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战略
搜索文档
2024年十大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贵阳位居第一
第一财经· 2025-05-15 17:53
人口增长城市排名 - 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前十城市为贵阳(19.96万)、深圳(19.94万)、广州(15.1万)、合肥(14.9万)、长沙(10.34万)、南昌(10.22万)、杭州(10.2万)、温州(9.1万)、西安(8.94万)、东莞(8.55万) [1][2] - 前7个城市人口增量均超10万人 全国人口总量减少139万人的背景下 中心城市仍保持人口集聚能力 [1] - 广东四大城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合计人口增长约52万人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三城合计增量超27万人 [4][5] 区域分布特征 - 东部沿海5城入围十强 全部来自广东(3城)和浙江(2省) 其中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增加74万人 连续7年居生育大省首位 [4][5] - 中西部5个省会城市上榜 贵阳/合肥/长沙/南昌增量超10万 西安8.94万 郑州/成都增量超7万 [7] - 浙江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全部正增长 民营经济广覆盖+区域均衡发展是主因 [5] 重点城市产业驱动因素 - **贵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六大重点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加工/医药/食品)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规模显著 智算资源全国领先(算力53.12 EFLOPS 国产化智算占比95.6%) [3][4]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 2024年产量突破135万辆 集聚6家整车企业+500家配套商 近三年累计新增人口53.7万 迁移人口占比近九成 [8] - **西安**:新质生产力发展突出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至112.43万辆 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增速超36% [8] 人口迁移趋势 - 中西部强省会通过"强省会"战略吸纳省内人口 迁移成本低+生活习惯相近是优势 [7][8] - 产业升级带动人口集聚 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形成人才吸引良性循环 [4][5]
二线城市,起势这么猛
投资界· 2025-05-03 15:38
一二线城市博弈格局变化 - 一二线城市竞争加剧,强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深圳通过产业和人才政策快速崛起,一线城市地位面临挑战 [3] - 成都、合肥、贵阳等城市在楼市、人口、消费等领域展现出超一线城市的增长潜力 [6][12][13] 成都楼市异军突起 - 成都商品房成交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2024年一二手成交均超上海北京,2025年一季度月均成交2.9万套(上海2.3万套) [7] - 新房单价突破16.98万/平(金融城交子馒华项目),土拍楼面价两个月内从3万跃升至4万+ [7] - 产品力驱动市场,麓湖项目通过水景和社群运营占据高端市场,2024年4000万级市场占比超60% [8][10] - 异地购买力强劲,外地客户占比超30%,辐射西部1.3亿人口,库存去化周期仅11个月 [10][12] 合肥与贵阳的人口回流 - 合肥2024年常住人口突破1000.2万,增速1.51%超深圳(1.12%),安徽人口净流入24万大学生+120万农民工 [15][16] - 贵阳通过大数据产业(贵安新区)吸引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实现"无中生有"的产业转型 [17] - 两地均采用强省会战略,合肥通过中科大、京东方、蔚来等产业投资,汽车产量76.17万辆居全国第一 [16][17] 重庆消费市场超越上海 - 2025年1-2月社零总额2831亿元(上海2777亿元),首次成为全国消费第一城 [20][21] - 县域经济贡献显著,4个县级单位进入TOP10,乡村消费增速4.2%高于城镇(3.1%),荣昌区卤鹅产业带动线上销量增长105% [22][23] - 奢侈品销售额增长52%,解放碑商圈试点"即买即退税"政策吸引国际品牌 [22] 武汉的产业承接优势 - 2025年1-2月企业净迁入296家(全国第一),全年跨省市迁入企业5701家,光谷成主要承接区 [25][27] - 光电子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九省通衢区位+120万大学生储备,用工和土地成本低于东部沿海 [28][30] 宁波的制造业与民营经济 - 舟山港年吞吐量13.77亿吨(全球第一),384家制造业企业中110家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 [32]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TOP5,2025年GDP达1814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曾增长23.4% [32] - 藏富于民特征显著,37人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如丁磊2400亿元),22家企业总部在甬 [32]
以大担当实现大作为
经济日报· 2025-04-29 06:13
经济首位度概念 - 经济首位度指省会城市在省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近年成为网络热议指标 [1] - 各省基础条件、城市结构、产业布局差异大,单一指标评价不科学,需因地制宜发展 [1] - 西部省份普遍存在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生态脆弱等短板,省会需率先突破以提升竞争力 [1] 省会发展战略案例 - 宁夏实施"强首府"战略,以银川为核心打造高端要素与产业集聚高地,强化辐射引领作用 [2] - 银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四力"(辐射力/引领力/竞争力/影响力) [2] 省会发展方法论 - 需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避免单纯"垒大户",通过改革实现能级乘法效应 [3] - 应聚焦优势领域强化产业支柱和科技支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动力 [3] - 需防范规模扩张导致的"大城市病",推动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提升综合实力 [3] - 省会需跳出本地局限,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并承担更大责任 [3] - 强调联动发展避免虹吸效应,发挥辐射带动和服务保障功能实现全局共赢 [3]
4年前立下“千万人口”FLAG的昆明:今年别提了
搜狐财经· 2025-04-23 09:55
文章核心观点 - 昆明市未能实现其“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经济总量达到万亿的“双万”目标,人口增长近乎停滞,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挑战 [1][4][7] 人口增长态势 - 2021年昆明市提出到2025年实现千万人口目标,但当年人口增量仅3.9万,在全国50强城市中增速垫底 [1][7] - 2022年人口增量达9.8万,首次跻身全国前十,2023年保持稳定增长8万,但2024年急剧放缓至0.7万,逼近零增长,创2005年采用现行统计口径以来新低 [4] - 同期,隔壁省会贵阳2024年人口大增19.96万,实现连续四年人口增量超10万人,形成鲜明对比 [4] - 为实现2035年1100万人口上限目标,年均人口增量需达到12万人,挑战巨大 [7][8]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 2021-2024年昆明GDP增速持续低于全国水平,且自2018年起连续六年增速低于云南省整体水平,直至2024年才有好转 [9] - 产业结构呈现空心化趋势,第三产业占比从十年前的60%一路提升至2024年的66.4%,而第二产业占比从35%降至30%以下 [9][10] - 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波动极大,2021年和2023年贡献率分别为-2.6%和-20.3%,分别拖累GDP增长0.1和0.7个百分点 [12] - 工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冶金、烟草及配套等4个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近60%,而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20% [12] 房地产与旅游业依赖 - 昆明对房地产依赖度高,201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超过35%,在45个大中城市中高居第三 [10] - 2021年至2023年,昆明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5.1%、30.8%和40.2%,2024年1-11月同比再降42.6% [11] - 受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昆明固定资产投资在2021年至2024年间连续下降,降幅分别为7.8%、3.1%、24.9%和22.0% [11] - 旅游业在疫情后恢复缓慢,面临周边城市竞争分流和负面消息影响,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 [11] 政策效果与转型努力 - “强省会”战略效果不彰,2020年至2024年,昆明经济总量占云南省比重从27.4%降至26.2% [14] - 中老铁路开通后,昆明至泰国货运成本降低30%-50%,但外贸规模波动较大,2023年出口总额62.39亿美元,同比下降50.7% [14][15] - 2022年后昆明提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2024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至26.3%,为25年来最高 [13] - 2024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8.7%,占比提升至26.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5%,但整体规模体量仍较小 [13]
一年减少近100万人!中部六省,东北化了
城市财经· 2025-04-08 11:43
人口变化趋势 - 东北地区2010-2020年人口减少1099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万,吉林减少338万,辽宁减少115万[4] - 2021年东北人口减少超100万人,2022年减少86.4万人[5] - 2023年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人口合计减少133.33万人[10] - 2024年中部六省人口减少94.03万人,其中安徽增加2万人,河南减少30万,湖南减少29万,湖北减少6万,江西减少13万,山西减少20.03万[11][12][13][14][15] 人口减少原因 - 自然人口减少是主因:湖南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36万中20.3万为自然减少[25] 湖北2023年自然人口减少18.4万但实际常住人口仅减少6万,显示人口净流入12.4万[26] - 人口净流出显著:河南2021-2023年自然人口仅减少4万但常住人口减少超150万[27] 山西四年净流出27.65万[29] 江西四年净流出18.95万[30] - 农民工流动数据显示中部为最大净流出地区,2023年净流出3155万人[32] 区域经济差异 - 安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54918.5亿元,全国第六[53] - 安徽汽车制造业2023年营收5576.62亿元,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57][60] - 2025年前两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超越广东居全国首位[62] - 合肥2023年汽车产量85.76万辆,芜湖120.24万辆[65] 合肥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增长84.5%[67] 城市发展模式 - 合肥经济首位度达26.9%,GDP为芜湖2.7倍[43][44] - 强省会战略成效显著:合肥2023年人口增量21.9万全国第一,2024年增量14.9万全国第三[48][49] - 芜湖汽车产业占GDP超50%,2024年出口占安徽总量近80%[69] - 奇瑞汽车2024年销量260.39万辆,出口114.46万辆连续22年居首[71][73]
人口争夺战!合肥、长沙、南昌,虹吸全省!
城市财经· 2025-03-25 11:36
人口增长与城市竞争力 - 12个重点城市中深圳以19.94万常住人口增量位居第一,合肥、长沙、南昌、杭州增量均超10万[7] - 深圳人口竞争力回归源于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稳定性,2023年疫情结束后人口重新向东南沿海聚集[10] - 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21.9万领跑全国,长沙2022年增量曾居首位[14] 合肥的产业驱动模式 - 通过"工业立市"战略绑定京东方,2007年投入60亿(占财政1/3)建设6代线,带动7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全球最大显示产业基地之一[22][23] - 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江淮、比亚迪、蔚来等车企,2023年产量137.6万辆全国第二[26][27] - 2017年联合兆易创新成立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2021年集成电路竞争力全国第六[29][30] 长沙的低房价战略 - 通过供需调节和强管控将房价控制在1.06万元/㎡,房价收入比中心城市最低[39] - 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全国第一,GDP超万亿背景下房价绝对规模保持低位[38][40] - 明确"制造业立市"方针,同步实施教育投入与房价控制政策[37] 南昌的经济复苏因素 - 2024年GDP增速回升至4.9%,受益于有色金属价格上涨(铜、钨等资源占全国前列)[55][56][59] - 高铁网络完善使江西成为首个市市通350km/h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提升[63][64] - 赣粤运河、浙赣运河规划若落地将重塑南北物流通道,强化南昌流量集散功能[68][70][72] 强省会的人口虹吸效应 - 长沙2024年增10.39万人但湖南全省减少29万,南昌增10.22万而江西全省减13万[91][92][95] - 合肥增21.9万时安徽全省减6万,成都、武汉、郑州等强省会均呈现类似趋势[96][98] - 内陆省份通过资源倾斜强化省会以对冲沿海虹吸,形成"弱则核心"发展逻辑[101][102]