置股票;偏股混合型、目标日期型及股票型 FOF 直投股票比例均有所降低,其他类型 FOF 直投股票比例小幅上升 [36] - **ETF 资金流向**:二季度 ETF 资金流向显示,债券 ETF 延续大规模净流入趋势,宽基指数产品如沪深 300 资金净流入突出,恒生科技及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资金净流入靠前,红利指数录得较高资金流入 [3][37]
世纪证券资产配置团队负责人吴贤敏:AI浪潮已经到来,金融科技将如何改变FOF投研?
私募排排网· 2025-07-22 12:07
论坛概况 - 第九届AI&FOF投资创新发展论坛于2025年7月18日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举办,主题为"智算未来·量化跃迁" [1] - 论坛由排排网集团与世纪证券联合主办,银河期货、国联期货等机构协办,汇聚FOF投资、量化投资、券商资管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1] - 世纪证券资产配置团队负责人吴贤敏发表题为《金融科技赋能FOF投研》的演讲,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金融数学硕士及9年金融从业经验,曾任高盛资管副总裁 [1][4] 金融科技在FOF投资的应用阶段 - 第一阶段:自动化阶段,通过程序整合结构化数据(私募基金净值、估值表、宏观经济指标等),自动计算业绩指标,提升效率和准确性 [4] - 第二阶段:数据驱动决策阶段,通过金融模型(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压力测试等)克服主观认知偏差,验证投资经理言行一致性、团队风控执行情况等 [6] - 第三阶段:AI智能化阶段(尚未成熟),探索AI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合同文本、舆情信息等),未来可能出现AI Agent标志性应用 [7] FOF投资当前面临的挑战 - 数据问题:全市场超2万只私募基金缺乏统一数据服务商,基金筛选难度大 [7] - 组合构建:FOF产品灵活性导致调整复杂,需快速应对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组合调整需求 [9] - 投后管理:中大型FOF管理人面临高频跟踪、归因分析和风险识别的挑战 [9] - 交易执行:私募场外交易涉及开放期确认、材料审核等大量人工流程,时效性难以保证 [10] 世纪证券的解决方案 - 基金筛选:自建私募数据库,开发净值邮件解析程序,建立细颗粒度策略标签体系和观测池 [10] - 组合构建:为每个管理人策略建立代表性收益曲线,搭建组合回测框架和优化器 [11] - 投后管理:构造市场环境指标(股指基差、Barrra风格因子等),设计自动化监控预警系统 [13] - 系统建设:已开发投资组合分析、平台分析、策略分析等6套系统,覆盖收益跟踪、定量分析等核心功能 [13] 行业发展趋势 - 金融科技将成为FOF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量化与AI无法完全替代人的作用 [14] - FOF投研团队需持续学习并迭代投研框架,适应数据生态和金融科技的发展 [14] - 私募生态圈将向更健康方向发展,金融科技在各领域的应用价值将持续凸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