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基金

搜索文档
持有4年终于回本,医药基金还能拿吗?
天天基金网· 2025-08-04 19:17
医药板块市场表现 - 2021年上半年医药板块估值已偏高但市场情绪狂热,随后因集采政策和全球流动性收紧导致估值大幅回调[2] - 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初医药板块出现买入机会,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近十只医药基金净值翻倍或接近翻倍,最高达100.62%(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3][4] - 近期美国要求17家药企降价的政策导致全球创新药股价下跌,港股创新药板块同步受挫[4] 政策与行业趋势 - 国内医药集采政策转向"反内卷",不再单纯追求最低价,而是推动资源向高质量仿制药和创新药倾斜[5] - 创新药企短期受政策冲击但中长期估值仍由盈利增长决定,需关注研发管线价值与资产溢价[6][7] 估值分析 -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31250)动态PE-TTM约40倍(42%分位点),PB约4倍(100%分位点),显示PE仍有空间但PB处于高位[6] - PE适用于成熟盈利药企(如恒瑞医药、华海药业),PB更适用于重资产或亏损药企(如原料药、创新药企)[7] - 当前港股创新药占比高,短线回调幅度可能大于A股医疗板块,需警惕高估值下的分化风险[7] 投资逻辑反思 - 市场狂热时期支付过高溢价可能导致糟糕回报,需平衡"好公司"与"好价格"的关系[7] - 优质医药企业可能因市场恐慌被错杀,其稳定现金流和成长性或被低估,孕育长期机会[8] - 长期价值最终取决于企业真实盈利和增长潜力,需甄别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医药企业[9]
“3年,终于回本了!”基民“解套”众生相
券商中国· 2025-08-03 22:52
市场回暖与基金表现 - 近期市场回暖,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已有6只公募基金年内收益翻倍 [2] - 多位知名基金经理代表作反弹幅度超过50%,包括葛兰、高楠、闫思倩、赵蓓等 [2] - 部分曾被深度套牢的基金账户近期悄然翻红,基民在社交平台讨论"基金回本"现象增多 [1][2] 投资者行为分析 - 市场高点入场的基民在回本后呈现分化:有人立即赎回,有人分批撤退,有人加仓,也有新投资者入场 [2] - 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透露,反弹幅度较大且刚回面值的基金出现赎回潮,反映投资者落袋为安心态 [2] - 历史经验显示市场回暖初期常伴随基金赎回,投资者信心修复需要时间,容易错过低位布局机会 [3] 差异化投资策略案例 - 案例1:高乐在2021年高点买入基金浮亏40%后回本即赎回,体现风险规避倾向 [2] - 案例2:王倩采用分批赎回策略,净值每涨5%赎回10%,平衡踏空风险与收益锁定 [2] - 案例3:林洋通过低位加仓定投实现30%盈利后继续追加,看好悦己消费和文化产业升级赛道 [3] - 案例4:资深基民赵梦将高波动的算力、创新药基金调仓至钢铁、光伏等低位板块,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 [4] 行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 文化产业升级被部分投资者视为长期机会,现象级IP(如《哪吒》、泡泡玛特)出海反映文化软实力崛起 [3] - 反内卷政策推动钢铁、光伏等传统行业成为调仓方向,显示政策导向对资金配置的影响 [4] - 投资者行为差异本质源于风险偏好、投资目标及对后市判断的分化,理性认知风险边界是长期投资关键 [5]
投资基金已经10年了,我都经历了些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03 09:56
投资历程复盘 - 2015年从炒股转向基金投资 因股市下跌导致前期盈利回吐[3] - 初期采用创业板指数基金定投 从2000多点入场后遭遇50%下跌 最大浮亏20% 但2019-2021年反弹至3000多点实现盈利[4] - 2021年牛市期间通过指数基金 主动管理基金 封闭式基金 债券基金等多品种操作实现全面盈利 可转债打新单日收益达数千元[4] 市场高估与资产配置调整 - 上证3700点时观察到白酒等行业狂热现象 通过止盈锁定收益并警示风险[6] - 变现资金投入房地产和汽车导致亏损超100万 反思应专注擅长领域[6] - 2021-2024年期间基金投资已回本 债券配置上半年收益4% 同期沪深300指数较峰值仍低30%[10] 基金品种选择策略 - 恒生互联ETF从净值1元跌至0.289元(跌幅70%) 通过逆势加仓将成本降至0.4元 最终以0.5元以上净值退出[7] - 放弃新基金和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 因表现差且管理费高 转向指数基金为主[10] - 重点配置大盘宽基指数 减少行业指数投资 因后者波动大导致投资者难以坚持[11] 债券基金配置价值 - 近三年债券基金普遍实现10%以上收益 显著跑赢多数股票基金[11] - 建立债券基金实盘累计收益7% 建议先通过债券资产建立安全垫再追求更高收益[11] 投资者行为差异 - 相同策略下跟投者因未执行逆势加仓导致亏损 如恒生互联ETF部分投资者仍处浮亏状态[8] - 2018年市场低点同样出现投资者放弃现象 坚持定投者最终获得超额收益[8][10]
主动权益基金超七成实现正收益
金融时报· 2025-07-03 09:45
主动权益基金上半年业绩表现 - 上半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达7.36%,超七成产品实现正收益,超100只产品净值创新高 [1][2] - 北交所和医药主题基金表现突出,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混合A/C收益率分别达82.45%和82.1%,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收益率75.18% [2] - 上半年收益率排名前50的基金几乎全部为北交所以及医药主题基金,且收益率均在50%以上 [2] 细分领域表现分化 - 科技主题基金表现不佳,人工智能主题基金出现明显回调,前海开源人工智能主题灵活配置混合A/C收益率分别为-20.57%和-24.69% [3] - 国融融信消费严选混合收益率为-17.79%,15只产品上半年亏损超15% [3] - 主题性投资和小盘股表现较好,量化资金规模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增长并持续提升 [3] 下半年市场展望 - 机构普遍持乐观谨慎态度,预计市场将呈现结构化行情 [4] - 信达澳亚基金认为短期市场风险偏好回升,中长期政策红利释放和流动性宽裕将支撑A股行情 [4] - 景顺长城投研团队指出AI、军工和创新药等领域突破提振投资者信心,美元下行周期利好人民币资产 [4] 结构性投资机会 - 永赢基金看好科技、新消费、稳定红利等领域,重点关注国产算力、AI软硬件应用、人形机器人、半导体、军工等细分方向 [5] - 新消费领域关注体验式消费、"AI+"消费、服务消费等新型消费形式 [5] - 广发基金指出上证指数站上3400点改善市场情绪,但部分行业交易拥挤需注意风险 [5]
上百只,创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6-25 08:42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全市场106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创历史新高,其中93只过去一年涨幅超过50% [1][2] - 91只基金年内涨幅超30%,24只超50%,10只超60% [2] - 10只基金过去一年净值翻倍,23只涨幅超70% [2] - 表现突出基金包括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基金、医药基金、红利基金等 [2] 具体基金业绩 -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基金年内涨幅67.06%,过去一年170.30% [4]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年内涨幅71.03%,过去一年165.16% [4] - 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年内涨幅47.73%,过去一年139.33% [4] - 景顺长城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年内涨幅42.77%,过去一年133.89% [4] - 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A年内涨幅52.53%,过去一年114.35% [4] 老牌基金表现 - 鹏华弘泰A累计净值6.08元,过去五年涨幅10.35% [6] - 工银金融地产A累计净值3.97元,过去五年涨幅38.28%,基金经理任职回报375.79% [6] - 金信智能中国2025A累计净值2.4857元,成立以来累计涨幅178.95% [6] 市场展望 - 市场进入风险偏好回升阶段,政策红利和流动性宽松为A股奠定基础 [7] - 科技成长布局时点临近,AI产业链中长期增长潜力显现 [7] - A股在AI、军工和创新药等领域取得突破,外资重新认识中国创新能力 [7] - 美元下行周期利好人民币资产,A股和港股流动性受益 [7] - 市场估值具备吸引力,与债市收益率相比性价比高 [7]
上百只,创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6-25 08:27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全市场超百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创历史新高,其中106只基金最新净值达成立以来峰值 [2][4] - 91只基金年内涨幅超30%(24只超50%,10只超60%),93只基金过去一年涨幅超50%,10只基金净值翻倍 [4] - 表现突出基金包括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基金、医药基金、红利基金等主题基金,以及成立时间较短的次新基金 [4] 老牌基金长期业绩 - 鹏华弘泰A(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累计净值6.08元,五年涨幅10.35%,同类排名前50% [5] - 工银金融地产A(偏股混合基金)累计净值3.97元,基金经理鄢耀任职回报375.79%,五年涨幅38.28% [5] - 金信智能中国2025A累计净值2.4857元,成立以来累计涨幅178.95%,过去五年年度涨幅均为正值 [5] 市场展望与科技成长机会 - 短期市场风险偏好回升,中长期政策红利和流动性宽裕支撑A股叙事基础 [7] - 科技成长板块(尤其是AI产业链)调整后布局时点临近,中报业绩预告或提供景气线索 [6][7] - 当前市场三大利好:中国在AI/军工/创新药领域突破、美元下行周期利好人民币资产、A股估值具备吸引力 [7]
同类排名2/179,这位高手这样做资产配置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5-30 13:18
基金业绩与策略 - 中泰天择稳健6个月持有混合(FOF)A份额自2023年3月21日成立至2025年3月31日净值增长率为7.40%,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4.19%,近1年同类排名2/179 [2] - C份额同期净值增长率为6.53%,2023年和2024年份额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70%/-4.01%和7.22%/6.79% [10] 资产配置方法论 - 采用基于宏观分析的"风险预算"模型,不完全遵循风险平价,而是根据配置观点动态分配风险预算 [3] - 战略配置基于"货币—信用"框架:货币宽松利好金融属性资产(债市、贵金属、成长股),信用扩张利好工业品、顺周期和大盘蓝筹 [5] - 战术配置关注月度/季度机会,通过行业基本面与情绪面"预期差"捕捉短期机会,但要求策略层面独立于长期战略 [5] 组合构建逻辑 - 强调创建15-20个互不相关的"回报流",通过低相关性资产降低风险而不牺牲收益,例如红利低波指数与中证2000指数呈现负相关性 [5][6] - REITs因与债券同步性高未被纳入组合,港股因与A股相关性高而严格限制风险预算 [6] 基金筛选技术 - 通过剥离30多个风格因子评估纯Alpha能力,例如医药基金超额收益实际来源于微盘股风格暴露 [7] - 黄金ETF作为战略底仓长期持有,因美元信用动摇趋势未逆转,战术层面仅对短期超涨做反转交易 [8] 2025年宏观配置策略 - 国内核心变量为信用扩张:财政超预期则利好顺周期/大盘蓝筹,货币宽松延续则利好科技成长股 [9] - 海外核心变量为美元流动性:美国削减赤字利好美债/港股,高赤字延续则利好大宗商品/周期股 [9] - 黄金走势取决于美元信用边际变化,纳斯达克科技股表现与AI技术发展预期强相关 [9]
高点买入亏超50%后,总结出三大血泪教训!
天天基金网· 2025-03-29 10:04
核心观点 - 投资不是追星游戏,而是需要理性规划与长期坚守的马拉松 [3] - 从盲目追星到躺平止损,经历了从"韭菜"到"学徒"的蜕变,通过运用工具优化策略做好长期投资 [27] -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更是人性的修行 [26] 跟风追星的代价 - 2021年下半年将积蓄投入火热的医药、军工以及炙手可热的明星基金,但市场风格切换后成长股暴跌,单一赛道基金风险暴露无遗 [4] - 持仓的一只成长价值基金因重仓科技股,在2022年最大回撤超50% [4] - 主动基金易受基金经理风格偏移以及押注单一赛道的影响,出现较大波动 [6] 定投策略的误区 - 面对亏损加大定投金额试图摊薄成本,但2022年多次因资金不足导致定投中断,错失低位补仓机会,最终成本线居高不下 [9] - 未根据市场估值动态调整策略,盲目坚守医药基金,陷入"跌跌不休"的泥潭 [10] - 定投执行偏差(如金额波动、扣款失败、没有及时止盈止损)会显著放大亏损 [12] 情绪失控的转折点 - 2024年9月市场迎来"924行情",但账户仍浮亏超40%,面对家人压力与内心煎熬选择割肉赎回四分之一资金,错失后续反弹红利 [14][15] - 止损需基于基本面而非情绪,"闲钱投资"原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6] 三大血泪教训和重生启示 - 分散配置是生存法则:过度集中于高波动赛道(如军工、医药)一旦板块回调便难以翻身,应搭配价值型基金或固收+产品平滑风险 [18] - 长期视角与纪律执行:定投需绑定工资账户、保持金额稳定,并设定估值阈值动态止盈,盲目加仓只会加速亏损 [19][20] - 独立思考胜过跟风盲从:基金经理短期业绩可能依赖"赌赛道",长期稳健性更值得关注,超长线投资应选择指数基金而非主动基金 [22][23] 重建投资信心 - 将割肉资金转向沪深300、中证500以及纳斯达克、标普500指数,严格执行"五年持有+年检"策略,通过低位定投实现逆袭 [24] - 唯有敬畏市场、尊重规律,才能在波动中守住本金,静待花开 [25] - 用闲钱投资,做长期规划,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在市场的风浪中行稳致远 [28]
高收益幻觉:投资亏损之根源
雪球· 2025-03-17 15:55
文章核心观点 投资者易陷入“高收益幻觉”,应避免依据买入前的高收益或未落袋的高收益进行投资决策,同时不应追求过高收益目标,普通投资者适合偏债混合型基金 [3][5][11] 分组1:买入之前看到的高收益与投资者无关 - 大部分投资者未意识到买入前产品的高收益与自身无关,据此推定之后也有高收益会产生“高收益幻觉” [5] - 以小仓位尝试获高收益后全仓或加杠杆买入,易被套牢 [5] - 投资产品价格遵循均值回归定律,“盛极”时因高收益幻觉买入易亏钱 [5] 分组2:未落袋为安的高收益与投资者无关 - 证券投资是博弈,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会被放大,获高收益应及时落袋为安或锁定部分利润 [8] - 很多投资者沉浸在高收益幻觉里舍不得止盈,期望“复利”却等来“过山车” [9] 分组3:高收益目标是危害最大的高收益幻觉 - 投资者追求最高投资收益会采取激进、高风险投资方式,但绝大部分激进型投资者连市场平均收益都拿不到 [11] - 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方式是偏债混合型基金,以80%以上固收产品为安全垫,20%以内权益仓位追求稍高收益 [11] - 股债均配应成为普通投资者的天花板,因其平衡混合型基金历史平均最大回撤超30%,会让投资者不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